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剑锋,宋战兵,田彩霞
(1.西南石油大学 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2.浙江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体质研究·
大学生步行量及其与BMI、WHR的相关性之研究
向剑锋1,2,宋战兵2,田彩霞2
(1.西南石油大学 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2.浙江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大学生步行量及其与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的关系。方法:使用计步器监测796名大学生连续1周的步行量,并测量其BMI和WHR。结果:大学生日均总步行量为10 627.4±3 253.8步/天,日均有效步行量为2 764.5±2 147.7步/天,有效步行时间为26.6±18.9min/天;大三学生步行量低于其余三个年级,大学生周末步行量低于其它时段,超重肥胖大学生的步行量较低;步行指标与BMI和WHR存在低度负相关关系。结论:大学生步行量整体上处于正常水平,但大三学生和超重肥胖大学生步行量较低,大学生步行量与BMI和WHR存在低度相关性。
关键词:大学生;步行量;体重指数;腰臀比
步行等日常体力活动可增加能量消耗,促进体质健康。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调查发现,上课、自习、使用电脑等活动占据了大学生大部分时间,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不足是影响大学生体质的重要因素[1]。步行是最具代表性的日常体力活动之一,步行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的日常体力活动量,国外已有多项针对步行量的调查研究[2,3]。在步行量的监测研究中,计步器是最客观、准确的监测工具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日本、欧美等国的体力活动调研,但国内的同类研究还很有限[2-6]。本研究采用计步器调查大学生步行量状况,分析大学生的步行量特征及其与BMI、WHR的关系,以期为指导大学生日常健身、提高大学生体质水平提供客观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浙江省840名在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作为受试者。排除无效样本之后,有效样本量共计796人。所有受试者均身体健康,自愿参加本项研究,研究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受试者基本情况
1.2研究方法
使用体质测试专用身高体重计测量受试者身高和体重,使用软皮尺测量腰围和臀围,根据测量结果计算身体质量指数(BMI=体重/身高,单位为kg/m2)和腰臀比(WHR=腰围/臀围),测量中身高和围度值精确到0.1cm,体重精确到0.1kg。根据我国《2000年国民体质研究报告》,BMI<18.5kg/m2为较低体重,BMI介于 18.5~23.9 kg/m2为正常体重,BMI 介于24~27.9 kg/m2为超重,BMI≥28 kg/m2为肥胖;成年男性WHR≥0.9为超标,成年女性WHR≥0.8为超标[7]。
使用Omron HJ-113型计步器监测步行量,该计步器是步行量调查中常用的计步器之一[4-6]。受试者连续佩戴计步器1周,除洗澡等特殊情况外,受试者每日从早上起床到晚上就寝期间均需佩戴。测试结束后,研究人员回收计步器并记录1周中每日的步行量数据。计步器所采集的数据包括每日的总步行量、有效步行量(步频超过60步/min且连续步行10min以上的步行量)和有效步行时间(有效步行的累计分钟数)。
1.3数据统计
运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不同组别大学生之间的指标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大学生步行指标与BMI和WHR的相关性。
2研究结果
2.1大学生的日均总步行量特征
2.1.1大学生日均总步行量的年级和性别特征。大学生的日均总步行量为10 627.4±3 253.8步/天,各年级男生、女生的日均总步行量无显著差异(P>0.05),大三、大四学生日均总步行量明显低于大一、大二学生(P<0.05),大三学生日均总步行量在四个年级中处于最低水平(见图1)。
图1 大学生的日均总步行量
2.1.2日均总步行量等级分布特征。表2统计了大学生中5个不同日均总步行量等级的百分比。从表中可见,在每个年级都有50%以上大学生达到了10 000步/天的水平,仅有少数受试者步行量低于5 000步/天。大三学生最主要的步行量主要集中在7 500~12 499步/天,其它三个年级的步行量主要集中在“≥10 000步/天”。
表2 大学生日均总步行量分布(%)
2.1.3大学生1周中总步行量的时段分布特征。对比分析普通上课日、周末和体育课日的步行量差异可知,周末日均总步行量最低(P<0.05),体育课日的日均总步行量明显高于非体育课日(P<0.01);大三学生普通上课日的日均总步行量低于其它年级(P<0.05),见表3。
表3 不同时段中大学生的日均总步行量(步/天)
2.2大学生的有效步行量特征
