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学术不端防范措施
——对江苏省医学科技期刊的调查分析

2016-03-26 03:53洪青标朱宏儒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6年9期
关键词:收稿不端防范措施

■邓 瑶 洪青标 朱宏儒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编辑部,江苏省无锡市梅园杨巷117号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 214064

学术期刊是发布科研成果的重要载体,亦是学术成果获取认可和关注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是当前我国科研评价、职称评定的依据之一。因此,捍卫所刊载论文的科学性、杜绝学术不端行为是科技期刊义不容辞的责任[1]。近些年,学术期刊论文涉嫌学术不端行为的事件层出不穷,如何抵制学术不端行为,成为学术期刊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防范学术不端行为方面,很多期刊编辑及相关研究者结合实践开展了研究与探讨,并提出了多种方法和解决途径,虽然各有侧重,但公认的观点是:期刊防范学术不端行为要以“防”为主,以“罚”为辅,防范措施要贯穿于编辑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以最大限度降低学术不端行为的负面影响[2]。具体而言,主要防范措施包括以下几点[3-4,5-9]:① 提高编辑自身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②出版前后多次审查;③加快稿件处理速度,缩短发表周期;④坚持“小同行”送审,加强与审稿专家的沟通;⑤利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查重;⑥提升作者的学术规范意识,建立学术不端行为惩罚机制;⑦期刊编辑部之间建立联动机制。但目前的文献多限于以建议或思路的方式提出某个或某几个投稿或编辑处理环节的相关策略,或以某一刊物为例,具体阐述其所采取的相关措施和经验,尚未见从期刊集群的角度出发,即对某类期刊或某一区域期刊学术不端防范的具体措施进行调查的文献发表;也未见系统地调查期刊从投稿到刊发各环节防范措施的相关文献发表。鉴于此,本文在总结分析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根据编辑工作的实际流程,归纳了投稿、收稿、送审及编辑处理等环节中涉及到的学术不端防范措施,整理成问卷调查表,并对江苏省部分医学科技期刊进行了调查,旨在初步了解医学科技期刊所采取的学术不端防范措施情况,从而为学术期刊建立完善的学术不端防范体系提供参考。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江苏省内出版的47种医学科技期刊作为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通过文献查阅,设计《江苏省医学科技期刊学术不端防范措施调查表》,通过编辑部邮箱及江苏省期刊QQ群等发送并回收问卷。

1.3 调查内容

问卷包括8道选择题,每题设4~7个选项,内容包括在作者投稿前和编辑部收稿、各阶段审稿、稿件处理等过程中期刊编辑部采取了哪些防范措施,以及论文相似性检测软件的应用情况、如何发挥编辑在防范学术不端行为中的作用、对学术不端作者采用何种惩戒措施及其他措施等。问卷回收后,以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问卷回收情况

共发放47份问卷,回收39份,问卷回收率为82.97%。在完成问卷调查的39种期刊中,71.79%的期刊(28种)办刊地点位于南京;48.72%的(19种)期刊主办单位为高校,其次为医院(12.82%)、中华医学会(10.26%)、中华预防医学会(7.69%)、研究所(7.69%)及其他机构(共占 12.81%);53.85%的(21种)期刊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8.21%(11种)为中文核心期刊,20.51%(8种)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3种(7.69%)被Medline收录。

2.2 期刊学术不端防范措施问卷调查

2.2.1 投稿前

在网站发布学术不端知识、声明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及惩罚措施,建立版权确认制度、文稿撤销制度的期刊所占比例达56.41%~79.49%,但建立双向匿名审稿制度、信息通报交换制度的期刊比例较低,分别占46.15%和28.21%(见表1)。6种措施均采用的仅3种期刊,该3种期刊均被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CSCD收录。版权确认制度、双向匿名审稿制度、文稿撤销制度、信息通报交换制度均建立的共6种期刊,其中4种均来自高校。

