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卒地考述

2016-03-25 12:23裴治国
茶业通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孟郊陆羽湖州

裴治国

(湖北省天门市陆羽茶文化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湖北天门 431701)

陆羽卒地考述

裴治国

(湖北省天门市陆羽茶文化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湖北天门 431701)

陆羽的卒地,学界说法不一,有“湖州说”、“两地说”、“竟陵说”。由《通论》和《通载》之“隐士陆羽卒”之记,知陆羽卒前的生活状态为隐士,由《舆地纪胜》之记、赵璘《因话录》与周愿《三感说》相互印证,陆羽晚年回竟陵隐居西塔寺,笃信佛教,又据“周愿《三感说》及清《一统志》”所载,陆羽卒于竟陵,葬覆釜洲,并建有塔。

陆羽;卒地;晚年;西塔寺

陆羽的卒地,学界说法不一,若干年来没形成定论,按皇甫曾《哭陆处士》诗及孟郊《送陆畅归湖州凭题皎然塔陆羽坟》诗推断,认为陆羽贞元二十年(804)卒于湖州,是为“湖州说”; 国家社科院沈冬梅博士在《茶经校注》一书的前言一文中又说:“贞元二十年(804)冬,陆羽卒于湖州,葬杼山,与皎然塔相对。(一说陆羽晚年回故乡竟陵卒。)”显系不确定之“两地说”。台湾德明财经科技大学教授林正三先生在其《唐代饮茶风气探讨》一文、吴觉农先生在其《茶经述评》一书中就明确提出陆羽晚年回竟陵而卒, 是为“竟陵说”。不论是沈冬梅博士的两地说,还是吴觉农先生的竟陵说,都没给出论据(林正三先生据周愿《牧守竟陵因游西塔著三感说》)。

1 湖州陆羽墓与卒于“湖州说”考辨

现位于湖州市吴兴区妙西镇境内的陆羽墓(妙西村杼山南麓一墓,滋坞村妙峰山南麓一墓),系后人根据皇甫曾(?)《哭陆处士》诗与孟郊《送陆畅归湖州凭题皎然塔陆羽坟》(以下简称《送陆畅归》见《全唐诗》卷379~29)诗及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据孟郊诗列“陆羽坟”条之记,推定陆羽终老于湖州而立。下面试从诗文及史料予以辨析。

1.1以诗说坟

《哭陆处士》诗见《全唐诗》卷210~10,系于皇甫曾名下,有学者将陆处士归为陆羽,实则谬误。其一,据傅璇琮先生(《唐代诗人丛考》中华书局1980年版 P409~420) 考证,皇甫曾死于785年;其二,陶敏、李一飞、傅璇琮著《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中唐卷贞元元年(785)条(页407):“皇甫曾春日卒,卢纶、李纾、包佶有诗哭之。曾有诗一卷。”下载:“《卢纶诗集校注》卷二《同兵部李纾侍郎刑部包佶侍郎哭皇甫侍御曾》……包佶本年三月为刑部侍郎,冬,拜国子祭酒,……知诗本年作。”而陆羽卒于803年,该诗若系皇甫曾作,所哭当不是陆处士羽,应另有其人。其证显然不能成立。

