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传播中的话语权建构探析

2016-03-28 03:17梁一戈
传播与版权 2016年10期
关键词:话语权实力话语

梁一戈

国际传播中的话语权建构探析

梁一戈

国际传播是世界各国争夺话语权的重要路径,通过国际传播可以塑造、提升和争夺话语权。由于国际传播能力相对薄弱,中国的话语权建构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话语权是随着各国发展而不断变化、转移的,应该抓住机遇,树立国际传播自信、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打造国际传播符号,建构与中国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和持续上升的国际地位相称的话语权。

国际传播;话语权;话语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在硬实力与西方国家差距不断缩小的同时,软实力却仍然相差甚远,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虽有提升,却仍较有限,在一些议题上往往处于被动防守的局面。

话语权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际传播能力的大小。近年来,我国国际传播能力不断提升,但与日益提升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相比仍然不对称,制约着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我们应该树立国际传播自信、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打造国际传播符号,更好地建构和提升中国的话语权。

一、国际传播是话语权建构的重要路径

话语权本身作为一种“软实力”,其实现路径建立在硬实力的基础上。硬实力强,一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就大;硬实力弱,则话语权就小。在硬实力和预期的话语权之间,还需要一个转换的过程,而实现这个转换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一国的国际传播能力,通过国际传播去有效塑造、提升和争夺话语权。

(一)从无到有,通过国际传播塑造话语权

话语权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国家的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而逐渐建构起来的。随着全球化传播的深入推进,国际传播媒体在话语权的塑造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一些重要事件和敏感问题一经媒体报道,往往会影响公众舆论,从而影响人们对此事件和问题的看法,甚至影响事件的发展和走向,最终影响一个国家的形象和利益。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攫取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手段就是通过其强大的观念制造能力和话语传播工具。它们通过国际传播,在一些重要事件和敏感问题上首先发声,取得对事件的话语定义权,对受众产生“先入为主”的效果,又加上之后一系列不间断的报道和定义,使得话语的控制权牢牢地握在自己手里,最终塑造了利于其自身的国际话语权。

(二)从弱到强,通过国际传播提升话语权

福柯在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时发表就职演说中提出了著名的论断:话语即权力。他认为,话语的外在功能就是“对世界秩序的整理”,因此,谁掌握了话语,谁就掌握了对世界秩序的整理权,也就掌握了“权力”,而话语需要传播来加以表达,对世界的话语权就需要国际传播来建构和提升。较长时期以来,中国对于世界上很多重要事件的话语权掌握很少,甚至自己国内的事务也常常被西方话语所定义而陷入被动的局面。但汶川地震的报道一反常态,空前地提升了中国对自己国内事务的话语权,在世界上树立了良好的国家和军队形象,产生了较为强烈的反响。

(三)从静到动,通过国际传播争夺话语权

当今世界,媒体已经被视为一项重要的国家资源,它和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外交实力等一起成为各国互相竞争的重要目标和舞台。一个国家国际传播媒体能否及时地发声,传播的信息和观念能否为国际社会接受,能否在国际舆论中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直接关系着在话语权争夺中所处的地位,也直接影响着国家利益的实现。如在中美撞击事件中,中方通过媒体全面、真实的报道,赢得了国际舆论的广泛支持与同情,加拿大、法国、德国、沙特、南非、墨西哥等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和媒体都对此进行了谴责和表态,进一步促使美国道歉和赔偿决策进程的加快,媒体的有效报道为我国在这一事件中与美国话语权的争夺提供了重要支持,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国际传播能力不足导致话语权建构面临严峻挑战

我国目前的国际传播能力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还很不相称,在国际上由于国际传播观念相对保守、国际传播平台比较分散,以及没有广受认可的话语体系,导致话语权的建构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国际传播观念相对保守,没有形成中国话语权的意识空间

2008年胡锦涛同志在致中央电视台建台50周年的贺信中提出:“积极构建现代传播体系,进一步提高国内国际传播能力。”这是对于中国国际传播现状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方向的正确把握,在此之前,中国很少认识到国际传播对于话语权建构的重要性,理念相对比较保守,缺乏建构中国话语权的意识空间。话语权的建构和提升要遵循“国际通行的原则”,特别是在观念上要适应国际传播发展的新形势,充分认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对于话语权建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总体布局和战略规划,从而从顶层设计上促进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发展,提升话语权建构的意识空间。

(二)国际传播平台比较分散,没有形成建构中国话语权的强大合力

国际传播能力的强弱与否,其关键之一在于传播平台。美军的国际传播平台十分强大,不仅有广播和电视台,还有新兴媒体平台,这些平台都在一个科学统一的体制机制之下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各自运行不悖,传递美军声音、树立美军形象、建构美军话语权。目前我国媒体的数量众多,有5000多种报纸、9000多种杂志、2000多家电视台、500多家广播电台和160多个有资质开展新闻信息业务的新闻网站。[1]虽然规模庞大,但具有国际报道能力的媒体却是凤毛麟角,所播发的报道被国际媒体引用和转载的更是少之又少,而且各自为战、不成体系,没有形成强大的国际传播能力,就难以“向世界说明中国”。

