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燕燕
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脑出血患者护理
●吴燕燕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临床研究以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之间在我院就诊的94例脑出血患者为观察对象,利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临床护理,实验组患者接受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接受临床护理后,护理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等各项临床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对比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过程中,有助于提高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且临床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常规的临床护理,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临床护理路径;脑出血;临床护理
脑出血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病变,在临床神经内科的相关诊疗中极为常见,具有病程发展快,起病急,对患者的机体会造成较大伤害的特点,如果患者得不到相关的及时治疗,极有可能导致患者发生肢体或智力障碍等问题。临床研究显示,脑出血患者极易发生伤残、死亡等恶性后遗症。由于脑出血患者一般都伴随有其他疾病,造成患者无法自行处理个人生活,医护人员在于部分患者进行互动沟通时常会遇到各种困难,给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带来了极大困难。本次研究通过对在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中采用临床护理路径,为临床研究提供新的证据。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94例患有脑出血疾病的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7例。对照组男29例,女18例;年龄48~81岁,平均(56.9±1.4)岁;脑出血发病时间1~18h,平均(7.4±0.9)h;基底节及内囊出血患者21例,脑叶出血患者10例,外囊出血患者9例,丘脑及其他部位出血患者7例。观察组男27例,女20例;年龄46~82岁,平均(56.7±1.5)岁;脑出血发病时间1~19h,平均(7.2±0.8)h;基底节及内囊出血出血患者22例,脑叶出血患者11例,外囊出血患者8例,丘脑及其他部位出血患者6例。上述4项自然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排除标准
(1)病情经检查诊断为脑出血;(2)排除合并患有其他脑血管疾病的可能;(3)以往没有脑出血病史;(4)患者年龄45~90岁;(5)脑出血疾病发病时间<24h;(6)患者病情表现稳定;(7)能够积极配合治疗,严格执行医嘱;(8)患者自愿加入本次研究[4]。不符合上述标准均排除在外。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脑出血疾病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主要措施包括:首先成立一个脑出血疾病临床护理路径小组,小组应该由多名责任护士、一名护士长、一位主管医师组成。然后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特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路径,制定路径的标准应该选择国内外疾病现有护理标准和常规要求,以患者为中心,制定相关表格,具体内容应该包括临床检查项目、入院相关指导、饮食护理、对症用药治疗、健康教育、功能康复、心理干预、出院指导等。护理人员与责任护士共同完成上述内容,记录数据后,每天应该由副主任医师、责任护士、护理人员进行查房,对落实情况进行调查,对病情进行检查,如发现问题,应及时进行有效处理,降低危险事件的发生率。对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强化和补充,实施连续性的教育和补充。此外,出院前应该对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进行评价并记录,同时对满意度进行调查。
1.4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水平复常时间、护理方案实施总时间、脑出血疾病治疗护理满意度、脑出血疾病治疗效果、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改善幅度等指标进行对比。
1.5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临床治愈:脑出血症状彻底消失,检查显示出血彻底停止,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幅度在85%以上;有效:脑出血症状明显减轻,检查显示出血基本停止,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幅度在45%以上,但在85%以下;无效:脑出血症状没有减轻,检查显示出血没有停止,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幅度在45%以下,或病情恶化发展,或死亡。
1.6 满意度评价方法
出院前1天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患者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情况进行调查,主要包括护理服务态度、护理服务主动性、理论知识水平、实践操作水平、医嘱执行程度等5项指标,每项20分,总分100分,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4个等级。9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80分以上、90分以下为满意,70分以上、80分以下为基本满意,60分以上、70分以下为不满意。
1.7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x-±s)形式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实施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两组神经功能评分水平复常时间和护理方案实施总时间比较。对照组脑出血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后(10.84±2.49)d神经功能评分水平恢复正常,临床护理方案共计实施(14.63±3.14)d;观察组脑出血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后(7.29±2.12)d神经功能评分水平恢复正常,临床护理方案共计实施(10.07±2.25)d。两项观察指标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改善幅度比较。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干预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为(47.73±4.58)分,干预后为(35.09±3.5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分别为(46.44±3.71)分、(22.20±3.1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不良反应。对照组常规护理期间有11例出现不良反应,观察组有2例出现不良反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临床上传统的护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临床治疗的需要,临床护理路径是20世纪末由美国护理人员提出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是指由医护人员对某一种疾病的检测、治疗、康复和护理工作制定的适当,有序和严格地执行计划,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的、整体的护理工作模式,临床护理路径能有效满足患者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中的健康教育需要,并且可以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护理质量。
笔者认为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提高对脑出血患者的护理质量,提升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从而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提高患者对脑出血康复知识的认识,促使作者积极配合早期的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同时临床护理路径操作简单,也适于在基层医院应用。
(作者单位: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1]王金兰,陈玉霞,彭红霞,等.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21):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