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研究*

2016-03-24 10:31段文美昝西娟李建涛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转移农业现代化劳动力

段文美,昝西娟,李建涛

(1.山西医科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1;2.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山西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研究*

段文美1,昝西娟2,李建涛1

(1.山西医科大学,山西太原030001;2.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从山西农业农村发展现状出发,按照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式,使用自编问卷对山西省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进行入户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及流向区域、流向行业、流动时间、流动途径等转移流动情况的统计及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山西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的转移流动规律,为相关部门出台更有针对性的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劳动力;转移;特征;山西

[DOI] 10.16396/j.cnki.sxgxskxb.2016.02.012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普遍面临的共同课题, 也是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面对中央提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工作要求,面对农业基础脆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偏低的山西农业农村工作现状[1],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剩余农村劳动力能否成功实现转移,不但直接影响到现阶段山西城乡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更关系到未来山西转型发展的成败。了解现阶段山西农村劳动力流动具有何种特征,判断山西农村劳动力转移处于哪个阶段,全面认识并准确把握山西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的转移流动规律,将会对全面深化山西农村改革,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起到关键的推动和保障作用。

一、调查研究方法

(一)资料收集方法

根据山西省地域分布和经济发展特点,以晋中、晋北、晋南、晋东南四大区域为基础,按照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式,首先在每个区域中选取一个县(市、区),在该县(市、区)中随机抽取2个行政村。其次对该村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整体抽样研究。具体调查方法使用自编的《山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问卷》,选择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回家的时段(春节、农忙等),组织专人逐一入户对问卷中相应问题及选项进行填答。

为保证调查工作取得准确可靠的信息,我们进行了以下质量控制:(1)组织控制。对调查人员进行培训的同时,成立质控小组,专门负责将质控措施贯穿于调查的全过程。(2)制度控制。明确“尽量本人回答、及时补充更正、抽样再次复核”等具体调查质量控制职责,确保严格按照质控要求执行调查程序。(3)指标控制。考虑到调查信息的真实完整性,课题组成员严格按照“调查完成率≥95%、本人回答率≥70%、复查符合率≥95%”的标准进行入户调查控制。

本研究共完成山西省域内晋中、晋北、晋南、晋东南四大区域内4个县(市、区)8个行政村的892户入户调查,累计发放1213份调查问卷,剔除明显错填、漏填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为1003份,有效率为82.7%。

(二)数据处理方法

对调查所回收的1003份问卷,利用数据录入管理软件EpiData3.1,按照双录入的方式组织专人建立调查数据库后,又运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数据库中诸项资料信息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

(一)纳入调查的农村劳动力基本信息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调查所纳入的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基本有以下特点:在性别上,以男性居多,占到总数的58.6%;年龄主要集中在21—30岁年龄段,占到总数的41.1%;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居多,占到总数的63.7%;身体健康状况普遍较好,而身体健康状况“较差的”只占到总数的10.4%;多数已有家庭负担,未婚的只占到总数的36.3%。另外,家庭人口在1—8人之间,平均每户人口为4.19人;劳动力人口在1—6人之间,平均每户劳动力人口为2.42人。

表1 基本情况统计表

与2006年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相比[2],本次调查所纳入的山西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男性居多,性别比为142,性别结构依然严重“失调”。但相比与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时178的性别比,显示女性外出务工的比例正在增加;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的年龄主要以20—40岁年龄段的“青壮年”为主,占比达64.4%,虽然与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时20—40岁年龄段的“青壮年”65%的占比之间差别并不明显,但与庾德昌等人对改革开放之初研究得到1986年90.2%、李璠等人对20世纪90年代研究得到1993年82.3%的年龄构成相比[3],显示由于受我国人口政策的影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总体供给增长趋势正在不断放缓。如果再考虑到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未来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可能会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转向制约作用;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虽然不高,以初中及以下居多,但受过高中或高等教育的人数明显高于全部农村劳动力的比例,显示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趋势更加显著。另外,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的健康状况普遍较好,且多出自劳动力相对充足的家庭,每户2.42个劳动力显著多于山西省农村家庭1.53个劳动力的平均水平[4]。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流动特点分析

1.流向区域特征。从劳动力转移流动的区域来看,本次调查研究,发现山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非常具有地域特点,其工作地点随着离家居住地越远选择得越少,更多地体现为就地就近转移,只有8%左右的被调查人群在“外出工作地点”的选择上是去山西省外(见表2)。这不但与四川、河南、安徽等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存在较大差异,与过往研究中“农村劳动力近一半会向省外地区转移”的全国范围流向特点相比[2],也更多体现了外出务工地点主要选择本人相对熟悉的生活区域的“山西特色”。这种安土重迁、不愿离家的恋家情结,在交通通信手段日益发达的今天,反倒与山西历史上极富盛名的“晋商”群体不辞辛劳、跋山涉水、足迹遍及天下所表现出的开放胸怀,形成了相当大的反差。抱残守缺的普遍心态,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改革开放之后山西在全国经济地位逐渐下降的原因。

