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三大社会理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6-03-27 11:48许斗斗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马克思

于 佳,许斗斗

(华侨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马克思的三大社会理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于佳,许斗斗

(华侨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361021)

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在要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中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思想。因此,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当代价值。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严峻的挑战,为迎接挑战,在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指导下讨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人的发展;小康社会;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

本文引用格式:于佳,许斗斗.马克思的三大社会理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J].重庆与世界,2016(2):45-51.

Citation format:YU Jia, XU Dou-dou.Marx’s Theory of Three Social Forms and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J].The World and Chongqing, 2016(2):45-51.

一、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概述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指出:“一个人只有当同他发生关系的另一个人不是一个不同于他的存在,而他本身,即使还不是精神,也是一个个别的人时,这个人才不再是自然的产物。但是要使作为人的人成为他自己的唯一真实的客体,他就必须在他自身中打破他的相对的定在,欲望的力量和纯粹自然的力量。”[1]换句话说,人要实现自身的独立和发展。在马克思一生的探索中对于人的发展问题的研究一直贯穿始终。但有人会认为马克思唯物论更重视物而忽略了人。这从本质上来说是曲解了马克思的思想内涵。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则是马克思所追求的终极目标。笔者也将从人的发展角度来进一步诠释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一)第一个社会形态——人的依赖性社会

“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鼓励的地点上发展着。”[2]马克思将人的依赖性社会作为三大社会形态中最初的社会形态。人们作为独立个体的改造能力和思考能力都相对薄弱,因此人们的生活要依靠于集体的力量,依靠于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共同体。根本的原因在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低下,人们对自然的依赖性十分强烈。在这一基础上,人们对于改造自然的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生产能力受到自然的控制,没有形成对个性的认识。

笔者认为对于现代社会而言,马克思所指出的人的依赖性社会主要是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社会形态。例如,在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生产力水平低下,以家庭为主要生产单位,主要是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特点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人们的生产大都是满足自己的需要,在这种经济体中,如果人的依赖关系想得到解脱,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根本的方法就是提高生产力,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虽然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存在着小范围的商品交换,但是人们没有摆脱这种依赖关系。因此,社会形态若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人的独立性若想得到提升,生产力的发展就有待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呼之欲出。

(二)第二个社会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社会

马克思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阐述三大社会形态时提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社会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2]由此可见,马克思将“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性社会”作为社会形态的第二个阶段。笔者认为马克思所说的第二个社会形态主要指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的依赖关系逐渐消失,人的独立性得到体现。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有着客观的评价,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3]马克思肯定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使人们摆脱了生产力低下的社会状态,人们能够充分地认识自然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之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摆脱了自然界的控制,使得人们的独立性增强,成为马克思所说的“人的独立性社会”。

国内外学者在看到资本主义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发现了这一社会形态中所存在的很多弊端。马克思将这种弊端概括为“人对物的依赖”,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写:“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作为人的生活的确立,是一切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从而是人从宗教、家庭、国家等等向自己的合乎人的本性的存在业绩社会的存在的复归。”[4]笔者理解为,劳动本是作为自由自觉的活动而存在,但由于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得劳动发生了异化,人的本质也产生了异化。虽然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仍受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但是却阐述出私有财产的来源,即异化劳动,深刻地批判了国民经济学将私有财产作为其理论的出发点。

私有财产的产生促使人们最大化地追求个人利益。在这一过程中,就极端尖锐的社会矛盾不可避免,人们的发展呈现畸形状态。因此,为了突破这种社会形态的局限性,社会的发展应当更加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避免对物的极度依赖性。

(三)第三个社会形态——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社会

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的最终形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为目标,实现共产主义是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共同理想。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一个以各个人的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3]马克思的这句话描述了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发展是自由而全面的,同时表明社会的发展将以人的发展为最终目标。“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2]笔者认为,从第二个社会形态生产力的高水平发展过渡到第三个社会形态,丰富的物质基础是实现其过渡的基础。没有任何社会能够在生产力低下的社会形态中直接过渡到人的全面发展。

在第三个社会形态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劳动”这一概念,在第二个社会形态中出现劳动异化的现象。那么,第三个社会形态中,劳动的内涵和内容将发生改变。在未来的社会中,劳动不再是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也不是为了交换,而是为了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劳动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单一的工作形式。人们不再受物的限制,而是自由自主地得到发展,人们拥有最自由的生活状态,真正地实现劳动是人的本质这一科学内涵。

