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遂如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吉林长春130122)
养猪场防控饲料中霉菌毒素中毒的技术措施
万遂如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吉林长春130122)
霉菌是丝状真菌,意即“发霉的真菌”,含有菌丝结构(丝状或线状)或者形成孢子体。霉菌毒素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产毒真菌所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动物吃进污染真菌毒素的饲料及某些青干饲料所引起的疾病,称为动物真菌毒素中毒病(mycotoxicosis)。本病的发生与饲料相关,具有地区性、季节性、群发性、不传染性与再发性的特点。目前严重危害猪只的霉菌毒素主要来源于发霉变质的各种谷物,比如玉米、大麦、小麦、燕麦、糠麸及棉籽等。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报告,世界上约有25%以上的谷物不同程度被霉菌毒素污染。用这样的谷物加工生产动物饲料常年喂猪,易造成猪只发生霉菌毒素中毒。目前我国生产的饲料中霉菌毒素污染率很高,对养猪生产的危害越来越严重,应引起高度重视。本文就养猪场防控饲料中霉菌毒素中毒的技术问题谈点个人意见,仅供养猪同仁参考。
霉菌的种类很多,产生霉菌毒素的霉菌广泛存在于空气、土壤、水及腐败的有机物中。霉菌产生的毒素种类也很多,目前世界上已发现霉菌毒素有350多种,对动物有严重伤害的主要有8种。对猪只危害严重的有曲霉菌属的黄曲霉毒素(AFT)、赭曲霉毒素(OT)、烟曲霉毒素(FUN)、镰刀菌属的T-2毒素、玉米赤霉烯酮(ZEN)、呕吐毒素(DON)和伏马毒素等。另外还有麦角菌属的麦角毒素(ergotoxin),青霉菌属的桔青霉素(citrinin)等。据百奥明饲料添加剂(上海)有限公司2013年发布的中国饲料霉菌毒素检测报告,对来自全国各地的饲料和原料样品共计803份检测结果显示:河南、安徽和山东的玉米中黄曲霉毒素和烟曲霉毒素污染普遍存在而且严重;河北玉米中黄曲霉毒素污染未见暴露,烟曲霉毒素污染比较轻微,但呕吐毒素污染程度很高;东北与内蒙古玉米中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和烟曲霉毒素污染程度都有上升趋势。除在玉米和小麦中检测出多种霉菌毒素污染外,还检测出隐蔽霉菌毒素。饲料原料中的糖苷、脂肪酸酯和蛋白质能够与部分霉菌毒素结合形成隐蔽霉菌毒素。这些隐蔽霉菌毒素在常规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中不能检测到,只有在饲料被消化的过程中,营养成分被解离后,霉菌毒素才被释放,危害动物的安全。据卫秀余研究员(2016)报道,从我国60个猪场送检的200多份饲料中检测出呕吐毒素占68%、玉米赤霉烯酮占16%、烟曲霉毒素占54%、赭曲霉毒素占5.0%。检测结果显示,饲料中霉菌毒素的污染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用于生产饲料的谷物原料在田间、收获过程及运输过程中就已存在霉菌毒素污染;二是养猪场购进饲料后保管不当,造成饲料发霉变质产生霉菌毒素。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动物饲料产生霉菌毒素的问题,应从饲料的原料着手,从源头把好第一关,至关重要。
2.1 黄曲霉毒素(AFT)的危害
