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博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治疗探析
●陈博
目的:进一步验证支架植入术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双抗血小板药物的治疗效果。方法:以我院于2014年6月—2015年12月间收治的82例因左前降支近中段狭窄80%~90%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行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及依从性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对照组采用术后不规律口服双抗药物治疗,对观察组使用术后规律口服双抗药物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法一年后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及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支架植入术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采用规律口服双抗药物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急性心肌梗死术后;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疗效对比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冠心病,指的是由冠状动脉病变导致冠状动脉供血量下降所引发的一种心肌急性缺血性坏死,临床表现为剧烈的胸骨后疼痛、发热等症状,若没有及时的干预和治疗,还会并发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1]美国35~84岁人群中年发病率男性为71‰,女性为22‰;每年约有150万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大约每20s发生一例),45万人发生再次心肌梗死。发病数小时内进行的紧急PTCA及支架术已被公认为是一种目前最安全、有效的恢复心肌再灌注的手段,其特点是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高和残余狭窄小。心肌梗死发生后,尽早恢复心肌再灌注能降低近期死亡率,预防远期的心力衰竭发生。口服抗血小板治疗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二级预防的核心措施。指南推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介入治疗都要立即启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并维持至少12个月。为此,本文以我院于2014年6月—2015年12月间收治的82例因左前降支近中段狭窄80%~90%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行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双抗药物在急性心肌梗死术后治疗中的实际效果,具体过程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4年6月—2015年12月间收治的82例因左前降支近中段狭窄80%~90%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行PTCA及支架植入术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病情状况及依从性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41例,男性26例,女性15例,年龄44—88岁,平均年龄(55.4±2.8)岁。对照组患者41例,男性24例,女性17例,年龄46—85岁,平均年龄(56.7±3.0)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资料上没有明显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首先,给予两组患者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离子阻滞剂、他汀类调脂药[2]等基础治疗。其次,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对观察组采用规律口服双抗药物治疗,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首次剂量为300mg,第二次剂量为100mg/ d次,1次/d,;口服氯吡格雷,首次剂量为300mg,第2次及以后的剂量为75mg/d次,1次/d,共治疗1年。对照组患者因医从性差、经济条件不佳或者其他原因,选择了不规律口服双抗药物治疗,或单纯服用氯吡格雷,或单纯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剂量和用法均与观察组一致。
1.3 评价指标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患者生活基本可自理,血清酶恢复正常,心电图稳定但存在异常Q波[3],并发症未出现或症状较轻,1年后复查CAG术冠脉狭窄程度较前无进展,原支架内通畅。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血清酶恢复正常,心电图基本稳定,但存在异常Q波和T波,并发症已经被控制,1年后复查CAG术冠脉狭窄程度较前无明显进展,原支架内狭窄未超过30%。无效:未出现上述症状。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计算和处理,计数资料用χ²进行检验,使用n(%)表示,计量资料用t进行检验,使用±s表示,当P<0.05时,所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总有效率
观察组中,治疗显效25例,治疗有效14例,治疗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12%(39/41);对照组中,治疗显效14例,治疗有效17例,治疗无效1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75.61%(31/4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观察组中出现出院前死亡、再梗死、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血管事件的几率分别为2.44%(1例)、4.88%(2例)、2.44%(1例)、0、9.76%(4例);对照组中出现出院前死亡、再梗死、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血管事件的几率分别为12.2%(5例)、9.76%(4例)、14.63%(6例)、12.2%(5例)、19.51%(8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氯吡格雷是一种新型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属于二磷酸腺苷受体阻滞剂中的一种,具有降低炎症反应、改善心肌缺血症状、促进斑块稳定的效果。阿司匹林肠溶片是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其可通过抑制内环氧化酶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生成,同时可减少血栓素A2的合成,避免血小板凝聚,具有较好的抗血栓效果。波立维和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使用,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抗血小板聚集更加全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表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6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死亡、再梗死、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等心血管事件的几率较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规律口服双抗药物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1]黄莉.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03(11):529-530.
[2]罗彩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急救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1,15(09):1426-1427.
[3]黄睿.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探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8(25):367-368.
[4]黄征宇,邓平,吴瑞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1例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2,18(05):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