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梦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论廖辅叔《中国古代音乐简史》中的四种史观
张晓梦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中国古代音乐简史》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学家廖辅叔先生潜心多年创作而成的一部音乐史学专著。书中贯穿了实事求是的、民族的、辩证的、人性的音乐史观。这四种音乐史观的运用,是作者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对中国古代音乐问题作出全新解读的一次重要实践。该书对古代音乐史料的解读、对古代音乐现象的评价、对中国古代音乐发展演变过程的描述,都有着独特的立场和视角。
廖辅叔;中国古代音乐简史;唯物史观;音乐史学方法;音乐史观
如果将叶伯和《中国音乐史》作为20世纪中国古代音乐史学诞生的“启端”[1],那么童斐、郑觐文、许知衡、王光祈、杨荫浏等诸多学者的中国音乐史研究则可视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的进一步丰满。这些研究成果整体上为中国音乐史研究范型及学术体系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音乐史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下,又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向。1964年3月,我国著名音乐学家廖辅叔先生的著作《中国古代音乐简史》出版。作者倾注多年心力,以丰富详实的资料、独特的视野、严谨的史学观,用五篇七章、四十七个专题对中国古代音乐文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论述。
与以往音乐史学著作不同的是,此书“力图结合我国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变革对当时的音乐现象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并遵照毛泽东同志有关文艺问题的指示,对各个时代的音乐作家和作品力求做出比较符合历史条件的论断”[2]。笔者认为,此书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中国古代音乐问题作出全新解读的一次重要实践,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又称唯物史观,“唯物史观作为历史研究的主要理论与方法论体系,在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史学界,得到了广泛运用”。“将唯物史观运用于音乐史研究或者运用唯物史观来观察、评价音乐历史便是我们所说之唯物主义音乐史观。”[3]笔者认为,在《中国古代音乐简史》(以下简称“《简史》”)中,作者具体表现为四种主要音乐史观,即实事求是的、民族的、辩证的、人性的音乐史观。通过这四个音乐史观,作者对各个时期的音乐现象、音乐人物、音乐史实等做出了比较符合历史实际的评价,筚路蓝缕,功不可没。
在对历史事物与现象进行具体认识、分析和阐释的过程中,始终以“实事求是”为指导思想,并以此去指导具体的史学研究,从而完成客观、实际地反映历史的任务,这就是实事求是的唯物史观。在音乐史学研究工作中,主动运用实事求是的唯物史观开展研究工作、揭示历史实际,则可称为实事求是的音乐史观。《简史》在以下两方面对实事求是的音乐史观有所体现。
(一)历史分期的合理性
在一定程度上,作为上层建筑的音乐艺术,其发展演进会受到特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自己的特殊性。特定阶段内的音乐艺术既有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也有现实发展的阶段性。因此,在史学研究中,历史分期是深入研究的基础和前提。虽然艺术发展不能脱离历史的总潮流,但考虑到其自身轨迹和特殊规律,也不必完全沿袭以朝代更换的做法来作史学研究分期。这种不必完全沿袭朝代更换,尊重艺术发展规律的观点贯穿全书,成为本书的一个重要特点。
《简史》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社会形态的更替,将中国古代音乐发展分为原始社会的音乐、奴隶制社会的音乐、封建社会前期的音乐、封建社会中期的音乐、封建社会后期的音乐。他所采用的这种分期方法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唯物史观进行的,也是尊重音乐发展连续性的表现。因为,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音乐形式,但由于以往音乐形式较为完美,受改朝换代影响较小,如果纯粹按改朝换代的历史顺序做分期研究,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可见,廖辅叔先生是以“实事求是”的音乐史观为指导撰写本书的。
(二)史实叙述的连续性