孟郊《送陆畅归》诗,是陆羽卒于“湖州说”的主要支点。华忱之先生、喻学才先生《孟郊诗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5年版卷八,页 384~385)有《送陆畅归》诗,其注释④:“‘杼山’二句:《旧唐书·艺文志》:‘皎然诗集十卷,字清昼,姓谢。湖州人,灵运十世孙。居杼山。’其祠墓也俱在杼山。陆羽,隐苕上,称桑苧翁。又号竟陵子。杜门著书,或行吟旷野,或恸哭而归。性嗜茶,有《茶经》传世。‘广宵’,長夜。《文选》陆机《挽歌》诗:‘广宵何寥廓,大暮安可晨?’李翰注曰:‘霄暮皆夜,謂壤中也。’‘霄’同‘宵’”。在《孟郊诗集校注》后附的《孟郊年谱》元和三年条:“有《送陆畅归》……又据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及谈钥的《嘉泰吴兴志》,知皎然的祠墓,也俱在杼山。疑东野此诗所称砖塔,当即在杼山妙喜寺内。陆羽,字鸿渐。与皎然在当时‘为缁素忘年之交’……他死后坟墓也在湖州。据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四安吉州古迹内即有“陆羽坟”。下载‘孟东野送陆畅归,有凭题陆羽坟诗。’即指此篇。”还有当代学者韩泉欣《孟郊集校注》(浙江古迹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一版页335),有《送陆畅归》诗注释:“皎然……据宋叶梦得《石林诗话》及谈钥《嘉泰吴兴志》,其祠墓在杼山。陆羽:……他死后坟墓亦在湖州。”该注显见引自华、喻《送陆畅归》诗注释及华《孟郊年谱》。经翻检宋叶梦得《石林诗话》(《百川学海》辑本,逯铭昕《石林诗话校注》)及谈钥《嘉泰吴兴志》,均无关于皎然祠墓、陆羽坟墓的记载,实属谬误。引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四安吉州古迹内有“陆羽坟”条证“他(陆羽)死后坟墓也在湖州”,更是让人费解,这是因为,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列“陆羽坟”条依据的本就是孟诗,又将其引证孟诗,便形成了以“孟诗”证“孟诗”之自己证自己的滑稽逻辑,故其结论当然是不能成立的。华忱之先生虽系考证孟郊时傍及皎然、陆羽,但对史料的甄选引用是有失严谨的,导至大半个世纪以讹传讹。

1.2以史论坟

据沈慧《略论<嘉泰吴兴志>的价值》一文:“《嘉泰吴兴志》是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官方编修的一部地方志,由知府李景和等修,归安(今浙江湖州)谈钥纂……《嘉泰吴兴志》是湖州现存最早的方志,也是宋朝流传至今为数不多的一部方志……比较重视人物记载,有郡守题名、贤贵事实、进士题名、释道等。”在史料价值如此之高的《嘉泰吴兴志》中,卷四、山、杼山条:言陆羽《旧记》、颜真卿《杼山碑》、三癸亭等,不言皎然塔、陆羽坟。卷十二古迹条:乌程县名下共40条,其中墓 23座,无皎然塔、陆羽坟。全志记录陆羽共有8处,也不见陆羽晚年生活于湖州并终老于此及陆羽坟的只言片语。

又据《乾隆乌程县志》卷十陵墓条,载唐时陵墓32座,无陆羽墓之记载。从记32座墓之署出处,录自《成化湖州府志》9条,录自《崇正乌程县志》15条,录自《万历湖州府志》6条(其中有两处“历”为“正”,系形误),录自其它文献2条。由此可见,《乾隆乌程县志》穷尽其它志书关于唐时陵墓之记载,也无陆羽坟之记录。

陆羽卒于“湖州说”的另一条支撑史料,便是南宋王象之的《舆地纪胜》(中华书局出版发行1992年第一版,页242~243)卷四安吉州古迹条陵墓部分(共 17条),兹录两条于下:

“陈帝三陵:释皎然《题报德寺清联上人西峰》(寺即陈文帝故乡)。‘陈世凋亡后,仁祠识旧山。帝乡乔木在,空见白云还。双塔寒林外,三陵暮雨间。此虽征战苦,君独启禅关。’”

“陆羽坟:孟东野送陆畅归有凭题陆羽墓诗。”

我们比较“陈帝三陵”与“陆羽坟”所署出处,发现“陈帝三陵”引用皎然诗不仅诗题诗文全引,且诗题诗文与《全唐诗》吻合。而“陆羽坟”条目下称引自孟郊诗题,然孟郊诗题为《送陆畅归湖州凭题皎然塔陆羽坟》,既然依此诗题列陆羽坟,为何不列皎然塔?列陆羽坟有人引之证陆羽葬杼山,不列皎然塔是否说明皎然非葬杼山?该结论显然又是错误的。据《皎然传》:“元和四年,太守范传正、会稽释灵澈同过旧院,就影堂伤悼弥久。”《吴兴志》卷十三:“宝积禅院,在县西南二十七里杼山。……梁大同七年初建,号妙喜寺。……寺多古迹,……有僧如昼祠。后改今名。”可见,《舆地纪胜》此处之记是非常混乱的。不知引此为证者是否作过比较研究,结论如何?

