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社会学切入旅游研究的重要视角
——兼论现代性条件下人们对旅游的情感纠葛

2016-03-24 15:02甘琴董金权
关键词:社会学现代性

甘琴,董金权



现代性:社会学切入旅游研究的重要视角
——兼论现代性条件下人们对旅游的情感纠葛

甘琴,董金权

摘要:现代性是社会学一直关注的对象。旅游的方式、途径、结果都与社会的现代性特征相关,因此现代性是社会学研究旅游现象的一个重要视角。现代性本身的问题导致了现代社会人们对旅游的情感纠葛。

关键词:旅游研究;现代性;社会学

一、社会学与现代性的关系

在探讨社会学如何切入旅游研究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分析一下社会学的学科性质,以及社会学与现代性之间的勾联。

时至今日,社会学的学科性质虽然仍然是极其暧昧的[1],但它对现代性的“感情”是非常“专一”的。尽管社会学的三大传统此消彼长,各类理论流派异彩纷呈,分支学科繁多,然而,从古典社会学到现代社会学、当代社会学,从萌芽与形成时期到帕森斯时代到反帕森斯时代、吉登斯时代,无论是解释主义研究范式、实证主义研究范式,抑或是批判主义研究范式,无论从社会学的哪个分支学科去看,社会学都一直在极力地关注着现代性的问题。

梳理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发展史也会发现,社会学科的萌芽、发展、兴盛乃至其退潮、中断、衰落,往往都是时代作用的结果,或者说都是对时代的一种回应和反思。社会学的产生和兴盛与现代性的滋生和发展可以说是步调一致的,它本来就是为了研究现代性的转型及其后果而诞生的,因现代性的发展而发展。正是为了系统说明现代社会的现象,“社会学才在现代事物的秩序中以及在‘现代性方案’中占有一席之地”[2]。英国社会学家、结构化理论的代表人物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认为,社会学的主要任务应当是研究现代社会的特征及其影响。社会学对现代社会的社会特征(现代性)的研究,可以从对社会结构与个体关系的深入剖析中探寻对现代社会的独特理解,弥补其他学科(如经济学,它仅从市场角度或经济人角度)对现代性研究的不足。

鉴于现代性与社会学的关系,不管是将旅游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独立的分支学科[3],还是把旅游归并到休闲社会学中,将旅游作为休闲的一个特殊种类[4],或者是把旅游合并到迁移社会学中,将旅游看作是季节性的休闲迁移[5],总之,只要把旅游与社会学联系在一起,旅游研究就必然会与现代性联系起来。

二、现代性:社会学切入旅游研究的重要视角

表面上看,旅游似乎是个体的自由选择,然而旅游动机的产生以及旅游方式、旅游途径、旅游的结果和情感体验,却都是社会结构和文化心理决定的。这就注定了旅游与现代性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可以从前现代旅游和现代旅游的区别来看旅游同现代性的内在联系。(1)旅游心理方面。在前现代社会,旅游不是被社会和文化所普遍认同的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里,旅游已经成为一种人们普遍接受的休闲方式,并且在逐渐成为一种炫耀的资本。比如正在旅游的人往往会在QQ动态里或微信朋友圈中晒出自己一路拍摄的照片、视频,这成了人们彰显自己的社会存在感的一种方式。因此,旅游的观念价值已经超过了其功能价值。(2)旅游市场化方面。前现代社会的旅游是零散性的和碎片化的,它是个体自给自足式的自我娱乐。现代社会出现了大规模的旅游生产组织,旅游被机械化批量生产,商业化、市场化、机械化大行其道。旅游成为“被安排”的统一出行。旅游线路安排、景点安排、食宿安排被机械式操作,旅游的策划者与旅游者个体出现分离,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社会关系被构建。从这个角度看,研究现代社会的旅游则需要分析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3)旅游的模式化方面。前现代社会的旅游只是一种临时性的事件。现代社会的旅游成了人们模式化的日常生活方式,被赋予了生活的意义与新的文化特征。节假日期间出去旅游,已经成为人们自然的或者不得不考虑的事情。节假日期间交通的拥堵和景区的人山人海,所反映的正是这种旅游被模式化、制度化的程度。

