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高修
(新疆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 乌鲁木齐 830017)
【中外历史与文化】
康居与康里关系考辨
吴高修
(新疆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 乌鲁木齐 830017)
康居作为西域古国之一,是公元前2世纪至2世纪的中亚大国,在当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后势力渐弱,随之在大约4世纪时融合到欧亚草原新崛起的游牧部落中,鲜见于史册。康里是元魏后(公元4世纪)形成的部落联盟体,部族成分冗杂,其活动范围广泛。通过探索康居、高车和康里三者的关系,得出康里与康居并非同一族源的结论。
康居;康里;西域历史;中亚古代史
关于康居与康里的关系,学者们进行过多方面的研究,更多的从它们各自的族源和地望进行探究,但对康居与康里是否同族的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观点。阿布勒戛兹认为康居,意为高车,俄国学者布哈主张“康里就是佩切涅格人,活动范围与《元秘史》记裁的‘康邻’相吻”[1];康斯坦丁考证“佩切涅格人有八个氏族,称其一的康格尔为佩切涅格人,此处的康格尔人既与钦察为邻”。洪涛认为“康居一词应解释为平原上的人们,花刺子模与康居同义”[2]。岑仲勉结合《厥特勤碑》认为“康居与康里是音译,高车意译,高车的族源是康居”[3]。丁谦认为《后汉书·西域传》所记的“粟戈、阿兰属于康居,两汉时期,康居属匈奴。阿兰是康居的属国,康居即新建的悦般”[4]。该问题有讨论的价值,若以高车部和佩切涅格作为探索的桥梁,梳理康居销声匿迹到康里起源区间的历史脉络,是解决该问题的出发点,本文试从这个视角出发,提出一点个人的浅见。
据《乌古斯传》的记载:“康里的名字源于《乌古斯传》里乌古斯汗与女真可汗的战争,乌古斯汗获胜,为了运载战利品,乌古斯可汗里有个叫巴尔巴克鲁克·觉孙·毕立克的工匠,他造了一辆高轮车,车走起来,发出‘康居’的声音,就命名‘康居’。乌古斯可汗看到后笑了,他说‘康居、康居’,你的名字就叫康里,让人们记得是你造了康居”。拉施特在《史集》也有这样的记述,一些人私自造了车子,将虏获的物品装载在车上,突厥语称车子为“康喀里”[5]。在突厥语中“康喀里”便称之康里。汉籍译为“康格里”,意译为“高车人、康居人”。俄国学者拉德罗夫《回鹘研究》认为突厥语中称车子为“康里”。在《表第三康里氏》记载“岱尔拔都,康里氏,康里古高车”。《元秘史》记为“康邻”,王国维考证“康邻”就是康里。《蒙达事略》作“抗里”,《元史》卷一二一《速不台传》中有“杭斤”一名,“又奏以灭里吉、乃蛮、怯烈、杭斤、钦察诸部千户,通立一军,从之”。康里,元人又译为“康礼”,在《归潜志卷十三》称为“航里”,在《重刊荆川先7生文集卷之六》作“抗里”。
关于康居与康里的来源,《乌古斯传说》和《史集》内容并不可信,其因乌古斯部族在8世纪才向锡尔河下游一带迁徙,康居国在乌古斯可汗建国的一千多年前已在此地活动,我国的史籍中有关康居的记载.《史记·大宛列传》记“张骞身所至者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之。”《汉书·西域传第六十六下》记:“东与匈奴、西北与康居、南与城郭诸国相接。”《通典·边防》载:“汉时通焉,西接大秦东南,二千里与康居接。临大泽,无涯岸。”《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称:“魏兴,西域虽不能尽至,其大国龟兹、康居、乌孙、疏勒、月氏、鄯善。”《汉书·陈汤传》记:“乌孙国……西至康居。”康居这个名称,公元前3世纪便作为一个国家的名称见于史册.其次,有关康居族源的问题,一直是悬而未决,康居一名之对音,尚无定论。康居的族源有纳维亚半岛说、伊兰说、斯基泰人说、伊朗高原说、塞人说、河西走廊说,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历史证据。康居是被嚈哒所灭,陈海涛等认为:“康居并未真正的灭亡,而是衰微成为一个城邦小国,即悉万斤。”[6]但康居融入嚈哒部族发展情况是无从得知,史料鲜有相关的记载。尤其东汉末年战乱不止,王朝更替,也是欧亚草原民族迁徙的重要时期,匈奴的西迁,鲜卑和蠕蠕的兴起。在公元436年,董琬、高明出使西域时康居已经销声匿迹了,康居在4世纪前融入中亚的其他诸多部落中,康居是以那一支或者那些支系延续下来也无可考证的。如果能从康里氏族中找到它的族源与康居存在某种关联的话,按图索骥,解决这个问题就游刃有余了,但问题是在史书中很多记载都是把“康”姓氏弄混,找不到康姓的源头,在零散的汉籍中有关康姓的几位代表人物如下:
