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才能实现大国崛起

2016-03-27 09:54陆元明齐子仪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科技经济

●姚 锐 陆元明 齐子仪

自主创新才能实现大国崛起

●姚 锐 陆元明 齐子仪

发展中国家在通往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要依靠自主创新解决技术问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其中至关重要的作用,科技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资本,成为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以技术为基础的增长。国际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必须坚持自主创新。中国当前面临着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提升科技水平、促进内涵式发展是相当紧迫的任务。由于引进技术受到技术复杂性和发达国家政策等因素制约,中国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成为现实的选择。

经济增长;自主创新;科技;现代化

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但是,经济总量强劲增长背后潜藏着巨大的隐忧,效益低下导致经济活动过程中存在明显的负外部性,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等。我国用消耗世界30%~40%的资源生产不到5%的GDP,[1]这种高投入低产出模式使经济增长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报告2011-2012》把各经济体分为三个阶段: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以及从要素主导到效率主导和效率主导到创新主导的两个过渡阶段,中国是效率主导型经济体。中国竞争力综合排名为26名,而创新要素排名为31名,[2]反映出中国科技创新相对滞后。

我国引进技术的成本非常高,引进设备和消化吸收费用之比为12:1,而日本、韩国在同等发展阶段为1:5、1:8。[3]对外技术依存度太高,据测算2010年为40.1%;2015年、2020年预测值分别为38.5%、33.3%,而美国和日本2000-2004年间的对外技术依赖度年平均值分别为6.3%和4.1%,[4]经济增长面临严峻的技术困境。美国强化对华技术出口管制,中国从美国获得技术的通道逐渐收缩,2001年来自美国的高技术产品占中国进口的16.67%,2011年下降到6.26%。[5]美国技术管制阻碍我国直接从美国引进先进技术,也限制了我国从美国的西方盟友引进技术和设备。技术依赖度过高实际上造成国家发展战略上的被动。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体制性因素消除后,增进知识尤其是进行自主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

一、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增长方式

刘易斯指出,不发达国家的主要缺点之一是在研究工作上,在开发适合它们情况的新工序和材料方面花钱不够。[6]工业化的历史表明,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马克思早就发现了这一真理,他指出随着大工业的继续发展,创造现实财富的力量已经不复是劳动时间和应用的劳动数量,而是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程度或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现代经济学研究进一步印证了马克思的观点。罗伯特·索罗认为技术变化是全要素生产率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西蒙·库兹涅茨指出科学发展为基础的技术进步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经济史学家如兰德斯、罗森伯格和莫基尔等,也认为技术演变处于现代经济增长的中心地位,技术不仅对现代工业的形成不可缺少,而且技术塑造经济活动的过程在长期内发挥作用。[7]麦迪森用四个“决定性因素”来解释经济增长:(1)技术进步;(2)物力资本的积累,技术进步通常需要具体化于其中;(3)人的技能、教育、组织能力的改进;以及(4)单个国家通过商品和劳务的贸易、投资、知识分子和企业家的相互作用,更加密切的一体化。8]其中“人的技能、教育、组织能力的改进”是广义上的“技术”,人的技能和教育是自工业化以来就被广泛承认的技术,组织能力的改进则是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管理技术;国家参与可以被理解为以国家为单位的组织与管理,也是一种技术的应用。因此,技术在经济增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技术之所以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是因为从本质上看科学技术是一种特殊形态的资本。科学技术的资本属性于20世纪60年代被发现。舒尔茨指出科学左右文化和社会,是一种特殊的、人为制造的资本。知识体系中的科学以多种形式存在,它表现为物质实体,以科学著作或科技产品、科技成果的形式,其余的体现在人类本身之中,构成人力资本。[9]

关于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经济学家已经达成共识,他们之间的区别仅仅是关于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贡献大小的计量差异。基于此,世界各国、各地区都把发展科学技术作为促进经济的一项基本政策。1994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副总统戈尔重申半个世纪前V·布什的宣言:“政府应当承担起促进科学知识流动以及从青年人中培养科学人才的新责任。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对于我们的健康、我们的工作和我们的国家安全至关重要”。克林顿和戈尔把科学看成是一种无尽的具有巨大回报的可持续资源。[10]

二、现代化进程中自主科技创新的国际参照

日本的经验通常被认为是科技创新重要性的经典例证。“日本经济奇迹”一方面有特殊的国际环境因素,另一方面也依赖于日本自主科技创新政策。二战结束后,日本振兴科学技术,并以此为杠杆来推动经济发展。随着日本经济沿着经济恢复、高速增长、平稳增长、泡沫经济破灭、经济再次恢复这一主线,日本科技政策重心也经历了从技术引进、强调自主创新、注重技术的社会性、科学技术创造立国、知识产权立国的转变,以保证经济增长所需技术基础的形成。科技政策的及时转变,是战后日本科技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条件之一。[11]到1971年,技术引进额与研发经费的比例已经下降为10%,研发经费占GDP比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高于美、德、法、意等主要OECD国家。[12]可见日本科技政策的基本方针是立足自主创新。今天日本依然是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在国际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赖于科技创新为经济增长奠定的坚实基础。

