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石油类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

2016-03-25 21:25:28庄玉琳张光超仝泽民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新时期

庄玉琳,孙 旭,张光超,仝泽民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 昌平 102249)



新时期石油类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

庄玉琳,孙旭,张光超,仝泽民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昌平102249)

摘要:石油高校工科专业毕业生对石油行业的就业依赖性较强,国内外石油行业的整体低迷给石油高校的毕业生也蒙上了就业阴影,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积极应对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政府、高校、个人都需要行动起来,高度重视女大学生群体的就业问题,化危机为转机。石油高校要想延续高就业率,就必须要打破传统就业思路,客观研究当前就业形势,积极探索新的就业增长点,尝试更多的就业创业可能。

关键词:新时期;石油高校;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研究

近些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已达749万人,比2014年再增加22万人,创下历史新高。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社会上每年吸纳应届毕业生的岗位有限,国内宏观就业压力不减,近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严峻形势将常态化。尤其在石油石化等传统行业,近来国际油价在低位徘徊,油企用工需求疲软,石油院校的毕业生却增长迅速,石油院校的就业隐忧开始浮现,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石油高校工科女大学生由于自身、专业、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就业问题更加突出。今后一个时期,石油高校要想延续高就业率,就必须要打破传统就业思路,客观研究当前就业形势,积极探索新的就业增长点,尝试更多的就业创业可能。

1当前石油院校女大学生面临的就业现状

1.1国内外石油企业裁员定岗

根据2014年12月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石油和天然气企业在油价暴跌近50%之后,石油开采和生产企业选择削减资本预算,服务企业忍痛裁员。根据2015年第一期《石油教育》期刊显示,2015年伊始国内外多家石油公司纷纷宣布裁员计划:BP北海油田裁员300人,壳牌加拿大油砂项目裁员300人,加拿大油砂巨头森科计划裁员1 000人,斯伦贝谢裁员9 000人,哈里伯顿继去年在地区公司裁员1 000人之后今年将在总部裁员,墨西哥石油公司裁员1万人。中国石化宣布全面开展三产和富余人员分流安置工作。

1.2就业性别歧视依然存在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的专题研究报告指出,86.6%的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过一种或多种招聘性别歧视,主要歧视类型可分为:招聘信息显示限男性或男性优先,拒不接收女性简历,不给女性笔试面试机会,提高对女性的学历要求。同等情况下,男性大学生接收到面试次数要比女性大学生高出42%,学习成绩越好、学历越高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受到的性别歧视越严重,英语水平较高、有实习经历的女大学生受到的就业歧视较轻[1]。据不完全统计,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率为男生的80%左右,在每年没有就业的应届工科专业大学毕业生中,约70%是女生;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岗位的专业相关性和她们对岗位的满意度较男生低;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女硕士尤其困难。

1.3石油院校毕业生与日俱增

近些年来,石油高校的毕业生人数呈现增长趋势,而响应的就业需求增长有限,甚至出现下降趋势。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2013年该校毕业生总人数为3 444人,其中本科生1 699人,研究生1 745人;2014年毕业生总人数为3 537人,其中本科生1 736人,研究生1 801人。由此可知,在就业市场需求没有稳步增长的情况下,今后几年的就业压力将会持续加大。通常人们所理解的石油特色院校早已失去“皇帝女儿不愁嫁”的优势,传统意义上的高就业率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石油院校的工科女大学生也逐渐被视为就业市场上的“劣势”群体。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压力,工科女大学生相比于工科男大学生而言,同等条件下,就业劣势明显。很多女大学生为逃避就业压力,转而选择读研。

2当前石油类院校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石油院校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困难除了受到现阶段的国际油价下跌需求紧缩的影响以及传统意义上的就业歧视外,还与目前石油院校的招生培养模式、石油企业用工性质以及女大学生自身素质等有关。

2.1大学生择业观念壁垒给就业带来困难

目前女大学生依然存在的一定择业观念壁垒,给就业带来无形困难。一些女大学生在就业时依然存在盲目攀高心理,给自身设置的就业限制较多,希望留在大城市、沿海发达城市,希望远离一线或者艰苦岗位,而男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去中小城市及偏远地区发展并不抵触。以石油工业为例,石油院校的多数专业设置是以服务石油石化企业的基层工程技术需求为目的的,面向大学生招聘的油田企业大多分布于城市郊区、欠发达地区、西部地区、海洋荒漠等环境比较恶劣的地区,如果不愿意去这些地方,自然给就业设置了瓶颈。笔者针对100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应届女毕业生就业意向的开展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2%的女毕业生就业首选地为沿海发达地区;31%的女毕业首选地为内陆地区及二三线城市;仅有7%的毕业生愿意首选西部边陲及欠发达地区。还有一些女大学生更强调工作的稳定性,希望留在相对稳定的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不愿到挑战和变数较多的民营企业工作。

