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思维特质研究

2016-03-28 03:17吕海桐
传播与版权 2016年10期
关键词:知性特质感性

吕海桐

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思维特质研究

吕海桐

以“文化创意产品”为研究对象,旨在以“思维特质”为研究视角,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论,以跨学科理论依据,主要是从视觉艺术的产业特色、创意产品、创意元素、创意的产出来源等方面归导分析,从而分析设计思维特质。在文化创意产品的视觉艺术领域中,设计思维的特质包含感性、知性、理性,三者相互作用形成设计思维特质。文化创意产品的特性包括文化性、艺术性、科技性、体验性、创新性。设计思维理论是设计者不容忽视的法则,涵盖美学、符号学、诠释学、经验主义、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的相关理论背景的总结归纳,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思维特质研究的道路上有很强的开拓和借鉴意义,能够确保文化创意产业永保创造力。

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思维;特质

一、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区别

文化产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含有某种程度智慧财富产权与传达出象征意义的文化商品与服务的产业。文化产业在某一程度上也可以被看作创意产业,在经济、科技领域也被称为未来性产业、内容产业。文化产业含有多元性、丰富性。根据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对于文化、贸易及全球化的问题态度与解答,则认为创意是人类文化定位的一个重要部分,可以是不同形式表现,透过产业流程与全球分销去复制、推广其创意。因此文化产业包括书本、杂志、新闻报纸、音乐录音、电影及影带、多媒体产品以及其他创造出的新产业,构成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经济资源。

创意产业是艺术相关产品经过重新设计,再加上创造力的活动。文化商品逐渐转向商业化,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必然特色。英国将创意产业定义为:拥有产品原有的个别创意、技术、才能,在产生或开发智慧财富时,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潜力的行业。我国国家发展计划中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是:产业类别有文化艺术核心事业、设计产业、创意支援与周边创意产业。细分产业类别有静止艺术之创作与发表,如表演(音乐、戏剧、舞蹈)、视觉艺术(绘画、雕塑、装置等)、传统民俗艺术等。设计产业以核心艺术为基础之应用艺术类型,如流行音乐、服装设计、广告与平面设计、影像与广播制作、游戏软件设计等。创意支援周边创造产业,支援上述产业之相关部分,如展览设施经营、策展专业、展演经济、活动规划、出版行销、广告企业、流行文化包装等。

台湾是典型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得很好的代表性地区。台湾文化的特质将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为:源自创意与文化累计,透过智慧财产的形成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潜力并促进整体生活环境提升的行业。文化的创意牵涉人群文化活动中起始的、更新的、高瞻远瞩的和开拓性的理念,这是文化发展的源泉和推力,即使各个民族的文化表现差异很大,但文化的成长仍需要归功于创意能力。

二、设计思维特质与相互关系

康德曾经说过:没有内容的思想是空洞的,没有概念的直观是盲目的,认为知识必须来自经验,而关键在于认知的主观性,因为人的主观条件决定了能够认知的对象,认为知识是通过感性、知性、理性三种能力而被人们掌握。

在感性中,直观实际上是先于经验的纯形式,物件是由直观才能被我们接受,尽管直观是不含任何经验成分的纯粹的形式,却又是直觉的根据,而感官具有直接感受性,本身不作判断,所以不会出错,因为当物件被直观时没有真假对错的问题。

知性也可以称为悟性。通常会探讨的两个问题:第一与纯粹知性的物件有关,说明其先天的概念的客观效力,而使得人能理解。第二则为纯粹知性的本身,就是可能性与所依据的认知能力为主观方面的研究。也就是说,知性既是认识的客观依据又是主观的认识能力,所以要使物件符合知性的设定能够成立,就在于要解决主观的知性能力。如何客观又有效地解决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康得认为只有从概念上使物件成为可能,从这一维度出发才可能找到经验的依据。而概念或范畴又是人的思维能力,是心从其自身产生表象的能力,不是一般概念,不含任何经验的纯粹概念才是思维的根据。此外,知性的另一种作用和功能即先天的想象力,知性的范畴仅属于规则的能力,仅是认识的条件或可能性,因而还必须研究一种将事物归属于规则之下的特殊能力,此能力即判断力。

在理性阶段,理念这个术语来自柏拉图,一方面指否定现实变化真实性,而从理性的思辨性上认可理念的存在,因此,理念被认为是超经验的,认识就是通过现象达到理念的认识。由于理性的思辨性,知性的所有原理在经验范围内有客观的有效性。康德以不同程度的意义来使用理性,理性包含着感性、知性和狭义上的理性,他认为“经验观念”训练了一种重要的调节功能,如世界的观念、因果相关的现象,不断地刺激我们发展广泛的科学解释。