自然界分布的黄曲霉中约有20%的菌株能产生黄曲霉毒素,其毒素分类为B1、B2(蓝色荧光),G1、G2(绿色荧光),其中B1(AFB1)毒素最强。黄曲霉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其中花生、玉米、黄豆、棉籽、麦类及秸秆等作物与其副产品易感染黄曲霉毒素,含黄曲霉毒素量较多,被动物食入后毒素主要存在于动物的肝脏、尿与粪便中。黄曲霉毒素毒性很强,耐热,80℃以上才能被破坏。所有的动物对黄曲霉毒素均敏感,对幼龄动物的致死率很高。黄曲霉毒素是一种肝脏毒素,对肝、肾及神经系统都有毒害作用,毒素可引起肝细胞肿大、变性、坏死、出血,胆管增生,胆囊萎缩;抑制DNA(脱氧核糖核酸)、RNA(核糖核酸)及蛋白质的合成与复制;抑制细胞分裂,蛋白质、脂肪的合成与线粒体的代谢,造成免疫抑制、破坏溶酶体的结构和功能;还具有致癌、致突变和致畸形等危害。猪饲粮中黄曲霉毒素达到每千克料中含量为1 200~2 000微克,即可引发猪只精神沉郁、厌食、消瘦、贫血、黄疸,部分发生死亡等;妊娠母猪可发生流产、产死胎,残留毒素在初乳中能持续5~25天。
2.2 赭曲霉毒素的危害
赭曲霉毒素又称为棕曲霉毒素(OCT),是一种肾脏与肝脏毒素,其毒素分为A、B、C 3种,其中以毒素A的毒性最强。这类产毒素的真菌广泛栖生在玉米、大麦、小麦、花生、大豆、高粱、荞麦、大米、棉籽以及某些青干饲草中,产生毒素。动物食用被其污染的原料生产的饲料,可引起中毒。毒素的主要靶器官为肾脏和肝脏,可引起肾肿大、肾髓质出血、近曲小管和皮质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剖检可见肾苍白、坚硬(橡皮肾);肝实质细胞变性与灶状坏死;另外还有很强的致癌作用;对种公猪精液产生毒性作用,引发胎儿畸形及产死胎等。用每千克饲料中含赭曲霉毒素1毫克的饲粮连续饲喂猪只3个月,可引起猪只厌食、腹泻、脱水、生长缓慢、消瘦等。
2.3 T-2毒素的危害
T-2毒素是由多种镰刀菌产生的一种危害造血组织的毒素。T-2毒素主要作用于肝、肾、胸腺、骨髓、淋巴结及生殖腺等,可抑制这些器官细胞蛋白质和DNA的合成,并造成神经机能损害。T-2毒素刺激动物的皮肤与黏膜,可引起口腔与肠道黏膜发生溃疡与坏死以及胃溃疡与糜烂等,导致动物呕吐、腹泻、腹痛、体重与生产性能下降。毒素进入血液中能产生细胞毒作用,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壁的完整性,使血管扩张、充血、通透性增强,引起全身各器官出血,常见胃肠黏膜出血、坏死,肝肿大出血、脾肿大出血、心肌出血等。T-2毒素还可损伤免疫系统的功能,造成机体免疫抑制并诱发动物生殖机能障碍等。每千克饲粮中T-2毒素的含量超过10毫克,即可引发猪只出现毒性作用,表现出精神不振、步态蹒跚、流涎、呕吐、不食、腹泻、皮肤红肿、对称性皮炎等。
2.4 玉米赤霉烯酮的危害
玉米赤霉烯酮(F-2)是由禾谷镰刀菌、粉红镰刀菌、串珠镰刀菌、黄色镰刀菌等污染玉米、大麦、豆类、高粱及青贮饲料等,产生的具有雌激素样作用的霉菌毒素,对猪的繁殖性能危害甚大。发生F-2毒素中毒时小母猪表现为外阴部红肿、脱垂,阴门分泌物增多,乳腺肿大,假发情等;后备母猪表现为黄体滞留,不发情,屡配不孕,返情率高,空怀时间过长等;妊娠母猪可见早产、流产、产死胎、阴道脱、乳腺肿大、泌乳量下降或无乳等;种公猪表现为包皮增大、睾丸萎缩、性欲降低,阴茎脱出收回困难等;初生仔猪表现为阴门红肿、后腿外翻呈八字腿;肥育猪生长缓慢、直肠脱增多;母猪常发生阴道脱与子宫脱等。
2.5 烟曲霉毒素的危害
烟曲霉毒素(FUM)在玉米中含量最高,主要侵害动物的肺部和呼吸道,引发肺部病变及组织坏死,如肺水肿、胸腔积液、肝脏损伤,引发肝炎、呼吸困难,导致猪只痉挛、麻痹而死亡,发病率高达50%,死亡率达50%~90%。烟曲霉毒素还可引起妊娠母猪流产,抑制免疫功能等。