梳理西方旅游社会学的学术史也不难发现,其研究的一个焦点问题就是旅游与现代性的关系。比如:波尔斯汀批判“大众旅游是一件‘伪事件’,是现代性缺乏深度的体现”[6];麦肯莱尔称赞“旅游是一种‘准朝圣’”,可以“帮助人们寻找生活的意义,是人们把握和适应现代性的存在模式”[7];科恩“把旅游视为一种与社会紧密相关的现象,它体现了现代性的内部纠结”[8];丹恩认为“从现代性带来的无价值感催生了旅游动机”[9];洱瑞“把旅游当作现代社会构建的结果”[10];柔杰克将旅游看作是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一种“解脱”[11]方式;波洛克兹把旅游视为“旅行资本主义”(travel capitalism)的产物[5]。因为旅游与现代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旅游社会学的各种理论流派都将旅游与现代社会的特征(或现代性)的关系作为主要视角。把旅游现象放在现代性背景下来分析是社会学所独有的视角之一,它为加深和拓宽对旅游现象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这种独特的视角也是区分旅游社会学和其他旅游社会科学分支的主要标志。

三、关于人们对旅游的情感纠葛

虽然一些研究者还没有意识到旅游与现代性的关系正是社会学切入旅游研究的重要路径与大有可为的地方,但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一趋势。疏理国内外旅游社会学的文献会发现,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旅游的社会学者已经把兴趣聚集到了旅游与现代性的关系上。将旅游与现代性的关系作为社会学切入旅游研究的路径,正在为旅游社会学迎来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这主要体现在研究者对于旅游的各种情感纠葛正在清晰地被呈现出来。旅游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事实,人们对它有着极其复杂的情感纠葛。我们把这种情感纠葛所对应的旅游分为4种类型:被批判的旅游、令人爱恨交加的旅游、怀旧的旅游和没有乡愁的旅游。

被批判的旅游,在国外旅游社会学的文献中比较多见。对旅游的社会学批判,可以追溯到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韦伯。从组织管理的角度,韦伯批判了旅游的组织化、合理性原则和效率中心主义。里兹尔赞同韦伯的观点,认为休闲包括旅游本身是对现代社会效率主义和过度组织化的反抗。可实际情况却是,这种反抗也在逐渐被过度组织化和理性计算。他用旅游的“麦当劳化”形象地说明了旅游的高度组织化和效率中心主义。里兹尔认为,“团队旅游就是按照组织化的要求被严格监控、高效计算和精密安排的,如同在麦当劳里消费的人群,速吃速离”[12]。陌生人拼团,批量组团,流水式景点路线安排,旅客被交通工具(如同企业车间里的传输带)快速、整齐划一地从一个景区运送到另一个景区,速看速离。这种旅游的快餐化、流水式生产和消费方式,使旅游丧失了其本真的意义和价值,旅客最终收获的并非休闲和快乐,而往往是奔波的疲累和一无所获的懊悔。

消费社会理论的代表、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对人们旅游的动机提出了质疑和批判。他指出:消费是一种主动的集体行为,是一种约束、一种道德、一种制度。“消费社会也是进行消费培训、进行面向消费的社会驯化的社会——也就是与新型生产力的出现以及一种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经济体系的垄断性调整相适应的一种新的特定社会化模式。”他认为旅游也是一种约束和制度,人们旅游的动机并非仅仅是为了获得休闲,或根本就不是为了休闲。人们之所以旅游,其看重的往往是旅游的观念价值或符号价值。休闲是旅游的功能价值,而获得身份、地位、认同则是其符号价值。在现代社会,人们去旅游主要是为了实现其符号价值和它的象征意义[13]。鲍德里亚揭示的人们的这种旅游动机,在新媒体时代有更加淋漓尽致的表现。我们看到一些人出去旅游,只是在某个景点甚至只是在某个景点的门口留下一张照片,而后在自己的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QQ里展示,以获取关注,从而满足外界对自身的身份和自我价值感的认同。旅游成了一种炫耀的符号,与自由、休闲、放松、娱乐无缘了,它被消费社会“消费”了。

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也有对旅游进行批判。比如:何兰萍对大众旅游的批判[14],刘晓春对民俗旅游的批判[15],左晓斯对乡村旅游的批判[16]。

