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倩
论互联网时代金融市场信息传播特点——以2015年A股异常波动为例
孔 倩
以2015年A股市场异常波动为例,讨论了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的金融市场信息传播特点。随着互联网金融技术的提高,互联网群体传播成为A股市场主要的信息传播渠道,为其提供了极为便利的信息、互动和交易平台。互联网时代,信息通过人际传播、互联网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的交织传递对股市异常波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首先,互联网群体传播与人际传播交织对中小投资者情绪和态度产生的影响日益凸显,这表现在:投资者在股市互联网群体传播中的信息选择和倾向容易催生非理性情绪和态度,而人际传播又进一步扩大了股市互联网群体传播中的非理性情绪和态度的波及面。与此同时,本文以2015年的股市异常波动为例分析了大众传播和互联网群体传播提供的框架和锚定点如何影响中小投资者的态度与决策。
互联网群体传播;人际传播;大众传播;金融市场信息;非理性情绪
自2014年6月起,中国A股市场开始持续单边上涨,新一轮的“牛市”如期而至;2014年底,国际著名投行摩根士丹利首席策略师贾纳(Jonathan Garner)在研报中竟然预测2015年中国A股目标上线达到惊人的16785点。当广大股票投资者正对“牛市”带来的巨大收益率津津乐道之时,2015年6月,一场突如其来的“股灾”席卷了中国A股市场,20个交易日内蒸发掉30亿市值,股指迅速下跌,千股跌停,波及面巨大,引发全球广泛关注。在此惊心动魄的时刻,国家不得不宣布动用多方力量“救市”。一时间,一场波澜壮阔的“牛市”演变成了惊天动地的“救市”。
若从经济学角度解读2015年6月的股市异常波动,无风险利率下降、改革预期和杠杆资金自然是关键性因素。但是,此次异常波动发生在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不可否认,信息通过人际传播、互联网群体传播、大众传播交织传递,影响中小投资者的情绪和态度,对此轮A股异常波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审视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股市异常波动中的信息传播特点,建立完善的舆论引导体系,对促进金融市场健康持续发展及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互联网金融为中小投资者打造便利的信息、互动、交易平台
随着互联网金融技术的发展,此轮牛市中小投资者的炒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不但可以通过大智慧、同花顺等软件及时了解国家宏观政策、产业信息、企业质询,还可以利用微信、微博、东方财富股吧互联网群体传播平台相互交流,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态度。可以说,互联网金融技术为他们提供更便捷的信息平台、互动平台和交易平台。
(二)互联网群体传播的特征与股市的基本特征高度吻合
第一,互联网群体传播主体多元化与中小投资者身份多样化相吻合。此轮牛市的信息传播已经褪去了原本专业化和精英化的外衣,每一个投资者,无论职业和身份,都可以成为“股评家”。而股票市场信息传播者往往带着自身直接利益参与信息传播,希望依靠信息交流拉拢更多的一致行动人,自然有强烈的信息传播意愿和需求。不难看出,互联网群体传播主体多元化特征与中小投资者的内在需求完全吻合。
第二,以新媒体为传播工具的互联网群体传播具有快速及时的特点,而股市恰恰需要投资者瞬时决策、瞬时交易。新的传播工具为他们提供了有效的信息和交易便利。
(一)股市互联网群体传播的信息选择和倾向对投资者情绪和态度的影响