2.6 呕吐毒素的危害
呕吐毒素(DON)又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自然界中高粱、大麦、小麦、燕麦、稞麦、干草、青贮等作物易感染镰刀菌,产生呕吐毒素。呕吐毒素可引发动物口腔与皮肤病变,导致动物厌食、呕吐、腹泻、肠炎、结膜炎、脱毛和组织出血等;还可造成妊娠母猪流产、产死胎;并具有细胞毒性,抑制蛋白质合成,产生免疫抑制等。
2.7 伏马毒素的危害
伏马毒素是由镰刀菌属产生的水溶性代谢产物,是一类不同的多氢醇和丙二羧酸组成的结构类似的双酯化合物。毒素能损伤动物的免疫系统以及肝、肾等器官,降低动物的生产性能,严重者引起死亡。毒素还可导致猪肺部毛细血管上皮细胞发生改变,造成呼吸障碍,引发猪肺水肿病(PPE),以及对心脏机能的损伤,引发脑白质液化性坏死(ELEM)、大脑皮层受损,出现共济失调等征候。
2.8 麦角毒素的危害
麦角毒素可引起母猪子宫收缩,使母猪流产、产死胎或弱仔;产仔后泌乳减少或无乳。中毒的初生仔猪体重下降,成活率低,甚至死亡。其它猪只中毒时表现为精神沉郁,采食量减少,体重下降,后腿出现跛行,严重者尾巴、耳朵及蹄部发生坏死等。
除此之外,霉菌毒素还能溶解淋巴细胞,降低T细胞和B细胞的活性,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调节机能受到抑制,抗体产量减少,诱导免疫麻痹与免疫耐受的发生,致使免疫应答低下,造成疫苗免疫失败;同时,霉菌毒素还可引起动物大脑神经化学物质分泌发生改变,脑桥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减少,下丘脑和脑桥5-羟吲哚乙酸与5-羟色胺的比例升高,最终导致猪只不食、呕吐、肌肉协调性降低与嗜睡。霉菌毒素还能导致仔猪的肝脏和空肠黏膜氧化损伤,使机体氧化与抗氧化系统失衡,从而改变空肠的形态结构和养分转运功能,降低养分消化率;改变肠道微生物平衡,进而抑制仔猪的生长发育。如在饲料中添加硒和维生素E就能有效地降低霉菌毒素对仔猪肠道细胞的氧化损伤,提高其抗氧化能力。
饲料中各种霉菌毒素之间均具有相互协同作用,但不同的霉菌毒素对不同的动物所造成的危害均不一样。多种霉菌毒素相互协同的致病作用比任何一种霉菌毒素单独作用对动物的危害性都要大。目前我国饲料原料和全价料中大多数污染的是几种不同的霉菌毒素,致使猪群发生中毒时临床症状更为复杂,病情更为严重。因此,诊断霉菌毒素中毒时要注意霉菌毒素的隐蔽性、复杂性与物种特异性的特征,进行综合分析与确认。
3.1 临床特征
猪只发生霉菌毒素中毒临床上具有如下特征。
3.1.1 急性中毒病猪精神沉郁、不食、体温一般正常,有的体温升高可达40℃。粪便干硬,垂头弓背,后肢无力,行走步态不稳。有的呆立不动;有的兴奋不安;口腔流涎,皮肤表面出现紫斑;角弓反张,死前有神经症状。
3.1.2 慢性中毒病猪精神委顿,食欲下降,体温正常;机体消瘦,被毛粗乱,皮肤发紫,行走无力,生长缓慢;结膜苍白或黄染,眼睑肿胀;有的异食、呕吐、拉稀;病后期后肢不能站立、嗜睡、抽搐。
3.1.3 种猪中毒空怀母猪不发情,屡配不孕。妊娠母猪阴户、阴道水肿,严重时阴道脱出,乳腺肿大,早产、流产、产死胎和弱仔等。种公猪乳腺肿大,包皮水肿,睾丸萎缩,性欲减退等。
3.2 病理变化
3.2.1 急性中毒病变主要为贫血、出血与黄疸。病猪全身黏膜、浆膜、皮下和肌肉出血;肾脏、胃肠道出血、水肿;肝肿大,脾出血,心内外膜出血,血液凝固不良等。
3.2.2 慢性中毒病变主要为急性中毒性肝炎,病猪肝脏肿大、变硬;腹腔内有大量腹水;淋巴结水肿、充血;胃溃疡、出血;肾苍白、肿胀等。
3.3 实验室诊断
