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
简析大学生网络社会责任缺乏的原因及对策
张莉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学习及工作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大学生是网络中最为活跃的群体,受网络虚拟社会的负面影响最大。分析了大学生网络社会责任缺乏的表现、影响及产生的原因,从强化大学生网络社会责任教育、加强网络监管、提升大学生自身素养、增强大学生网络法制意识等方面,提出了增强大学生网络社会责任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社会责任;缺乏表现;规范对策
社会责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优良品德。在现实社会中,多数大学生具备自我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但在社会责任方面普遍比较缺乏。由于网络构建的是一个虚拟、自由、平等的社会,“在思想、文化、价值观等方面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他们的辨别能力和自制能力都不强”[1],很容易受到网络上各种各样负面信息的影响,做出一些缺乏网络社会责任的行为。因此,唤醒和启迪大学生的网络社会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努力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是高校、家庭、社会进行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网络为大学生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让大学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尽情获取知识、交流思想。但是,网络的开放性、隐蔽性、交互性等特点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有不少大学生在网络中肆意妄为,给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
(一)随意发表言论
网络的匿名性和约束少的特点,使网络成为了大学生发泄各种情绪的便利渠道。对于一些网络曝光事件,在未加以证实的情况下,很多大学生喜欢随声附和,大肆评论,更有甚者还发表一些带有攻击性或侮辱性的恶意评论。这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事人的现实生活,使其人身权利遭受了损害。
(二)制造虚假信息
有些大学生在网络上制造一些虚假新闻、失实言论,有的信息还带有煽动性,故意引起社会恐慌。有的大学生为了获得经济利益,不惜帮助不法商家制造虚假信息来引起网民关注。还有的大学生利用网络的隐蔽性特点,伪造虚假个人信息,进行坑蒙拐骗,其行为已经构成了网络诈骗。
(三)窃取他人隐私
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部分大学生歪曲了网络“信息共享”的本意,利用网络作弊、抄袭作业,甚者还在同学中分享经验、相互传播,影响恶劣。有的大学生还通过网络窃取他人隐私、知识产权、学术成果等,并把它们作为商品进行买卖,以此来获得经济利益。
(四)传播网络病毒
大学生中不乏计算机高手,有的利用其高超的计算机技术故意入侵他人电脑、网站进行破坏。一些大学生为了谋取经济利益,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发病毒、传播病毒,成为了网络病毒传播的推手。这些都是缺乏社会责任的行为表现,有的行为甚者构成了犯罪,不仅给他人带来了经济上的损失,也给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
造成大学生网络社会责任缺乏的原因多种多样,为了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网络社会责任缺乏的问题,我们必须探究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以便提出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对策。
(一)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网络信息丰富、传播速度快、舆论影响力大,很多大学生都缺乏责任自律意识,自制力薄弱,很难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社会上流行的各种不良风气潜移默化地侵蚀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受“个人主义”“功利观”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在思想、行为方面以个人利益为评价标准,缺乏应有的集体和社会责任;部分大学生还受到“‘网络中可以不用承担责任’的错误观点的影响,毫无顾忌地做出一些缺乏网络社会责任的行为;受社会‘感情淡漠、人际关系淡薄’的影响,大学生更愿意沉迷于网络”[2],淡化现实社会的交往,与周围同学、朋友、家人等的距离越来越远,社会责任意识逐渐弱化。这些社会不良风气的负面影响大大削减了学校和家庭责任教育的效果,导致大学生在遇到网络问题时,容易忽略社会责任,做出一些缺乏网络社会责任的行为。
(二)网络的特殊性影响
网络相对于现实社会具有很多特殊性,网络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造成了负面影响:一是网络具有开放性。网络信息来源无限制或者限制较少,加之我国政府对网络缺乏监管,高度自由的网络世界成为了大学生随意宣泄和接受污染信息的场所;二是网络具有隐蔽性。网络交往的身份可以自由虚构,没有外在约束或约束较少,部分大学生就借助交往软件进行欺诈或破坏;三是网络具有海量性。网络拥有巨大的数据库,里面包含的信息海量、种类丰富,任何信息都可能被检索和复制,大学生容易偏离正确的道德轨道,做出网络社会责任缺乏的行为;四是网络具有交互性。网络的交互性使信息实现多向传播和即时互动,各种新闻、事件在短时间内就能广泛传播,大学生的网络活跃度高,很容易盲目作出反应。这些网络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可能使大学生迷失自我,完全受制于网络文化。
(三)高校的相关教育缺失