2.2.2 收稿过程中

在收稿过程中,要求作者提供单位证明、进行相似性检测的期刊分别占82.05%和89.74%;要求作者提供版权授权书、有必要时提供原始数据、拒绝人情稿和关系稿的期刊分别占66.67% 、69.23%、53.85%;但与作者签订杜绝学术不端行为承诺书、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进一步开展相似性检测的期刊均仅占30.77%(见表1)。此7项措施均实施者仅2种期刊,均为高校所办期刊。

2.2.3 各阶段审稿过程中

在审稿过程中,严格执行“三审制度”、选择“小同行”专家审稿的期刊分别占92.31%和71.79%;定期召开编委专家定稿会、期刊主编或执行主编抽测拟刊登稿件的期刊均占56.41%;但采取双向匿名审稿的期刊所占比例较低,仅为38.46%(见表1)。5项措施均实施者仅2种,其中1种来自高校。

2.2.4 稿件处理过程中

通过加快稿件处理速度、加强服务意识及与作者的沟通、录用后尽快通知作者或立即收取相关费用等以防止作者发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期刊占79.49%~92.31%。4种措施均实施者达24种(64.86%)(见表1),其中高校期刊10种,中文核心期刊7种,中国科技核心期刊12种,CSCD期刊4种。

2.2.5 论文相似性检测软件的使用

仅4种(10.26%)期刊未开展论文相似性检测;12种(30.77%)仅在收稿时检测;8种(20.51%)在收稿、外审审回、刊出前均进行检测,其中6种为高校所办期刊(见表1)。

2.2.6 在发挥编辑作用方面

重视对编辑的职业道德教育、要求编辑注意引文规范、要求其保持“质疑”态度、引导其建立“文责共负”意识的期刊占66.67% ~94.87%(表1)。4项措施均实施的期刊达23种,其中高校期刊10种。

2.2.7 惩戒措施

全部调查期刊均对涉嫌学术不端作者的论文采取退稿,58.97%的期刊在一定时间内拒收其稿件,但在期刊或网站进行通报、通知作者单位的期刊仅占10.26%及15.38%(表1)。4项措施均实施的有3种期刊,均为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其中1种为高校期刊,2种为中华医学会主办期刊。

2.2.8 其他措施

建立举报信箱、作者学术诚信系统的期刊仅分别占20.51%和35.90%。

3 启示与建议

3.1 高校及核心期刊防范措施更为严格

净化学术风气、维护正常的学术生态、倡导优良学风、促进学术事业健康发展不仅是学术期刊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也是期刊功能赋予其自身的光荣历史使命。本研究表明,虽然所调查的期刊均采取了相关防范措施,但各期刊学术不端防范体系的建设程度参差不齐,相对而言,高校主办期刊、“双核心”期刊在相关制度建设方面更为严格,所采取的防范措施也更为全面。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① 本次调查高校期刊所占比例较高,达48.72%,远高于医院、研究所等其他机构主办的期刊;②高校期刊多由学校专设的期刊管理机构或由学校其他部、处、院、所代管[10],近年来,教育部先后发布了多份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及严惩学术不端行为的文件,各高校亦加强了相关制度建设并加大了处罚力度[11],因此置身其中的高校期刊在相关制度建设及执行方面可能较其他期刊更为严格;③“双核心”期刊经过中文核心期刊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双重筛选,其办刊质量、学术水平都位居同类期刊前列,因而在论文的审核把关方面较其他期刊应更为严格。因此,各期刊有必要加强沟通和交流,互相借鉴好的经验和做法,以共同维护良好的学术氛围。