从传播主体上看,股市的群体传播参与者几乎都是带有个人直接利益的投资者,除了宣泄自身情绪外,群体传播参与者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谋求利益为主要动力。从传播渠道上看,股吧里的群体传播参与者很少附和或声援其他群体成员或者意见领袖,而在很大程度上他们通过影响其他群体成员的情绪和态度,拉拢他们成为一致行动人以维护自身利益。这一点与以意见领袖为主要信息来源的普通互联网群体传播不同。在全民共享咨询、股民随时交流的信息环境中极易催生“群体思维”影响投资者的理性判断和投资态度。
(二)人际传播扩大股市互联网群体传播中的非理性情绪和态度的波及面
带着自己的情绪和态度,中小投资者回到微信,把在股吧上感染的非理性情绪和态度通过微信群和朋友圈这样的人际传播平台传播给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人际传播作为信源确定的传播,其参与者往往更容易相互信任,在信息不全面的情况下,他们对来自朋友和亲人的猜测和判断偏听偏信,格式塔理论的说服效应告诉我们:人们更愿意相信可靠的信息来源而非可靠的推理和论据,因此,很多中小投资者即使发现来自朋友圈的情绪和态度不符合自己的理性推断,也依然会放弃“主观推理”而选择“可靠来源”。于是,非理性的情绪和态度波及面进一步扩大。
(一)从轰轰烈烈的“牛市”到惊天动地的“救市”:信息限制思维
轰轰烈烈的“牛市”始于2014年6月,股指一路上涨,至2014年底全面进入牛市,预测此轮牛市大盘将超过10000点以上;2015年6月19日周五,股市经历第一次暴跌,跌幅6.42%,指数报收4478点,各大媒体舆论开始聚焦股市关注的巨幅波动。
6月22日端午节休市,惊天动地的“救市”故事从这里开始。6月23日周二,6月24日周三,一切都以市场的正常轨迹在走。6月25日周四,大面积股票暴跌,很多朋友短线离场。6月26日周五,2000多只股票跌停,短期调整近1000点。
6月27日28日周末:央行降息0.25个百分点,同时定向降准。周末中央新闻、财经新闻纷纷发布国家降息降准消息。微信朋友圈转发降息降准消息,微信群里、股吧里投资者讨论在此利好刺激下,股指会再创新高。
6月29日周一开市:在“双降”利好刺激下,沪深两市高开低走,权重股跳水,题材股掀跌停潮,沪深两市逾1500股跌停。沪指自本轮新高5178.19点调整以来,10个交易日跌逾千点,跌幅达20%,基本达到牛熊边界线。
为了稳住局面,国家通过大众传播或借助互联网群体传播手段不断发布利好消息,可是,众多的利好消息也难控制跌势。微博微信群里、股吧里中小投资者怨声载道,这种群体性讨论几乎演变成一种自发的、集体性的恐慌。
这整个过程中,正是投资者们通过大众传播和互联网群体传播获取的信息限制了他们的思维。那么,他们究竟获取了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如何限制他们的思维而影响态度呢?
(二)大众传播和互联网群体传播提供的锚定点和框架决定投资者态度
锚定点和框架是影响我们处理信息的重要因素,也最终影响了人的态度。心理学上的锚定点是指那些最初看起来可以提供答案线索的事物。而框架是表述问题的方式和整个步骤。对于金融市场的投资者来说,框架由以下一系列因素决定:第一,我们通过媒介了解到的信息;第二,我们认识的人所说所作;第三,价格运动告诉我们他们在做什么。锚定点就是我们选取作为参照的信息。那么,如何分析此次从牛市到救市的信息锚定点和框架?本文将从2014年6月牛市开端到2015年7月“股灾”分为三个阶段,试分析各个阶段锚定点和框架如何影响股民态度。
1.第一阶段:从2014年6月到2015年6月初的“牛市”阶段。
框架和锚定点如下:
第一,假设一个普通投资者通过大众传播和互联网群体传播获取的信息包括:2014年6月起牛市开始,股市持续上涨;2014年年底经济评论家评论此次牛市股指将超过10000点;2015年6月初,大盘上攻5000点,有消息称,5000点只是牛市的开始。
第二,通过人际传播接触到的信息:大家都想入股市,大多数人都在赚钱。
第三,股价在不断上涨,大盘放量,大家都在买入。