当应用相关统计技术进一步深入探究“被调查人群是否会因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乃至婚姻状况等因素,而在外出工作地点的选择上存在差异”之时,研究发现除“性别”上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0.719,P=0.397>0.05)外,被调查人群皆会因“年龄”“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婚姻状况”的不同而体现出差异。其中,在年龄、健康状况、婚姻状况上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趋势卡方*趋势卡方检验主要用于当控制变量为定序变量时,分析随着控制变量的变化,观测变量值变化的总体趋势怎样,是否呈一定的线性变化趋势。结果进一步显示随着被调查者年龄的逐渐增大、健康状况的逐渐下降以及家庭负累的加重,外出务工地点的选择会更加倾向于就地就近;在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趋势卡方结果进一步显示被调查者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外出务工地点的选择会更加倾向于不受或较少受地域的限制。

2.从事行业特征。从劳动力转移流动的行业来看,本次研究发现山西省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见表3)。与“农民工外出就业第二产业高于第三产业”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相对照,差别在于山西省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上的分布不相伯仲,显示随着山西省“一煤独大”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以餐饮、娱乐、新型服务业等为主要就业流向的第三产业,正在日益成为更多农民工外出就业的重要选择。从发达国家和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经验来看,这一趋势也是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联系山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所特有的“就地就近”的地域特点,未来山西省能否顺利完成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不但关系到未来是否有足够的就业岗位吸纳农民工,更直接会影响到以打工收入为主要家庭财务来源的农村居民整体收入水平,进而对山西省城乡居民经济收入之间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

表2 农村劳动力外出工作地点分布(地点/人数)

注:表中*表示差异的显著性水平0.05;**表示差异的显著性水平0.01(各表相同)

表3 农村劳动力外出从事行业分布(地点/人数)

当应用相关统计技术进一步深入探究“被调查人群是否会因地域、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乃至婚姻状况等因素,而在从事行业的选择上存在差异”时,发现存在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因“地域”“性别”分组不同表现出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传统农业基础较好的山西南部地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从事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的比例明显高于北部、中部和东南部等地区,男性、女性分别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比例较高;而在年龄、健康状况、婚姻状况上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趋势卡方结果进一步显示随着被调查者年龄的逐渐增大、健康状况的逐渐下降以及家庭负累的加重,外出务工行业的选择会更加倾向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而在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趋势卡方结果进一步显示被调查者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外出务工行业的选择会更加倾向于第三产业。

3.流动时间特征。从劳动力转移流动的时间来看,本次研究发现山西省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仍具有典型的“候鸟式”特征,常年在外务工和临时务工但大部分时间在家务农的比例都相对不高,每年绝大部分时间在外务工但季节性(传统节日和农忙时节)返家的比例却达到近六成(见表4)。山西省现阶段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候鸟式”流动方式,与改革开放之初以在原籍务农为主、农闲时节外出务工的季节性流动相比,相同之处是同样具有不稳定性、周期性特征,但区别主要在于现在已经是以外出务工为主、以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因此在工作地点、从事行业和工种上已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此次调查超过44%的人表示“现在基本上很稳定,较少转换工作”,而只有22.1%的受访者表示“每份工作都不长,几个月就得换或被替换”的结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山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流动态势虽仍然较强,但盲目性、随意性明显降低。

表4 农村劳动力外出流动时间分布(在家时间/人数)

