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铜仁市茶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建议

2016-03-25 12:23刘学温顺位徐代刚黄朝军
茶业通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梵净山铜仁市茶园

刘学,温顺位,徐代刚,黄朝军

(贵州省铜仁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贵州铜仁 554300)

浅析铜仁市茶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建议

刘学,温顺位,徐代刚,黄朝军

(贵州省铜仁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贵州铜仁 554300)

自2008年来铜仁市茶产业迅速发展,茶产业成为铜仁市五大农业主导产业之首;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茶园建设粗犷、劳动力不足、企业实力弱、产品结构单一等问题。因此提出提高基地建设质量、调整产品结构、延伸茶产业链条、加大经营主体培育力度等建议,以期促进全市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铜仁市;茶产业;问题;建议

铜仁市茶叶生产历史悠久,自然环境优越,适宜茶树生长。据陆羽茶经载(成书于公元760~780年)“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其思、播、夷往往得之其味极佳……”,铜仁市的石阡、思南、印江、沿河、德江县属思、夷地区,我市有着深厚的茶文化底蕴。自 2007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六号文件”精神的引领下,铜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的发展,2008年来,全市茶园面积平均每年以1.2万hm2以上的速度增长,2014年已达9.7万 hm2,成为铜仁市五大农业主导产业之首。但在茶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着茶园建设程度粗放、劳动力不足、产业链不健全等问题,增加了茶产业发展的社会风险性。本文针对当前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风险,提出抗风险策略与建议,旨在降低铜仁茶产业发展风险,促进铜仁茶产业健康发展。

1 铜仁茶产业发展现状概述

1.1基地建设迅速扩张

2007年,铜仁市茶园面积仅9186.7hm2,至2014年,全市茶叶基地面积达9.7万hm2。涉及115个乡镇、1223个村,带动农户15.53万户,茶园总面积居全贵州省第二位,发展速度居贵州省第一位。

1.2产值产量稳步增加

全市高度重视各季茶叶生产,2014年,全市投产茶园总面积达48653.3hm2,完成茶叶产量4.35万吨,实现总产值35.72亿元。

1.3经营主体快速发展

2014年,全市茶叶加工企业累计达437家,其中:集团公司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11家、市级龙头企业83家、专业合作社263家,初步形成集团公司带动发展,大、中、小型加工企业并举的格局。

1.4茶叶品质保障有力

全市通过引进茶树良种、实施绿色防控、制定标准体系等措施,茶叶品质得到保障。经省、市检测,铜仁市茶叶氨基酸含量为 3%~5%,水浸出物含量在45%以上,无重金属与农残超标现象,品质良好;湖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刘仲华对铜仁市梵净山茶给予的评价是:“水浸出物高、氨基酸高,……茶多酚与氨基酸协调的黄金配比,赋予了梵净山茶具有香高持久,鲜爽醇厚的独特品质”。

1.5品牌效应初步形成

2012年,全市大力推进“梵净山茶”品牌整合,将“梵净山茶”作为全市茶叶公共品牌,实行商标、标准、质量检测、包装、宣传的“五统一”管理;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和多次大型茶博会活动、品茗活动等方式,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在 2014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梵净山茶”品牌价值高达11亿元人民币。

1.6市场建设成效初显

全市通过组织“梵净山茶”进省内机关、宾馆、超市、茶楼、景区等方式,立足了省内市场;通过超市、电子商务、专卖店等多种渠道销往北京、上海、深圳等大中城市,拓展了省外市场。特别是全市组织企业抱团入驻北京马连道茶叶市场,在北京、贵阳先后建立“梵净山茶城”,率先建立起了“打捆推介、抱团出山”市场发展模式,此举得到贵州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肯定。

1.7茶文化建设稳步推进

全市大力倡导“茶为国饮”,通过出版《梵净山茶业》内资刊物、举办茶艺培训、参加各类制茶大赛等方式营造良好茶文化氛围;通过推动茶具进机关、进企业,扶持茶楼、茶馆建设等,弘扬茶文化、做浓茶文化;通过深度挖掘贡茶文化、禅茶文化,有机融合佛教文化、土家民族文化等,增强梵净山茶品牌文化底蕴。

2 铜仁茶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分析

2.1茶园建设粗放与标准化管理的矛盾

2.1.1建设速度快,面积大,管理跟不上

在面积高速发展的背后,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茶园管理跟不上,我市处于武陵山区腹地,新植茶园集中连片程度差,机械化程度低,茶园管理水平差。据贵州省农委统计,铜仁市投产茶园亩均产量59.6kg,与遵义市74.8kg/667㎡的产量相比差距较大,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6.2kg/667㎡)。二是管理成本高,农户自行投入严重不足:据近年调查,铜仁市新建茶园亩投入均在1200元~1500元,每年管护成本需400~500元,且幼龄茶园前三年无经济收入。部分农户和企业因栽植面积过大,茶园管理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甚至出现弃管现象。