综合上述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从人的发展的角度,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提高。目前,中国正处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态势,按照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划分,中国的发展刚刚进入第二个阶段,但是由于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努力规避第二个社会形态中将会出现的问题,并在生产力不断得到提高的同时,时刻关注人的发展,尽最大努力实现向第三个社会形态过渡的可能。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

根据对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内涵的阐述,不难发现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人学内容,具体阐述了人的发展过程,并指出如何实现人的最终解放和发展的路径和方法。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中所包含丰富的人学思想是他人无法达到的高度。但是,在建立新中国以后的时间里,国内更加重视并谈论最多的还应该是马克思的五大社会形态论,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国内学术界对其认同感也更强,人们逐渐淡忘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主要原因也正是在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人们忽视了对“人的关怀”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导致对于马克思三大社会理论的研究停留在肤浅的层次上。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提出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内容的“四个全面”发展战略。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被放在首位,充分地体现了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重视,这一目标不仅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对社会中个人的发展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曾指出:“人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换句话说,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当中。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共同性,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人的发展又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同理可见,马克思三大社会理论围绕着“人的发展”展开论述与当下中国如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问题在本质上也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深刻地把握好“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两个“全面”的关系,不仅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有利于提高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小康社会”这一概念是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提出的,即“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6]。这足以说明“小康社会”的提出是依据我国具体的国情的,是要实现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最大的国情就是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矛盾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同时,我们正处于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中“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这一阶段,但是我们绝不会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在使人们实现独立性的同时,又增加了人们的依赖性。因为我们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放在首位。

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是一致的,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可能。“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7]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来说,要以社会的发展为基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人从最简单的衣食住行的需要上升到高层次的实现自我发展的需要,都依赖于社会的发展。但不可陷入一个误区,认为人是纯碎的社会的附属品。笔者认为,人实现自我的发展并不在于摆脱社会,而在于在社会的必然影响下,人们依旧可以做出自由的选择,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根据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的划分,人要实现发展的水平是由社会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在第一个“人的依赖性社会”中,人们无法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的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注重“五位一体”中其他方面的建设程度。因此,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更要关注社会的发展如何更好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终目标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为了最大程度地获得剩余价值,限制工人的发展,甚至造成工人发展的畸形化,马克思在阐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时曾表明:“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做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8]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仅是马克思主要的价值观,也是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核心的价值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一过程中需要社会的不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9]在《建议》中出现“发展”一词约200余次,彰显了发展对社会和人民的重要性,对于未来5年发展的规划也是对人民生活和发展的规划,始终坚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更有利于把握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三、实现两个“全面”过程中的机遇和挑战

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深远且重大的意义,不仅体现在总体目标上的正确指导,更加体现在实现过程中的价值导向。不得不说,以人的发展为根据划分社会形态,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彰显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有前进,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途径。由此,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两个“全面”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机遇和挑战。

从国际和国内的两个角度来说,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人的发展存在着良好的机遇。当前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良好的国际大环境给予我们发展的保障。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抓住了这一“重新洗牌”的良好机遇,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东西方的经济贸易往来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物质财富的极大满足为实现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国内的情况来说,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13亿人口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至7 800美元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第二产业,基础设施水平全面跃升,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覆盖面持续扩大,新增就业持续增加,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加快提高。实现了不仅仅在经济上提供人们发展的条件,更是从多方面实现人的发展。

但是,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也面临着许多棘手的问题和挑战。第一,区域发展不平衡,贫困人口仍然存在。一个不争的事实,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但是区域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表现在东、中、西部之间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着巨大差距。先富起来的人没有切实有效地带动另一部分人富起来,在一些地区的农村里仍然存在着贫困人口。在没有解决人民脱贫的前提下,是谈不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的发展应时刻摆在重要的位置,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难的5年,我们要面对最艰难的任务,如何实现最后一部分贫困的人摆脱贫困,成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同时,更应该注意经济发展的方式,实现区域间的协调发展。第二,人们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需要丰富的物质基础,还体现在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上,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国民的素质文化教育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过程需要一段艰辛的过程。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也有着重要的反作用,先进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的发展,在实现经济建设极大满足的同时,也要重视社会意识形态的培养,更加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输送大量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第三,生态环境恶化,资源使用粗放。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环境越来越不尽人意,没有遵循客观规律的发展经济,最终受到惩罚的将是人类本身。生态的健康发展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自然环境。失去自然环境,难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在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中也同样暗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发展的阶段,起初人是完全依赖于自然的,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有了可以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开发和利用自然。但是随着人们对自然开发的深入,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因此,在注重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应当关注生态环境的建设,为实现人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上这三方面的挑战是我们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阻碍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社会的发展是实现人的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社会的进步过程中,更应该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标,这样才能实现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发展。