2.2大学生实践经验缺乏职业能力不足

动手能力的欠缺成为制约工科女生就业的另一大瓶颈,当前女大学生的主动就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多数工科专业对口的企业对动手能力要求相对比较高,企业在招聘中把实际操作能力列为招聘对象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女大学生在校期间比较注重书本知识,基本功较为扎实,学习成绩相对较好,但动手能力普遍较弱,普遍缺乏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实习经历,在就业中体现为职业能力不足,缺乏良好心理素质和吃苦耐劳精神。很多企业在面试女生的时候,经常能看到很漂亮的成绩单,但是问起社会实践实习经历或实习细节,女生的表现往往不够理想。

2.3行业企业岗位性质决定招聘偏好

一些石油石化企业的招聘岗位特殊,工作环境较为恶劣,工作强度大,危险系数高,确实不太适合女大学生。有些岗位甚至需要长期在野外出差,经常需要员工加班、倒班,对员工身体素质和精神毅力要求较高,所以用人单位往往更倾向于首选录用男生。而且在多数情况下,员工需要长时间在车间、开采现场、工地等一线场所同吃同住,女员工会在生活、工作等方面遇到很大不便[2-3]。多数公司企业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第一要务,招聘时综合衡量人才性价比。一般女大学生毕业后工作不久就会面临结婚和生育的问题,在孕产期会给企业增加劳动力成本,因此许多用人单位都是只要男生,即使在没有性别限制的地方,同等条件下也会优先考虑男生,尤其是具有工科背景的石油石化企业,对男性的偏好更为明显。

2.4石油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局限性

专业设置的局限性导致就业市场的局限性。目前,石油院校的工科专业多为石油石化行业特色型专业,对石油石化行业的依赖性较强,同时也给跨行业就业带来一定的难度,个别专业是专门针对石油工业的某一个环节设置的,需求面窄,用工量小,对就业市场的敏感度较强,一旦行业需求紧缩,专业就业就面临巨大困难。在就业压力逐年加大的情况下,工科女大学生对于就业市场的敏感度要大于工科男大学生。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实践经验和职场技能,直接导致一边大学生就业困难,一边就业市场人才稀缺,目前一些高校的人才培养没有与市场需求形成很好的衔接,导致很多毕业生进入职场以后才发现“所学非所用”,实践应用本领还需要进入培训学校“二次熔炉”,外企不愿意接收应届毕业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此。我国一些高校的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已经开始尝试校企合作的产学研共建模式。但由于受教育体制、管理机制及传统思维的限制,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3新时期石油类院校女大学生就业对策

3.1大学生需打破思维禁锢拓宽就业领域

大众化教育阶段的“精英化”思维断然是不可取的,初次就业应打破“高不成低不就”的想法,职场路还长,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适当地放低姿态,本着从工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的态度,理性地选择工作岗位。切不可因为自己是高学历、是名牌大学毕业、是“海归”或者是学校里的“风云人物”,就排斥“下基层”,薪水高、福利好、工作环境好、工作量又少的工作不是初出茅庐的毕业生轻易能得到的。与其消极待业,不如主动出击灵活就业。从业岗位与所学专业对口,固然很好,但即便专业不对口也并没有多大关系。大学期间,培养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专业知识,还有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这里能力在从业过程中都很重要,专业知识不足可以自学补上,但是思维僵化却很难弥补。女大学生比起男大学生,做事更加认真细致,且踏实勤奋,在语言方面较有优势。因此,工科女大学生可以考虑发挥优势,依托自身工科专业的基础,在相关公司做适当的职业转型,进行如统计、人力资源管理、销售、能源贸易、专业翻译等工作。

3.2大学生需明确职业目标做好职业规划

客观上来说,工科女大学生在就业上确实存在一些劣势,但是这并不足以对她们的求职产生很大的影响。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往往是应聘者对自己的定位和期许。用人单位希望应聘者拥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清晰的职业规划,对工作所拥有的足够的热情、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精神。现在有很多女大学生在主观意识中将女生找工作的困难程度放大化,应聘时容易透露出一种盲目狭隘的择业观念,易引起招聘者的反感情绪,反而不利于应聘。工科女生应该正视社会现实,做好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明确职业目标和做好职业规划,客观分析自身优势及不足,发掘自身优势,了解企业文化及岗位需求,主动迎接挑战,有的放矢,方能赢得就业择业的成功。

