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雄,胡 琴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顺德 528300)
协同与融合:思政课整体性实践教学的新路径
王志雄,胡 琴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顺德 528300)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贯彻落实“实践育人”的重要环节,但其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借鉴移植系统论理论,遵循协同与融合路径,对其教学模式进行整体性重构非常必要,有利于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真正实现立德树人之教育目的。
[关键词]协同;融合;实践教学;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实践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习近平同志在实践育人系列论述中指出:“我们的学习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富有探索精神的。既要向书本学习,也要向实践学习。”[1]思政课教学肩负着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其实践教学面大量广,存在着主体多元性、环境复杂性、对象分散性等现实困境。要想让思政课实践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创新思维、拓展视野、移植借鉴其他学科理论,以协同创新与深度融合为突破口,完善思政课整体性实践模式设计与路径探索,有助于全面落实《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不断拓展实践育人的新路径,真正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育人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
(一)协同理论借鉴必要性分析
“协同”一词最早由德国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提出,协同即协同作用之意,是指在复杂大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产生出的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统一作用和联合作用[2]。协同论是研究不同事物共同特征及其协同机理的新兴学科,是近十几年来获得发展并被广泛应用的综合性学科,这一理论强调自组织能力是形成系统有序结构的内部作用力。思政课实践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项立德树人之系统工程,其校内实践涵盖:思政部、宣传部、学工部、教务处等职能部门子系统的协同,其校外实践包括学校、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实践基地子系统的合作,如何通过大系统的自组织作用,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系统工程的各子系统协调有序运转,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教育合力,移植与借鉴协同理论,加强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指导十分必要。
(二)融合理论借鉴可行性厘析
融合教育强调普通学校接纳所有学生共同参与学习,反对教育体制隔离造成的歧视和排斥,主张通过适应不同差异的教育措施,满足所有儿童的教育需要,促进不同学习主体的发展。此处强调的融合不是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融合,而是借鉴其机理实现整体性实践教学模式设计的一种路径。具体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学科体系的知识搁置在一起进行教学,从而使学习者在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提升实践能力的全新人才培养方式[3]。思政课实践与专业实践、学生社团活动从课程设置上看理应属于不同的学科体系,但借鉴融合叠加教育的机理实现三者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克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困境,整合教育资源,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科学把握认知规律,形成教育合力,以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困境解读
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的内容要内化为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外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必须遵循知、情、意、行的认知规律,经历课堂引导、环境熏陶和实践体验等环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要想进一步发挥思政课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必须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4]。
透过现象看实际,党中央与国务院之所以三申五令强调这个问题,一方面说明领导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一些高校重视不够,所以有必要多次发文强调。实际工作中也确实存在个别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现象,主要表现为主体共识未达成,重视程度不够;保障条件不到位,全面展开较困难;协作机制不畅通,教育合力未形成;考评体系欠科学,明确责任难到位等情况。特别是在高职院校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主导模式,这也给高职学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工学结合”过程中,教育主体的多元性、教育环境的复杂性、教育对象的分散性、理想与现实的差异性等问题,引发了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困境[5],要真正发挥实践育人的体验作用,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解局思路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破解这一困局的基本思路是创新理念、整合资源、运用系统思维对其进行整体设计,充分发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功能。全员育人是指思政课实践教学要跳出思政课教师单打独斗的局面,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教育资源,协同多方教育主体共同实施实践育人工作。全程育人主要是指学生从进校门到毕业,每一阶段、每一个环节学校都要精心安排思想政治实践教育,贯穿始终,这也是思政课实践、专业课实践、学生社团活动必须深度融合的理据,避免“三套马车”各自为政、教育效果整体不佳局面的出现。全方位育人是指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载体,主要包括思政课实践、专业实践、学生组织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诚信教育、社团活动等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其中,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实效性。实践教学是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最佳载体,也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借鉴移植协同与融合理论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进行整体性设计,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破解思政课实践教学现实困境的具体诉求。
(一)思政课整体性实践教学模式设计
扬弃思政课实践教学思政教师“单兵作战”的教学模式,思政课整体实践教学模式设计应借鉴系统论理论,分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两个子系统进行设计与规划,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完成思政课实践育人之目标。在校内主要是协同各职能部门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创新,在校外主要是整合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的教育资源形成思政课实践教学之合力。在子系统协同的基础上,实现大系统的协同有序发展,最终实现部分之和大于整体的协同效应,大力促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成熟与完善。因此,基于科学的理念,合理地进行思政课整体性实践教学模式的顶层设计至关重要。
