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

2016-03-25 12:05崔发展李丹丹徐杨文
长春大学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四个全面

崔发展,李丹丹,徐杨文

(西南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 610500)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

崔发展,李丹丹,徐杨文

(西南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 610500)

摘要:“四个全面”的提出,是我党根据我国社会现阶段的基本矛盾与社会实践所做出的重要战略布局。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发展的阶段目标,必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子系统有效运转的社会;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的改革观,还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做事原则;全面依法治国是保证社会向前发展的有效策略;全面从严治党是对党性的有效清理,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四个全面;社会系统;历史唯物主义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第一次明确提出 “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四个全面’总体布局”[1]。在云南的考察中,他强调要用四个全面引领各项工作。之后在省部级干部学习十八大四中全会的研讨班开班仪式上将四个全面定位为战略布局。党中央不断推进对四个全面的认识,是因为四个全面是解决我们目前社会问题的重要举措,是我们党根据社会存在的真实写照做出的正确反映,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旨在建成以人为本的有机社会系统

1.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社会系统有机运行的建设成果

社会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处在不断的运行、发展和变革之中。而小康社会是社会有机体不断升级的产物,是社会系统合理运行的阶段性成果。社会系统要想发展和合理地运行就必须依靠一套有效的运行机制,要依靠社会各个方面的均衡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建成良性社会系统的深刻体现。

习近平同志曾经指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我们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建设美丽中国。”[2]从这里可以看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社会系统有机发展的重要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协调好社会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个方面的关系。按照唯物主义观点,这五个方面的协调也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协调。

小康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社会系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分别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五个子系统,子系统的正常运行受到制约,整个社会系统就不会发出整体力量大于部分之和的能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良好的有机系统就必须依赖这五方面的协调。

1.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以人为本

“全部历史本来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3]人民群众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充满活力的主导力量,历史的进步要靠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来推动。“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4]

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切决策都是围绕人民群众展开的。利民、惠民是小康社会的特征。人民的权利通过有效的手段得以维护,人民的义务可以自觉履行,人民的共产主义觉悟能够快速提升。全国人大代表就是人民群众的代表,代表人民群众切身的利益需求,代表人民群众的内心呼声,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一切以人为本是国家政策科学走向的基本保证,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就是在于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程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一切活动都应该是围绕着人民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所展开的,社会的一切运转围绕人民,人民反过来也会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一个良性的互动系统。

2全面深化改革是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体现

2.1全面深化改革是社会思想变革的应对

30多年前提出改革开放时,邓小平说过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在强调首先要解放思想,再实事求是地发展生产。如今改革开放深化过程中,涉及面之广、程度之深更需要解放思想,解除思想的束缚,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发展。正确的改革观是我们执行全面深化改革决策的思想基础。改革不仅是一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也是一场思想的解放运动。

近年来,中国崛起的同时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社会利益结构也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多样的社会思潮在无时无刻地冲刷着人们的头脑,原有的社会价值体系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面对社会变迁带来的种种困窘,树立一套新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提出并强调要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面对变迁的社会,对每一个国人的价值导向,也是深化改革的思想基础。全面深化改革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果没有统一的价值导向,改革的阻力将无法衡量,改革的实效也无法体现,深化改革就无法正常的进行下去。

目前,中国的GDP已经上升到世界的前几名,综合国力也在世界领先地位,与上世纪70年代以前相比较,这是一个新的物质环境。面对新的环境,国人的基本心态也随之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但如果没有推出改革的新标准就会是一团乱麻,改革的大军将“不战而败”,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也会付诸东流、功亏一篑,社会主义也将会失去向心力和凝聚力。全面深化改革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是有规范、有准则的,它的最终目标是要使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时代的召唤,是历史的选择,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是新的改革观,保证了改革的航向。

2.2全面深化改革是对实事求是的演绎

恩格斯曾经说过:“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5]社会变革可以通过革命,也可以通过改革来实现,它们都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有效方式,要根据社会矛盾的积累程度来决定采取哪种方式推动社会发展。目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社会矛盾并没有被激化到必须通过革命来解决的程度。所以,我们依然需要改革继续在推动社会进步的道路上发挥作用。改革开放35年来,我们先后面临诸多问题,但通过改革和开放我们取得了很多的成果,赢得了胜利。改革开放是我们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过程,也是我们社会发展的过程,更是取得成就和吸取经验的过程,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的“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

