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2016-03-28 03:46商丘市梁园区农广校李媛媛
河南农业 2016年1期
关键词:劳务输出劳动力土地

商丘市梁园区农广校 李媛媛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商丘市梁园区农广校李媛媛

目前,中国农业的最大问题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存在和移动是当前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是与二元经济结构密切相关的。近几年,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程度、规模、速度都呈下降趋势。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把人口数量优势变为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找出合理转移及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是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

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2005年农村劳动力总数为4.82亿左右,农林牧渔从业人员约3.55亿。但我国耕地面积仅为0.953亿hm☒,按费孝通估算的人均可耕种0.667~1hm☒,农业仅需1亿~1.43亿劳动力,剩余劳动力在1.5亿以上。

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10年全国农村每年还要新增劳动力600多万。如果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看,随着农业投入的增加和技术含量的进一步提高,以及人力资本素质的逐步攀升,由传统农业本身排斥出的劳动力将会越来越多,2010年预计达到1.9亿人。

本文结合我国现状及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向,给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措施和方案,并以梁园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该地区的地理位置和产业分布结构,分析该地区如何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总结出我国劳动力转移的具体措施。

一、我国劳动力转移措施

(一)选择以大中城市作突破口,转移劳动力

据中国社科院的专家1999年调查,我国1.9万个小城镇,平均人口4.54万人,平均就业比重只有25.9%,而20万~50万人口的城市,就业比重为55.5%,50万~100万人口的城市就业比重为66%,200万以上的城市就业比重为70.3%。自1980年以来,世界200万以上的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是1964—1980年的6.37倍。

由于小城市和小城镇难以实现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人口容量较有限,因而以它为主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使工业化和城市化得到较快发展,也不符合我国人多地少及资金短缺的国情。在我国,却把发展城市化的希望寄托在小城镇上,结果小城镇的建设不但浪费了土地资源,加重了财政负担,而且还由于人口过少,发展不了第三产业,创造不了就业机会,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因此我们要遵循国际惯例,发展我国的城市化,完全打开大中城市的大门。这为既愿意又有能力到大中城市安家的农民提供了方便,也就会在城市化的发展上迈开一大步,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做出重大贡献。

(二)改革我国户籍制度,促进社会的合理流动

社会学家研究发现,一个社会能进行良性运行的条件之一是有合理的社会流动。因为它有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有助于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联系,加强社会整合程度;有助于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开拓进取精神,给社会系统注入新的活力。

而我国的现有户籍制度,限制了社会的合理流动,是城乡壁垒的主要根源,必须要实行改革。 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破除制约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樊篱是当务之急。中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尤其要先行。须尽快把一部分在城镇工作多年的农民转为市民,并在子女入学、就业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

我国农民的户籍问题解决以后,农民才会安心将土地移交,土地资源也才能得到有效整合,农民的转移也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我国要针对大、中城市出台不同层次、不同条件的户籍开放政策,只有拆掉阻隔“城市人”“农村人”的“铜墙铁壁”,才能帮助农民实现公平的就业竞争,有效地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三)提高农民素质,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有利条件

提高农民素质,使之能适应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规则是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农民要真正与城市融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没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农民也只能望“工”兴叹。因此,国家应集中财力,重点扩大对农村的基础教育的投资,扩大农村初中、高中毕业生的比例,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在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上前进一大步。

下面以梁园区为例,给出该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得到的成果。

商丘市梁园区位于豫东平原东部,黄河故道南侧。全区辖18个乡镇、办事处,246个行政村,总人口79.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1.3万人,农业劳动力36.8万人。回乡青年高中毕业生4.1万人,初中毕业生21万人。全区土地总面积960km☒,耕地面积4.7 万hm☒,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光、热、水、气资源丰富,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是国家确定的小麦商品粮生产基地、优质棉生产基地、国家优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项目区。目前农民人均收入2 952元,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区小麦面积3.667万hm☒,总产量2.4亿kg,其中优质小麦面积已达2.33 万hm☒、棉花1.71万hm☒。全区已有12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了省级认定。