表1 江苏省医学科技期刊学术不端防范措施调查结果

3.2 应完善期刊相关制度建设

学术期刊编辑出版工作涉及编辑、审稿专家、主编及编委会以及广大科研工作者等众多人员,各环节均可能受到人为干预的影响。因此,学术期刊要防范学术不端行为,首先要制定科学、公正、合理的制度,通过制度规范各种行为[12]。本次江苏省医学期刊调查所列举的4项制度中,仅6种期刊全部建立;建立信息通报交换制度的期刊数均不多,即便是最基本的版权确认制度与文稿撤销制度,也分别有20%以上的期刊未建立。

在相关制度建设方面,除各编辑部结合本刊实际外,各级期刊行政主管部门亦可通过监督考核等方式加以促进;相关期刊学会及协会亦可在各类活动中加强对该方面的宣传、引导,以促进各期刊在该方面的交流,并促成期刊就学术不端行为的信息通报和交换结成联盟。

3.3 应加大相似性检测力度

调查显示,近90%的期刊在收稿过程中均采用了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但仅30%左右采用百度等搜索引擎进行进一步检测。鉴于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存在对“抄袭”定义刻板,文中图表、公式、外文无法检测等缺陷[13],为保证客观公正,建议编辑部在参考检测结果的同时,还应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加以分析,并借助相关搜索引擎进行多方检索等。此外,调查还表明,30.77%的期刊仅在收稿时检测,在外审审回、刊出后等环节多次检测的期刊较少。鉴于从收稿到外审审回、再到刊出,都存在一定的时滞,因此有必要在不同环节进行多次查重,防止作者在此间隙一稿多投;对于作者返修稿中改动的内容,也要认真比对,有必要时也应检测其相似性[14]。值得注意的是,鉴于医学论文格式统一且固定,名词术语较多,且相同病种往往涉及相同的病理生理机制、药理作用、治疗方案、疗效判断标准等,因此当选题涉及类似病种、药物或研究方法时,重合率可能较高。故编辑在进行学术不端检测时,也要注意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公正和客观[15-16]。

3.4 应加强编辑责任感

加强编辑队伍建设,提高编辑思想道德素质、业务能力以及学术敏感性,并加强服务意识,对于期刊防范作者发生一稿多投、抄袭等行为至关重要[17]。此次调查表明,近80%的期刊均采取了上述措施,但引导编辑建立“文责共负”意识的期刊数相对偏低。一般而言,鉴于期刊无法一一甄别当前论文撰写方面的种种乱象,故在其投稿须知中都会声明“来稿一律文责自负”,即作者文章中出现的错误、涉及学术不端的内容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关责任,应由作者全部承担[18]。但事实上,一篇论文从撰写到发表,包括编辑活动在内有多个环节,各环节也有不同的责任人;虽然声明“文责自负”,但前提是编辑必须坚持学术质量第一的原则,对稿件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切不可以“文责自负”为由放弃编辑加工的权利;对于因专业知识和编辑业务能力欠缺而造成的不同程度的编辑失误,编辑亦应承担一定责任[19-20]。因此,在日常的编辑工作中,要培养、提高编辑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加强其责任心和使命感,做好把关工作。

3.5 应加大处罚措施,提高威慑力

对学术不端行为者进行处罚只是手段,并非最终目的,一方面是让学术不端者付出一定代价,认识错误并能改正,另一方是对广大作者起到警示和教育作用。相对于“防”要降低学术不端的不良影响而言,“罚”则应扩大处罚的威慑力和影响[2]。本调查显示,对于已经发表的涉及学术不端行为的论文,所有调查期刊均选择了退稿,58.97%的期刊会在一定时间内拒收其稿件,但选择公开通报、通知作者单位以及建立举报信箱和作者诚信系统的期刊数均较少。这表明江苏省医学期刊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罚及其威慑力度尚不够大。鉴于此,一方面期刊自身可借鉴其他有经验期刊的做法,加强公开谴责的力度;另一方面还有赖于编辑行业协会/学会积极牵头,通过组建联盟等形式共同抵制,以改变目前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局面,从而进一步增加学术不端行为的成本,扩大其影响[15]。