实践证明,在全球化趋势下的“地球村”里,我们没有固步自封,也没有崇洋媚外,改革之箭不是收回,而是找准目标全面出击。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关注到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出击点。过去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有病不敢看、不敢医,流动人口医疗保障报销不便等等。在现代化趋势如此迅速的当下,我们的改革不仅全面,而且深化展开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经过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意强调了加快推进基本医保全国联网和异地就医结算的落实,解决了老百姓的就医难题。除此之外,我们先后应对就业难、产业结构不协调等问题提出了重大的改革措施,也取得了重大的改革成果。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改革,不断调整束缚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大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人民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得到了彰显。实践也证明,全面深化改革是对依据中国国情实事求是的演绎。全面深化改革立足于中国的实际国情和世界发展的大背景,是实现中华复兴的正确选择。

3全面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重要策略

3.1全面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需要

我国是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实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全国最高权力机关,享有最高立法权,法律提案经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才能生效,这就决定了我国必然是一个法治化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人民自己的选择,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一无所有,一切都待废旧立新。我国不仅没有一部属于社会主义的法律典范,还要推毁旧的法律残余,建立新的法律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法律,有效地清除了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婚姻制度,这开启了新中国的法制建设步伐。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法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基本完善,法律制度基本健全,中国走上了“法治”之路。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6]法“制”与法“治”,一字之差,但对于在发展中前进的中国意义非凡。我们首先要健全法律体系,形成法律制度,然后才可以依照法律治理国家,才会过渡到法治社会。如今我国实行依法治国,一切都要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无论是改革还是反腐,我们都有法可依;依法治国的提出,使我们既能够更好解决国内人民内部的矛盾,也能更好地实现国际事务的对接。全面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客观需要。

3.2全面依法治国是社会建设的重大策略

社会建设能否健康推进,很大程度上要看这个国家政治的合法性状况。国家的政治合法性关系到民众的拥护、社会的稳定、国际关系的和谐。其实就是在衡量这个国家的统治是否取信于民,是否施仁政。所谓的仁政并不是单一的指哪一种手段,而是几种综合的结果,只要治得好,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就是仁政。我国的治国方略是依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我们多年总结出来的治国经验。

我国现在的法治是针对人治提出来的。中国是历经悠久的封建制度的国家,封建专制社会的典型特征就是人治,封建君主是上天在尘世的代理人,君主的判断就是上天的指示,于是就出现君主有权无辜处死臣子,抗金名将岳飞就是死在“莫须有”之下,最终导致南宋奸臣当道,国家灭亡的命运,人治是导致封建社会系统崩溃的直接因素。在封建社会,虽说法也是由人制定的,但作为统治阶级的制定人并不受法律约束,而是享有贵族特权。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的制定主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全国人民的意志表达,并不是制定人一人的“旨意”,这是同人治最大的区别。法治是多数人的民主自治,是在事发之前立规定,事发之后按先规行事。

全面依法治国下,我们强调依法治国就是要规避人治那种随心所欲、不受制约的活动性,让社会更加的公平、公正。我们强调法治是为了规范化的管理,法治的社会是民主的社会,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更应该是法治的社会,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里不施行依法治国寸步难行,社会容易爆发出各种问题,腐败、混乱、贫穷、满目疮痍。可见,依法治国是社会建设的的必然选择和重要策略。

4全面从严治党是主体行为选择性和社会发展客观性的统一

4.1全面从严治党是对主体先进性的必然选择

不同的国家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国际国内环境也不同,执政党的行政行为也不同。全面从严治党是建党以来党的建设方面的经验总结,也是面临新局面我们党对自己提出的新要求。