根据发病特点,结合临床特征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做霉菌分离培养、测定饲料中毒素含量并进行毒素鉴定。可采用荧光密度法、紫外分光光度法、质谱法、核磁共振法、射线衍射法、放射免疫分析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进行确诊。
4.1 霉菌毒素产生的条件
据有关方面的调查发现,我国饲料及原料被霉菌毒素污染,其污染率高达30%~40%。夏季多雨,气候温热,环境潮湿,谷物及饲料保管不当而诱发霉变,特别是长江以南的地区更为多见。玉米、大麦、小麦、豆饼、糠麸及棉籽等在温度25~30℃、相对湿度为80%~90%、谷物原料中水分含量为17%~18%及通风有氧的条件环境中,霉菌最易生长繁殖,产生大量的毒素。因此,购买玉米时一定要选优质的,其水分含量玉米为12.5%、谷类为13%、花生仁为8%以下,保存温度为13℃以下,相对湿度在70%~75%之间,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保管谷物原料或饲料,不易造成霉变。
4.2 去除霉菌毒素的有效方法
霉变严重的谷物不能用作原料生产饲料;饲料严重发霉应全部废弃,不可喂猪。轻度发霉的谷物(如玉米)可先用清水反复冲洗3次,再用0.1%漂白粉水浸泡3小时,然后再用清水冲洗至无色为止,放置2小时后烘干,这样可有效去除毒素的60%~90%;还可将谷物通过日晒、辐射、加热等方法除去毒素。除毒后的原料经粉碎后添加除霉剂或脱霉剂,拌匀后喂猪。此饲料不能喂种公猪、妊娠母猪、哺乳母猪及哺乳仔猪,只能喂肥育猪,每头肥猪每天的喂量不能超过0.5千克(不超过5毫克/吨就不致发生中毒)。肥猪出栏上市前1个月停止饲喂,严防毒素残留的猪肉进入市场,危害公共卫生与食品安全。
4.3 饲料脱霉剂的选择与选用原则
4.3.1 选择饲料脱霉剂应注意的问题
(1)矿物质类脱霉剂。以硅铝酸盐、蒙脱石、膨润土为主脱霉剂,主要对小分子霉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而对其它的霉菌毒素吸附力很弱。这类脱霉剂吸附无选择性,在其吸附霉菌毒素的同时,也会吸附饲料中大量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及铜、铁、锰、锌等微量元素,导致猪只营养缺乏征。这类脱霉剂只能物理性吸附霉菌毒素,毒素并没有消失,而会随粪便排出残留于环境中,对猪场造成二次危害。有研究证实,以活性炭为主的吸附剂对霉菌毒素有较强的吸附能力,但其选择吸附能力很差,容易被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占据位点,而使其失去对霉菌毒素的吸附能力,且占用饲料容积大,实用性不强。
(2)化学合成脱霉剂。在化学法中常用的氢氧化钙、单乙胺、臭氧或氨等化学合成的脱霉剂只对某些霉菌毒素有破坏作用,而对其它的霉菌毒素没有降解作用,并且能在饲料中残留,从而影响到饲料的适口性和安全性,对动物产生不良影响。化学合成脱霉剂对动物免疫细胞有损害与抑制作用,对妊娠母猪和胎儿生长发育有影响。
(3)防腐剂类脱霉剂。防腐剂类脱霉剂有效成分为丙酸钙、丙酸、山梨酸钾、苯丙酸、乙酸等。这些防腐剂主要用于饲料和原料贮存过程中防止饲料发霉变质,但对饲料中已污染的霉菌毒素作用不大。因此,在饲料中添加此类除霉剂没有实际意义。
(4)单一成分脱霉剂。单一脱霉剂只具有吸附一两种霉菌毒素从肠道排出的功能,吸附毒素的能力也很有限;也没有中和毒素与降解毒素的作用;不能保护动物的肝脏功能与提高机体免疫力,也没有改善肠道功能的作用。
(5)养猪场使用脱霉剂不能一个剂量用到底,因为饲料中霉菌毒素的含量多少与温度、湿度、储存条件、季节变化有关。在适宜霉菌生长繁殖的条件下,如在潮湿多雨、温暖的季节,脱霉剂的添加剂量应增加1倍才能有良好的作用。