康绚,按《梁书》卷十八列传第十二字长明,华山蓝田人也。其先出自康居。康居遣子待诏于河西,因留为黔首,其后即以康为姓。晋时陇右乱,康氏迁于蓝田。
康安,按郑樵《通志》前赵有黄门侍郎康安。
康僧渊,按《姓氏》晋有康僧渊。
康元隆,按《梁书·康绚传》康元隆为流人所推为华山太守。康元抚,按《梁书·康绚传》康绚父康元抚为流人所推相继为华山太守。康说,按《通志》宋有康说。
(唐)康子元,按《唐书·康子元传》子元,越州人。
(后梁)康怀英,按《五代史康怀英传》怀英兖州人。
(后唐)康延孝,按《五代史·康延孝传》延孝,代北人。
(元)康显之,按《高唐州志·显之》号称淡轩,高唐人。
康妙,“遣从事中郎韩博、奋节将军康妙奉表,并送盟文。博有口才,温甚称之。”
康穆,按《梁书康绚传》康洵祖父康穆为姚苌,康穆举乡族三千余家入襄阳,南宋为置华山郡蓝田县,寄居于襄阳以穆为秦、梁二州刺史,未拜卒。
这些代表人物中,“康”姓人来自中亚,可能有胡人、康居人、康国人。他们因某些原因迁到中原,并在中原定居下来,但对他们的身世是很难追溯的,不能轻易地判定他们与后来兴起的康里部族存在一定的关系。从一些史料记有康居派遣僧人到中原王朝进行传教。汉时期的康孟详,三国时期的康僧会、康僧铠,东晋时期的康道和、康僧渊,其中南朝时的释慧明(法藏)被武则天赐名为“贤者”,法藏是康居人。《高僧状》二卷三九说:“释明达姓康氏,其先康。”《法华经传记》记:“隋京师静法寺释智,本姓康,为康居王之裔,其先祖为远避国难,来归魏封于襄阳。”从史料看,他们有一定的历史根源,但他们的后裔是否发展成了康里氏族,这是很难定论的,只能从一些史料得知康里部族是蒙古人到来前的几个世纪中在花拉子模国统治下的一个钦察突厥部落联盟。苏联学者研究认为,康里人是从11世纪时从额尔齐斯河地区迁来的钦察人,他们同当地乌古思— 佩彻涅格人混合而在咸海沿岸草原上形成的突厥氏族部落联合体。钦察,唐以前称其部为库莫奚,本游牧之国,与蒙古同。其酋长有曲出者,其部为钦察。“库莫奚,其先东部鲜卑宇文之别种。”本属宇文部,与契丹同类而异种,其先皆为燕王皝所破,居松漠之间,奚人分为两支,其一支到达额尔齐斯河上游一带,在公元9至十一世11克汗国瓦解,钦察部族从基马克中分离出来,就向西南扩张,占领乌古斯草原,征伐了里海的哈扎尔部,此后,又征伐俄罗斯南部的地区。11至13世纪,钦察占据黑海和高加索以北的草原。原先在这一带活动的乌古斯和佩切涅格人就受到钦察的挤压向西南和向咸海以北进行迁移。在雅伊克、伏尔加一带原是佩切涅格人最早的住地。嘎尔狄兹称:“在《阙特勤碑》中的佩彻涅格人称为康格尔人。”把佩切涅格人与康加尔人联系在一起,佩切涅格人中的3个部落中是以康加尔而著称,康加尔名称逐渐让位于佩切涅格。君士坦丁的《帝国行政论》里也提到康加尔,所指的也是佩切涅格。在《隋书》中记载的佩切涅格人是同阿兰人一起提到“北褥”,“拂菻东则有恩屈、阿兰、北褥九离”。伯希和提出“北褥”与佩切涅格同一的观点。对于“北褥”是否就是佩切涅格,巴托尔德、谢而巴克和普里察克进行过深入研究。格托尔斯托夫认为佩切涅格部溯源于马萨格特诸部中的帕西克人部,当然佩切涅格的族源说法不一,但可以肯定它起源和康居并无渊源。巴托尔的观点认为佩切涅格族名是由康加尔转化而来。但对于康里与康加尔是否有一定的关系,这是不清楚的。康里是否由康加尔发展而成,线索只能停留在假设的层面上,文献中找不到相关的记载。只知道佩切涅格人在公元915年被记载在《罗斯编年史》,它在1121年被拜占庭和钦察联军在巴尔干以北击败,佩切涅格在南俄的势力被钦察和乌古斯部所取代,它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复存在,根据《罗斯编年史》记载:“那些没有被杀死或者淹死的佩切涅格,企图外逃,至今没有找到他们的踪迹。”[7]康里这个名词,在马木特·喀什噶尔记载的《突厥语大词典》中不是作为部族名称,而是作为钦察的一个人物的名称,它是“车辆”的意思。