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普世”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差异研究

2016-03-25 17:42李淑梅
长春大学学报 2016年9期
关键词:普世人性价值观

李淑梅

(平顶山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西方“普世”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差异研究

李淑梅

(平顶山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意识形态领域的探索无疑将是一场思想的历险。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普世”价值已成为理论界探讨颇多的论题之一。文章在介绍“普世”价值理论基础、思想息壤、根本落脚点的基础上,明晰了“普世”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区别。得出只有结合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促进“中国梦 ”的早日实现。

西方“普世”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差异研究;践行

面对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社会的变迁与转型,国家与民族矛盾的纠结,生态与环境问题的交织,在理论与实践难以自洽、拥有与失去难以权衡的困境面前,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党的十八大号召,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而,近年来随着西方“普世”价值进入中国,有关“普世价值”的争论延续不绝。甚至在某些人群中出现了将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等、混淆的错误认知,这对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危害极大。本文就西方“普世”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差异进行探索性研究,以揭示西方“普世”价值的本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谛,更好地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两种价值观的理论基础不同

1.1西方“普世”价值的理论基础是“抽象的人性论”

西方“普世”价值是以抽象的人性论为理论基础,其基本思想是强调个人的自主地位,标榜个人拥有至高无上的自主权。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这种思想有助于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诉求与价值观塑造层面破除封建制度堡垒,冲破封建思想枷锁,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在这样的思想领地,资产阶级希望脱离物欲纵横的肉体,留驻所谓善良与抽象的人性。在这里,人性被推崇为是一种自然的需求,亦或是关于爱的本性,这是所有人类成员都有的一种共同本性,平等性得到很大程度的体现,并附着在“天赋人权”思想中。但是其有意地规避了人的社会性和其所处历史阶段的特殊性,严重脱离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实际,以一种抽象的方法去解释人的共同本质。究其根源,它实则发轫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之中,是以资产者为模型雕刻而成,深深地烙上了资本主义阶级统治的痕迹,但却被西方国家宣称为所有世人共同具有的人性。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早就做过相关论断,每一个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利益需要,达到阶级统治的目的,都不得不把实则为其自身的利益宣扬为所有社会成员的统统利益[1]552因此,我们可以说抽象的人性论把脱离了现实社会生活的人作为主题和宗旨,而西方“普世”价值就是选择了这种形式,采用问道人性、求助抽象解释人性的方法,竭力把抽象人性提升为社会历史变迁的最高尺度。要弄清二者的根本差异,就要充分捋清二者所皈依的理论基础。

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作为历史的产物,抽象人性论虽有其产生和存在的必然性一面,但它将人性抽象为所有时代和所有地域的共同属性,以一种静态的方式看待一切历史问题,具有明显的缺陷。

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批判了抽象人性,而且超越了抽象人性。唯物史观认为,阶级性往往是具体历史性的本质体现,只有深入研究社会历史境况中的问题,才能获得具体问题情境的历史性信息。在这个观点下的人性论首要的就是物质基础,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下,产生的不同社会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人性论,世界上不存在抽象的和超阶级的人性。在社会主义之前的社会形态下,受到物质条件不发达和生产资料分配不公的制约,社会上总有一部分人不劳而获地占有其他人的劳动成果,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不同阶级的严重对立,无法形成共同的核心价值取向,其结果必然是占绝对主导优势的统治阶级的人性论成为其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不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亦或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都无一不受到当时统治阶级主导意识形态的影响,都是在当时特定的物质条件基础上发展而来,有其自身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原理,对人的本质做出了科学的解释,认为其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故而对人性的阐释必然要将之放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之中。 从这个结论出发,我们不难得出:不同时代是具有不同的人性,就是同一时代,社会关系不同,人性也不会完全相同。唯物史观承认人的一般属性,但这并不能构成对人性的具体性认识,对人性的具体认识还需从社会关系中寻找答案。既然不同时代、国家、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关系、文化传统不同,那么他们的人性、心理和价值判断也就不会完全一致,所谓“普世”价值当然也就不可能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意识形态发展与时代命题切换的实际出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任务与人类社会最高价值理想相结合,是对西方“普世”价值的一种批判性超越。