2.1.2资金投入不足,茶区基础设施不完善,抗灾防灾脆弱

在茶区建设投入上,由于发展面积大、整合资金不足,一方面导致新植茶园施肥不足,提前进入衰老,茶树抗寒、抗旱能力差;另一方面导致茶区排水沟渠、厂房基础建设等不完善,抗灾能力弱。2014年5~8月期间,因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强降雨期间茶园坎壁崩塌、茶树冲失,全市受灾茶园总面积达30713.3hm2,占总面积的36.6%,经济损失达3.73亿元,严重影响了全市茶产业发展。

2.1.3专业技术人才与发展面积严重失调

铜仁市茶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缺口大,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亟待解决。据调查,2013年全市有茶产业人才共计475人,专业技术人才共计445人,人均技术指导面积为188.6hm2。而烟草产业现有人才共计 1366人,是茶产业的2.87倍,专业人才共计 1008人,是茶产业的2.27倍,但其种植面积22533.3hm2,仅为茶叶种植面积的26%,人均指导面积336亩,仅为茶产业的11.88%。

茶产业人才队伍上存在总量偏少、文凭偏低、乡镇茶叶辅导员缺乏、人均技术指导面积大等问题;此外,企业自身培养技术人员因待遇、环境等因素流动性大,内部培养的技术骨干留不住,核心加工技术人才严重缺乏,高层次人才短缺等问题,制约着生态茶产业发展。

2.2茶产业发展与农村劳动力外流的矛盾

目前,我市投产茶园每年以6666.67hm2以上的速度增长,在茶青采摘与加工环节,50%的大宗茶和名优茶采摘加工是靠手工作业,需大量的季节性劳动力。加上春茶季节短,采摘时间集中,用工量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劳动力短缺严重。同时,因茶园机械化采摘与管理相对滞后和劳动力紧张问题,严重影响到名优茶的可持续发展。据调查,石阡、印江等重点产县的部分企业因采茶工不足而造成茶叶失采的比重已占茶叶产量的 5%以上,严重的一些企业已上升到10%以上。

2.3加工企业数量少、实力弱与基地面积快速发展的矛盾

2014年,我市有茶叶加工企业437家,占全省 26.6%,从数量上看似不少,实际与全国水平相差甚远。一是我市有年产值 5000万元以上的茶企2家,2000万元以上的茶企12家,1000万元到2000万元的有15家、100万元到500万元茶叶企业44家,加工企业整体实力弱;二是在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公布的 2014中国茶叶行业综合实力百强企业候选名单中,贵州仅有湄潭一家企业上榜,而我市两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年销售额尚未突破亿元大关,对比铜仁市茶叶基地面积在全国所占比例(3.52%),龙头企业实力不强;三是与茶叶大市武夷山市相比,其茶叶种植面积为 9200hm2,仅为我市的9.53%,注册茶企1215家,是我市的278.03%,相比之下,铜仁市茶叶企业发展严重滞后。

2.4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不健全,抗风险能力差的矛盾

我市地处武陵山区腹地,是传统绿茶产区,长期以来以名优绿茶生产为主,据铜仁市农委统计,全市绿茶、红茶、其他茶类产量依次为3.45万吨、0.52万吨、0.38万吨,所占比例依次为 79.3%、11.95%、8.75%,一旦出现绿茶滞销,全市茶产业将受到巨大影响。二是产业化链条不完整,我市茶产业链已初具雏形,但主要以传统茶产品为主,其他功能性新产品开发仍为空白,茶的综合利用与精加工、深加工不完善,特别是在茶花、茶果、茶叶附加品综合开发和精深加工上,滞后于全国茶产业的发展,茶产业的整体效益没有得到发挥。三是产业链中多数环节不配套,茶农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科技成果推广滞后,产业链各环节创新能力不足,导致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弱,抗风险能力差。

2.5茶文化挖掘和提炼不足与品牌做大做强的矛盾

铜仁市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渊源流长,是茶产业发展中一笔巨大而珍贵的财富,是我市倾力打造的“梵净山茶”品牌的软实力。当前,我市对“梵净山茶”品牌打造力度持续加大,但对其茶文化挖掘和茶文化亮点提炼的力度远跟不上品牌建设速度。茶文化氛围不浓,茶旅结合开发力度不够,茶文化与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文化融合不够,企业在经营中忽略文化宣传等,使梵净山茶品牌在打造过程中缺少文化底蕴。