对于康里记为“车辆”还是“康里部族”,从中可以得出一些原因,康里从人名的称呼发展成部族的名称,看出康里在长达历史的数年里,与草原上其他部族相互通婚、杂居、融合等势力得到发展和壮大,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它摆脱不了游牧民族间迁徙与融合的共性。其次,元朝之前很少有康里这样的称谓,而康里一词的称呼更多地出现在《元史》中。。不难看出,它的历史年代大约向前推移到10世纪。我们有理由康里族源是苏联学者研究的那样,11世纪时从额尔齐斯河地区迁来的钦察人同当地的乌古思—佩切内格人混合而在咸海沿岸草原上形成的突厥氏族部落联合体,康里是众多部族的联合体.这个结论可以得到相应的证实,它的成分特别冗杂,康里起源的问题是模糊不清的。康里作为一个部族名记载在《世界征服者》中,讲到西辽的国主建都后让康里部臣服于他,康里作为部族名出现时间大约在12世纪。《元史·曷思麦里》记载,“迁牧到东方伊塞克湖地区的一部分康里人于十三世纪被蒙古人击溃”成为了蒙古人(鞑靼)的臣民,太祖十六年,任命哲别讨伐钦察,被蒙古征服。十九年,乘胜东入,康里部众迸散,与钦察并为皇子的封地,成为钦察汗国的臣民,《元史》记“蒙哥征钦察部,破之”占据了原康里的地区,把残存下来的康里人沦为奴隶。在《元史》才明确地提到康里部族,我们仅知道它的历史发展,而对于该起源是难于定论的,把它的时间推移到元魏或是元魏之前,这是有待商榷的,有待材料作为支撑。
康居与康里的音译相同,两者都意译成高车的意思,有必要谈论高车、康里与康居三者间的关系。这是解决康居与康里是否同族的实质性问题。《魏书·高车传》记:“高车,盖古赤狄之余种也,初号为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8]可知,高车最初称为狄历。经王国维考证,春秋时期狄是鬼方的后裔,主要分布蒙古高原。匈奴崩溃后,丁零人开始从南西伯利亚迁徙到蒙古高原和康居一带,丁零分为北丁零和西丁零,西丁零位于康居的偏北部。松之注《魏略·西戎传》:“丁零国在康居北,胜兵万余人,随畜牧,出名鼠皮,白昆子,青昆子皮。”[9]随着匈奴单于联合康居攻打乌孙,在《通考卷三百四十·四裔考十八》记:“支既杀汉使者,自知负汉,又闻呼韩邪益强,恐见袭击。会康居数为乌孙所困,欲倚匈奴合兵取乌孙。乃结兵西诣康居。”这部分西丁零逐渐融入到康居国的区域,它同康居一样融入到其他崛起的部族中。另部分在5世纪中叶,魏武帝两次征伐高车,把数十万户高车部迁居漠南,历史上称这部分为高车。从《魏书·太宗纪》记载“帝自长川诏护高车中郎将薛繁率高车丁零十二部大人众北略至弱水”。可知北朝时期的高车和汉魏时期的丁零是同族源的关系,高车是高车丁零的简称。由于把丁零与高车当成不同的部族,容易把康居、康里与高车联系在一起,很容易把高车的族源追溯为康居,也是人们容易把康居、康里和高车联系在一起的原因所在。其实,分析发现高车同康居并没有关联,部分高车部迁徙到金山地区,势力范围也未深入到中亚一带。北魏末年,漠南的高车参加了六镇起义,失败后投降,随之融入东魏的高欢政权。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会丁零翟斌起兵于新安丁零,世居康居,后迁徙中国。高车丁零融入到中原地区,开始从事农业经济,创造了灿烂的定居文明,而康里部族主要游牧于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咸海,不事耕耘,靠畜牧为生,住的是住幕,依然保持着游牧生活。当然,一部分高车部留在蒙古高原,后来发展成突厥部落,7世纪以后已不再是纯粹的高车丁零,期间融入其他的部族成分,如鲜卑、匈奴等,其以铁勒部落名之众多,最初有九姓铁勒之称,后增加到十五部,高车之族又有十二姓,从高车部崛起的回鹘汗国,就回鹘部也是多乘轮车,康里也是号称高车。《文献通考》“或曰敕勒,回纥,其先匈奴也,俗多乘高轮车。”照这样逻辑推理,那么康里等同于回鹘,显然是牵强附会的,在游牧民族间相互融合的现象尤为突出,语言和部族的同化的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从语言的角度来分析历史,没有考虑到部族起源的“根”的问题。不管康居和康里的音译及同高车的意译是否成立,康里不能完全等同于高车,康里部也不太可能是高车部的后裔,高车亦不可能是纯粹的康居的后裔。由此可得,康居并非完全等同于康里。