发达国家在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上也曾经历历史的阵痛。工业革命将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把生产建立在机器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工业社会,产生出对科学技术的迫切需求,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以纺织工业为例,可以说明科技创新在国家竞争中如何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英国纺织工业最先实现工业化,一度傲视全球、无与匹敌。但是德国开展化工技术创新,发展出最领先的印染技术,逐渐取代了英国纺织业的垄断地位。19世纪末,美国科技水平明显落后于欧洲,在科技创新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美国的工业体制并不是来自于美国天才人物的创造,而是来源于欧洲大陆。纺织工业机械化所需的基本发明创造,几乎全部来自英国。就使用把原棉纺成纱线的机器而言,美国比英国晚了整整20年。由于英国对技术和设备的严格控制,美国人竭尽九牛二虎之力也不能仿制英国机器。最后靠动员一位具有冒险精神的英国青年“把数据装在脑海里”,才将技术输入进美国。[13]

美国人建国前已经创建了一批今天享誉世界的著名学府,但是美国建国之初科技水平还比较落后。1870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工业革命的第二阶段,美国以德国为榜样,政府开始介入科学研究,于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先后建立一批科学机构。在联邦政府推动下,建立了著名的非政府科学机构美国科学院(1863年)、美国工程院(1864年)。从1900年起,一批科学机构在联邦政府内部建立起来,到1939年时总计为40个。[14]国立卫生研究院是政府的最大科学研究机构,其前身美国健康服务中心(原海军总医院)的一间实验室,1930年正式更名为NIH,现在成长为美国仅次于国防部的最大政府研究机构。1950年成立了一个联邦机构国家科学基金会,负责制定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政策。在国防部设立了科学顾问委员会,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冲击使得该委员会的地位更加重要,被置于总统的直接领导之下。以后又成立了负责协调和规划工作的联邦科学技术委员会。到1980年的时候,国会已经有3个与科学技术有关的常设委员会,即原子能联合委员会、参议院航空和空间科学委员会和众议院科学和星际航行学委员会。

美国政府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最近30年来研发经费迅猛增长。以2012年美元计算,1984年达到1000亿美元,1997年超过2000亿美元,2004年超过3000亿美元,2008年超过4000亿美元。分别用13年、7年和4年时间增加1000亿美元,研发投入呈现令人震惊的增长趋势。尽管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美国仍将是世界科技创新的中心地带。美国是研发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比值)最高的国家之一。2009年为2.88%,紧随以色列、芬兰、瑞典、日本、丹麦、瑞士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之后。[15]

三、中国实现大国崛起自主创新的战略选择

提高科技水平有两种途径,一是引进技术,二是自主创新。从新中国发展的历史和世界各国的经验教训来看,仅仅依靠引进技术是行不通的,西方国家从未放松对中国的技术出口限制,有些人曾幻想“以市场换技术”,实践证明把市场拱手让人未必能获得技术。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必须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没有先进的科技,就根本无法争取大国的地位。所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建立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国家创新体系。

技术因素是国家成功的关键,坚持自主创新方能立于不败之地,放弃自主创新削弱竞争力。1989年为拉美国家走出经济困境而提出“华盛顿共识”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以美国经验为蓝本,假定美国所奉行的经济制度和价值观具有普遍意义,当然能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解决发展问题的完整方案。巴西以华盛顿共识为指针,在20世纪90年代实施完全放任的经济自由化政策,大幅度削减财政开支,将国企和科研机构私有化,扩大国内产业向国外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开放,最终导致巴西的国家创新体系受到冲击,创新能力被严重削弱。巴西等过追随华盛顿共识陷入困境的教训引起经济学家的深刻反思,斯蒂格利茨批评华盛顿共识提出的政策不完整,有时甚至是误导性的。在总结取得成功的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时,他赞赏一些国家并没有紧随华盛顿共识所指引的方向,这些国家却取得了其历史上最成功的发展。认为它们在某些方面与华盛顿共识一致,而在消除与发达国家之间技术差距的产业政策方面,实际上与华盛顿共识是“背道而驰”的。[16]