2.2.1日均有效步行量的年级和性别特征。大学生的日均有效步行量为2 764.5±2 147.7步/天。日均有效步行量未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但表现出一定的年级差异,即大三学生的日均有效步行量明显低于其它年级(P<0.01)。各年级有效步行量的标准差都较大,表现出很大的个体差异性,如图2。
图2 不同性别和年级大学生的日均有效步行量
图3 不同年级大学生有效步行时间分布
2.2.2大学生有效步行时间特征。大学生的日均有效步行时间为26.6±18.9min/天。图3将有效步行时间划分为三个等级进行统计分析。如图3所示,大一、大二学生中有效步行时间“≥150min/周”所占比例较高,大三、大四学生的有效步行时间在“90~149min/周”所占比例较高。
2.3大学生步行量与BMI的相关性
本研究中,大学生的BMI均值为20.5±2.5 kg/m2,不同体型大学生的步行量见表4。经统计分析,正常体重组和体重较低组的步行数据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超重组的总步行量、有效步行量低于正常体重组和体重较低组(P<0.05),肥胖组的总步行量和有效步行量明显低于其余组别(P<0.01)。除女生总步行量与BMI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情况下步行指标与BMI具有低度负相关关系,见表5。
2.4大学生步行量与WHR的相关性
男、女大学生WHR均值分别为0.82±0.04和0.75±0.05。从表5可见,步行指标与WHR具有低度负相关关系。从表6可见,WHR超标大学生的各项步行数据均低于WHR正常大学生(P<0.05)。
3讨论
多项研究证实静坐少动生活方式所导致的体力活动不足是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多种慢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增加体力活动对增强体质健康具有重要意义[8]。国际学术界较统一的建议是:青年人一周中至少需有5天每天进行不低于30min的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即累计150min/周)才能有效维持机体健康;如果将此要求适当降低,则此类锻炼不得低于3天/周(即累计90min/周)[9]。
表4 不同BMI大学生的步行情况
表5 步行量与BMI、WHR之间的相关性
注:*表示P<0.05
表6 不同WHR大学生的步行情况
注:WHR超标组的步行数据与WHR正常组的对应数据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步行是最具代表性的体力活动,步行量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日常体力活动水平[2,3]。学者们针对步行与健康的关系开展了大量研究,广泛证实了步行的健康促进作用。2004年,Tudor-Locke[3]等学者在多项相关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健康成年人步行量分级标准,将步行量少于5 000步/天划分为“静坐少动生活方式”,将步行量介于10 000~12 499步/天定义为“体力活动活跃”,将步行量达到12 500步/天定义为“体力活动高度活跃”。其中,10 000步/天是较公认的衡量成人步行量的重要参考标准。我国卫生部也以“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为口号号召公众增加步行等体力活动。
考虑到多个体力活动指南均指出每次中高强度体力活动的时间必须达到10min才能达到一定的锻炼效果,Omron计步器专门设置了“有效步行”这一概念,规定以60步/min以上的步频连续行走10min以上为“有效步行”,“有效步行”的时间和步行量可较好地反映中高强度体力活动量,已有研究证实有效步行对健康的益处大于零散的步行[4]。
本研究显示,大学生的步行量整体水平较高。除大三女生的平均总步行量略低于10 000步/天外,其余各年级男生和女生的的步行量均值都达到了10 000步/天的水平,在大二学生中达到此标准的学生比例高达70%。大学生步行量较高可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大学生每日多次往返于教学楼、寝室、食堂、图书馆等场所,其主要交通方式为步行;其次,大一、大二学生每周有一次体育课,可显著增加活动量;再次,大学校园内体育设施齐全,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几率较高;最后,“阳光体育运动”等校园全民健身活动对增强大学生体力活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部分学者曾采用与本研究相同品牌(Omron)的计步器进行步行量调查研究[5,6]。Fukuoka[5]等的调查显示日本19~29岁男性、女性的日均总步行量分别为11 110步/天和8 526步/天,男性步行量明显高于女性。本研究中大学生的日均步行量与以上研究结果相似,但未表现出明显的性别特征。此外,另一项调查显示,上海市青年男性和女性的日均总步行量分别为7 866.5步/天和7 554.1步/天[6],明显低于本研究中的大学生步行量,这可能与受试者的交通方式、工作方式和娱乐方式都有关系。总体上看,本研究中受试者的步行量较高,提示大学生群体处于相对较活跃的体力活动状态。