音乐史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历史过程,其中既有阶段性,也有连续性。唯物史观主张在史学研究中看到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反对孤立片面的史学研究。因为只有坚持历史叙事的连续性,才可能对历史形成全面、客观的认识。这一特点,可从《简史》对乐器琵琶的概述中体现出来。
“枇杷,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4]可以看出,由于年代久远和限于当时人们对琵琶这种乐器的认知,这一章节对琵琶只是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在第四章节新乐器的流行中,随着各民族音乐文化大规模交流,琵琶的形制及演奏发生了改变,因此《简史》对琵琶的形制及演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描述,列举了琵琶的变形——曲项琵琶、五弦琵琶等。而第五章对琵琶的描述则是:“琵琶的地位在这时期有了显著的提高,当时的大曲常以琵琶开始。”[5]74以此足见琵琶这类乐器的发展。在第六章中,《简史》指出,这一时期琵琶独奏得到了发展,出现了新的乐器创作曲——《海青拏天鹅》,可见琵琶随着时代及人们认知的发展从演奏到创作均得到了提高。
从《简史》关于琵琶的叙述中发现,乐器既具有时代的属性,又有其整体性、连续发展性,因此《简史》在乐器描述方面,是在前面每一章节的基础上按照乐器发展的时代顺序性介绍的,既承接了上一章节,又将这一时期乐器的特点体现出来,既有纵向的历史发展脉络,又有横向的社会文化连续性特色,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实事求是,真正做到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
“唯物主义音乐史观指出:弘扬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传统,从事当代音乐的发展创造,是一国家、民族、时代音乐家和音乐史家的神圣使命。”[3]14在音乐史学研究工作中,主动运用民族的唯物史观开展研究工作、揭示历史实际、弘扬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传统,则可称为民族的音乐史观。《简史》在以下两方面对民族的音乐史观有所体现。
(一)对民间音乐的态度
1942年5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文艺座谈会,号召“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6]。这种观念在建国后反映在音乐创作、表演、学术研究(民间音乐)上,如廖辅叔先生在民族音乐文献解读方面就响应了党的号召,做了不少开拓性的工作。
《简史》中提到,战国时期荀子有五篇赋,前人常视其是一种文体,而廖辅叔先生则认为它是一种音乐体裁。书中写到:“荀子有五篇赋,前面是问,比较整齐;后面是散文式的答辞。一问一答,本来就是民歌的惯用的形式。”[5]29且“赋近于叙事,也与说唱有相同之处。”[5]29同时,廖辅叔先生指出,“民间音乐富有生命力,所以进入宫廷也就压倒了雅乐”[5]29,齐宣王曾老实供认“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由此可见民间音乐的魅力。
廖辅叔先生这种致力于民族音乐研究,弘扬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传统,但又保留自己的观点、不盲从的精神,是一种尊重事实、客观冷静的史学风范,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音乐史观的具体运用。
(二)对“西洋乐的传入”的态度
“毛泽东同志在1945 年发表的《论联合政府》一文中讲到‘中国应当建立自己的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时, 也指出对于外国文化应当避免排外主义的错误和盲目搬用的错误。”[7]在《简史》中,作者遵循音乐艺术的发展规律,在第七章第七节中,加入了“西洋音乐的传入”一节,列举了康熙御编的《律吕正义》有五线谱的记载、传教士传来圣咏,以示说明西洋乐传来时限。作者在复杂的中外音乐交融中,辨析二者相生相容,论述优秀中国民族音乐作品生成轨迹。
廖辅叔先生指出:介绍西洋乐也许算是向好事方面的发展,但更应该看清楚的是隐藏在背后的阴险毒辣的文化侵略和宗教麻醉。不少教堂后来变成间谍机关。艺术也罢,教育也罢,都成为帝国主义分子认为比攻城更加高明的攻心战术的一部分[5]134。
廖辅叔先生的这段话体现了他对待西洋音乐的态度,其立场是:首先,赞同合理的文化交流,因为只有正确地吸收了外国优秀的文化成分,中国文化才具有时代的高度。但西洋音乐也有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策略混合其中,我们今天要有辨识地学习,反对和抵抗文化侵略和攻心战术。其次,反映出廖辅叔先生的中西音乐观和音乐立场,即他十分重视中国本民族的音乐,提醒人们文化交流以合理为度,不要被西方国家的文化侵略所迷惑。他这种对中西音乐关系的评论在当时尚属新颖,具有很强的开拓意义。可见,廖辅叔先生这种中西音乐的关系的论断是以民族的音乐史观为指导,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具体体现。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大批史学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历史和史学问题,产生了卓有影响的成果。廖辅叔先生在编写《简史》时始终秉承着辩证的态度,辩证的音乐观是廖辅叔先生《简史》的精髓所在。笔者认为,作者在以下两方面体现了其辩证的音乐史观。