中国要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实现大国崛起必须依靠自主创新。首先,当今技术日益复杂和精密,增加了技术扩散难度,发达国家为维护其垄断地位,也从制度上进行规制。其次,中国从人口规模、国土面积、经济总量和人口素质等方面看,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对旧的国际经济秩序提出了重大挑战,也容易招致现有发达国家设置重重障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自主创新取得较大进展。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研发投入的大幅度增加,2012年,中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再创历史新高,表明我国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而是研发队伍的不断成长。普赖斯在《巴比伦以来的科学》中提出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对科学家需求的增长模型。普赖斯研究发现,科学和科学家数量的增长具有按每15倍增的趋势。高质量的科学和科学家数量增长较慢,20年倍增。较低质量的科学和科学家数量增长较快,10年倍增。普赖斯科学与科学家数量增长模式(以经验数据为基础)虽然没有计算全球数据,但是得到来自OECD的数据的有力支持。在OECD成员国,研究人员数年均增长率为3.4%,即每21年增加一倍。2000-03年中国研究人员年均增长速度为7.4%,按10年倍增。[17]中国研发队伍规模扩张速度远远超过OECD成员国。三是科技成果的大幅度增长。2012年我国国内职务专利申请数129.3万件,比上年增长34.4%;全年国内职务专利授权数79.9万件,比上年增长42.8%。[18]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102.26万篇,排在世界第二位;论文共被引用665.34万次,排在世界第六位,比上一年度统计时提升了1位。虽然高被引用率论文排名第五、发表于世界名刊的论文数量排名第十,[19]但是科研成果的规模扩张为质量提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每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是克服了重重困难才得以实现,最先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无不经历了剧烈的阵痛。后发展国家尽管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但是这些国家又面临着许多自己特殊的问题,在诸多方面与发达国家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全人类的社会生产水平已经提高到新的高度,但是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分享到由于知识进步和科技发展带来的利益,反而在知识生产和科技研发方面处处受制于发达国家。因为发达国家实行严厉的技术封锁政策,以及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等原因,形成了不合理的全球分工格局,严重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总结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验教训,不进行自主创新绝对不能实现现代化。刘燕华批评那种指望技术会随着市场开放而来的幼稚想法,指出:市场是有限的,让出市场后重新夺回了非常困难;让出市场并不一定获得技术;让出市场必然废掉自己的技术;让出市场,缺乏核心技术,必然会沦为依附他人的地位。拉美国家曾经寄希望于美国,放弃自主创新发展科技,最后希望落空,被证明是没有出路的。相反,韩国把自主创新作为发展的头条战略,狠抓科技研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无数的事实证明,一个国家要发展,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进行自主创新,发展科学技术。

[1]王国平.“Made in China”的发展观思考[J].世界经济研究,2007(06):3-7,86.

[2]Klaus Schwab.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2011-2012[R].World Economic Forum.Genea,Switzerland 2011:11-15.

[3]高粱.只有自主创新才是立国之本——论“比较优势”和“全球化”不可能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技术源泉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02):10-5.

[4]郭铁成,张赤东.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究竟是多少——基于全球化视角的测算[J].中国软科学,2012 02):35-41.

[5]孙韶华.美对华出口管制迄今口惠实不至[N].经济参考报,2012-04-27.

[6][英]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周师铭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11.

[7][美]E.赫尔普曼.经济增长的秘密[M].王世华,吴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34.

[8][英]麦迪森.世界经济二百年回顾[M].李德伟,盖建玲译.北京:改革出版社,1997:11.

[9][美]舒尔茨(Schultz T W).报酬递增的源泉[M].姚志勇,刘艺群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55.

[10][美]威廉·J·克林顿,小阿伯特·戈尔.科学与国家利益[R].曾国屏,王蒲生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5.

[11]李建民.战后日本科技政策演变:历史经验与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09(04):46-52.

[12]龚旭.构建经济强国的科技创新体制——日本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解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3(06):32-35.

[13][美]丹尼尔·J·布尔斯廷.美国人-建国的经历[M].谢廷光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41-42.

[14][美]弗里茨?马克卢普.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M].孙耀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27.

[15]National Science Board.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 2012.Arlington VA: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B 12-01).p.4-7,4-45.

[16]斯蒂格利茨.后华盛顿共识(上)[J].段丽萍译.现代国外社会科学哲学文摘,1999(01):2-6,27.

[17]National Science Board.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 2008 Volume1.Arlington,VA: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2008.p.A3-8.

[18]统计局解读《201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EB/OL].http://www.gov.cn/gzdt/2013-09/26/content_2495168.htm,2013-09-30.

[19]2012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EB/OL].http://www.istic.ac.cn/ScienceEvaluateArticalShow.aspx?ArticleID=94466,2013-09-30.

[20]让出市场并不能换来技术,占领高端才能够创新国家——国家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谈科技发展趋势与国家创新体系[J].金属世界,2006(03):40-42,44.

2016-08-20

F124.3

A

1008-5947(2016)05-0050-04

作者及单位:姚锐,博士,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研究方向:教育政策、教育管理;陆元明,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知识管理、终身教育、教育现代化;齐子仪,西南科技大学,研究方向:西班牙语语言文学。

责任编辑 李 尚

猜你喜欢
科技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笔中“黑科技”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分享经济是个啥
科技在线
拥抱新经济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