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文化及其载体建设研究

2016-03-25 09:20高国礼
社科纵横 2016年3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载体大学

高国礼

(兰州理工大学文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50)



新时期大学文化及其载体建设研究

高国礼

(兰州理工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50)

【内容摘要】本文从甘肃兰州的部分大学文化建设的实际出发,以对大学文化和大学文化的载体论述为基础,对当前高校大学文化建设,尤其是新校区大学文化载体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新形势下大学文化载体建设的新思路。并把大学文化分为物质层面的文化、精神层面的文化、制度层面的文化和行为层面的文化四个部分,逐一进行了实证分析和论述,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大学文化载体建设对策措施,即从物质文化入手,建设能承载一流大学办学和人才培养的基础设施和人文环境;从历史传承和文化创新的角度,挖掘和凝练能代表自己文化特色的大学精神;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依据新形势、新要求构建与学校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现代大学管理体系;以创新、创造、创业为引领,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关键词】大学文化载体建设

本文所说大学文化是与“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等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大学校园文化”,当然,“大学文化”要比“校园文化”的内涵、外延都要丰富、宽泛。作为一种文化的代表,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大学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来看,高校是先进文化交融、碰撞、传播的主阵地,也是东西方各种文化融合交流的前沿阵地。好多社会文化思潮,如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都是从大学校园开始的。可以说大学文化曾经孕育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大学文化不但肩负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任,而且也要与时俱进,弘扬时代主旋律,为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倡导正确的理想信念提供正确方向。大学之于社会的贡献,不仅仅是人才和技术,更应该是良好风尚的养成,道德品质的教化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大学文化和大学文化的载体

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的文化,在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首届大学文化高层论坛上,顾秉林院士就对大学文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释,“广义的大学文化包括大学精神、大学制度、大学环境等方方面面的整个大学教育;而狭义的大学文化主要指大学精神,表现为一种共同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当前,学术界对大学文化的界定已基本形成共识。那就是大学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1]。依据社会文化结构分类,大学文化可以分为浅层面文化,即物质文化,也被称为“器”;中层面文化,即制度文化,也被称为“规范”;深层面文化,即精神文化,也被称为“价值观念”[2]。大学文化代表的高校校园文化,包含学校的发展目标、师生共同的价值追求、特殊的校风学风、独特的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甚至情感表达方式和审美情趣。它是一种以物质和行为为载体的精神现象,是一种学校的“意识形态”[3]。大学文化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它的形成和作用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不能被机械地把握和规划,我们只有将其内在规律转化为外在的,可以把握的表现形式,即大学文化的各种载体,才能为我们所掌握,对症下药,提出具体的建设措施。

所谓大学文化的载体,是指大学文化的外在表现形态、形式和建设大学文化的各种方式、方法和途径的综合,它是以各种物质和精神的形式承载、传播大学文化的媒介体和传播工具,是大学文化得以形成和扩散的重要途径和手段[4]。例如物质形态的校园基础设施、特色建筑、人文景观、文化广场等;精神形态的大学精神、校训、校风、校歌、集体心理状态等;制度形态的各类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包括非明文的传统规范等。目前,学术界公认的载体有校园环境、科研活动设施、校园信息网络平台、规章制度、社团活动等。

二、大学文化的特征

大学文化除了文化所共有的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凝聚力等特征外,也有一般校园文化的特征。一是互动性,即校园文化是广大教职员工与学生共同创造的;二是渗透性,表现为潜移默化,点滴渗透的育人功能;三是传承性,指校风、教风、学风、学术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相沿成习,成为一个学校的文化遗传基因。

而大学作为高等学府,除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功能外,还担负着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大学是引领社会文化的先声,是文化传承的主阵地,也是文化重要的创新源、辐射源。大学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1.形成的长期性。这种长期性表现在大学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积淀和凝练的过程。一所学校在办学的历史、办学的理念、教学管理、校园文化等方面形成的一种特色和风格,它不是哪一届或哪几届师生员工创建的,它是一个长期积淀优化的结果。我们说,大学文化是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培育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又是一所大学特有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以及教授(或学生)群体经过长期发展积淀下来的一种聚合力,并经过长期遵循的共同意识。所以,大学文化是大学办学历史的反映,除精神层面的文化外,许多则固化为诸如历史建筑、历史遗址、文物资料、历史人物(轶事)等,成为大学文化最为直观的载体。北大、清华、复旦等历史名校不说,就甘肃省高校而言,一提起兰州大学,人们会想到至公堂、翠英门、江隆基等;一提起西北师范大学,人们会联想到北师大、西北联大,李蒸、李秉德等。