养猪场在饲料中添加脱霉剂不要选用以物理性吸附为主的、化学合成的、防腐剂类的及单一成分的脱霉剂或除霉剂。因为这类脱霉剂除了吸附霉菌毒素之外,还能吸附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又不能中和毒素与降解毒素,对动物肝脏的解毒作用不能保护,而且对动物体内的免疫细胞有抑制与损害作用。故要科学地选择使用饲料脱霉剂。
4.3.2 选用饲料脱霉剂的原则
(1)高效吸附的原则。脱霉剂要选择既能吸附高极性的黄曲霉毒素,又能吸附低极性的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T-2毒素、赭曲酶毒素和伏马菌毒素等的复合型脱霉剂。因这类脱霉剂除去毒素的能力很强,吸附作用效果好,安全性高,又不会破坏饲料中的营养物质,还可提高动物机体的免疫力,改善肠道的功能。如梅源清(含有酵母细胞壁、枯草芽孢杆菌、复合益生菌、转移因子等),其超微粉酵母细胞壁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且表面凹陷,能大量地吸附毒素而且不易脱落。酵母细胞壁中葡聚糖能增强猪体抵抗各种病原感染的能力;并能活化免疫系统,提高猪体的免疫力,保持生理机能稳定平衡;调节胃肠道功能,促进肠道蠕动,将毒素排出。枯草芽孢杆菌在生长过程中能产生许多活性物质和有机酸,对病原菌有极大的抑制作用;能刺激免疫器官的生长发育,激活T、B淋巴细胞,提高免疫球蛋白与抗体水平,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复合益生菌可改善肠道菌群生态平衡,修复被毒素损伤的肠道,提高猪群的健康水平。转移因子可解除霉菌毒素引起的免疫抑制,恢复免疫细胞的活性,提高猪只非特异性免疫力。使用时,每100克本品可拌料1吨或对水2吨(霉变较严重者可增加50%的用量),连续饲喂或饮用。可长期使用,对猪只无任何毒副作用。
(2)要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原则。如果复合型的脱霉剂中添加有细胞因子制剂或葡聚糖或甘露寡糖(MOS)等,可激活动物的免疫系统,降低免疫抑制与免疫耐受的发生,降低应激反应,能有效地提高动物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与抗病力。
(3)含有复合有益菌制剂的原则。在脱霉剂中添加有复合有益菌制剂,可大幅提高复合型脱霉剂的功能与作用。如动物微生态制剂康元1号(芽孢杆菌、乳酸杆菌及其代谢产物、消化酶、生物活性因子、佐剂等),仔猪专用康元1号每吨料中添加200克,可长期饲喂;肥育猪与后备猪专用康元1号,每吨饲料中添加200克;母猪专用康元1号,每吨料中添加200克,可长期饲喂;也可使用母猪、肥育猪及仔猪分别专用的复合型微生态制剂—替抗素(粪肠球菌、枯草芽孢杆菌、乳酸杆菌、生物载体),每400克拌料1吨或对水2吨,连续饲喂或饮水,可长期使用。
微生态制剂中的乳酸杆菌在代谢过程中能产生有机酸、无蛋白菌质、过氧化氢、蛋白质成分、羟基脂肪酸及酚类化合物等小分子物质,能抑制霉菌的生长,进而抑制霉菌毒素的产生。乳酸菌培养液离心后的上清液能显著抑制黄曲霉毒素的合成,乳酸菌对霉菌毒素还有降解作用,降低AFB1的含量。乳酸菌对霉菌毒素还有吸附与清除作用,其菌体表面的糖类和蛋白质成分可结合AFB1;细胞壁中的肽聚糖对AFB1、玉米赤霉烯酮(ZEN)、赭曲霉毒素(OTA)和伏马毒素等均有清除作用。