从大学生1周中日均总步行量的时段分布特征可以看出,体育课日的日均总步行量最高,普通上课日次之,周末最低。体育课日总步行量比普通上课日约高2 000步/天,说明体育课可明显提高大学生活动量。相反,大学生周末步行量比普通上课日低1 000步/天左右,提示周末是学生体力活动的“洼地”。在另一些学者对美国大学生[10]和上海市青少年[6]的步行量调查中,同样发现周末青年人的步行量较低,可见广大青少年有必要增加周末的体力活动量。
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步行量比较可知,大一、大二学生的日均总步行量和有效步行量都较高,大四学生次之,大三学生最低。大一、大二学生每周有一次体育课,这可能是其步行量较高的主要原因。进入三年级之后,大学生突然失去了体育课的督促作用,其步行量明显下降。可见,高校有必要加强对高年级大学生的体力活动干预,有效提高其体力活动量,避免因体力活动下降导致体质降低。
从有效步行量和有效步行时间上看,大学生有效步行的整体水平较高,但个体差异较大。约60%大一、大二学生的有效步行时间达到了150min/周,但仅约1/3的高年级学生达到这一水平。此外,四个年级中分别有10.6%、12.3%、20.9%和19%的学生的有效步行时间低于90min/周,提示这部分学生的体力活动量严重不足。有效步行量较低主要是两个原因导致的,一是因为日均总步行量较低,二是步行的持续时间较短。因此,大学生既可通过增加总步行量又可通过增加连续步行的时间来增加有效步行量,最终达到促进体质健康的目的。
本研究对大学生身体形态的测量显示,以BMI为标准有10.8%的学生体重超标,以WHR为标准则体重超标比例为9.2%。从表4可以看出,BMI超标大学生的步行量都明显低于BMI正常者,其中肥胖大学生的步行量均值比体重正常者约低2 200步/天。将日均总步行量、有效步行量及有效步行时间与BMI进行相关性统计可知,除女生日均总步行量与BMI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情况下三个步行指标与BMI都存在低度相关性(P<0.05)。Tudor-Locke[11]对国外普通成人的同类研究显示,日均总步行量与男性、女性的BMI都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28和-0.31,但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步行量与BMI的相关性存在一定差异(r=-0.25~-0.50),该研究还建立了青年人预防超重的步行量标准(12 000步/天)。在Tudor-Locke[11]的研究中,体重超标的受试者比例较高,且步行量个体差异较大。而本研究中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规律整体上比较相似,步行量的个体差异性较小,且超重、肥胖的受试者数量较少,所以本研究无法根据大学生BMI建立预防超重和肥胖的步行量标准。
WHR是评价身体脂肪分布的最有效指标之一,从表5可知WHR超标者的步行量显著低于WHR正常者,在男生中这一现象尤其突出。相关分析显示,不同性别大学生的三个步行指标与WHR都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且相关性略高于相同指标与BMI的相关性,这可能与BMI的WHR不同特点有关。BMI是身高和体重的派生指标,侧重于对身体质量的评判,而WHR是腰围和臀围的派生指标,侧重于对腰腹部脂肪堆积的评判。上述分析提示,步行量较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不仅限于体重的增加,更有可能导致多余的腰腹部脂肪堆积,对身体的危害比体重增加所带来的危害更严重。
与男生相比,女生BMI、WHR与步行量的相关性略低,这可能与大学生的体型意识及身体活动习惯有关。一方面,女生往往更注重自身体型,部分女生虽然步行量较少,但通过减少膳食摄入等其它方法达到了维持良好体型的效果。另一方面,女生的步行习惯较统一,也可能导致不同身体形态女生的步行量差异较小。
尽管本研究显示大学生步行量与身体形态的相关性较低,但仍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步行量是影响大学生身体形态的因素之一。对于步行量较低的超重和肥胖者,有必要逐步建立良好的步行习惯,以达到改善体型、增强体质的目的。从表6还可以看出,与日均总步行量相比,有效步行的指标与BMI和WHR的相关性略高,进一步证实了连续10min以上中高强度体力活动与健康的关系。因此,在步行健身中不仅应注重总的步行量,还应该对有效步行量加以重视,才能达到更好的健身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医学学会(Institute of medicine,IOM)[12]曾指出,30min/天的中等强度运动时间不足以预防青年人的超重和肥胖,青年人每天需进行至少60min中等强度运动,折算为步行量大约为11 000~13 000步,这一观点在另一项国内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13]。可见,虽然本研究显示大学生步行量较高,但仍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要求,才能满足增强其体质健康的需要。
4小结
综上所述,大学生步行量整体水平较高,大三学生步行量低于其它年级,周末步行量低于其余时段。大学生步行量与BMI、WHR之间具有低度相关性,超重肥胖大学生的步行量较低。以上结果提示大三学生和超重肥胖大学生有必要增加步行量,养成良好的步行健身习惯。
参考文献
[1]王正伦,孙飙,戴剑松.大学生体质与体力活动的相关分析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12):67-70.