我国高校的社会责任教育与网络的飞速发展相比,一直处于滞后状态。大学生的网络社会责任缺乏问题层出不穷,学校教育课程内容更新缓慢,常常不能规范到所有行为。高校开设的社会责任教育课程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内容乏味、形式单调,教学效果甚微。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开始注重网络社会责任教育,但仍有大量高校尚未针对网络社会责任开设专门的课程,或者组织相关的学习活动。由此可见,高校网络社会责任教育与大学生的网络实践之间存在脱节。高校网络社会责任教育的缺失,使大学生对网络自由、信息资源认识不彻底,缺乏权责意识,容易产生重视个人需求、轻视社会利益的错误思想。还使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引导,减缓其形成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容易在网络中做出一些缺乏社会责任的行为。很多高校对大学生的网络失范行为重在惩戒,而忽视引导教育。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教育方式,不仅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而且还会使大学生产生逆反情绪,增加网络社会责任缺乏行为发生的概率。
(四)大学生的法制意识淡薄
法制意识是公民自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思想保障。大学生只有具备了法制意识,才能更好地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自我约束和规范。但是,大学生的法制意识水平普遍不高,一方面高校存在网络法制教育的缺失,网络法律相关课程安排很少或没有,这就会导致大学生普遍缺乏网络法律法规知识;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缺乏对网络法律法规学习的自觉性,他们更重视专业课程,而轻视法律法规课程,更不用说自觉学习网络法律法规知识。因此,大学生在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时,显得手足无措,很容易忽略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作出缺乏理性和客观的判断。事实上,大学生很多的网络社会责任缺乏行为都是在无知情况下发生的。网络法制意识淡薄容易使大学生对网络法律的认识出现偏差,表现出对网络法律的怀疑和不信任。这种对网络法律的消极态度,使大学生在自身利益受损时,不愿寻求法律帮助,而是通过报复的方式解决问题,增加了网络违规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表现出缺乏网络社会责任感。
(五)大学生的素养不完善
个人素养的形成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丰富。“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层面逐渐由幼稚走向成熟的主要阶段,又是主动融入社会而进行自我社会化的重要时期。”[3]因此,大学生的心理普遍还未完全成熟,自我概念有待完善,但又渴望体现自己的价值,容易盲目地参与到网络中社会问题的讨论和行动中去,做出一些缺乏网络社会责任的行为。我们发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普遍存在形式主义现象,部分大学生甚至没有任何社会实践经验。大学生的社会化需求比较迫切,但其生活阅历有限,社会实践经验缺乏,导致他们对网络信息的认识不够深刻,普遍缺乏辨识能力,行事容易主观臆断,缺乏应有的网络社会责任感。此外,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周围环境的任何波动都可能对他们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大学生自身素养的不完善是导致网络社会责任观念淡漠的内在原因。
大学生在网络上随意发表言论、制造虚假信息、窃取他人隐私、传播网络病毒等缺乏网络社会责任的行为日益严重,已经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亟待解决,增强大学生的网络社会责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时代进步的要求。对此,不仅要从他律维度强化大学生的网络社会责任,而且还要从自律维度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社会责任。只有个人、学校、家庭、政府以及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保障大学生将网络社会责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从他律维度强化大学生的网络社会责任
1.加强大学生网络社会责任教育
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社会责任能从根本上制约各种网络不良行为的发生。大学生尚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校、家庭、政府和社会都应肩负起培养大学生网络社会责任的重要使命,从不同方面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社会责任意识。首先,高校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将网络社会责任教育纳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体系中,增加大学生的网络社会责任知识,加强对网络问题学生的引导和教育。”[4]高校的网络社会责任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教育层面,要适时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做到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兴趣,将大学生的网络社会责任意识和行为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还要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氛围,将大学生正面、积极的网络行为通过各种校园媒体进行宣传,通过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氛围来熏陶大学生,对增强大学生的网络社会责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也可以抑制不良网络行为在校园中的恶性蔓延。其次,家庭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提升道德素养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大学生的注意力由网络向社会现实转移。同时,父母要在生活中展现出自身的网络社会责任意识,做好行为表率,通过实际行动来感染大学生。再次,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乱纪的网络行为给予相应的惩处,为大学生树立明确的网络社会责任导向。第四,社会组织要不定期组织开展一些与网络社会责任教育相关的宣传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网络不法、不良行为带来的危害,通过情景模拟强化大学生的网络社会责任意识。总之,学校、家庭、政府和社会要把握网络社会责任教育与大学生群体的特点,不断丰富、创新教育方法,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网络社会责任。