2.作用的渗透性。即潜移默化的作用,“桃李不言”、“润物细无声”,也就是“酱缸效应”。常言道,人有两个出身,一是家庭出身,另一个是学历出身,尤其是第一学历。大学文化就像这所大学的DNA,有一定的“遗传性”,一个人的成长轨迹和为人处世的风格,或多或少会打上母校的烙印。就拿环境来说,良好的校园环境,无不蕴涵着丰富的视觉美感。它往往通过色彩的调和、建筑的美感、空间的变化等,从静态到动态,从局部到整体,使人产生视觉享受和心灵的愉悦,随时随地受到美的陶冶。校园内一栋精美的建筑,一处优雅的园林,一池灵秀的湖水,一趟感人的讲座,一群博学的教师,甚至一次精彩的课外活动,往往表现为校园内一种内在的气质,无声无息地感染和熏陶着学生。这种抽象的文化氛围像酱缸一样,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的意志、情趣,甚至价值观。

3.育人的导向性。大学的本质是育人,育人的本质在立德,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做到“启真、导善”应是大学的精神品质。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在于塑造思想、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发展个性,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学校良好的校风,包括教风、学风和机关工作作风等,这些都是大学文化的根本和精髓。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躬行实践,这些既是师德的规范,也是教师良好人格品质、特征的体现,更是建构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学生往往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自己学习的楷模,所以,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具备高尚的师德师风;“园林是城市的山水,是精神的栖居地”,当你走进校园,看到优雅、和谐的环境,求知、奋进的学子身影,就会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的感染力。大学文化正是通过和谐的教育情景和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它蕴含的精神、信念和道德风尚作为一种氛围弥漫在学生之中,时刻激励、约束、鼓舞着学生。

4.载体的可塑性。一所大学的文化在不同时期可能有不同的表现,但其精神实质是一脉相承的,这主要表现在其传承和创新上。任何文化都是时代的产物,大学文化也不例外,会受到一定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创新也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手段,我们要依托高校优势,准确把握世界文化发展的新趋势,紧紧抓住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新机遇,充分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建设符合先进文化和时代发展方向的优秀大学文化[5]。今天,信息时代的大学文化要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我们传承的是大学文化的精神,创新的是大学文化的载体,包括物质层面的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制度层面的基于网络信息平台的管理流程再造,精神层面的与时代精神和主旋律的融合提升。同时,载体的可塑性体现在我们对大学文化的规划、建设的主动性上。长期性不等于被动等待,渗透性不等于无所作为,如何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针对性,正是本文论述的主要内容。

三、当前大学文化载体建设面临的问题

为了论述方便,我们综合学术界观点,将大学文化分为四个方面,即物质层面的文化、精神层面的文化、制度层面的文化和行为层面的文化。那么,相对应大学文化载体也归纳为物质层面的载体、精神层面的载体、制度层面的载体和行为层面的载体。(如下表所示)。

表3 -1大学文化及其载体分层举例表

1.物质层面文化载体建设存在的问题

谈到大学物质层面的文化载体,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北大的未名湖、清华的二校门、武大的珞珈山等景观,这些文化载体既是大学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又是大学文化的物质载体,体现了一种审美意象,承载着一种文化符号,是大学必须追求的富有教育内涵的人文环境。由于办学历史和不重视大学文化建设等原因,甘肃省高校在这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尤其在新校区(本科生校区)建设表现尤为突出。一是校园内外缺乏先进完备的文化活动设施,如图书馆、校史馆、体育馆、报告厅、音乐厅、大学生文化活动中心等。现在大学每年都招生4000-5000人,要满足人才培养和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需求,既要有“大师”,也要有“大楼”,校园周边的治安综合治理也要能跟上,不能让大学成为文化“孤岛”。二是校园内人文景观少之又少,缺少人工湖、亭台楼阁、主题雕塑、老树古树、主题公园等园林景观,或文化景观缺少点睛之笔,如许多校园巨石上的刻字以计算机打印,而非请名人、书法家题写,缺乏文化韵味。三是建筑没有风格、命名缺乏文化气息。常言道,“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立体的书画,是文化的纪念碑”[6],而目前甘肃省高校除兰州大学楼宇以西北名山大川命名,寓意深远,体现了应有的文化高度,西北民族大学建筑古色古香,较有特色外,其它高校确实缺乏可圈可点之笔。如兰州理工大西校区(本科生校区)建筑“整齐化一”,南北“两村”对峙,楼以A、B、C、D命名,路以东西南北称呼,校园缺乏人文底蕴,缺乏文化感染力,不利于文化氛围的营造。