(4)含有复合酶制剂的原则。目前脱霉剂中使用的复合酶制剂主要是黄曲霉菌毒素分解酶,它能高效、专一地分解部分霉菌毒素,而且对饲料和环境不会造成污染。生物酶法脱毒已成为近几年来研发的热点,比如暨南大学微生物技术研究所的姚冬生教授发现并分离出AFB1解毒酶制剂,用于生产实践,证实其能改善肉仔鸡的采食量、提高日增重及血清学指标,并能显著降低毒素在肝脏和血液中的残留,减轻毒素对肝脏的损伤。
(5)含有中草药提取物的原则。据有关研究证实,由中草药提取物等成分组成的复合型霉菌毒素脱霉剂,不但能吸附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T-2毒素等多种毒素,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护肝强肾;而且不会吸附饲料中的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
4.4 保健预防方案
保育猪、肥育猪与后备种猪可在饲料中添加复合型生物脱霉剂饲喂,防止其发生霉菌毒素中毒。种公猪与妊娠母猪,一般饲料质量较好,安全性较高。为了防止万一,可选用下列方案进行保健预防,母猪妊娠2个月用方案1,妊娠中、后期用方案2、3,每次连用12天,在饲料中添加进行饲喂。下列方案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抑制霉菌生长繁殖及其它病原体的侵害,保肝利胆与解毒排毒之功能。
方案1:甘草粉200~300克、黄芪多糖粉1 000~1 500克、转移肽(转移因子)800~1 000克、溶菌酶400克,拌入1吨饲料中,连续饲喂7~12天。
方案2:甘草粉200~300克、板蓝根粉1 000~1 500克、排疫肽(口服5种高免球蛋白)400克、倍康肽(白细胞介素-4)500克、抗菌肽300克,拌入1吨料中,连续饲喂7~12天。
方案3:甘草粉200~300克、香菇多糖粉1 000克、黑客(免疫晶蛋白)300克、加立健(免疫增强剂)500克、细菌素120~150克,拌入1吨料中,连续饲喂7~12天。
4.5 加强对猪群和饲养环境的科学管理
坚持“管重于养、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综合防控”的方针。平时要经常检查饲料的质量与保管状态,定点从信誉高的企业购入饲料,不要频繁地变更;深入了解猪群的饲饮情况和猪只生长状况,定期进行临床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猪舍要保持清洁卫生,干燥通风;定期消毒,灭鼠杀虫;清除污水和粪尿,无害化处理;做好免疫预防,落实各项生物安全制度。只有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把好饲料关,才可有效防制猪群霉菌毒素中毒的发生。
4.6 对饲料原料和成品饲料要加强保管
饲料生产、产品的包装、贮存与运输等环节要加强管理与检查。饲料要放入通风干燥的专用库房里保管,严防受潮霉变,防止虫蛀与鼠害,以减少霉菌的传播,避免毒素的危害。
立即停止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改喂优质的全价料,适当地在饲料中增加蛋白质、维生素与硒的含量,特别是增加维生素C的添加量。
发病猪只可能不吃料或吃料很少,立即改饮电解质多维(600克对水1 000升)、加葡萄糖粉(600克对水1吨)、加口服排疫肽(高免球蛋白100克对水300升)、加甘草粉剂(100克对水400千克),维生素C 200克对水1吨,混合饮用7~12天。
5.1 治疗原则
以提高动物机体免疫力,中和毒素,保肝解毒、排毒,维持电解质平衡,恢复胃肠道功能为准则,可采取中药疗法、细胞因子疗法、支持疗法与对症治疗的方法予以实施。
5.2 治疗方案
