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临床效果分析
郭海鹏王迎潮
河南能源焦煤中央医院心内二科,河南焦作454150
心房颤动是临床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因器质性心脏病导致疾病发生,呈持续性、反复性发作,发作时常合并血流动力学改变,并会引起胸闷、心悸、头晕等症状,持续时间过长可导致心房内附壁血栓的形成,增加患者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危险性[1]。采取何种方式加强对心房颤动的治疗已成为临床关注的一项重点课题。本研究采用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搜集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66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3例,其中男20例,女13例,年龄42~71岁,平均年龄(58.09±2.33)岁;对照组33例,其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43~71岁,平均年龄(59.07±3.15)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患者入院后行常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诊断等,符合WHO规定的心房颤动相关诊断标准[2],排除严重器质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和精神系统疾病。
1.3治疗方法
2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改善心功能等。对照组给予胺碘酮(赛诺菲杭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1872,0.2 g/片)治疗,口服,负荷量为0.2 g,每日3次,1周后改为每次0.2 g,每日2次,自第3周起以0.2 g的维持量服用,每日1次,6个月后再减少剂量,每3~6个月减量1次。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陕西步长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0950026,9.0 g/袋)治疗,口服,每次9.0 g,每日3次。2组均治疗2个月后进行疗效比较。
1.4观察指标
观察2组治疗期间临床症状变化情况,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室率以及转复时间。
1.5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经治疗,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不发作或偶尔发作,持续性心房颤动转为窦性心律;有效:治疗后,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次数降低>60%,持续性心房颤动转为阵发性心房颤动;无效:治疗后,患者情况改善未达到上述标准[3]。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2组心室率变化和转复时间的比较
治疗后,2组心室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心室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的转复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2组患者心室率变化和转复时间比较
组别心室率(次/min)治疗前治疗后转复时间(h)对照组126.33±2.4086.21±2.45**7.44±2.19观察组126.38±2.4980.16±4.47**△4.19±2.14△△
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2.2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7%,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33,例,%)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心房颤动是临床中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病症,研究[4]证实,其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65岁以上人群的心房颤动发病率约为4%,而75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则高达15%。心房颤动不仅会导致心功能衰竭的发生,还会增加栓塞和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增加患者的致残率和病死率,采用有效的治疗方式,加强对心房颤动的控制和治疗至关重要。
胺碘酮是一种多通道阻滞剂,为第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具备Ⅰ~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功效[5],主要表现为对房室交界区和窦房结的自律性抑制作用,可减缓房室结与房室旁路、心房的传导,延长心室肌、心房肌动作电位的时程及有效不应期,颇具临床疗效[6]。本研究中,2组患者治疗后,心室率均明显下降,证实了胺碘酮单一应用于心房颤动治疗的效果。稳心颗粒是一种治疗心房颤动的中成药,主要由甘松、黄精、党参、琥珀、三七组成,其中黄精和党参可养阳益气;三七、甘松具有行气止痛之功,还有理气化瘀之效;琥珀可定惊安神、宁心复脉、活血利水,诸药合用可发挥良好的定悸复脉、养阴益气、活血化瘀的效果[7]。现代药理学研究[8]证实,甘松中含有缬草酮、甘松挥发油,具有类胺碘酮Ⅰ类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可稳定细胞膜、抑制钠钾通道,降低心肌细胞自律性。同时具备类胺碘酮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功效,可延长心室肌、心房肌和传导系统的动作电位时程,进而打断折返的形成。本研究给予观察组胺碘酮和稳心颗粒联合治疗,心室率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也优于对照组,证明了胺碘酮联合应用稳心颗粒治疗心房颤动的协同效果。
综上所述,对心房颤动患者采用胺碘酮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可发挥良好的协同作用,有效降低患者心室率,缩短转复时间,疗效安全可靠,值得临床重视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郭舜源,陈波,史宗杰,等.伴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4,23(12):1314-1318.
[2]尤寿江,曹勇军,肖国栋,等.伴有心房颤动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的疗效及预后[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3,46(10):681-686.
[3]娄一萍,严慎强,张圣,等.合并心房颤动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临床结局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43(1):28-35.
[4]王贞,张万里,冯靓,等.心房颤动与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预后的相关性[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3,46(11):725-729.
[5]牛国栋,张澍.心房颤动(6)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围手术期的抗凝治疗(续5)[J].中国循环杂志,2013,28(4):247-249.
[6]曹炜,石开虎,沙纪名,等.强化阿托伐他汀联合胺碘酮对瓣膜置换同期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心房颤动早期复发及炎症因子的影响[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3,48(7):814-817.
[7]权晓强,程兆云,赵健,等.老年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5,34(3):231-233.
[8]韩瑞平,郭丽娟,张俊岭,等.心房颤动周长与导管消融效果的关系[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2,26(4):307-309.
(收稿日期:2015-10-21)
doi:10.3969/j.issn.1674-4616.2016.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