(三)国际传播话语不够平衡,没有形成广受认可的中国话语体系

在长期的积淀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一套包罗万象、内涵丰富、对世界具有强大影响力的话语体系。无论是国际会议文件,还是媒体新闻报道,甚至在很多西方国家的外交政策中都时时处处体现着这种话语体系。原本建立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形态之上的话语体系逐渐普及开来,成为一种带有“普世性”的世界现象,并且常被西方发达国家用来衡量一国是否“文明”的标准。改革开放以来,西方话语纷纷涌入中国,并被自觉与不自觉地加以采用。正如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的一句话:“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如果国际传播没有自己受到世界认可的独立的话语体系,那么中国的思想理念、核心价值就很难受到关注、得到理解,在国际上话语权的建构就会面临重重挑战。

三、提高国际传播水平,建构中国的话语权

习总书记在“8·19”重要讲话中曾提出,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话语权作为“软实力”,本身不是一成不变、铁板一块,而是在不断变化、转移的。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任何国家的崛起都伴随着话语权的全面提升,中国也不能例外。如何通过提高国际传播水平来建构中国的话语权,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一)树立国际传播自信,筑牢话语权建构的思想基础

在国际传播中,自信心不可缺少。如果没有“自信的中国”“自信的中国人”,那么在国际上就没有真正的底气,就始终会缺乏“话语自信”。当然,这种自信不是盲目自大,而是基于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和对中国发展道路的信心。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创业进程中,中华先辈们用生命和汗水凝聚成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些都是我们的传统财富,也是国际传播自信的基础。而对于中国的发展道路问题,无论是从历史比较还是国际比较来看,都应该找到自信。就国际传播来看,在中国新闻尤其是国内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上,中国媒体的报道能力理应比外国媒体强,理应拥有更加强大的定义权和解释权。通过对我国的文化、道路自信,逐渐树立国际传播自信,在当前的国际传播格局和态势下显得十分必要和关键。

(二)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夯实话语权建构的实力基础

西方发达国家的话语权处于优势与强势,并不是因为政治制度、发展模式等本身有多么先进,而是因为有强大的“硬实力”,而且长期以来,西方将强大的“硬实力”通过一系列的安排与布局,不断提升其在各个领域的话语权,再通过国际传播,经由各类方式、多种渠道充分体现出来。要增强向世界准确说明中国的能力,建构中国的话语权,就必须整合现有传媒资源,着力打造一批语种多、受众广、信息量大、影响力强、覆盖全球的国际一流媒体,并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出版传媒集团,使中国的声音更顺畅地传播到世界各地。此外,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要大力开发和运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大力发展新兴媒体,在这个平台上整合中国的主流声音,打破西方国家信息壁垒,使之能够便捷地“走出去”,抢占国际传播的制高点,争夺网络舆论的主动权。与此同时,要大力发展图书、电影、电视节目、音乐、舞蹈、戏剧等文化产业,增强国际传播的文化吸引力,向各国人民展示民主、开放、文明的真实中国,从而用不断增强的国际传播能力为话语权的建构赢得更大的主动权。

(三)打造国际传播符号,构建广为接受的中国话语体系

国际话语权的实现有三个要素:作为话语权基础的国家硬实力,表达话语的工具、渠道和方式,以及独特并被广泛理解和接受的话语体系。[2]表达话语的工具、渠道和方式也主要是建立在国家硬实力的基础上的,传播平台的建立、人才队伍的建设、沟通渠道的搭建等都需要硬实力的支撑。而在当前,除了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外,还应着力打造中国在国际上的传播符号,构建独特并被广泛接受的中国话语体系。在国际传播中,只有旗帜鲜明地亮出中国观点,展现中国文化,发出中国声音,才能够吸引他国受众的注意力,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树立起中国应有的国家形象。[3]由于长期以来没有实现有效传播以及西方媒体的刻意歪曲,从而导致他国受众对中国造成很多误解。建构中国话语体系就应在国际传播中主动输出中国符号,把中国这些独特的价值理念更好地传达给世界,更好地“向世界说明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同时赢得中国话语体系在世界上生存发展的一片空间。

[1]钱海红.当前中国软实力建构中的问题和对策[J].对外大传播,2007(4):45.

[2]刘笑盈.再论一流媒体与中国的话语权时代[J].现代传播,2010(2):9.

[3]郭品.软实力视域下的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对策研究[D].宁波大学,2012.

梁一戈,南京政治学院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话语权实力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实力抢镜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