2.精神层面文化载体建设存在的问题

精神层面的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之魂。其载体的建设需要长期的积累、沉淀、凝练。如兰大的“自强不息,独树一帜”、“做西部文章、创一流大学”、“居一隅而雄天下”以及网络上流传的隐忍、负重、耐力的“骆驼精神”等;西北师大的中文系、教育系教授群体的“家国情怀”形象;兰州理工大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红柳精神”等都是多年大学文化建设的结晶。但从当前来看,兰大成了“孤独、没落、瘦死的骆驼”(网络评价)的代名词,西北师大“充满官文化”,理工大是“酒文化”,大学的精神没有得到有效传承,多年再没有标志性人物,没有感人的事迹,更缺少博大的家国情怀、深沉的责任担当、丰厚的人文意蕴、磅礴的气度勇气、韧性的事业追求[7]。好的传统没能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弘扬,师德师风建设,人才培养亟待加强,教师中没有“大师”,学生中出不了“典型”,有“高原”而无“高峰”。有的高校校训言必“奋进、求是、创新”,即可用于学校,也可用于企业,没有丝毫特色,缺少应有的文化内涵。学生不了解校徽的含义,教师不知道校歌内容,师生对校史不甚了解。此外,大学行政化、官僚化现象严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泛滥,校园内热衷说官话、挂标语、开大会,缺乏尊重知识、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良好氛围,严重违背了高校教育的规律。这一切都反映出精神层面的大学文化的缺失,大学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3.制度层面文化载体建设存在的问题

制度层面文化对学校的发展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科学、合理、健全的制度体系是一所大学管理水平的体现,对教职员工的利益导向,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价值取向有重要影响。健康的大学文化必须是充满爱心,尊重知识,崇尚文化,推崇创新,追求真理的。但目前大学的管理制度过于僵化,有的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有的制度所反映的价值不能体现人文关怀,不能反映尊重知识,向科学、科研一线倾斜的基本要求,需要进一步完善。有些学生管理制度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等方面有一定的制约。奖、助、贷以及研究生推免等评优选先制度还存在很多漏洞,难以全面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进取精神。第二课堂学分管理体系不完善,激励作用不明显,学生的爱好兴趣不能充分得到发挥。吸纳校友和社会捐赠的专项基金管理不完善,作用发挥不够。在分配制度上没有体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政策,“官本位”思想严重,管理干部,尤其是中层领导津贴收入甚至超过教授,致使出现了许多教授竞聘一个副处长岗位的奇怪现象。这些都需要我们结合大学制度文化建设逐步解决。

4.行为层面文化载体建设存在的问题

行为层面文化是大学校风、教风、学风和机关工作作风的动态体现,也是广大师生员工精神状态和人际交往的动态体现,它的主要载体是各级各类的科技、文化、体育活动。当前,大学校园活动不能充分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日常需要和成才需求。尤其是新校区(本科生校区)地处市郊或农村,造成学校无教师、无研究生、无留学生,高、低年级学生无法广泛交流,“城市化”、“社会化”进度慢,对学生情商和国际化能力培养极为不利。高水平演出、高水平讲座等文化活动数量偏少,远不能满足学生追求知识,接受文化熏陶的需求。品牌文化活动少,内容分散,随意性大,连续性、系统性差,学生对校园文化的参与热情不够,班级活动、学院活动和学校大型科技文化活动没有形成届次、层次,没有形成品牌,走出校园。由于甘肃省高校新校区分散,没有形成“大学城”效应,校际间学生缺乏沟通交流,学校运行成本高。学校对校园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不足,保障不力,缺乏激励、引导、管理机制,有的甚至以“意识形态”、“主旋律”为由,干扰正常的社会文化交流和国际交流活动。在文化活动中,我们要注意不能以多元文化的发展繁荣否定一元文化的主导地位,但也不能以“一元”代替“多元”。

