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川灵
东华大学出版社,上海市延安西路1882号 200051
科技期刊作为传播科学知识、进行学术交流的载体,在科学技术领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国近代科技期刊在我国近代历史上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研究中国近代科技期刊,可以为中国近代科技史的研究提供材料和佐证,也可为当代科技期刊提供借鉴和启示。
已经有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有的学者对我国近代中文期刊作了概述[1],有的对我国近代科技期刊作了多方位论述[2-6],有的是关于某一种类期刊的研究[7-9],有的针对某一地区进行阐述[10],还有的就某一刊物进行剖析[11-15]。在这些文献中,文献[1]和[2]堪称是中国近代期刊研究的重要文献。文献[1]对中国近代中文期刊尤其是政治、经济、文学、艺术、教育、社科类期刊作了深入分析;文献[2]从个案研究入手,对369种我国近代科技期刊作了详细的引述和分析。在已有研究中对科技期刊进行分类统计并进行详细数据分析的文献不多。
本文则在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对科技期刊的种类、数量、各分类最早创刊刊物的出版时期、出版者、出版地以及科技期刊的创刊时间逐项进行分析。
本文依据《上海图书馆馆藏近现代中文期刊总目》数据撰写而成。
据该总目介绍,自1853年至1949年间,在中国大陆和台、港、澳地区出版的中文期刊总量约23200余种。其中上海图书馆就收藏了18500余种,占出版量的75%。在这些期刊中,人文社科类期刊约占70%,科技类期刊约占10%,文学艺术类等期刊约占20%。上海图书馆收藏的近代中文期刊,在数量上高居全国各图书馆榜首,在质量上以其完整性和系统性独领风骚[1]。
因此,以上海图书馆馆藏期刊来分析中国近代期刊的发展状况是合适的,可以基本显示我国近代中文期刊的发展轨迹。本文在中国近代的时间范围内,选取其中的科技期刊进行统计分析。
本文选取了上海图书馆根据《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四版)的分类,从自然科学总论开始至综合性刊物中的综合性学报为止的科技期刊作为统计分析对象。
根据统计结果(表1、表2),共计有科技期刊2001种。
我国近代科技期刊分为自然科学总论,数理科学和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生物科学,医药、卫生,农业科学,工业技术,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环境科学、安全科学和综合性刊物等十一大类。各大类下属分类及各个分类的期刊数量也进行了统计,并对每个分类创刊最早的刊物、创刊时间、出版者 和出版地等情况作了统计介绍,详见表1。
表1 中国近代科技期刊的种类、数量及各分类最早创刊刊物情况
续表
表2 中国近代科技期刊创刊时间分布
另外,对每一种科技刊物的创刊时间作了归类统计,得到了每一年科技期刊的创刊数量,时间跨度从1872年至1949年,详见表2。
图1 科技期刊种类及数量分布图
从图1中可看出,在各大类科技期刊中,医学、卫生类刊物最多,有656种,占33%;其次是工业技术类,有428种,占21%;接着是农业科学类,有276种,占14%。
这表明,医学期刊是我国近代最发达的期刊种类。期刊数量与行业的关注度是紧密相连的。医学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基本保证,因而最受人们关注是理所当然的。另外,我国的中医体系从古代延续下来发展至今,受众面巨大。中医类期刊数量在医学期刊细分类别中位居首位,有192种,足见其强大的生命力。工业技术涉及到矿产、冶金、机械、电工、化工、轻工、建筑、水利等很多行业,量大面广。在近代,正值西方科学技术传入我国之际,因而诞生了各种工业技术刊物,它们介绍先进的机械、工艺、技术,是从业人员学习和交流的重要载体。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几千年的农耕历史。农业的门类也很多,包括农作物、土壤、园艺、林业、畜牧、水产等领域。历史越悠久,范围越广,从事人员越多,反映在期刊上也就数量越多。
上述科技期刊的数量统计,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实际情况,符合我国国情。
表1也对科技期刊各分类最早创刊刊物的情况作了统计,包括刊名、创刊时间、出版者和出版地。
从科技期刊各分类最早创刊刊物的创刊时间来看:综合性刊物类创刊时间最早,这类中最早的是《中西闻见录》,创刊于1872年;自然科学总论类的创刊时间也较早,该类中的《格致汇编》创刊于1876年。其他创刊于19世纪的有农业科学类的《水稻试验成绩》(1896年)、《农学报》(1897年),医学卫生类的《利济学堂报》(1897年)和数理科学以及化学类的《算学报》(1897年)。
由统计可见,创刊最早的是综合性的科技期刊,接下来是农业、医学和数理化类刊物。这也印证了科技期刊是经历从文理综合性期刊→综合性自然科学期刊→分支学科期刊这个过程的观点[2]。
从科技期刊各分类最早创刊刊物的出版者来看:由图2可见,学术团体与科研机构18种,占27%;学校17种,占25%;政府部门与行业组织15种,占22%;杂志社12种,占18%;企业3种,占4%;个人2种,占3%。
一般学术团体和科研机构均有它们的代表性刊物,各种研究成果在刊物上发表,各种信息在刊物上发布,而且在学术上比较权威。学校是年轻人聚集、学术思想最活跃的地方,学校办的刊物是科技期刊的生力军,其中更有一些是学生自己创办。政府部门与行业组织在相关的行业中具有官方性或指导性,因而也创刊较早,受到较多关注。上述三者的创刊数量呈三足鼎立之势。
图2 各分类最早创刊刊物出版者分布图
从科技期刊各分类最早创刊刊物较多的出版地来看:由图3可见,上海25种,占41%;北京12种,占20%;南京和海外各6种,各占10%;广州、杭州、重庆、南昌、武汉和温州各2种,各占3%。
图3 各分类最早创刊刊物较多的出版地分布图
由此可见,期刊的创刊受到地域因素的影响。上海地理位置优越,处于南北交汇地,又濒临出海口,对内对外交流频繁,经常得风气之先,是近代中国的经济中心和文化重镇,因而创刊数量高居首位。北京的历史底蕴深厚,在近代是清政府和北洋政府的所在地,是当时的政治中心,创刊数量位居第二。南京是六朝古都,在近代是国民政府的所在地,创刊数量也较多;近代中国赴海外求学的留学人员较早地创办了一批科技期刊,他们学以致用,在各自的领域成为了拓荒者。上述两者的创刊数量并列第三。