通过以上锚定点和框架很容易得出结论:可以积极买入,股市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会持续上涨。这样的分析基本代表了大多数中小投资者的分析。通过人际传播和微博微信等互联网群体传播平台,以上的信息在投资者组成的群体成员之间自由而广泛地流动,大多数中小投资者都坚信牛市来了。有学者曾借助文本挖掘技术,抓取中国最大的股票论坛“东方财富网股吧”的580条发帖数据,通过量化研究得到结论:网络媒体看涨态度与股票收益率呈正向相关。也就是说,大家都看涨的情况下,股指就会涨,因而这一阶段几乎每个投资者都能在股市得到收益。
2.第二阶段:从6月中股指下挫至6月28日周六国家宣布降息降准的“救市”阶段。
框架和锚定点如下:
第一,这一阶段某投资者通过大众传播和互联网群体传播获取的信息包括:股指在小幅反弹后继续暴跌,近期调整近1000点;如股指继续下挫,融资融券的机构和个人或遭遇系统自动平仓风险;国家已经采取相应措施降息降准来挽救股市。
第二,通过朋友亲人和微博微信等群体传播获知周围的人对股市持不同看法,部分投资者认为国家既然宣布救市股市会很快企稳,但另一些投资者(一般是对金融市场规律有一定了解的人)认为大盘趋势已成,很难在短期内扭转。
第三,股价在无情地下跌。大多数人都承受了一定程度的亏损,但是大家都相信国家的力量。
此时,根据以上锚定点和框架来处理相关信息就没那么容易得到一个清晰的结论,对中小投资者来说,主要的矛盾在于是相信国家救市还是相信自己的分析和判断?“群体思维”再次发挥作用,他们开始对信息进行选择性暴露和选择性理解,只让自己接触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并按照对自己行为和态度有利的方式来解释信息。为了缓解精神压力,他们有选择性地把注意力放在“国家要救市一定能使股指恢复牛市的状态”这样的信息上。
社会心理学家拉坦和达利(1968)通过实验证明“社会比较理论”,该理论认为:我们在精神高度集中、情况特别复杂却拿不定主意时,会借鉴别人的行为作为自己的信息来源。因此,当中小投资者回到人际传播和互联网群体传播平台与其他人交流时,他们会不自觉地用别人的判断作为自己判断的基础,而他们的判断又同时成为别的群体成员的判断依据,影响别人的态度和行为。
由于前期股指的连续下挫,国家宣布降息降准时,大多数投资者已经大量亏损。预期理论和后悔理论同时指出:人们对于收益和亏损的态度是不同的,只是前者把重点放在收益上,而后者把重点放在损失上。预期理论认为:对于相同大小的收益和损失,我们对所得看得更重。后悔理论认为:我们更愿意赌输而不是赌赢,因为我们不敢面对失败的现实。可以想象,如果把这两个理论应用到金融市场,我们处理大量亏损的方法是:守住亏损的股票,这样我们就不必承认我们的错误。很显然,此时众多中小投资者不愿相信自己在股市有巨大亏损,更愿意相信国家会拯救他们,为了自身利益,他们通过人际传播和互联网群体传播平台把“只要国家要救市,股指就一定能涨起来”的信息扩散开。互联网群体传播中一旦有人站出来表明坚持“相信国家救市”的态度,很快就可以拉拢其他群体传播成员成为一致行动人,快速形成造峰效应,影响他人的情绪和态度。这会导致小部分通过技术分析认为股指还会进一步下跌的人,放弃之前的想法,加入“相信国家救市力量”的群体行列。
当然,此刻或许还有一部分机构和个人由于获取了更多的信息,对形势持不一样看法,但是他们不会轻易暴露自己的观点。也不乏坚持己见、不为所动的个性散户,但是这通常是群体中的少数,无法影响群体的态度。
3.第三阶段:从降息降准“救市”到崩盘。
框架和锚定点如下:
第一,这一阶段某投资者获取大众传播和互联网群体传播获取的信息包括:股指还在不断跳水,10个交易日跌幅达20%;国家还是利用各种方法救市,包括养老金如何,汇金入市;部分融资融券机构和个体被系统平仓;证监会对涉嫌市场操纵行为进行专项核查;李克强表示,培育公开透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等等。
第二,通过人际传播和互联网群体传播平台了解到,有很多人已经清仓和轻仓。但一些股民因股票直接跌停无法卖出股票,或接近跌停时疯狂抛盘。
第三,股价不断下挫,千股跌停的状态还在持续。
这一阶段,只依靠分析框架和锚定点也很难得出统一的结论。尽管国家不断推出利好消息,领导人发文坚定股民对国家救市的信心,但由于股价连日跳水,千股跌停,越来越多中小投资者为了止损疯狂抛盘。此刻在所有的信息锚定点中,股票的价格是最引人注意的信息。没有其他任何一个信息可以更好地反映“其他人在做什么”。所有股民都锚定一个信息,那就是:股价还在迅速下跌。