感性与理性层次。从认知的角度看,认知的整体性或具体性涉及感知、直觉、理性等能力之间的互动。以知觉而言,它通常被归纳在感性领域,理性往往也掺杂其中。直觉可以区分为感性和理性,也可以指向事物的内在规则和本质联系,即在理性的层面把握事物的整体。在现实的认识与探索过程中,感性层面的直观与理性的直观通常相互关联。感性与理性在审美过程中的相互联系,是个体存在与普遍本质的统一。就审美机制而言,审美过程中存在感性与理性的互动,交织着想象、直觉和理性等作用。艺术创作及鉴赏活动对美的发现或美感的萌芽常常是在顿然之间完成,需要借助灵感、直觉等形式。事实上,直觉的形成往往是以主题的整个意识结构为前提和背景,此点同样体现于想象于理性之间的关系。对于感性与知性层次,康德指出,审美领域中的判断力包含两种因素的作用,即想象力与知性想象力,作用在于直观及直观的组合,知性则表现了这种组合的统一性。想象力的自由连接不能离开知性或广义理性的制约,想象力的自由活动不能完全与知性相分离。知性根据纯粹概念和范畴进一步综合了感觉直观的材料,因此,知性的概念或范畴功能就是去综合各种感觉。综上所述,感性、知性、理性三层次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

感性、知性、理性分别作为设计思维背景意涵归属,感性意涵是透过外在事物刺激接受到事物的各种现象,透过直观的纯形式而产生,包含美学、诠释学、符号学等理论背景;知性意涵运用概念掌握感性所提供的材料,概念或范畴又是人的思维能力,包含经验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理论背景;理性意涵是运用推理进行逻辑思维,具有实践性、思辨性。所有原理在经验范围内才形成客观有效性,包含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理论背景。从设计思维特质中,三个层面形成人类主观的认知能力,直观的感性层面由主观受到现象的刺激后,运用范畴和概念掌握感性材料进入知性层面,再经过逻辑思考进入理性层次,理性层面再回到物体本身,而形成经验的过程,此种思维经验过程,以感性与理性、理性与知性、感性与知性三个层面所包含的设计思维理论背景来探究彼此之间相互关系。

三、结语

从文化创意产业的视觉艺术领域中,设计思维特质的层次包含感性、知性、理性三次层次之间的交互作用形成设计思维特质,而感性层次的理论背景主要包含美学、符号学、诠释学;知性层次的理论背景主要包含经验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理性层次的理论背景主要包含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现今,艺术性与设计性已经很难区分,而艺术在后现代里,趋向造型艺术与设计的融合。

设计思维特质的理论法则包含美学、符号学、诠释学、经验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文化创意产品的创意设计,是需要经过知识的转换设计,不仅要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也需要文化的内涵底蕴。文化创意产业永葆青春的唯一精髓是将文化的大智慧不断转换和应用。从我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得知,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思维不仅源自创意文化的积累,还需要包含社会心理与市场机制的管理等思维的运用,这样才可能达到创造财富、提高就业概率、促进整体生活环境优化等目标。设计思维理论是设计者不容忽视的法则,有理论基础奠定的设计,才能使得设计思维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使文化创意产业永保生命力。[此项目受江苏省2015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5YYB030)]

[1]古宜灵.文化产业的地方性与经济性[Z].文化研究学会,2003:66-68.

[2]朱光潜.西洋美学史(上)[M].台北:顶渊文化,2001:103-105.

[3]何明泉,林其祥,刘怡君.文化商品开发设计之构思[J].设计学报,1996(1).

[4]李忠谦.国解哲学[M].台北:易博士文化,2003:206.

[5]李蜀人.试谈康德先验哲学的作用和意义[J].山东社会科学,2003(11).

[6]杜长青.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探讨——以工艺类为例[D].新北:辅仁大学管理学研究所,2003.

[7]沈清松.台湾精神与文化发展[M].台北:台湾商务,2001:66-69.

[8]孙华翔.文化创意产业实物全书[M].台北:商周出版,2004:70.

[9]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台北:华东书局,1991:132.

[10]程志民.康德:近代一大哲[M].台北:康德出版社,2005:211.

[11]游怡真.文化创意产业之设计策略[D].台北:铭传大学设计管理研究所,2005.

[12]杨大春.解构理论[M].台北:扬智出版社,1994:26-40.

[13]杨国荣.形而上学引论:面向真实的存在[M].台北:洪叶文化,2006.

[14]杨裕富.后现代设计艺术[M].台北:田园城市,2002:156.

[15]蔡文辉.社会学[M].台北:三民书局,1993:99.

[16]王济昌.美学论文集[M].台北:世一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123-129.

[17]凌嵩郎,许天治,等.艺术概论[M].国力空中大学出版社,1987:102.

[18]杭间.艺术向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33-39.

[19]陈汗青.系统设计[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78-88.

[20]柳冠中.设计文化论[M].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7:145.

吕海桐,江苏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知性特质感性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荀子知性思想初探
知性优雅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有效积累学生“音乐感性经验”的探索与实践
露也露的知性优雅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
把握教材从感性到理性认识函数单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