(1)硫酸钠25~50克、液体石蜡50~100毫升,加水500~1 000毫升,灌服,以保护肠道黏膜,尽快排除肠内毒素;同时用0.1%高锰酸钾水溶液加2%碳酸氢钠溶液,混合灌肠,每日上、下午各1次。
(2)甘草多糖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15毫升)、排疫肽(每50千克体重1毫升,重症加量)、转移因子(每40千克体重1毫升,重症加量),混合肌注,每日1次,连用3~4天。或者用灵芝多糖注射液或者香菇多糖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1毫升)、加免疫核糖核酸(每25千克体重1毫升,重症加量)、加白细胞介素-4(每30千克体重1毫升,重症加量),混合肌注,每日1次,连用3~4天。或者用英特富(黄芪多糖、干扰素、维生素C)注射液,每千克体重2毫升,加水援(MHC-11类分子),每25千克体重1毫升,混合肌注,每日1次,连用3~4天。
(3)10%葡萄糖注射液200~300毫升、25%维生素C 5~8毫升、40%乌洛托品20~60毫升、10%樟脑磺酸钠溶液5~8毫升,混合静注,每日1次,连用3天,以解毒排毒、强心利尿、保护肝脏与肾脏的功能。
(4)止血敏2~4毫升或者维生素K33~8毫升,肌注,每日2次,连用2天,以制止中毒可能造成的内脏器官与肠道的出血。
(5)病猪兴奋不安、神经症状明显时可用苯巴比妥0.25~1克,以注射用水稀释后肌注,每日1次,连用2天;或者用氯丙嗪注射液,每千克体重肌注2~4毫升,每日1次,连用2天。
生产母猪发生霉菌毒素中毒时,临床治愈后或流产后,要加强饲养管理,并在饮水中添加排疫肽、电解质多维、维生素C、甘草粉、葡萄糖粉等,连续饮用12天。30日内母猪发情,不要急着配种,推迟1个发情期配种为好,这样有利于母猪保持其生产性能、健康妊娠与产健康仔猪。如有不发情者,可肌内注射氯前列烯醇,每天每头0.1毫克,连用2天。由麦角毒素中毒引起的母乳无乳征,可用缩宫素10单位于外阴部皮下注射,6小时后再注射1次,连用2天。病情严重者,不能作种猪用,应予以淘汰处理。
(编辑:柳青)
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帝曰:以候奈何?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
—《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
【译文】黄帝问:诊察的方法如何?岐伯说:必先度量病人的身形肥瘦,了解他的正气虚实,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但必先除血脉中的凝滞,而后调补气血的不足,不论治疗什么病,都是以达到气血平衡为准则。
【深入浅出解经典】中医的关键就是“平”,平人者不病也。所谓平,就是没有太过,也没有不及,不偏不倚,身和心都平,形和神都平,这样的人就不会生病。邪,就是不正、不中,让身体偏离了平的状态。而神的平衡状态则相对复杂,因为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喜怒哀乐没有发,这个叫做中,发脾气了,有喜,有怒,有哀,有乐,但是恰到好处,这个叫做和。人体处在中和的状态,就是健康。
(转自益寿文摘[J],2016(12):28.)
S815.4
A
1002-1957(2016)04-0092-05
2016-05-03
万遂如(1938-),男,江西南昌人,教授,主要从事家畜传染病的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现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