四、大学文化载体建设的路径选择

针对以上问题,高校必须加大力度,强化大学文化载体建设。围绕“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的制定,从细节入手,编制大学文化发展规划。更重要的是,规划制定后,要强化规划的执行力,不能一个领导一个想法,随意修改。

1.从物质文化入手,建设能承载一流大学办学和人才培养的基础设施和人文环境

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曾借小说中人物之口说:“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在大多数情形中都是由环境培养出来的。良好的校园环境对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愉悦他们的身心,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8]。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当身处整洁优雅的环境中,往往头脑清晰、思维敏捷;而身处污浊嘈杂的场所时,会心情烦躁、记忆减退,可见物质环境建设的重要性。一是要建立功能齐全,设备一流的基础设施和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目前,一些高校的基础设施虽然能满足教学、科研的基本需求,但文化设施相对较少,尤其要建设高水平大学,必须有自己的图书馆、校史馆、科技馆、体育馆等能展示学校发展历史、校史风采和办学实力的文化体育设施;甚至在学生生活社区有必要建立休闲、娱乐、交流、聚会的生活辅助设施,如咖啡厅、文化茶社等。二是维护和建设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又富于时代特色的人文景观。建筑尤其是古、近代建筑,是大学办学历史的标志,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内涵,对学校已有的古、近代建筑要保护维修,修旧如旧,已有的文化景观要加强保护,如兰大的老图书馆积石堂扩建改造、西北民大花巨资维修大礼堂,新校区建筑与老校区建筑风格统一,体现了较好的美学效果。校园内新建的建筑要与原有建筑风格一致,让每栋建筑都成为一幅美学作品,做到校园的山、水、楼、路、园要满足使用功能、审美标准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对校园内楼宇、道路的命名要有人文底蕴,如兰大用西北名山、老校长等命名的昆仑堂、祁连堂、天山堂、贺兰堂、隆基大道等。三是要克服自然环境较差的客观条件,尽力把学校建设成环境优美、文化气息浓厚的园林式校园。在校园,尤其是新校区要增设各类人文景观,用造园艺术的要求建文化广场、修人工湖、建校内历史名人雕塑等,美化校园环境,增添校园人文气息。校园物质文化载体的建设要突出文化意蕴和品位,“无一物不景,无一景不用”,使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感悟人生、净化心灵、升华人格、完善自我,接受大学文化的熏陶。四是建立严格的品牌管理系统,统一学校的标识规范(Logo)。如规范学校、学院简称、校名字体、学校基本色、公文纸、公务名片、信封、信笺、办公室门牌、校园指示牌、海报格式等。五是要有档案意识,对现有的一些有档案文物价值的东西要注意收集、整理、保存。如校庆等活动社会各界和校友赠送的礼品,老教授有价值的老讲义、著作,甚至一些杰出校友的著名成果等。

2.从历史传承和文化创新的角度,挖掘和凝练能代表自己文化特色的大学精神

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轨迹,创造了无数有自己大学特色的精神文化。如兰大的“自强不息,独树一帜”、西北师大传承北师大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及自己凝练的“知术欲圆、行者须直”的校训,兰州理工大学“红柳精神”等。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这些精神,一是要通过标语、镌刻石雕制作纪念品等方式将其渗透到校园各个角落,挖掘学校校训、校歌、大学精神等文化载体的深刻内涵,使之融入人才培养之中,贯穿学生成长、成才始终,达到“课外浸濡”的效果。二是依托校庆、开学和毕业典礼等重要庆典,以佩戴校徽、咏唱校歌等形式唤起师生员工及校友对学校的归属感、自豪感和凝聚力。三是与时俱进,不断凝练、提升历届校领导的办学风格、办学理念,挖掘整理学校著名教授、学人的精神风范、名人轶事,从他们的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充实大学文化的精神养分,让这些老领导、老教师、名校友既成为大学文化的创造者,又成为大学文化的承载者。四要把大学文化与当地地域文化相结合,不断吸收时代精神,赋予大学精神新的内涵,如吸收甘肃的丝路文化、黄河文化、敦煌文化、伏羲文化、黄土文化等,创造自己独特的大学文化特色。五要使大学逐步远离“官本位”思想的束缚,远离官僚气、市侩气、媚俗气,追求“自主办学”、“教授治学”等先进理念,“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树立起追求真理、崇尚文化、尊重知识的科学精神。