价格下跌产生精神压力,引起态度变化。价格迅速下跌这一信息甚至使我们得出结论:经济正在以与股票相同的方式崩溃。东方财富股吧、微博微信等互联网群体传播平台充斥着集体性恐慌情绪。群体中的个体不再用大脑思考,他们与认识的人交流看法,并以别人的行为作为信息来源草率做出决定。此时,中小投资者这个群体的动物本性显露无遗,群体心理演化成动物心理,它丧失理性,认知失调,没有任何推理能力,恐惧和不安的情绪在群体成员中相互暗示及传染,使群体情绪变得更为极端和狂热。所以,尽管国家天天喊“救市”,股民却不再相信局势会短期内扭转,大量的恐慌性抛盘造成股价的进一步下挫。
随着股市的进一步下挫,投资者精神压力越来越大,直至引发生理反应,研究表明,肾上腺素可以分解态度,部分投资者精神难以集中、烦躁、心跳加速、血压升高,他们迅速改变态度,卖压越来越大,甚至有人因无法承受压力而轻生,这样的信息通过大众传播和群体传播平台迅速成为信息锚定点和框架的组成部分,从而影响其他人的态度。最终,一场令人窒息的“股灾”席卷了中国A股市场。
本文以2015年A股市场异常波动为例,讨论了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的金融市场信息传播特点。随着互联网金融技术的提高,互联网群体传播成为A股市场主要的信息传播渠道,为其提供了极为便利的信息、互动和交易平台。大智慧、同花顺、微博微信等新型传播技术因与股票市场瞬时交易、迅速决策的内在需求高度吻合,得到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的青睐。互联网时代,信息通过人际传播、互联网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的交织传递对股市异常波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首先,互联网群体传播与人际传播交织对中小投资者情绪和态度产生的影响日益凸显,而人际传播又进一步扩大了股市互联网群体传播中的非理性情绪和态度的波及面。同时,本文以2015年的股市异常波动为例分析了大众传播和互联网群体传播提供的框架和锚定点如何影响中小投资者的态度与决策。总之,深入探讨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的金融市场信息传播特点对国家加强股票市场网络信息管理有积极现实意义。
[1]Darley J M,Latané B.Bystander intervention in emergencies: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J].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1968(4):377-83.
[2]Kahneman D,Tversky A.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s under risk[C]// Econometrica.1979:263-291.
[3]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4]金学军,祝宇,杨晓兰.网络媒体对股票市场的影响[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12).
[5]隋岩,曹飞.互联网群体传播中的信息选择与倾向[J].编辑之友,2013(6).
[6]隋岩,李燕.论群体传播时代个人情绪的社会化传播[J].现代传播,2012(12).
[7]王溥,胡方圆.股市异常波动中信息传播特征研究——对2015A股异常波动的传播视域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5(20).
孔倩,中国传媒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