当应用相关统计技术进一步深入探究“被调查人群是否会因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乃至婚姻状况等因素,而在流动时间的选择上存在差异”时,研究发现,除“性别”上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x2=3.519,P=0.064>0.05)外,被调查人群皆会因“年龄”“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婚姻状况”的不同而体现出差异。其中,在年龄、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婚姻状况上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趋势卡方结果进一步显示,随着被调查者年龄的逐渐增大、健康状况的逐渐下降,外出务工流动时间的选择会更多地体现出季节性特征;但趋势卡方结果在外出务工人员因婚姻状况造成的家庭负累加重方面以及其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别,却显示趋势变化没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4.流动途径特征。从劳动力转移流动的途径来看,本次研究发现山西省农村劳动力务工途径主要以亲朋介绍(占43.9%)、自己寻找(占12.2%)等自发性外出为主,通过政府牵线(占18.9%)、劳务中介(占20.5%)等正规渠道外出就业的比例相对较低,表现为较强的盲目性、自发性而组织化程度较低(见表5)。这主要是因为依托亲缘和地缘基础形成的联系纽带。对于从传统乡土社会走出的农村人口而言,在心理上信任和可依赖程度相对较高,一定程度上降低外出寻找工作的就业生活成本和抵抗不可预知风险的能力,因此较容易形成具有较强亲缘地缘特征的“迁移链效应”。再加上,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制度不够完善,以劳动力供求为导向的市场中介组织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城乡、省市县际的劳动力供求信息尚不够通畅及时。劳动力市场不正规的渠道泛滥,就业信息滞后等外部就业大环境,进一步减弱了山西省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对社会就业中介的认同和信任。但依据自己寻找、他人介绍和非正式信息传递得到的就业信息,自发性、盲目性非常显著,极易造成流动转移的“马太效应”,外出务工人员如果一窝蜂似的自发流动,对于劳动力市场供求平衡也容易产生较大的冲击。

表5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途径分布

为探究山西省农村劳动力在外出务工途径选择上的规律性,本次研究将“政府牵线”与“劳务中介”归并为“组织性高、自发性低”的Ⅰ型外出途径,将“亲朋介绍”与“自己寻找”归并为“自发性高、组织性低”的Ⅱ型外出途径,进一步进行相应人口学特征的比较。研究发现,除“性别”上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2.642,P=0.267>0.05)外,被调查人群皆会因“年龄”“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婚姻状况”的不同而体现出差异。其中,在年龄、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趋势卡方结果进一步显示出随着被调查者年龄的逐渐增大、受教育程度越高,外出务工会更加倾向于选择“自发性高、组织性低”的“亲朋介绍”与“自己寻找”等途径;而在健康状况、婚姻状况上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趋势卡方结果进一步显示出随着被调查者健康状况的逐渐下降以及家庭负累的加重,外出务工会更加倾向于依靠“组织性高、自发性低”的“政府牵线”与“劳务中介”等途径。

三、研究结论

此次抽样调查的山西省外出务工劳动力情况,研究发现除具备社会经济转型期的转移规模大、周期长等一般规律之外,在总体上还表现出以下特点。

1.在社会人口学特征方面,文化水平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适龄人口是山西省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的主体。以男性为主,大多处于20—40岁年龄阶段,受教育程度多初中及以下,健康状况普遍良好,主要来自劳动力相对充足的家庭。

2.在劳动力流动转移特征方面,山西省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体体现为流向区域的就地就近转移,流向行业上由农业向非农第二、三产业均衡转移,流动时间上的“候鸟式”季节性返乡流动,流动途径上以亲缘地缘为基础的自发性、非组织化流动转移。

3.结合社会人口学和劳动力流动转移特征两方面分析,发现因社会人口学分组差异,山西省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流动转移也体现出一定规律。特别是在年龄、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婚姻状况(家庭负担)等方面有优势的农村外出劳动力,一般来说流动性趋势会明显降低,转移的稳定性、非农化倾向更强。

[参考文献]

[1]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EB/OL].[2015-11-16].http:∥www.jsnw.gov.cn/Item/2838.aspx.

[2] 《中国农民工战略问题研究》课题组. 中国农民工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总报告[J].改革,2009(2):5-7.

[3] 申鹏. 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91-97.

[4] 山西省统计局.山西统计年鉴2012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7-11.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ur in 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Shanxi

DUAN Wenmei1,ZAN Xijuan2,LI Jiantao1

(1.ShanxiMedicalUniversity,Taiyuan030001,China;2.ShanxiArchitecturalCollege,Taiyuan030006,China)

[Abstract]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velopment in Shanxi province,and according to the multi stage random sampling method, we made a household survey on rural migrant workers via a self-compiled questionnaire. And based on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chi-square analysis about the social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flow of those workers, such as the regions, the industry, the time, and the path of their migration, the law of transfer and flow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 in Shanxi is discovered, which is supposed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to introduce specific policies and measures promoting the transfer of rural labor force in the future.

[Key words]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labor;transfer;characteristics;Shanxi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16)02-0047-06

[作者简介]段文美(1964-),女,山西太谷人,山西医科大学人事处处长,教授。昝西娟(1966-),女,山西临猗人,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收稿日期]2015-11-11

*山西省软科学项目“山西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问题研究”(201341058-03)之成果。

猜你喜欢
转移农业现代化劳动力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逐步提高农民收入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劳动力转移的法治保障
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促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与实施策略研究
欧美发达国家人力资本转移变化研究与启示
新产品开发中的隐性知识转移障碍探析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