也正因此,在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湖州人物志》一书中,《陆羽》一篇也没因湖州建有几座陆羽坟(墓),就此认定陆羽终老湖州葬杼山,说明编志者的态度是非常严谨的。

坟不一定反映死者葬地,更不能说明其卒地。

坟,据《辞海》:坟墓:埋葬死人之地。筑土为坟,穴地为墓,通称坟墓。就普遍意义亦是如此,但又不尽其然。只葬有死者身前衣物用品的衣冠冢(《辞海》冢:隆起的坟墓。),还有纯土堆号称的纪念坟,在华夏大地上也比比皆是。如前文所提《舆地纪胜》卷四安吉州古迹条记“陈帝三陵”,北京袁崇焕衣冠冢,北京香山碧云寺孙中山衣冠冢,至于沿海渔民出海未归者,亲人筑的衣冠冢,更是不计其数,均属无死者尸骨的坟墓,很显然,坟墓并非都是死者的归葬地。那坟墓是否都反映卒地呢?对此,我们不妨再来看几个例子:诗人孟郊,“暴卒于赴郑馀庆山南西道节度观察使幕府的途中(阌乡县)”(华忱之《孟郊年谱》),地点在今天河南省灵宝市,后归葬于洛阳祖莹;又如《史记·秦始皇本记》载:“(秦始皇)至平原津而病……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行从直道至咸阳,发丧……九月,葬始皇郦山。”(注:沙丘平台,今河北邢台)从该两则史料看,坟墓是不能反映卒地的,反映卒地靠的是死者卒前的行踪。

所以,仅凭孟郊诗题中有“陆羽坟”及《舆地纪胜》列“陆羽坟”条,以此证明陆羽卒于湖州,是没有说服力的。

然湖州历史上是否有陆羽坟,倒不能完全否认,其理由有二:一是湖州人历史上就有依据诗文为名人筑纪念坟的先例,如《舆地纪胜》据皎然《题报德寺清联上人西峰》诗于古迹条记有“陈帝三陵”,据《陈书·卷三·本纪第三》记载:“陈文帝天康元年四月二十七日……在有觉殿去世……葬于永宁陵(位于今南京市栖霞区栖霞街道新合村狮子冲田野中。)。”可见,“陈帝三陵”显系纪念性质的陵墓。二是陆羽在离开湖州前,于青塘门外营有别业,史称“青塘别业”,陆羽居此多年,在贞元初赴江西信州时,带不走的物什与别业,一定会托付给了乡邻,此后杳无音讯,贞元末(804),陆羽终老的噩耗传至湖州,受托者葬其物什并起坟悼祭,于是便有了陆羽坟的传说。

2 陆羽晚年行踪考

陆羽自贞元九年(793)随着李复离任岭南后,其晚年的行踪因缺乏直接证据,一直无考。近些年来,随着相关学者的不懈研究,加之有些史料的发现,陆羽晚年行踪便有了考证的依据。

台湾学者林正三在《唐代饮茶风气探讨》之《陆羽事迹系年》一文中,引周愿《牧守竟陵因游西塔著三感说》(以下简称《三感说》)证陆羽佐李复滑台幕,追随李复至贞元十三年(797)四月,李复卒,陆羽回竟陵。但也只是仅止一提,无详尽论述。最近,笔者经查阅相关史料,结合参考众多工具书,对周愿《三感说》作了较为详细的注释,特附于本文之后备查。

周愿两《唐书》无传,从《妙喜寺碑》知他与陆羽结识于颜真卿湖州幕府,816~819刺复州(见郁贤皓《唐刺史考》复州条),访西塔寺著《三感说》一文,从该文知他与陆羽同佐李复幕,交情至厚。就现有的史料看,周愿不仅与陆羽共事多年,而且是陆羽晚年行踪无考的最后一个可考之人,因此,周愿《三感说》所传递的信息,对弄清陆羽晚年的行踪,可谓弥足珍贵。