传统的思政课校内实践教学是思政课各课程分别进行实践教学,所有课程教师“各吹各的号,各拥各的调”。哲学课的实践形式主要有读书报告、专题研讨、课堂小辩论等;基础课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主题班会、专题研讨、情景体验、微电影、模拟法庭等;概论课、形势政策课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专题研讨、情景体验、微电影等。有些学校高度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排进了课表,能够按照教学计划规范进行。但也有些学校,特别是个别高职院校,管理层、专业教师等高度重视专业教学与实践,因而思政课实践教学未能排进课表,最后导致思政课实践教学只是留于形式,不能真正得到落实。思政课理论教学内容不能通过实践进行强化与巩固,实践育人的作用完全被淡化、边缘化。传统的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各课程主要是通过参观考察、社会调查、法院旁听等形式进行,相对重视的学校主要通过选派代表参加校外实践,覆盖面太小。有些学校基于经费、师资、安全等因素考虑,思政课校外实践教学完全没有开展,教师只是为了应付教学检查安排学生寒暑假自己进行。实践育人的作用根本没有得到足够的正视与重视,这也是党中央、国务院三申五令发文强调的原因之所在。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整体,要实现顺利发展,其构成要素必须结构合理、关系协调。整体性实践教育是一种科学思维方法,其出发点与最终目的是实现系统功能的增强和创新,从而达到最佳教育效果[6],思政课整体性实践教学模式设计也应遵循其运行规律与机理,树立全员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整合学校宣传部、教务处、学工部、思政部、团委等职能部门和专业院系,充分利用政府机关、企事单位等思政教育基地及家庭教育资源,避免课程之间,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结构不合理、关系不协调。以思政课整体性实践教学为系统,实现子系统各构成要素及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结构合理、关系融洽,真正做到思政课实践教学“一盘棋”。为了克服思政课实践教学学生多、师资少、地点散、协调难等现实问题,整体性实践教学模式设计应充分运用系统论理论,以协同与融合为基本思路,以思政课实践、专业课实践及社会实践项目为平台与载体,实现跨学科多部门的联动,实现人力、物力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实现实践效果最佳之教育目的,培养出人格完善、技能精湛、专业过硬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7]。
(二)思政课整体性实践教学路径探索
要探索与实践思政课整体性实践教学模式,路径选择至关重要。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要实现卓越的教育功能绩效,必须把科学的系统理论运用到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去[8]。整体性实践教学模式的设计,要突出整体性,协同与融合是实现多学科实践教学跨越的必由路径。其具体机理表现为:协同是教育主体及其职能部门之间实现协作联动、资源整合,突出整体性的主要方式;融合是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之间实现多元叠加、相互促进的必由路径。在教育对象数量既定的情况下,克服各学科实践教学师资少、地点散、协调难等问题的具体路径是以协同观整合不同职能部门的教育资源,以融合论叠加不同类型实践活动,思政课整体性实践教学模式的路径设计同样必须遵循以上运行机理,借鉴移植协同与融合路径,以实现其实践教学的整体性与实效性。
以协同为路径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设计既是破解思政课实践教学困境的现实诉求,也是贯彻落实全员育人理论的时代要求,其具体要求是按照“大德育”的要求全方位整合校内学工部、宣传部、专业教学部门及其他职能部门教育资源,配合思政课教师一起参与实践教学活动,校外充分利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教育资源,多方联动、多管齐下最大限度扩充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师的绝对数量,解决师资少、组织难的问题。
以融合为路径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其实际就是运用叠加教育模式实现跨学科实践教学相互融合,以解决单个学科实践教学师资不足、效果不佳等现实问题。具体措施就是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践、学生社团活动“二合一”或者“三合一”进行实践教学。其一是实现内容融合,把思政课实践融入专业实践与学生社团活动,按“二合一”或者“三合一”路径进行思政课实践教学,思政课教师要把思政课实践内容融入专业实践与社团活动,并深入实践一线进行具体指导;其二是实现师资融合,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社团活动指导教师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分工合作对思政课实践教学、专业实践、社团活动进行指导与实践,内容与师资融合必须同时推进,相辅相成,偏废任何一方则会留于形式,必须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思政课实践教学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育人”非“制器”,思政课实践教学是落实“实践育人”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人格完善、业务精湛、思想过硬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培养,必须加以重视。正视困难,拓宽思路,跳出传统思政教育的籓篱谈思政课实践教学,借鉴与移植系统论理念,以协同与融合为路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实困境,全面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04.
[2]许国志.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9.
[3]李改香.文化素质与专业技术“1+1”融合教学模式在高职公共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101-102.
[4]郑美珍.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设计探微[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131-134.
[5]王志雄.“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困境与对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3(2):183-185.
[6]杨小秋.浅析整体性教育实践[J].教育探索,2008(11): 24-25.
[7]朱科蓉,王蓉.跨学科多专业协同实践教学的探索[J].现代教育管理,2014(1):86-89.
[8]耿俊茂.协同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教育实践探究[J].社会科学家,2015(8):118-121.
Collaboration and Convergence:A New Way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Teaching Practice
WANG Zhi-xiong,HU Qin
(Shunde Polytechnic College,Shunde,Guangdong 528300,China)
Abstract: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theoretical courses about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links to implement the principle of"Educating people with practice",but it faces many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Mirroring the Transplanting System Theory and following the paths of collaboration as well as convergence is very essential to reconstruct the teaching pattern in its teaching modes.It helps to enhance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theoretical courses about ideology and politics,which really realizes the educational purposes of establishing virtue and educating people.
Key words:collaboration;convergence;teaching practice;integrality
作者简介:王志雄(1971-),男,湖南衡阳人,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法学教学与研究;胡 琴(1983-),女,广西贺州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法学教学与研究。
基金项目:2014年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培育项目(ZX0324040641Z);2015年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2015-SZJGXM50)
收稿日期:2016-04-03
DOI:10.16573/j.cnki.1672-934x.2016.03.01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934X(2016)03-01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