当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是曲折和漫长的,正如马克思所提出的三大社会形态,也是逐一过渡而来的。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都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能一味地强调有利因素,盲目乐观,也不能在挑战面前畏首畏尾;既要把握住机遇,又要勇敢地迎接挑战。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路径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强调,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不是空想出来的,而是在多年的探索过程中发展而来。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建设小康社会”,再到今天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艰辛曲折的过程,是人民实践的产物。在即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更不能忽略实践的重要性。切实地扎根于实践当中,处理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问题,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最终目标而努力。

(一)创新发展方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在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中,马克思将人的发展作为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因此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一切发展方式都要以人民是否受益为主要标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前提首先是生产力水平的高度发展,加快经济建设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得到提高。生产力的进步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对生产力也有着同样重要的作用,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刻将经济建设放在首位,但是随着国际国内大环境的改变,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式也要有所调整。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9]社会的发展需要创新带来驱动力,“全面创新”的实现需要每一个领域认真贯彻。生产力的发展为实现人的发展奠定基础,没有发展前景和驱动力的社会是无法实现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的。因此,注重每一个领域的创新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人的发展也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通过创新实现自身的发展和价值。当然,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要关注区域间的发展是否协调。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实现经济区域协调发展需要统筹各方面的因素。马克思所强调人的发展是促进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但是,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我国城乡发展以及东、中、西部的发展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实现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的同时,也需要关注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在我国还有一小部分人处于贫困状态,要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使这部分人摆脱贫困是国家重要的工作任务。在《建议》中明确提出了“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9]这一重要目标。在具体工作当中,应该制定“因人扶贫”的具体扶贫工作计划,做到精准扶贫。这一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实现每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创新”与“协调”对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尤为重要。

(二)建设精神文明,提高国民教育水平

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对于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价值观念的正确与否对于人的全面发展会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错误的价值观会阻碍个人的发展,同时,小康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大量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我们要加强国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精神支柱。

《建议》强调:“提高教育质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9]教育问题一直是民生问题中重要的一环,教育公平问题更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如何顺应民意,如何搞好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教育事业同时要注重公平和质量这两个方面。《建议》还强调,要重视城乡公办教学的标准化,也要促进城乡教师队伍的相互学习,已达到教育公平的平衡状态。另一方面,深化教育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接班人。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最有效的途径。在义务教育过程中,我们更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贯彻到国民教育的全过程。

(三)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生态问题关系到每一个国家的切身利益,拥有一个健康绿色的生态环境,不仅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有利于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十八大又将生态问题提升了一个高度,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一起写入到“五位一体”的内容中。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9]。这些都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绿色健康的生态环境下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使人们真正地感受到绿色生态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和享受,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绿色化,在实现国富民强的同时,营造一个美丽的生态环境,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美好的设想,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做到与自然和谐共处是首要前提。人类有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更重要的是和自然建构一种朋友式的和谐关系。一个美丽的中国需要人民共同构建,同时美丽的中国也是促进每一个国民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以马克思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中“人的发展”为中心,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积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面对当前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所遇到的挑战,我们要从以上3个维度出发,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同步性,因此在实现人的发展的同时,必将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13 .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85 .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07.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7.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6.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19-320.

[9]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2015-11-03].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1103/c1001-27772701-2.html.

(责任编辑张佑法)

基金项目:华侨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育计划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于佳(1993—),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许斗斗(1964—),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doi:【政治与哲学】10.13769/j.cnki.cn50-1011/d.2016.02.010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111(2016)02-0045-07

Marx’s Theory of Three Social Forms and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YU Jia, XU Dou-dou

(School of Marxism, Huaqiao University, Xiamen 361021, China)

Abstract:Building a well-of society is the inherent request of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in China which reflects the ultimate goal of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in the Marx’s theory of three social forms. Hence, i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realizing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in building the well-off society. However, there exists a large amount of challenge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The essay summarized the way of practic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goal of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that is directed by the Marx’s theory of three social forms.

Key words: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Marxism; theory of social formation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努力为老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