“愿频岁与太子文学陆羽同佐公之幕”一句,依古汉语及古人用法,连续、多次方称“频”,不曾分开则为“同” (详见附文《三感说译注》),文中述其与马总佐李复岭南、滑台两幕为“从容两地,七改星火”,而不用“频”、“同”的写法也从侧面予以证实。

因此,从对《三感说》这一句话的详细解读,我们知道了陆羽与周愿一起佐李复岭南、华州、滑台三幕至李复卒于滑台官舍。即将陆羽行踪考证到了贞元十三年(797)四月。此后陆羽又何去何从,下面将引入更多史料予以论述。

2.1佛教史料揭示陆羽晚年生活状态

2007年的《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发表了上海师范大学殷玉娴《陆羽卒年考述》一文,该文根据佛教文献,明确提出陆羽卒于803年。此后,浙江宁波茶文化促进会竺济法也根据佛教文献发表《陆羽卒年再认识》一文。

这里所说佛教文献,即《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和《佛祖历代通载》(以下简称《通论》和《通载》)。

《通论》卷第二十:“十九年,隐士陆羽卒……”

《通载》卷第十四:“(癸未)隐士陆羽卒……”

但不论是殷玉娴《陆羽卒年考述》一文,还是竺济法《陆羽卒年再认识》一文,都只是利用佛教文献证得陆羽的准确卒年,并未对“隐士陆羽”中之冠字“隐士”作进一步的探究与解读,其实,这里面深藏着陆羽晚年的重要信息,下面,即从陆羽的“隐士”称谓说起。

陶敏《全唐诗人名考证》一书中,对涉及陆羽诗篇中的称谓,诸如陆山人(见《敬酬陆山人三首》)、陆三(见颜真卿《水堂送诸文士戏赠潘丞联句》)、陆太祝(见《抚州被推昭雪答陆太祝三首》)、处士竟陵子(见颜真卿《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亭记》)。此外,还见一般场合直称陆羽,陆鸿渐,鸿渐的,惟不见以“隐士”相称,因此,该称呼所指陆羽的人生阶段只能是贞元十三年(797)四月至离世期间,也即陆羽卒前处于隐士生活状态——成了一位隐士。

然而,《通论》和《通载》两书为什么对这样一位隐士与当时的高僧等同列传作记,有必要对此作进一步探讨。

据《佛学大词典》:“《通论》系南宋祖琇撰于隆兴二年(1164)。又作《隆兴编年通论》、《编年通论》。收于《卍续藏经》第一三〇册。系以编年体辑录佛教传播之史实,记述东汉明帝至南宋孝宗(65~1163)期间有关释门之事项。并就各时代之大德及其事业叙其始末。”

“《通载》系元·念常撰。又称《佛祖通载》。所载释氏故实,上起七佛,下至顺帝元统元年,编年纪载,于佛教之废兴,禅宗之授受,一一分明。”

由《通论》和《通载》两书收录原则可知,陆羽虽非受具足戒者,但一定是“有关释门之事项”,据此可以认定,《通论》和《通载》两书之“隐士陆羽卒”之记,一定是隐于佛门,否则是没有资格进入两大佛教文献中的。这从《通论》和《通载》两书在天宝元年(742)至贞元二十年(804)的62年间,列有传记者如怀让、玄素、凝公、王维、皎然、陆羽等为数不多者。足见陆羽以隐士身份在佛教界的威望,若不隐在佛门传播大德是绝不可能有如此之高的威望的,至于隐于何处佛门,下面将引入其它史料予以求证。

