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古城传统街巷风貌特色及文化传承解析

2016-03-25 00:57黄瑞金林开文
现代园艺·综合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

黄瑞金 林开文

摘要:通海古城素有“秀甲南滇”之称,作为保存较完好的明清古城,带着历史的印记,有着独特的街巷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建筑风貌和人文环境等面临巨大的挑战。通过对通海古城的街巷空间现状风貌特征进行调查与分析,探索对应的保护与发展等问题,使其具有高度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巷空间文脉能够得到延续。

关键词:通海古城;街巷风貌;文化传承

中国古城镇悠久的历史痕迹和辉煌的过去,见证了特定地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古城中城市文物展现了独特的古代建筑艺术和一些历史上最杰出的技艺。 如果把城市视作一个肌体,那么街巷无疑就是它的血脉。街巷空间是城市的骨骼基础,街巷空间最直接地反映了古城的风貌特色,是人们生活娱乐的主要载体,也象征着该地区的地域文化、地形特征等,该城市的历史底蕴、文化发展轨迹也通过街巷空间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1 概况

通海古城至今遗留下来较为规模的明清时期的古街道,由东街、南街、西街和北街4条呈“十”字形布局的街道及其的“一颗印”四合院格局建筑风格的民居院落组成,是通海古城历史文化街区重要保护区域,是这座古色古香的城镇城市格局的最后文化遗存。

明朝中晚期,通海城区出现过“御城”、“县城”、“迎恩城”,即“一地三城”的景象。明初建御城时,城内街道就按东西南北方位布置街道,清初在4条街纵横交汇中心建聚奎阁,在20世纪50-80年代,通海县人民政府对县城进行不同程度的改建,或建壕沟,或翻砌排水暗沟。2015年,通海古城打造“水城一体”景观水系。如今的古城街巷空间格局和肌理仍存,虽城郭已无,但整体风貌保持较为完整,都具有传统特色的历史街道。

2 通海古城传统风貌特色

通海古城(秀山镇)地处滇南要冲,历史城区依山就势,坐南朝北,城池中规中矩,幽静的小巷,宁静的民居小院,悠久的历史文化,古朴的城市风貌,使城区散发恬静古雅的魅力。本文主要从街巷、建筑等对古城传统街巷风貌特征进行分析。

2.1 街巷布局主次分明

整个古城的营造围绕城中央的聚奎阁展开,由此东西南北大街向外发散,体现中国传统城市空间特色的“九宫格局”模式。全城有传统街巷24条,其中南北走向的街巷有12条,东西向街巷有12条,至今仍保留原有的格局并保持着街巷名称。对于城内的主要街巷,长短相差不大,最长的是保留有大量古民居的文庙街,位于南门外正南,秀山北部,长285m,文庙街北段十字街西面的文昌街最短,长200m,而其余主要街巷都为200余m不等。而街巷的宽窄则数南北街最宽,1970年,通海大地震后,南北街被扩宽改造,现在宽为14m,东西街和文庙街均为4-5m。主要街巷相对宽阔通畅,次要街巷相对窄小,基本垂直主街分布。符合规整形城镇传统空间结构基本特征“城廓方正,轴线清晰,礼制建筑居中”。

2.2 建筑风格特性

通海古城中建筑的施工、匠作的工艺有着地域的特色,建设出可识别的、印象的城镇景观,直到今天也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古城的建筑材料中,木料和石砌用料讲究,做工精致,简朴大方,装饰基本保持原貌。民居建筑形式多样,院落组合形式没有固定的模式,但都遵循了滇中“一颗印”四合院格局,经过数百年的历史变迁,仍保留古雅韵味。

2.3 街巷空间界面分析

通海古城街巷虽通常是直线型,整体空间非常流畅,但侧界面的门、窗、墙等各个要素的差异性,使得空间不断呈现出细微的收缩,并结合古井、座椅等园林小品形成丰富的空间景观层次,而色彩及质感的迥异则形成了丰富的虚实变化。底界面单一,多铺砌长条形青石板,铺砌方式给人以强烈感受,与白墙、青砖、木楼见证街道的漫长岁月。沿街建筑高多为2层,高差变化较小,呈现出规则的天际线形态,但必然存在变化,这些变化使得界面丰富多样。总的来说,传统街巷的界面表现为连续、完整、丰富等特点,展现了独特的景观空间。

2.4 街巷的文化景观

通海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从大批出土文物考证,远在春秋战国、西汉时期,这里就有着较高的文明。元、明时期,随着中原文化的传人,形成“夷汉杂处”的文化交融状态。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清代,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比如高台、洞经音乐等就已泛起,世代传承。民国时期,滇剧、花灯、血艺等地方戏曲风靡一时。至今,每逢佳节,街巷成为庆典场所,弘扬和传承了这块美丽富饶的沃土上的传统文化,给居民们带来亲切感、归属感和认同感。

受中原文化和风水文化的影响,通海历史城区为秀山之麓,杞麓湖之滨,依山傍水,又符合负阴包阳的风水学要求,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构成了集自然、历史、人文等为一体的城镇风貌,流露出深刻的文化寓意,说明了古城的特色在当下仍具备丰富的价值。

作为传统的商业重镇,唐·南诏、宋·大理国时滇南的经济文化重镇,通海古城见证了通海商业经济的沧桑历程,数百年间,商活物畅,成为滇中南有名的货物集散地。

古城还形成了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的文化体系,至今所遗留的文庙和清真寺等塑造了古城的精神文化空间,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景观,极大地丰富了古城街巷的景观变化。

总之,通海古城受多种社会因素相互的影响,风俗文化、商业文化、宗教文化等杂糅在一起,具有混杂的性质。

2.5 特色综述

整体来看,通海古城格局独特、风貌完好、文化深厚,完美塑造了理想、和谐的居住环境,在云南甚至中国规划设计史上具有高度的价值。

3 通海古城的保护与文化传承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通海古城的保护工作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单纯的历史保护观念难以解决这些问题,应当针对性地关注街区的物质实体、空间肌理和文化遗产,注意分析和保护街巷的空间特色和文化传统,对古城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延续和发扬。

3.1 建筑的保护

对于街巷中建筑的拆建、改建、建筑的体量感、建筑尺度和建筑形式要严格控制,尽量保持原样,不同建筑类型进行分级保护,分类修缮、修复和整治,采取“整旧如旧”、“修旧如旧”的保护思想,符合街巷空间特征,完整体现传统风貌。

3.2 街巷空间的保护

街巷空间是人们认知城镇历史风貌的通道,无论时代发展的需求如何,保护原有街道空间结构的完整性,使人们对改造后的街区能保留原有的领域感,实现生活文脉的延续。城内街巷格局和平面空间形态应保持或延续原有的尺度和界面,对于消失的、重要的传统街巷也不必勉强恢复,保存下一些历史痕迹足矣。

3.3 非物质要素的保护

通海古城具有重要的文化职能,为了延续古城风貌,必须保护好所有的文化现象,包括行为文化(行为习惯、民风民俗)、精神文化(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等,通过不同物质载体的收集和研究并对其展示,成为文化内涵传承的重要方式。

4 结论

通海古城虽尘封百年,但古城街巷风貌展现的优美画卷丝毫无损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研究街巷风貌的特征,试图对其作出总结,以提出古城整体性的保护与发展的措施,进一步挖掘街巷文化内涵,使其得到持续传承。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
浅谈楚文化中漆器图形纹样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