2 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导致两种价值观的思想息壤不同

2.1西方“普世”价值以“二度创作”为思想息壤

西方“普世”价值之所以能在人类发展长河中掀起浪花,与它擅长的理论“二度创作”是分不开的。西方“普世”价值所继承的人文主义传统,根脉既不是西方宗教的外衣,也不是上帝,而是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相适应的人文主义的化身。在反对宗教神学、主张个性自由的长期实践中,人文主义很难帮助抽象化了的人及其利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找到合适的位置。西方 “普世”价值探寻着抽象人性的利益表达方式,走出了一条与束之高阁的其他理论不同的道路,把更多的目光转向现实社会与社会制度层面,这就为其产生奠定了基础。诚然,当社会制度及法律规范难以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时,人们自然会把目光投向道德力量与伦理价值,来解除利益的纠葛与对抗,这就为西方“普世”价值提供了契机。其本身带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遗传基因,是从人文主义思想息壤中萌发的“文明花束”。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面临着社会制度与国家力量对抗的新形势,现代资产阶级开始转向了对全球话语权的争夺,希望掌控意识形态的主导权,西方“普世”价值就这样顺利完成了“二度创作”,实现了现代资产阶级政治预期的成功变轨。在西方“普世”价值者眼中,国家不再是保护阶级利益的工具,而是保护所有人自由的手段,西方“普世”价值者认为,通过公众投票,就可以达到民主。但如果多数人意见不但不能保护公有化反而支持了私有财产呢?民主与自由不相容了怎么办呢?以上诸多的逻辑问题,是建立在以“二度创作”为思想息壤的西方“普世”价值难以走出的困境。

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以“价值共识”为界定依据

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考察价值观,不是以非历史的逻辑演绎和契约想象为依据的,而是以中国的社会历史和社会性质为着眼点的。十八大报告用了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十二个词分别从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反映了现阶段国人的“价值共识”:国家不富强,群众便不会有尊严和幸福;社会不自由,人民又何来公正和平等;而只有人民爱国,才能推动社会的自由和国家的富强。这是百年积淀形成的“价值共识”,是人们心中的深层信念系统。故十八大报告称它关乎党的命脉、民族命运、国家前途和人民幸福。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空洞的,它渗透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轨迹中,它与西方“普世”价值观有根本区别。

3 两种价值观的根本落脚点不同

3.1西方“普世”价值以“理论幻想”为根本落脚点

西方的“普世”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理论幻象”的基础上的。幻象的生成往往留有脱离现实困扰的思维痕迹,尤其是思想领域的幻象,它足以改变人们的思维习惯与精神意志。随着不同社会制度的冲突和变迁,不同意识形态对抗要素的变化和发展,理论幻象生成的条件与因素更为多变和复杂。西方“普世”价值论者凭借巧妙发挥各种影响要素的作用,熟练地制造出各种理论幻象。而且西方“普世”价值致幻作用的实践场地主要被放在了学术领域,它强调自身作为意识形态,具有历史继承性,但这种主张超越了阶级差异,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所作的普遍化、中性化、绝对化的解释,表面为学术探究,实际为政治图谋。它们通过营造思想多元化、全盘私有化、主权问题人权化等试图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席卷之势。这种附着政治图谋的所谓学术命题,恰恰表明西方“普世”价值具有西方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有着凌驾于民族、国家和社会制度差别之上的不变原则。在其伪装的背后,始终不肯将“多边”“多极”这种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引向西方的社会制度和伦理崇拜。西方“普世”价值的致幻效果主要是通过强化自身意识形态的导向功能来实现的。它在美妙字眼编织的外衣下,暴露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本来面目。换言之,它实际上是想以民主与和平的名义妄图扭转并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道路,是帝国主义谋求自身利益、干涉别国内政的意识形态工具,是光鲜外表掩盖下的恃强凌弱的骗局,隐藏着资本主义权利全球扩张和存续的诉求。当这样的理论幻象被一部分人信以为真甚至趋之若鹜时,西方“普世”价值就为推行西方所谓民主制度开辟道路,也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严重的理论乱象乃至社会动荡。