[2]Tudor-Locke C,Williams JE, Reis JP, Pluto D. Utility of pedometers for assessing physical activity: Convergent validity[J].Sports Med,2002,32:795-808.
[3]Tudor-Locke C,DR Bassett Jr. How many steps/day are enough:preliminary pedometer indices for public health[J].Sports Med,2004,34(1):1-8.
[4]陆大江. “有效步数”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影响[J].体育与科学,2011,32(3):77-80.
[5]Fukuoka Y, Nakagawa Y, Ogoh K, Shiojiri T, et al. Dynamics of the heart rate response to sinusoidal work in humans: influence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age[J].Clinical Science, 2002,102:31-38.
[6]李之俊.上海市民步行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体育科研,2009,30(5):6-9.
[7]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2000年国民体质研究报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8]王正珍.生理学进展:体力活动不足生理学[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8):1-6.
[9]Pate RR, Pratt M, Blair SN,? Haskell WL,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Public Health: a Recommendation from the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and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J].JAMA,1995,273:402-407.
[10]Dinger M,Timothy B. Accelerometer-Determined Physical Activity of Free-Living College Students[J].Med Sci Sports Exerc,2006,38(4):774-779.
[11]Tudor-Locke C, Bassett Jr DR, Rutherford WJ, Ainsworth BE, et al. BMI-Referenced Cut Points for Pedometer-Determined Steps per Day in Adults[J].J Phys Acti Health,2008,5(Supp1):126-139.
[12]Trumbo P,Schlicker S, Yates AA, Poos M,et al.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for energy, carbohydrate, fiber, fat, fatty Acids, cholesterol, protein and amino acids[J].J the Am Dietet Assoc,2002,102(11):1621-1630.
Research on the Step Count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BMI and WHR of College Students
XIANG Jian-feng1,2,SONG Zhan-bing2,TIAN Cai-xia2
(1.Institute of P.E,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hengdu 610500, China;2.Institute of P.E,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321004, China)
Abstract:Object:Investigate the step-count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analyze its correlation with BMI and WHR. Method:796 college students’ step-count of 7 consecutive days were monitored by pedometer, BMI and WHR are also tested. Result:College students walked 10 627.4±3 253.8 steps/day, the aerobic steps were 2 764.5±2 147.7 steps/day, aerobic walking time was 26.6±18.9 min/day, step-count of the 3rd grade was less than the other three grades, step-count in weekend was less than the other days, step-count of the overweight and obese was less than the normal weight students, there was ligh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tep-count and BMI or WHR. Conclusion:The overall step-count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 was in a normal level,while the step-count of overweight, obese and the 3rd grade college students was relatively low, the step-count of college students was lightly correlated with BMI and WHR.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tep-count;BMI;WHR
中图分类号:G80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624(2016)02-0104-06
作者简介:向剑锋(1982-),男,四川泸州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运动与健康促进.
收稿日期:2015-12-24
基金项目:2013年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2013N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