几年来,梁园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06年,在全区的5个乡镇、30个村进行培训,共集中培训450次,现场指导450次,集中培训基本学员18 000人次,培训核心农户1 200户;2007年在全区的12个乡镇(办事处)、30个行政村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共集中培训450次,现场指导450次,集中培训基本学员18 000人次,培训核心农户1 200户;2008年,全年集中培训750次,现场指导750次,培训基本学员2 000人。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的要求,每村的培训工作在实行整体推进的基础上,确定40名以上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以农业生产经营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的专业农民,作为基本学员,登记注册,系统培训。集中培训的时间不少于15d,主要培训高效种植、养殖、果树、蔬菜4个方面的专业知识。根据农时季节现场指导不少于15次。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技术服务三位一体措施,使受训农民能够基本掌握从事主导产业的生产技术及其相关知识,不断提高生产技能,增加收入,成为当地农民科技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培训示范村实现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全力推进梁园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四)实施积极的劳务输出产业政策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只有建筑等少数劳务输出项目有一定的组织性,多数劳务输出是自发、零散、无序地进行,是“各自为战”的个人行为,输出范围多限于本地本省或国内,国外几乎没有,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潜力需要挖掘。

1.构筑劳务输出产业政策的平台。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是减少农民。作为减少农民主渠道的劳务输出,是我国一个新兴产业。一个产业的发展,需要政策支撑条件。要以当年实施特区、开发区等地区性倾斜政策那样的力度,采取产业性倾斜政策,鼓励与保护农民输出劳务、进入城镇。

2.加大农村劳务输出产业的开发度。劳务输出虽是一种市场行为,但政府不能放任自流,必须加强管理与服务。农村各级政府要有紧迫感,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劳动技能、法律法规等输出前培训,创造符合本地实际的专门劳务输出品牌。同时,农村政府应积极推动就业信息服务,努力建立劳务输出网络,发展职业中介组织,与一定的城镇和企业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劳务输出关系。

3.大力培育与规范城市劳务市场。我国城镇劳务市场正在培育过程之中,还不够规范,有些地方的劳务市场秩序比较混乱。这就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不够畅通。一是把城市劳务市场从“地下黑市”变成“地上亮市”;二是发展中介服务组织;三是发展社会化服务,加强社会管理。

(五)切实解决土地抛荒与“不彻底转移”问题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还有两个新问题值得注意,一是土地抛荒,二是“不彻底转移”。这两个问题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新一轮土地承包权30年不变,有利于农村稳定与城市稳定。进城民工一旦在城市失去工作还可以回乡种地,留条后路,这叫“土地保障”。这可以调动农民在农业上长期投资的积极性,但抑制了土地流转。农村土地要实行所有权、承包权与耕作权的“三权分离”,其中承包权归农民家庭,耕作权可以流转。30年不变的是承包权,耕作权不能30年不变。如果耕作权也30年不变,那农村土地抛荒现象将越来越严重,耕作小块土地的农民就不会安心务农,适度的农业规模经营就不能实现。离土又离乡的民工,放弃土地耕作权是大势所趋。因此,要探索各种适合本地实际的土地耕作权流转办法,有效地解决土地抛荒与农村劳动力“不彻底转移”的新问题,加速人口城市化。

(六)压缩劳动力的供给,维护和扩大耕地面积

这是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矛盾的一项长远的战略性措施。

压缩劳动力的供给。劳动力的增加是随着人口增长而增加的,必须有效地控制农村人口的增长;让非劳动年龄人口脱离劳动岗位。

维护和扩大耕地面积。耕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耕地作为农业第一生产资料,是不可代替的。维护和扩大耕地面积,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提高全民节约用地和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二是要充分利用经济、行政、法律的手段,切实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同时还要提高土地资源的质量,逐步改善生态环境,使现有的土地资源免遭破坏。

(七)充分挖掘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繁重,单靠城市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因此,还要加大挖掘农村内部转移剩余劳动力潜力。

1.要进一步搞好乡镇企业。乡镇企业作为农村非农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灵活的就业体制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出路。

2.加大农业产业化力度。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组织形式的一次重大变革和创新。它的核心内容是围绕某个主导产品和相关的若干个骨干农产品,将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组合成一个新的产业体系,实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其核心是更好地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通过开展加工、购销、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使农业成为高效盈利产业,促使农业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3.要认真促进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加大第三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容纳。农村城镇建设离不开第三产业的发展。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压力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没有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也不可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的转移。

4.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时必须要创新思维,尽快制定短中长期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划,坚持农内与农外主渠道相结合、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为出发点,多管齐下,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二、结论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项长期性和艰巨性的工作,合理有效地进行剩余劳动力转移,处理好“三农“问题,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主要从宏观方面进行了论述,具体的措施可以参照本文的理论性意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解决。

猜你喜欢
劳务输出劳动力土地
我爱这土地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劳务输出 职业农民 有序分流劳力 促进乡村振兴
山西临猗:开展订单式培训 打造劳务输出品牌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劳务输出导向:民族地区职教扶贫模式的理性审视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分土地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