3.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落脚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备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各个民族和国家相互影响和依赖的必然结果。黑格尔曾经宣称,绝对原则把我们带到了历史最后阶段,就是现在我们的世界和时代[3]。当然,与黑格尔唯心史观有着本质区别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则认为,我们所说的世界历史不过是人类通过其自身的劳动不断创造的过程,是自然界在人的参与下逐步演化而成[1]196。当各民族和国家以及社会上每个成员的需求依赖于整个世界的时候,当以大工业为基础的世界交往出现的时候,当所有民族都卷入竞争保持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的时候,一切才有了保障[1]560。所以,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作为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不仅体现了世界历史进程的具体特点,而且反映了国际政治舞台的新格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不能以独善其身、理想化的思想形式孤立运行,其思想动因不可能脱离世界政治格局,更不可能脱离中国的社会现实背景,其主要特点是民族性、时代性和独立性。它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展现了全体人民意识形态的“最大公约数”,凝聚价值共识,促进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其性质和落脚点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 正确看待西方“普世”价值的影响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1如何看待西方“普世”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社会思潮的跌宕起伏串联起社会历史变迁的轨迹,任何理论主体及争论的变奏都能反映出社会历史演进及文明进步的脉象。西方“普世”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正如一场思想领域的持久论战。其现实意义在于让我们准确定位并正视思想冲突的根源,深入了解两种价值观背后的复杂图景。

社会主义较之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生产方式、道德观念等方面都要相对高一个层次,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但无论是哪一种社会思潮,都是许多人的情感意愿、思想冲击及愿望要求汇集而成的,不管是何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看,它既是一种自发的表达也是一种愿望和诉求[4]。所以如果我们人为地判定西方“普世”价值会自行走向土崩瓦解的境地,这无疑是一种阿Q精神心理安慰,他们之间必定会经历一场“真理与谬误”的旷世之争。

虽然人们对待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看法受到所处的历史条件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作用的影响,但在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相互关系认知程度上却有着清晰可辨的踪迹。首先西方“普世”价值也要回答“人化的历史”这一问题;对从人的自我意识上升到社会意识,也要作出“历史的人化”的解释。但西方“普世”价值倡导的抽象人性所延续的历史化倾向,却加重了历史主体的“空心化”。而且在价值共识与价值现象能否同一的问题上,两种价值观也尽显优劣。我们知道,价值共识是理论抽象和观念世界的产物,而价值现象则是由社会历史和运动汇聚而成的,在这个问题上,西方“普世”价值的认识论基础主要依赖于“普遍性和特殊性”这对范畴[5]。它因缺乏客观基础而并不为历史唯物主义所认同。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更注重从实践入手,所以能对情景化与多样化的价值现象作出有利于价值选择的合理说明,彰显出显著的先进性。

4.2如何面对西方“普世”价值对我们意识形态的挑战

首先需要从实践方式上予以把握。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价值问题都是社会实践的反应,因此开启实践语境,还原各种价值幻象的本来面目,构建防范西方“普世”价值渗透的“防火墙”意义重大。

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作为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不仅体现了新的历史进程的具体特点,也反映了国际政治舞台的新格局。在这种新格局中,隐现的意识形态之间的抗争始终没有停歇,“普世”价值无论是作为强权政治的代言人出场,还是以新兴的政治符号出现,都是世界政治格局动荡的产物与表现。因此,西方“普世”价值的动因与实践意图不可能脱离隐藏在世界政治格局之外的利益之争而存在。我们只有认清意识形态之争的复杂性,才能确立持久论战的意识与信心。

4.3自觉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着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指明了国家发展的方向,确定了社会建设的目标,给出了公民的道德水准。指出当前国家的主要任务是要从时代命题的切换与政治意识形态发展的实际出发,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与长期性任务与人类社会追求的最高价值理想相结合。

5 小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人心,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富强昌盛、社会就会更加公正文明、个人生活就会日益幸福美满。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有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更早更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内核和价值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改革的共识,建构价值认同,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使之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助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1]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3]黑格尔. 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454.

[4]邓卓明,任一明. 社会时尚与当代青年[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2.

[5]马德普. 走出“普世价值”的逻辑困境[J].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2012(4):2.

[6]徐慧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4(2):66-67.

责任编辑:沈宏梅

Contrastive Study on Differences between Western Universal Values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s

LI Shumei

(Marxism College,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Pingdingshan 467000, China)

The exploration on ideological field will undoubtedly be an adventure of the thought. Especially since the new century, universal values have become one of the most heated debates among theorists. Based on introducing theoretical basis, origin of the ideas and fundamental foothold of the universal values, this article clarifi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universal values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s. It is concluded that only by combining China’s history with reality and intentionally practic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 can we realize our Chinese Dream as quickly as possible.

western universal values; socialist core values; contrastive study; practice

2016-04-20

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SKL-2015-93)

李淑梅(1980- ),女,河南平顶山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D64

A

1009-3907(2016)09-0100-04

猜你喜欢
普世人性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普世价值”之争的焦点和启示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功能与人性
普世价值论
普世价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