2.加强网络监管
政府和高校要强化网络监管,通过研究和发展网络监管技术,加强不良网络信息的监测,在信息技术层面进行信息的过滤和防堵,让网络中的有害信息远离大学生的视线。学校还要尽可能地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完善网络监管机制,加强绿色、健康的网络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网络浏览的信息进行规范和监管,对于已出现或者有可能出现的缺乏网络社会责任的行为,及时给予制止和心理疏导。此外,家庭也要肩负起网络监管的责任和义务,要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使其在实际行动中深化对网络社会责任的认识。社会也要履行网络监管的补充职能,规范媒体宣传的信息,发挥舆论和道德对网络的监管作用,从而减少大学生对错误思想观念的吸收,保障社会思潮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二)从自律维度强化大学生的网络社会责任
1.提升大学生的自身素养
我国的道德培养贯穿于整个学生生涯,但大学生网络社会责任缺乏的各种行为仍然存在,说明大学生对于教育所传达的思想进行了选择性接受。由此可见,提升大学生的内在素养,增强自律意识,是培养大学生网络社会责任的关键。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要摒弃个人主义、金钱主义以及享乐主义,“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阵地意识,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5]。通过提升大学生的自身素养,加强自律意识,从内部培养大学生的网络社会责任意识,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第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被主观主义、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束缚,要从实践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问题,让大学生更加全面地看待网络问题。第二,坚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要探寻问题的根源,弄清事物之间的关系,多思考它可能会产生的后果,让大学生更加客观地看待网络事物。第三,尊重客观规律。大学生在坚持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还要尊重客观规律,任何行为都要在不违反国家法规、制度、道德准则的前提下进行,让大学生更加理性地采取网络行动。从这三个方面来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辩证思维能力,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自律性,自觉抵制各种不良网络信息的诱惑。大学生自身素养的提升,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时,能“分清哪些是合理可取的成分,哪些是谬误所在;哪些能为我所用,哪些应予以扬弃;从中吸收人类的优秀思想文化成果”[6]。从而让大学生在网络实践中更好地完善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弱化个人主义,强化集体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运用网络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2.增强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意识
我国已经出台的网络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和约束了网民的上网行为,同时也保障了网络环境的健康、稳定。网络发展迅速、变化多端,国家在逐步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健全网络管理制度时,大学生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的网络法制意识,才能更好地辨别网络中杂乱纷繁的信息,约束网络社会责任缺乏行为,限制低俗作品的随意传播,从而营造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大学生不仅要学习学校开设的网络法
律法规相关课程知识,而且业余时间还要关注网络法律法规案例,从实际案例中学习法规知识和增强自身的网络法制意识,将“法制”观念牢记于心,并运用于网络实践。大学生要正确认识互联网,明确网络社会责任,清楚自己在网络交往中的权利与义务,不断强化自身的网络法制意识,避免因无知而做出网络社会责任缺乏行为。
参考文献:
[1]陈小花.网络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形成的影响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2).
[2]闪云,陈琪,张虹.大学生网络社会责任培育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7).
[3]王辉.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3 (3).
[4]李忠新.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建设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8).
[5]邓卓明,姜华.论评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质量的几个维度[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
[6]邓卓明.社会思潮专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83-184.
(编辑:文汝)
收稿日期:2015-09-22
作者简介:张莉(1989-),女,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1331)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6)01-00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