“社会进步指事实变动向设定的目标即向理想状态趋近。”[7]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执政党,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可以代表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这是历史进步的选择。在建党初期,党的二次代表大会上《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中就交代了关于党性的陈述,“我们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广大群众组织起来的政党”。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国难当头,国内一些爱国的仁人志士开始探寻救亡图存的道路。农民阶级封闭保守、缺乏进取,没有一套像样的革命纲领,只会像土匪占山为王一样,兴盛一时,最终消失于历史的舞台,无论是明末李自成起义还是清末的太平天国运动均以同样的结局收场。资产阶级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夹缝中生存,左右逢源,在民族危亡之际仍然妥协求全,无论是革命派还是改良派始终没有坚定的反帝反封建,动摇不定,是导致资产阶级无法成为领导阶级的重要的原因。中国共产党临危受命,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这非常重要的一项原因就是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的政党,通过不断地修正来完善自己。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进行了整风,主要是针对党内出现了严重的不正之风,必须要进行一次整风才能压制住这股邪气,保持共产党纯洁的党性。建国初期我们又进行了一次整风整党运动,建国后我们也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党建运动。共产党的历次整风运动不仅是历史条件的必然选择,还是中国共产党自身要求纯洁性和先进性的必然选择。

4.2全面从严治党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决定

一个伟大的政党不仅体现在能够自我调节,还在于敢于承认错误。面对历史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从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今时不同往日,现在的我们面临着复杂的局势,一个拥有85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一旦出现问题将会是场大的劫难。习近平总书记刚上任就指出,大量的事实表明腐败之风愈演愈烈,再不修正必然亡党亡国。在十八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又强调,“我们所说的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决不是一句空话。从严治党,惩治这一手决不能放松。”[8]可见,中央领导人从严治党的决心。全面从严治党并不是一句空话,“打老虎”“拍苍蝇”的例子让我们对党的领导充满了信心。

中国人受儒家文化影响深远,官本位思想根深于孔孟的经典之中。“升官发财”成了每个人梦寐以求的东西,这些官本位的思想到现在依然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人生观。权利越大诱惑越大,光凭借“吾日三省吾身”的道德约束是不够的,有如此舍利取义魄力的人毕竟不多,没有监督和制约的机制很难做到廉洁奉公。在现代社会,党员干部是我们的父母官,对父母官没有监督和约束也是会出现问题的,毕竟是人都会有私心,更何况是在一个受几千年官本位思想影响下的人。将权力装进制度的牢笼里,是我们解决以权谋私问题的良方,靠制度来管权管事管人。

党的形象和威望关系到国家的命运,我们党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党性,我们的定位就是人民的公仆,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丧失共产党的原则。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对自己的清洗,也是党的一次成长,中国共产党的优越性正是在这一次次的清理中体现出来。房子年久失修都会倾毁,何况是关乎国家命运的执政党,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多年总结出来的执政经验和规律。通过全面从严治党重燃了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党和人民携手一起期待中国美好的明天。

5结语

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党现阶段提出和实施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正确,就是因为它们都是以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为基础的。”[9]“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提出,是我党根据我国社会现阶段的社会存在所做出的重要战略布局。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发展的阶段目标,必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协调发展的社会系统有效运转的社会;全面深化改革不仅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还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做事原则;全面依法治国是保证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有效机制;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性的主观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我们要坚持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全面从严治党这个关键性的举措并配以全面依法治国的保障作用,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前提下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江苏调研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2-15(1).

[2]习近平.携手合作 共同发展——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时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28(1).

[3]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6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04.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8.

[6]中国法制出版编辑室.党员必读法律法规:简明本[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5.

[7]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23.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35.

[9]习近平.在海南省博鳌国宾馆会见博鳌亚洲论坛第四届理事会成员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3-30(1).

责任编辑:沈宏梅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mplication of “Four Comprehensives” Strategic Ideology

CUI Fazhan, LI Dandan, XU Yangwen

(MarxismCollege,SouthwestPetroleumUniversity,Chengdu610500,China)

Abstract:“Four comprehensives” a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ideology is push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ccording to the basic contradiction of society at the present stage and social practice in our country, in which constructing well-off society in all-round way is our stage development goal, being a people-oriented society that the subsystems play their functions; All-round deepened reform not only needs to regar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s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reform, but also adheres to the principle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Comprehensive rule a country by law is an effective strategy to ensure society development; Comprehensive governing of Party is an initiative check up on spirit, also an objective requirement of social development.

Keywords:four comprehensives; social system; historical materialism

收稿日期:2016-04-06

作者简介:崔发展(1978-),男,河南兰考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907(2016)07-0094-04

猜你喜欢
历史唯物主义四个全面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四个全面”形势下的基层央行服务型工会组织发展研究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记者的时代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平衡
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救赎——吉登斯的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与第三条道路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