(一)关于《易经》歌谣的论证
辩证唯物史观要求我们,要历史地唯物地看问题,不能形而上学。廖辅叔先生在编写《简史》这本书时始终抱着辩证而又考究的态度。如《简史》中对于《易经》这本书的概述。由于《易经》是古代占卜的文献,学术界对于其中某些卦辞是否为歌谣,存在不同的看法。廖辅叔先生以此为出发点,学习和梳理了前人的观点,通过对爻辞的研究(如:归妹上六、中孚六三),认真思考而做出这样的推论:卑贱者最聪明,他们是文化的创造者。富有生命力的音乐,这类歌曲不是奴隶主的乐舞而是奴隶反抗诉讼的歌唱。虽然由于统治阶级的排斥和篡改,这一类作品很少保留下来,但拨开它神秘的外衣,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它留下了一些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材料,它大都是出自人民之手的作品[5]10。
廖辅叔先生吸收了前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在做出结论时又持有慎重的态度,不仅站在前人丰富的研究成果之上前进,更是不断反思、认真疏理前学之不足,其严谨、辩证看待问题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他这种辩证的音乐观使中国古代音乐在发掘的进程中更加的精确,他这种求实论证精神,严谨、辩证的史学作风,是对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
(二)关于《乐记》的音乐思想
在音乐思想方面,廖辅叔先生对各个时期的音乐思想、观念进行了研究、阐释,具有思辨性。如对《乐记》中音乐思想的评价。
廖辅叔先生认为《乐记》为音乐学科建立了系统化的理论,是儒家初期有系统的音乐思想的代表著作。书中“唯乐不可以为伪”、 音乐最高的标准是“德音”的论点,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廖辅叔先生指出,《乐记》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儒家的根本立场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即“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因此制礼作乐的目的是“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这里就使我们看到儒家思想的局限性以及其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本质”[5]22。
由以上《简史》对《乐记》的评价可以看出,廖辅叔先生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辩证分析,恰是唯物主义音乐史观在处理史料上的典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具体运用。
“音乐史运动的主体是人,历史创造人,人又创造了历史”[3]14。音乐史研究主要将目光投向音乐家及其作品,笔者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和完全必要的。郭乃安先生曾说:“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8]纵观廖辅叔先生《简史》全书,始终洋溢着“人性”的主旋律,可视为唯物主义史学观在音乐史学研究中的运用。
(一)崇高的人文关怀
在我国古代音乐史的叙述过程中,作者对于音乐家一般只是关注他们的作品,很少剖析其创作背景以及音乐思想。而《简史》始终以人文作为出发点,以弘扬人性为落足点。廖辅叔先生指出,一部音乐作品的产生,其背后都有一定的音乐思想、观念的支撑,因此他在书中克服了这种只提作品而不分析音乐思想的弊端,对音乐家的思想以及作品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如对南宋诗人、词人姜夔的评价,廖辅叔先生在《简史》指出:
“他的词,有一部分属于留恋光景一路的,而且非常注意技巧,因此有人给他扣上形式主义的帽子,这也许是苛刻了一点。他的词,即使罩上了一层感伤的情调,也往往曲折地传达出他对祖国命运的关心。”[5]82
姜夔的作品刻意追求逐字炼句,多吟风弄月之作,不如辛弃疾等人的慷慨激昂,所以常常被否定。《简史》在此处不仅肯定了姜夔的艺术成就,还指出,姜夔的词有一部分吟诵风月,人们对其持否定态度,这是非常苛刻的。他的词虽然有一种感伤的基调,但也是其爱国主义的表现,我们不能因为他诗词风格的原因,而贬斥或否定,由此也体现出廖辅叔先生人性的音乐史观。
(二)旧史新论