表2为我国近代科技期刊创刊时间逐年分布统计,计有确切创刊时间的刊物1908种。(另有创刊时间不详的刊物93种,其中83种以停刊时间标注于括号及备注中,另有10种创停刊时间均不详。)根据表2,可得到各年代创刊刊物的数量分布情况,如图4所示。
图4 各年代创刊刊物数量分布图
由图可见,19世纪的创刊刊物数量为7种,1900—1909年为 31种,1910—1919年为 82种,1920—1929年为328种,1930—1939年为878种,1940—1949年为582种。
19世纪科技期刊的创刊数量稀少,到了20世纪,每隔10年,其数量大幅上升,直至30年代达到顶峰,到40年代出现回落。创刊数量随着年代的波动情况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密切相关。由表2中每年的数据可以看出,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在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号召下,科技期刊也随之得到了快速发展。到了三十年代,尤其是1934年、1935年、1936年,创刊数量达到了三位数,可谓是鼎盛阶段。那一时期被一些学者称为“杂志年”[16]。进入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恶劣的政治经济环境,包括科技期刊在内的文化科学事业遭到重创,从1937年开始,科技期刊的数量明显萎缩,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抗战结束。随着抗战胜利,创刊数量快速回升,并于1947年达到高点;然而随着内战爆发,创刊数量又受到影响并滑入低谷。可见科技期刊受政局、战争的影响非常明显。
从各年代创刊刊物数量的统计数据看出,我国近代科技期刊经历了从萌芽期→上升期→鼎盛期→回落期的发展轨迹。
由于上海图书馆收藏了约四分之三的我国近代中文期刊,因此以其馆藏为例来对我国近代科技期刊进行分析,已基本显示出我国近代科技期刊的发展轨迹。
根据统计结果,中国近代科技期刊数量以医学卫生类、工业技术类及农业科学类为多;最早创刊的期刊类别为综合性刊物类、自然科学总论类及农业科学类,出版者居多的为学术团体与科研机构、学校、政府部门与行业组织,出版地居前的为上海、北京、南京和海外;科技期刊随创刊时间的数量分布为:从19世纪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数量大幅增加,至20世纪30年代达到顶峰,随后回落。它经历了萌芽期、上升期、鼎盛期和回落期这几个发展阶段,并受到政治经济因素的显著影响。
研究中国近代科技期刊的产生和发展,也对我们当代有所启示:
(1)分析我国近代科技期刊的种类和数量分布,有着历史越悠久、从业人员越多的领域,其刊物的创刊时间越早、刊物数量越多的特点。当今我们的科技期刊也要适应大众所需,满足大众所求,尤其是日益变化的新的需求,及时更新内容和刊物,反映和引领时代潮流。
(2)我国近代科技期刊的发展,受到较多的政治经济因素尤其是战争的影响。历史经验表明,国衰则刊衰,国盛则刊盛。所以,我们要加倍珍惜今天的和平环境,致力于社会稳定、国家强盛,这样才能为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从而造福人类。
科技期刊的诞生是适应了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并又对科学技术起着促进作用,使得科学知识得以普及推广,研究成果得以记载交流。当今我们要更加重视科技期刊这一载体,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1] 祝均宙.上海图书馆馆藏近现代中文期刊总目[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前言1-前言3,1587-1603.
[2] 姚远,王睿,姚树峰,等.中国近代科技期刊源流(上)(1792-1949)[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1-24.
[3] 冯志杰.中国近代科技期刊出版研究[J].中国出版,2007(4): 37-41.
[4] 刘峰,范继忠.民国(1919-1936)时期学术期刊研究述评[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8,16(3):4-12.
[5] 叶建.中国近代早期学术期刊的出现与演变[J].出版发行研究,2014(12):98-100.
[6] 姜玉平.中国近代最早获得世界声誉的科学期刊及其启迪[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28(1):74-79.
[7] 姚远,谭秀荣,亢小玉,等.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百年史回顾与前瞻[J].编辑学报,2014,26(2):117-121.
[8] 王强.大学数学期刊的起源及其科学传播意义[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5,7(4):59-63.
[9] 宇文高峰,黎文丽,姚远.我国近代农学期刊的特色及其社会职能[J].编辑学报,2005,17(6):396-398.
[10] 张银玲.中国西南地区近代地学期刊发展史略[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24(3):275-280.
[11] 亢小玉,姚远,陈镱文.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学办数学期刊——《数学季刊》[J].编辑学报,2007,19(4):261-263.
[12] 姚远,杜文涛.《清华学报》的创刊及其历史意义[J].编辑学报,2006,18(2):90-93.
[13] 许康,黄伯尧.《科学》杂志:中国科学刊物的一个里程碑[J].编辑学刊,1995(6):69-72.
[14] 姚远.《科学世界》及其物理学和化学知识传播[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0(5):934-940.
[15] 王细荣,潘新.中国近代期刊《科学世界》的查考与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4):565-568.
[16] 陈江,李治家.三十年代的“杂志年”——中国近代期刊史札记之四[J].编辑之友,1991(3):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