3.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依据新形势、新要求构建与学校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现代大学管理体系

大学制度文化建设要能反映出学校的价值追求和办学定位,要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相适应。一是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管理体系要对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价值观念、行为准则起到积极的正面导向作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要对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教学秩序,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日常行为规范乃至培养高尚道德情操起到引领、规范作用。二是奖、助、贷的评定和研究生推免等评优选先制度要能体现激励作用,起到不断强化学生理想信念和行为标准的目的,增强优秀学生的典型引领和示范作用。同时充分利用校友等社会资源设立奖学金,扩大资助、奖励范围,让学生感受到社会和学校的关怀,培养学生爱心和感恩之情。三是制度的制定者要立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基本准则,制定出能反映、体现“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按贡献大小分配”、“鼓励创新”等理念的公平、公正、合理的分配制度。四是建立一套适应本校学生培养目标的,独特的精英人才培养计划,如兰大的“翠英计划”,兰州理工大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等,完善第二课堂体系,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选修辅修第二专业、双学位课程,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校的国际化程度,招聘更多的国际人才来校任教,扩大留学生规模。五是在大学管理制度建设中,适当引进企业管理的先进经验,促进大学管理现代化。

4.以创新、创造、创业为引领,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最直观、最常见、最易产生实效的方法。我们要立足学生成长成才,深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一是要完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推进校园文化活动多样化、届次化、高雅化。打造精品活动,特色品牌活动,使这些活动成为学校的代名词。如兰大的“兰大为美”创意作品设计,西北师大的“中华传统诗词朗诵会”,兰州理工大的系列“科技文化节”等。二是要积极配合国家战略和重大活动举办有价值的文化活动,如“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战略思维、爱国情怀和文化纵深感。三是配合省委宣传部、团省委、省教育厅等上级部门开展高水平系列文化进校园活动,邀请政府要员、商界领袖、企业高管、知名校友来校演讲,为开展这些高水平、高层次文化活动提供人、财、物等方面的强力保障。四是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度,促进师生共同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创新活动方式方法,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吸引不同学生群体参与,使他们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有新收获,得到锻炼。五是结合自己专业特点和学科情景,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学术讲座、科技文化节、文化艺术节,让学生了解学术前沿,活跃学术氛围,定期举办专题讨论会、辩论赛、英语演讲等活动,结合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开展科技、文化、服务“三下乡”活动,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锻炼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六是按照学院、学科专业的差异,不同学院办学历史,不同学科的专业背景,走差异化的大学文化建设之路。如兰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是从哈工大水利机械专业发展起来的,1958年迁入兰州理工大,至今学院仍然秉承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其每年举办的“能动印象”系列科技文化活动已成为兰州理工大的品牌文化活动。

大学文化载体建设,作为一种环境育人、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其意义和作用是任何课程都无法替代的。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校的领导集体,要不断增强大学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把大学文化及其载体建设作为一项战略工程长期来抓,作为办学之魂来抓,打好大学的精神底色。只有抓好了大学的这一个“软实力”,大学的竞争力才能得到有效释放,大学的发展才有用之不竭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于晓阳,徐淑红,周芳.校园文化建设新趋向[M].黑龙江: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5.

[2]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1.

[3]李洁.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王红峰.基于育人视角的高校校园文化载体建设研究[D].辽宁: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叶昊.准确把握大学文化建设的四个问题[N].广西日报,2013-05-07.

[6]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美术鉴赏[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07.

[7]汾灵.呼唤更加自觉的大学文化[N].中国文化报,2012-12-04.

[8]田瑛.大学文化建设应注重环境美的挖掘[N].中国教育报,2013-07-15.

*作者简介:高国礼(1968—),男,兰州理工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6)03-0163-06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载体大学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