4 结束语

本文归纳整理了既往相关文献中涉及学术不端防范的相关措施,设计成调查表,并通过初步调查获取了相关数据,相对于既往文献更系统、全面和具体。调查表明,虽然江苏省医学科技期刊在收稿、送审、稿件处理等环节均采取了相关学术不端防范措施,但在制度建设、查重方式、惩戒措施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针对防范程度参差不齐的现象,建议各期刊编辑部加强沟通、交流,相互借鉴;此外,期刊主管部门及行业协会亦可在该方面适当加以督促和引导。

另外,鉴于本人课题研究经验尚浅、课题时间所限等原因,未能更科学地设计调查表,部分选项可能使得被调查者难以填写,或者出现被导向填写,这是本文的不足。此外,目前尚未见其他省份或其他类型期刊有相关调查数据发表,故未能体现出本省或本类期刊在防范学术不端措施方面的特色。今后应进一步对调查表进行完善,并注意跟踪、搜集其他地区或类别期刊的调查数据,以进行比较分析。

[1] 晁晓筠.科技学术期刊在学术诚信建设中的作用[J].编辑学报,2011,23(4):286-287.

[2] 孙涛.学术期刊防范和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对策[J].传播与版权,2015(10):70-71,74.

[3] 李志芬,陈淑娴.高校科技期刊编辑防范学术不端问题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3):108-112.

[4] 马云会,刘苏君,王雅西,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是学术期刊编辑的责任[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4):674-676.

[5] 王银平.学术诚信不良的存在原因与编辑应对[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4):42-44.

[6] 李新根,徐用吉.学术期刊编辑如何防范学术不端行为[J].科技与出版,2010(8):64-66.

[7] 张宏,程建霞,王小唯,等.学术不端现象分析及期刊编辑应对策略[J].编辑学报,2010,22(1): 52-54.

[8] 张秀峰,王蔚,段佳,等.数字出版时代科技期刊应对学术不端的防范措施[J].编辑学报,2012,24(5):471-473.

[9] 李路丹.论期刊编辑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防与治[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1,18(2):92-95.

[10] 熊家国,陈万红,金会平,等.高校期刊群体的管理现状及分析[J].编辑学报,2006,18(5):349-352.

[11] 王龑.高校对学生学术不端行为处理机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12] 徐晴.学术期刊防范学术不端的制度探究[J].出版科学,2011,19(3): 44-48.

[13] 孙咏梅.论科技期刊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策略[J].河南社会科学, 2011,19(6): 190-192.

[14] 陈志贤.学术不端防范中科技期刊编辑的主体意识[J].编辑学报,2015,27(2):119-121.

[15] 江霞,方玉桂,陈伶俐,等.医学科技期刊应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判断抄袭时应慎重对待的几种情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4):471-472.

[16] 杨晨晨.运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医学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6(1):42-44.

[17] 张艳平.科技期刊中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表现及其防范措施[J].传播与版权,2014(4):43-45.

[18] 王冰.医学期刊的“文责自负”与“编辑把关”[J].医学信息,2013(20):51-52.

[19] 庞海波.科技学术期刊编辑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认识误区与防范策略[J].编辑学报,2011,23(2):103-104.

[20] 陈朝晖,黄寿恩.“文责自负”的认识误区及解决问题的途径[J].编辑学报,2007,19(1):11-12.

猜你喜欢
收稿不端防范措施
论文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类型
网络支付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网络监听的防范措施
PPP项目中的常见风险识别及防范措施
教育部首次以部门规章明确6种学术不端情形
《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9月1日起正式实施
Perspectives on China′s General Medicine Education,Training,Development and Challenges
《中国医疗美容》学术不端检测方法
Phase selection rules for complex multi-component alloys with equiatomic or close-to-equiatomic compositions
A Presenting with Successful 131I Therapy of Thyroid Storm Accompanying Severe Hepatitis:a Case Re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