对于现代旅游,一些社会学者还表现出了一种忧虑,进而进行了批判。这种忧虑和批判,一方面源于社会学学科本身的反思性品格;一方面则是因为把旅游与现代性联系起来考察的缘故。通过对旅游与现代性关系的考察,有一些社会学者发现旅游是人们对现代性“爱恨交织”的反映。旅游成为现代社会的大众潮流,是以现代性条件下的物质和科技发展为基础的。没有物质生产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支撑,没有法定假日的增多作为配套条件,没有鼓励旅游的政策的刺激,旅游不会像今天这样成为人们追赶的时尚。它让那些枯燥于“三点一线”的上班族有了更大的动力、更多的方便、更快捷的方式在闲暇时间选择另一种生活方式,尽管它可能是快餐化的或者炫耀式的。同时,旅游也体现了人们对现代性之“恨”。已经教书10余年的某老师递交的辞职申请,内容仅10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其中便有对现代性的厌倦,而毅然以辞职的方式所选择的出去“看看”,也可以说正是其逃离这种厌倦的方式。由此可见,现代社会的旅游是在一种较为复杂的内在矛盾的情境中发生的。一方面,旅游商业化的内在矛盾(人们寻求真实体验与旅游商品化所造成的旅游产品同质化、标准化和虚假化的矛盾)使得游客与旅游的关系可能呈现爱恨纠缠;另一方面,旅游产业的脆弱性、季节性等特点,使旅游目的地同旅游业和旅游者的关系可能呈现好恶交加的特征。

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旅游的主题是“怀旧与思古”。旅游不仅是对现代性好恶交织的表现,也是现代性场域中的一种怀旧形式,现代旅游的诸多形式表现为极富怀旧色彩的社会行动[17]。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所具备的纯真自然、传统文化、生活节奏、古朴风情,最能让那些具有强烈的回归自然、追溯历史的现代城市人寻得心灵上的情感共鸣”[16]。怀旧是对旅游的一种中立的情感,它与批判的情感、爱恨交织的情感不一样,它既不表示爱又不表示恨。我们将这些社会学者眼中的旅游称为“没有乡愁的旅游”(此处借用金耀基语。金耀基在《现代性之辩与中国社会学之定位》一文中认为,哈佛大学的社会学家柏深斯“是一个十足的现代主义者,是一个彻底没有乡愁的思想家”)。

必须指出的是,社会学者对现代旅游的批判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旅游,正如不管是拥护现代性的社会学者还是批判现代性的社会学者都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现代性一样。

总之,把旅游与现代性的关系作为社会学切入旅游研究的路径,不管是被批判的旅游、令人爱恨交加的旅游、用于怀旧的旅游,还是没有乡愁的旅游,现代社会旅游现象的各种表现、旅游的生产与消费机制、旅游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社会关系、旅游的情感体验等,就会被逐一深入地挖掘和呈现出来,旅游社会学或社会学关于旅游的研究就会保持强劲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青井和夫.社会学原理[M].刘振英,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 B.斯马特.后现代性与社会学[J].国外社会学,1997(3).

[3] COHEN E. Towarda Sociology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J]. Social Research,2010(1).

[4] DUMAZEDIER J,et al. Toward a Society of Leisure[M]. New York:Free Press,1967.

[5] B魻R魻CZ J. Leisure Migration:A Sociological Study on Tourism [J]. Contemporary Sociology,1996(2).

[6] BOORSTIN D. The Image:a Guide to Pseudo-events in America[M]. New York:Haper & Row,1964.

[7] MACCANNELL D. Staged Authenticity:Arrangements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t Setting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3).

[8] COHEN S,TAYLOR L. Escape Attempts: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Resistance in Everyday Life[M]. London:Routledge,1992.

[9] DANN G M S. Anomie,Ego-enhancement and Tourism[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7(4).

[10] URRY J. The Tourist Gaze:Leisure and Travel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M]. London:Sage,1990.

[11] ROJEK C. Ways of Escape:Modern Transformations in Leisure and Travel[M]. London:Macmillan,1993.

[12]乔治·里兹尔.麦当劳梦魇:社会的麦当劳化[M].容冰,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13]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4]何兰萍.大众旅游的社会学批判[J].社会,2002(10).

[15]刘晓春.民俗旅游的意识形态[J].旅游学刊,2002(1).

[16]左晓斯.现代性、后现代性与乡村旅游[J].广东社会科学,2005(1).

[17]董培海,李伟.旅游、现代性与怀旧:旅游社会学的理论探索[J].旅游学刊,2013(4).

(编辑:米盛)

中图分类号:C9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6)05-0026-03

作者简介:甘琴(1978-),女,安徽工程大学(安徽芜湖241000)图书馆主管护师,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旅游社会学;董金权(1976-),男,安徽工程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问题与社会发展研究。

收稿日期:2016-03-21

猜你喜欢
社会学现代性
建筑设计中的现代性观念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第九届全国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第一轮)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浅空间的现代性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