在《简史》中,廖辅叔先生通过对音乐家的解读来彰显音乐家背后的人文关怀,从而体现自我的人文关怀。如《简史》中关于白居易音乐思想的评价。白居易在《复乐古器古曲》中指到:“乐者发于声,声者发乎情,情者系于政”,可见,他的观点继承了儒家“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理论。廖辅叔先生又提到:“他的思想不能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逃不出巩固封建统治的范围。但是他看到音乐的社会作用,说明他始终不是为音乐而音乐。他对当时的音乐现象也正面提出‘乐稍失于奢’,可见他对统治阶级也是不满的。”[5]78
由廖辅叔先生对白居易的评价可以看出,他不仅看到了白居易音乐思想的弊端,还指出其思想弊端来源于封建思想的束缚,并大大肯定了白居易的积极作用,否定了以往因其失败而对其全盘否定的观点,由此可见廖辅叔先生的人文关怀贯穿本书始终。
廖辅叔先生的《简史》是唯物主义音乐史观在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中的一次开拓性实践,他对古代音乐史料的解读、对古代音乐现象的评价、对待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演变,都有其独特的立场和视角。廖辅叔先生在《简史》中不仅客观还原历史面貌,还对音乐历史进行了回顾与反思,坚持史论结合,事理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实事求是的、民族的、辩证的、人性的音乐史观,探索内在音乐发展规律。
和其他音乐史著作相比,该书也有相对薄弱之处。如:篇幅较小,对音乐现象和音乐人物所花篇幅较大,而乐器部分论述虽较为精炼,篇幅却远远不够。但瑕不掩瑜,《简史》抓住了音乐发展的主要内容,融汇贯通的叙述了我国音乐发展的历程,内容简明扼要,观点明晰,总体来说是一本非常好的中国音乐史专业研究的入门读物。
[1]刘再生.一部重新审视中国近代音乐史的重要史学文献——廖辅叔文集《乐苑谈往》的史学特色与现实意义[J].音乐研究,2008,(3).
[2][5]廖辅叔.中国古代音乐简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4.
[3]居其宏.中国近现代当代音乐史研究的多元历史观[J].音乐艺术,2014,(2).
[4]刘熙.释名·释乐器[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外交出版社,1962.
[7]瞿林东.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史学观[J].上海大学学报,2006,(3).
[8]郭乃安.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M].济南: 山东文艺出版社,1998.
(责任编校:余中华)
On Four Historical Conceptions of LIAO Fushu’s A Brief History of Chinese Ancient Music
ZHANG Xiaome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The Arts, Nanjing Jiangsu 210013,China)
ABriefHistoryofChineseAncientMusicis a musical masterpiece of the famous musician Mr. LIAO Fushu, who took the painstaking creation for many years. Four kinds of historical conceptions of music, namely, the realistic, national, dialectical and human nature are displayed in the book. These four music historical conceptions are concluded via a completely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author on Chinese ancient music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t historic materialism. The book has a unique position and attitude towards the interpretation on ancient music materials, the comment on music phenomenon and the description of Chinese ancient music history.
LIAO Fushu;ABriefHistoryofChineseAncientMusic; historical materialism; music history methods; music history conception
2016-09-29
张晓梦(1991— ),女,山东德州人,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
J609
A
1008-4681(2016)06-01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