由于材料的有限和语言的因素,想要在诸多部族中追溯康居与康里关系是特别困难。经上述分析,元魏以后的康里并非汉时的康居,没有史料作为它们等同的依据。以高车作为它们之间研究的桥梁,发现康居与康里同族的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康里不能等同高车,高车亦不是纯粹的康居;其次,探索佩切涅格与康居和康里的关系,线索仅停留在假设的层面,没有让人信服的论据,追溯康里的族源时,没有史料证明它同康居有某种关联,由此,康里与康居未必能等同。
[1] 布哈.蒙古秘史[M].布拉格:出版社不详,1956:76.
[2] 洪涛.十三史哈萨克资料简编[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3:38.
[3] 岑仲勉.汉书西域传康居校释[G].辅仁学志:第四卷,1919.
[4] 丁谦.汉以后匈奴事迹考[J].地学杂志,1919(7).
[5] 拉施特.史集:第1卷[M].余大钧,周建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36-137.
[6] 陈海涛,刘慧琴.来自文明十字路口的民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49.
[7] 丹尼斯·塞诺.剑桥早期亚史[M].伦敦:剑桥大学出版社,1991:272-273.
[8] 欧燕,郭飞平.寻找失落的民族[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3:70.
[9] 雪梨.中国丝绸之路辞典[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277.
(责任编辑 张佑法)
Study and Comparis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gdiana and Kangli
WU Gao-xiu
(School of History,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chi 830017, China)
Sogdiana, as one of the ancient dwellings, was a big central Asian country in second century BC to second century and had an important position at the time. It forces diminuendo, and it fused to the new rise Eurasian steppe nomads in about fourth Century, which are rarely seen in history. Kangli was the tribal alliance and formed after Yuan Wei (AD fourth Century), and the composition of tribal jumbled and had wide activities range.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of Sogdiana, Qangqili and Kangli, the author thinks that Sogdiana and Kangli are not the same family source.
sogdiana; kangli; western regions history; ancient history of central Asia
10.13769/j.cnki.cn50-1011/d.2016.10.021
吴高修(1991—),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亚古代史。
吴高修.康居与康里关系考辨[J].重庆与世界,2016(10):98-102.
format:WU Gao-xiu.Study and Comparis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gdiana and Kangli[J].The World and Chongqing, 2016(10):98-102.
K302
A
1007-7111(2016)10-009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