3.3大学生需提高专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根本上解决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困难,仍然需要女大学生提高自身应对就业风险的能力,通过学习知识技能不断提高人力资本,通过社会实践实习增强就业竞争力从而获取社会资本,内外兼修,不断充实自己,考取一些含金量高市场认可度高的证书来证明自身的能力。认真打牢基础知识,专业技能,提升外语能力,有条件的话可以学习一个小语种或者修读一门双学位,努力使自己成长为复合型人才;广泛参加社会实践实习等活动,积极把握演讲、学术交流、当学生干部等机会,以锻炼自己的表达、沟通能力和管理能力。多参加相关的实习工作,以增强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实际经验。大学毕业后仍可以继续深造,加深自己的学术造诣。对于人才来说,学术造诣和实际经验是同等重要的两个方面。

3.4高校应关注国家政策重视就业指导与培训

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经常会被忽视,尤其是对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具有非常强的指导意义。良好的就业指导、就业培训及职业测评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选择从业之路,在就业竞争中能够更快地脱颖而出。各高校需要高度重视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工作,加大女大学生就业帮扶力度,宣传落实就业帮扶政策,举办针对女大学生的专场招聘会,提高就业指导课质量,为班级配备职业生涯规划师,定期为女大学生举办就业培训。在高校毕业生不断增长的同时,大学生需要转变思维,探索更多的就业突进,打破传统就业思路。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进国际经济发展战略,建设“一带一路”、“互联互通”、亚太自由贸易区等,新疆、福建等省将成为经济带核心区,具备外语技能的专业人才将倍受青睐。高校的政策导向也为今天的在校大学生指明了就业的方向。

3.5政府和高校应联手打造良好创业氛围

为缓解日趋严峻的就业难题,2014年教育部出台文件,对大学生在校期间休学创业开了“绿灯”,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又强调“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鼓励到基层就业,实施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支持到新兴产业创业”。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且大学生创业成功率较低。今后政府和高校应联手打造优质创业氛围,为大学生创业之路“保驾护航”。鼓励大学生创业就业,加强创业资金、创业机会和创业环境这三方面的扶持政策,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比例。高校应加大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和加强贯彻落实具体政策,提供创业教育与指导、社会沟通、心理辅导等服务,消除女大学生的创业畏惧感;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平台为学生渗透创业理念,培养创业精神,必要时采取实践教学,还可以开设专门针对女大学生创业的教育课程;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开展女大学生专题创业教育活动,增强大学生创业能力;应设立专门的创业实践基金,利用学校内部资源组织女大学生进行创业体验,扶持优秀创业项目,开展创业实践。

3.6政府应落实就业帮扶与促进政策

政府应针对工科女大学生出台一定的就业促进政策,合理分担企业的相关成本,可以考虑出台企业税收减免政策或其他支持性措施,鼓励企业雇佣女大学生,对聘用女大学生的企业实行税收减免或响应政策性补贴,鼓励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主动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增加对于女性职员比例,并逐渐完善生育保险制度,合理分配国家、个人和企业在女性生育这一社会责任方面所承担的成本。与此同时,政府应加快反歧视相关法律的建设,严格落实并监督执行。当前我国反歧视方面的法律对于性别歧视的规定大多是笼统定义而无具体的参考规范,可操作性太弱,不利于女性维权,与发达国家在此方面的差距很大。

参考文献:

[1]葛玉好,邓佳萌,张帅.大学生就业存在性别歧视吗[R].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劳动人事学院,2015.

[2]庄玉琳,仝泽民,张日军.中外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模式比较研究[J].石油教育,2014(5):33-36.

[3]段磊. 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人民论坛,2014(6):156-157.

Employ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Research on Female Students in Petroleu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New Era

ZHUANG Yu-lin, SUN Xu, ZHANG Guang-chao, TONG Ze-min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Changping 102249, Beijing, China)

Abstract:Graduates in petroleum engineer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epends largely on the oil industry employment. With the slow growth of macro-economy in China, international crude oil prices continues to decline, and the number of oil companies’ recruitments reduced accordingly. The graduate employment of petroleum college and university is also covered with shadow. Thus the employment of female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face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To actively respond to the difficult employment of female graduates of engineering major, government, universities, individuals need to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and joint efforts, to deal with employment problems. In order to continue high employment rate, it is necessary to break the traditional thinking of employment, objectively study the curr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actively explore new employment growth, and try more possible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Key words:new era; petroleum college and university; female engineering students; employment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446(2016)01-0068-04

作者简介:庄玉琳(1980-),男,山东潍坊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

收稿日期:2015-06-16

猜你喜欢
新时期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8:41:35
新时期高职院校班主任管理工作探讨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8:02:26
新时期小学体育教学策略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27:27
新时期国有企业基层团组织如何加强新引力和凝聚力
新时期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空间探讨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57:40
新时期国产武侠传记片的发展之惑
电影文学(2016年16期)2016-10-22 10:15:37
1980—1983年电影中的审美体验
电影文学(2016年16期)2016-10-22 10:11:21
新时期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新思路
新时期酒店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
大庆油田企业青工培训的创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