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消灭私有制”与我国发展非公有制的关系

2016-03-27 14:08麻海山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

文/麻海山



马克思的“消灭私有制”与我国发展非公有制的关系

文/麻海山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消灭私有制”与当前我国支持和鼓励“发展非公有制”两者都是从生产关系层面来谈人类社会发展问题。两者看似冲突,但本质上并无矛盾。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人类整体发展的解读与我国局部发展状况的关系问题。具体说,两者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理论与实践、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消灭私有制”与当前我国支持和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的关系问题是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一个重大理论焦点问题,对此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识、理解及发展。本文尝试运用唯物辩证的方法对此问题作一探究。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1848)中提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1](P286)在这里,马克思所言的消灭私有制并不是一般的所有制,而是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私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私有制。”[1](P286)资本主义私有制与一般的私有制不同之处在于:“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1](P286)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主要特征。

我国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逐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在非公有制经济问题上大体经历了由初步承认(十一届三中全会)到支持鼓励(十三大)再到明确确立(十五大)及至今天的大力发展、毫不动摇的历程(十六大至十八大)。“尤其要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份,”[2]“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3]在党的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更进一步强调“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消灭私有制”与当前我国支持和鼓励发展非公有制两者都是从生产关系层面来谈人类社会发展问题。具体层面来说,都是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他们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依据辩证唯物史观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立足于人类社会现实实践而得出的科学结论,都具有科学性、真理性。唯物辩证地看,问题之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人类整体发展的解读与我国局部发展状况的关系问题。宏观上来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的关系问题。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从方法论层面看就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问题,从认识论层面看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理解就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消灭私有制”与当前我国支持和鼓励发展非公有制二者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的“消灭私有制” 主要是针对如何实现新旧社会(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形态的更替,是从人类发展规律出发,是从根本上来说,是从整个人类发展的大方向、大趋势、“最终”目标来说,具有根本性、整体性、方向性等特征。而中国的“支持和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就中国社会发展即人类社会局部发展来说,是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需要,涉及的是一种社会形态内部的不同发展阶段的关系问题。具有局部性、特殊性、阶段性等特征。因此,相对而言,马克思恩格斯的“消灭私有制”命题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批判来解读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问题,更具有整体性特征,而中国的“支持和鼓励发展私有制经济”命题则主要是面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发展生产力的现状,更具有局部性特征。因此,二者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是对源起于西方的现代文明最深刻的批判,其“消灭私有制”的结论并不是凭空得出的,也不是抽象的,而是建立在对现代文明(资本主义)批判基础上的,是建立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基础上的,消灭私有制是马克思恩格斯依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批判现代文明所得出的结论,而不是批判现代文明的前提。现代社会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作为私有制发展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是以往一切私有制的代表,因此,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也就意味着消灭人类有史以来的一切私有制,共产主义社会通过消灭私有制不仅仅是与资本主义决裂,而且是与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代表的以往的一切私有制社会决裂。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消灭私有制虽然是具体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果,却具有人类整体发展的意义。

中国作为后发展国家,现代文明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是日薄西山,即将成为过去时,而在中国则是刚刚起步,虽然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总体来说,特别是在发展质量上,我们不能不说,现代文明对于中国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是急需大力发展生产力。现代文明最大特点就是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而现代文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与现代私有制,即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密不可分的,一定意义上,私有制意味着效率、公有制意味着公平,在现在的西方国家苦于私有制“过度”,而当前我国则是苦于发展生产力的“效率”不足,因此,对于我国当下来说,为了侧重于提高发展生产力的效率,在一定范围内就必须要给予“私有制”一定位置——“支持和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消灭私有制”与当前我国支持和鼓励发展非公有制二者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本质上二者并不矛盾,马克思恩格斯“消灭私有制”是一个实践问题,但更是一个理论问题,中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一个理论问题,但更是一个现实问题,亦即,马克思消灭私有制是来源于实践的理论层面的问题,中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来源于理论的实践层面的问题,换言之,马克思消灭私有制主要是理论原则、是结论,而中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是实践过程、是方法。二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理论与实践。在一定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的“消灭私有制”与中国的支持鼓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本质上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理论总是一般,实践总是个别,即理论是原则、是尺度,具有相对稳定性,实践是具体、是过程、是表现,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不确定性。生活中人们经常说,计划不如变化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马克思恩格斯的“消灭私有制”是建立在人类发展规律基础上的理论结论,而中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则是立足于现实而采取的实践措施,他们都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发展规律。

马克思在论述消灭私有制时主要是指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确立在西方经历了上百年的历史,其发展也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在其基础上西方国家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现代社会形态,现代私有制已经接近“充分展现”,而且对于消灭现代私有制的时机,马克思曾经提出要在数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举行方可成功。而我国作为一个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私有制充分发展的国家,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原因而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并获得成功,不仅是经济上落后,而且同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国家基本上都是落后的国家,因此马克思恩格斯的消灭私有制问题就与现实,与社会主义现实,特别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现实有了差别和距离,因此,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要达到消灭私有制的目的,首先就要为消灭私有制创造条件——先“确立私有制”,让其得到一定的充分的发展,再“消灭”其。现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落后、各地区生产力发展极不平衡,极需大力发展生产力,而现代私有制生产关系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自改革开放后逐步确立和实行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把非公有制经济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重大举措,符合马克思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发展规律,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发展规律,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又一成功范例。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消灭私有制”与当前我国支持和鼓励发展非公有制二者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相对而言,马克思恩格斯的“消灭私有制”具有“目的”特征,现阶段我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具有“手段”特征,二者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现代私有制即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现代文明的总根基,源起于西方英伦半岛的现代文明是建立在现代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对现代文明批判解读最深刻的学说,把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视为终结现代文明的根本和总目标是科学的正确的。但实践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阶段性地、逐步地来进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所采取的一切政策措施相对于总目标来说都具有“工具”“策略”的特征,即是实现总目标的手段。

马克思恩格斯的“消灭私有制”,是针对充分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而言的,是通过对现实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而在理论上得出的具有目的性的结论。

而在现实中,首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国家,基本上都是资本主义的薄弱环节或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一个共同点就是生产力极度落后。具体到我国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第一要素,是整个社会发展进步之根本,因此推动和加速生产力的发展或提高生产力发展的效率就成为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现阶段最紧迫、最主要的任务。“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发展生产力”,而要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建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而要建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之关键在于把握好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在公有制与私有制之间寻求“平衡点”,不是绝对的公有制,也不是绝对的私有制,而是依据现实社会和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正确对待二者及其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所有制问题上必须坚持公有制而不是私有制,但生产力的现实状况又需要一定的“私有制”生产关系,个体、私营等各种非公有制形式的生产关系“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即在现实中,一方面要坚持公有制,但不是绝对的公有制,而是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另一方面又要给予其他生产关系一定的合理性,即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一定的生存空间。在这里,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虽然具有“私有制”特征,但由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因此其已经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也必将完成他们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使命而被新的实现形式所代替。因此,我国“支持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策,并不是要代替公有制生产关系,而是为了巩固、发展和实现公有制生产关系,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赵紫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1987,10,25.

[3]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9,12.

中图分类号:A81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16.03.009

基金项目

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15JDSZK078)

作者简介

麻海山,内蒙古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责任编辑 董金荣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挑战及实践路径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德育功能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创新研究
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若干问题与思考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的新认识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及其问题
论新媒体视野下高校德育中的理论“漂浮”
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