2.2南宋地理志书《舆地纪胜》揭示陆羽隐居之地

王象之《舆地纪胜》在其“卷七十六復州景物下”有记曰:“覆釜洲:在竟陵县西禅寺,有州如覆釜,即唐陆羽隐居之地。”该记述当指陆羽晚年之隐无疑,少年之前的陆羽在此生活是称不上“隐居”的,《陆文学自传》之“始三岁,惸露,育于大师积公之禅院。”也对他这段生活给予了“育”的定性。因此,该条史料以其明白无疑证明陆羽晚年回竟陵西塔寺隐居。

2.3赵璘《因话录》记陆羽篇章,力证陆羽晚年隐居西塔寺。

赵璘,字泽章,大中衢州刺史,记唐史逸事(《周勋初文集》卷五《赵璘考》)。赵璘《因话录》卷六羽部第 19条有“余年小,在江汉”的记载,又在其弟《赵璜墓志》一文中,有“蒙先夫人严教慈育,虽漂寓江汉”之记载,说明赵璘小时在陆羽故里长大,具有获得陆羽有关信息的条件。又,赵璘外祖柳淡(字中庸),先是与陆羽同在颜真卿湖州幕府,后任洪州户曹参军时,请陆羽撰写过公文(《笺事状》),应算赵璘家世交。所以,赵璘关注、记录陆羽一是有史料来源条件,二是有情感基础。

《赵璘考》一文,说“赵璘的《因话录》可与众不同。它不但内容丰富,而且翔实可信,提供了许多珍贵的史料,博得了后代学者的赞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四〇子部‘小说家类’为之作提要时说:‘……故其书虽体近小说,而往往足与史传相参。……其它实多可资考证者。在唐人说部之中,犹为善本焉。’又同书卷一二〇子部‘杂家类’为《尚书故实》作提要时,盛赞此书‘颇有考证’,后人‘皆据为出典,在唐人小说中,亦《因话录》之亚也。’可见在四库全书馆臣的心目中,《因话录》是这类著作中可称典范的上乘之作。”又说,“当代唐史专家岑仲勉也极为推重此书。《唐史馀瀋》卷三叙《因话录》曰:‘赵《录》事实,余尝以他史料参合勘之,殊少大疵谬,实晚唐笔记之上乘,其价值远超乎王士禛所推许之《唐摭言》也。’”

赵璘《因话录》卷三关于陆羽的记载,兹录于下:

“太子陆文学鸿渐名羽,其先不知何许人。竟陵龙盖寺僧,姓陆,于堤上得一初生儿,收育之,遂以陆为氏……余幼年尚记识一复州老僧,是陆僧弟子。常讽其歌云:‘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又有追感陆僧诗至多。”

李肇《唐国史补》卷中也有陆羽的记载:

“羽少事竟陵禅师智积,异日在他处闻禅师去世,哭之甚哀,乃作诗寄情,其略云:‘不羡白玉盏,不羡黄金罍。亦不羡朝入省,亦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我们比较赵、李之记,一是赵记《六羡歌》的文字优于李记;二是赵记署有出处,李记则无出处。

《全唐诗》卷三〇八收录的《六羡歌》题下原注:“太和中,复州有一老僧,云是陆僧弟子,常吟此歌。”该注证明,《六羡歌》来自赵璘的《因话录》。《全唐诗》收录时选《因话录》所记,不选《唐国史补》记,且陆羽于李复岭南幕前(793)的所有酬唱作品及其它文献,均无《六羡歌》的记载,据此认定,“复州老僧”吟唱的《六羡歌》为最早口传版本,赵璘将其记入《因话录》为最准确文字版本。

文末“又有追感陆僧诗至多”一句,说明陆羽除《六羡歌》之外,还有很多追感恩师智积的诗篇,虽没能传下来,凭赵璘此记,当真实可信。

但《六羡歌》和“追感陆僧诗”是如何传于复州老僧的?这是很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在赵璘小时认识“复州老僧”之前,不见《六羡歌》和“追感陆僧诗”的传播记载,因此,“复州老僧”获得《六羡歌》和“追感陆僧诗”只有两种可能:一是陆羽在回竟陵西塔寺以前写定,后带回传给了“复州老僧”;二是陆羽回到竟陵西塔寺后所写并传于“复州老僧”。否则,“复州老僧”获得《六羡歌》和“追感陆僧诗”的途径将无法解释。因此,赵璘《因话录》记陆羽篇章力证陆羽晚年回竟陵西塔寺隐居。