3 铜仁市茶产业发展建议与对策

3.1控制基地发展规模,提高基地建设质量

一要适度控制基地发展速度。全市规划在2020年前建成茶园 120000hm2,现已建成96533.3hm2,未来5年发展任务为23466.7hm2。因此,基地发展应按照区域化、集约化、规模化的要求,推进新建茶园连点成线、连线成片。二是优化品种结构,在现有品种基础上,以福鼎大白茶、石阡苔茶等为主打品种,适度发展黄金芽等特色品种,逐步发展适宜机械化采摘品种。三是加强基地管理。引导茶农加强关键环节管理,促进大规模幼龄茶园尽早投产,提高茶园经济效益。四是打造示范基地,重点建设梵净山茶品牌核心基地,将铜仁市打造成全国出口茶、绿茶、珠茶示范基地。五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整合水利、交通、财政等项目资金,解决基地水、路等基础建设,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抗风险能力。

3.2创新茶园管理模式,提高生产科技水平

针对当前农村劳动力外流现状,大力推广茶园机械化管理,着力解决劳动力不足与茶产业快速发展的矛盾。一是搞好基础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发展茶园管理与茶叶采摘机械化。二是加大茶园管理机械示范推广,定期组织茶农开展茶园修剪、耕作等技术培训,加快茶园管理机械新机种、新机型的推广应用。三是在茶区引导成立茶园耕作、茶园施肥、茶园病虫草害防治等机械化服务队,利用服务平台提高茶园机械的使用率,降低茶园生产成本,提高茶园管理质量。

3.3调整茶叶产品结构,降低市场风险

立足市场需求,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一是坚持绿茶的主导方向,适度提高红茶、白茶等类型产品比例,多元化开发产品;在绿茶中着力提高茶青下树率,开发夏、秋茶。二是增加中档茶叶的比重,在加强质量把控、提升品牌附加值方面下功夫。三是实现优质茶大众化,满足不同消费层次需求,生产以“绿宝石”为代表让普通消费者能够承受的产品,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四是坚定梵净山茶“绿色、生态、有机、健康”的路线,大力拓展海外市场。

3.4深入挖掘利用茶文化,提升品牌文化价值

通过建立梵净山茶文化研究中心,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创作一批反映梵净山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梵净山茶文化底蕴。二是推动茶文化与旅游文化的有机结合,以梵净山自然保护区、苗王城景区、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等为平台,建立富有特色的“梵净山茶文化之旅”旅游线路。三是营造良好茶文化氛围,筹建梵净山茶博物馆,建设一批品茶馆、茶艺馆,推进茶具进机关、单位、公司、校园等,鼓励企业和各行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做浓茶文化。

3.5多渠道整合资金,增强财政保障能力

加快建立茶产业多元化投入机制,充分利用专项资金,吸纳金融资本、民间资本、财政资金,加大对茶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一是市、县两级将茶产业发展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二是各茶产县要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加大扶持力度。三是全方位吸纳社会资金,鼓励银行开展具有良好资质的茶叶中小企业集群融资业务,鼓励茶叶企业依法利用资本市场筹集社会资金,鼓励农民以土地作价入股茶叶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积极引导外来资金和社会资金,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融资体系,促进茶产业良性发展。

3.6延伸茶产业链条,降低产能过剩风险

加快多元类产品研发推广力度,大力发展茶食品、茶饮料、茶保健品、茶日化品、茶文化旅游商品等茶叶精深加工及茶叶综合衍生品开发,延伸产业链条,全面提高茶叶资源利用率。我市在产业链延伸方面尚属空白,值得借鉴和深入学习台湾省在延伸茶产业链方面的丰富经验——对茶叶传统加工产品、再茶叶加工产品和茶叶深加工产品,三个层次的茶产品进行有效利用,提高茶叶综合利用率。

3.7加大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增强示范带动作用

通过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壮大一批起点高、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茶叶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采取联合、股份制等市场化运作方式进行整合,促进茶叶企业集群集聚发展,增强铜仁市茶叶市场整体竞争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苏州市对口帮扶的优势,营造适合茶叶企业发展的环境。三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综合市场辐射带动为辅,茶叶行业协会连接和农协服务为补充的茶产业化经营模式。四是要积极引导企业和大型市场流通主体协作,全力打造梵净山茶流通的大渠道。

(责任编辑:蒋文倩)

S571.1 文献标示码:B

1006-5768(2016)02-060-004

2016-03-18

猜你喜欢
梵净山铜仁市茶园
茶园飘香
茶园之晨
贵州铜仁市石阡县第二小学
贵州铜仁市石阡县第二小学
贵州铜仁市逸群小学
贵州铜仁市思南县第三小学
梵净山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湄潭茶园
我与梵净山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