2.4周愿《三感说》证明陆羽晚年回归竟陵西塔寺

周愿在《三感说》之“感三”(详见附文《三感说译注》)中之“洎乎冠岁,为竟陵苾刍之所生活,老奉其教,如声闻辟支,以尊乎竺乾圣人也。”这一句话是说:“等长到二十岁的时候,还生活起居于寺院僧房之中,老来又信奉其恩师曾经逼迫他信奉的佛教,像“辟支迦佛陀”一样虔诚地向外传递着他的音讯,用继承衣钵的行动来敬重他心目中的、具有崇高德行的释氏再生父亲啊!”又:“塔中之僧,羽事之僧;塔前之竹,羽种之竹。视天僧影泥破,竹枝筠老而羽亦终。”该句译成白话文即“塔中供奉的僧像,是陆羽亲自用泥塑的师傅像;塔前的竹子,是陆羽当年亲手栽种的。看到随着天地运行的泥像,因时间的推移,已残破不堪,竹子也衰老枯萎,而陆羽也去世了。”

所以,周愿在《三感说》中再明白不过地告诉我们,在他访西塔寺时,当时的僧众不仅告诉了陆羽晚年在此过着笃信佛教的隐居生活,还告诉说塔中积公的泥像是陆羽所塑,塔前的竹子是陆羽所栽。

用周愿《三感说》证及至此,再结合王象之《舆地纪胜》“即唐陆羽隐居之地”之记、赵璘《因话录》记陆羽篇章的强力印证,陆羽晚年回竟陵隐居西塔寺,笃信佛教,已无任何悬疑。

综上所述,我们还可得到另一个结论:陆羽作为一个儒家人物,把智积禅师认作再生父亲,回西塔寺替先人守坟尽孝,以赎当年不羁之罪。因此,该段历史体现了陆羽既笃信佛教、又崇尚儒学的双重人格特征,亦如西塔寺僧演清所言:“陆子当日非僧非俗,亦僧亦俗……”(释演清《陆子茶经·跋》)

3 陆羽卒地考

3.1陆羽晚年行踪与周愿《三感说》力证陆羽卒于竟陵

据本文“陆羽晚年行踪考”知陆羽晚年隐居竟陵西塔寺,陆羽从李复滑台幕回到竟陵时间,至早也在贞元十三年(797)夏秋之季,距其卒年贞元十九年(803)仅有六年时间,风烛残年的陆羽不可能为寻求客死他乡再次东去湖州?

吴觉农先生之考证为历史定案,林正三先生之考证强力补证。

吴觉农先生《茶经述评》(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年3月版)第八章第二节P334倒数第七行记曰:“陆羽出生于现在湖北省荆州地区的天门,老死于故乡。”其依据来自于史志,在先生所辑《中国地方志茶叶历史资料选辑》一书下册中,有辑录于《湖北通志》一百零八册卷十一山川六关于陆羽的一段文字:“天门县:西湖,在县城西门外,广次于东湖。有洲曰复釜,唐陆羽所居,后葬此,即建塔焉。有西塔寺,内有陆子茶亭。清《一统志》”该处说明《湖北通志》这一段记录来自“清《一统志》”,经查阅“清《一统志》”,与《湖北通志》之记完全吻合。

台湾德明财经科技大学林正三教授在《唐代饮茶风气探讨》一文中,引用周愿《三感说》也证得陆羽晚年回竟陵卒,实为海峡两岸陆学研究者之遥相互证。

(责任编辑:蒋文倩)

K250.6 文献标示码:A

1006-5768(2016)02-087-006

2016-02-29

猜你喜欢
孟郊陆羽湖州
游子吟
“茶圣”陆羽:煮茶走天涯
不捧场的好朋友
得意的孟郊
湖州出土郡国五铢钱
湖州特色小镇的“特”与“色”
第一次放孔明灯
湖州练市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