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全旭
(赣南师范大学,江西赣州,341000)
微博平台建设对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及其干预研究
何全旭
(赣南师范大学,江西赣州,341000)
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时代,海量信息和网络社交媒体在带给大学生生活学习方便的同时,也更容易引发大学生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加之各种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和情感压力等问题使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加重,近年来频发的大学生恶性事件,已经促使高校抓紧研究在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如何开展心理干预工作。有必要围绕着“微博”这一眼下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社交网络工具,对高校识别和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有效手段进行有益的探讨。
微博;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干预
(一)微博
微博,即“微型博客”的简称,它是一种将博客限定为140字简短文本,然后通过关注机制分享实现信息分享、传播与获取的社交网络平台。微博凭借其强大的社交性和信息传播便利,迅速成为当今大学生主要社交网络使用工具。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6次中国化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6月,我国网民总规模达到6.6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94亿,微博用户规模达到2.04亿,网民对微博的使用率已达到30.6%;手机端微博用户规模为1.62亿,占手机网民的79.4%。而微博的使用人群主要在校学生与职场白领,其中在校大学生微博使用人数为3776万,占整个学生微博规模的72.52%。由此可见,微博在当代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大学生使用微博来获取信息和沟通交流,而且微博已成为大学生排解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以及情感压力等各种心理压力的重要渠道。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在遭遇突出事件或面临重大困难和挫折时,当事人无法用有效的手段和心理调解来解决排解应对负面事项所造成的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根据《大学生心理危机状况的调查与分析研究》的相关实证数据显示,大学生由于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有限,因此容易产生“抑郁、焦躁、苦闷、人际关系淡薄”等心理危机问题。总体而言,大学生心理危机包括以下两种类型:(1)发展性危机。这主要是大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面临学习环境的变化所作出的反应。例如高三毕业的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对生活、学习环境改变的不适应、对新的课程方式的不适应,对同学关系不适应,等等。(2)突发性危机。即大学生遭遇某些临发性的、毫无预兆的打击,从而心理无法排解调节,造成心理压抑或心理障碍。如遇到自然灾害、交通事故、身染重病及性侵害等。这些心理危机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有着莫大的影响,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地干预和调适,有可能对大学生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劳动力就业市场形势的严峻,使得大学生所承受的来自社会、家庭及自身等多方面的压力不断加大。因此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概率也与日俱增。从最早的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事件,到后来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金城杀人事件,再到西安音乐学院的学生药家鑫杀人事件,不断频发的大学生恶劣事件,已经证明当前大学生心理状况的严峻性。有数据表明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从20世纪80年代的23%,增长到现在的30%以上。而目前高校为了疏导大学生心理问题,开展了心理咨询、电话咨询、个别咨询以及心理讲座等各种心理教育和疏导渠道,可是真正能起到作用的却十分有限,大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愿意到学校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求助的还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更倾向于向同学朋友求助或是在网络上进行倾诉和发泄。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就业压力大产生轻生心理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存在多年,并且呈现出愈发严重的趋势。在此背景下,一些心理承受能力低的大学毕业生,因为担心自己日后找不到工作,即便找到工作也怕不合自己的心意,心里逐渐落下了某种失落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失落感可能积聚成某个爆发点,从而做出某些无法弥补的错事。事实上近年来有不少大学毕业生因为找不到工作而产生自卑感,最后选择死亡来结束一切。
(二)环境变化大导致生活不适应
环境可以塑造一个人,同时也可以改变一个人,人的积极成长必定是建立在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基础之上。可是当代大学生在适应环境上的能力十分欠缺。尤其一些“90”后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人的溺爱下形成了我行无素的为人处事方式,到了大学面对新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同学关系显得格格不入。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及时对心理障碍进行调节,也容易产生心理危机。
(三)盲目恋爱导致心理畸形
眼下校园恋情在大学是普遍现象,对于这一现象的对与错在此不作争辩。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大学生对于爱情的认知还是比较短视的、片面的。有些人认为没有恋爱的大学是不完整的,也有些人认为美好的青春就应该在恋爱里玩耍,更有些人认为看见别的同学谈恋爱,所以自己也需要谈恋爱。如果是抱着类似这些比较肤浅的爱情观开始自己的恋情,一旦遭遇失恋往往就深陷痛苦之中,无法自拔。因此,恋爱挫折也是目前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方面。
(一)健全和完善大学生心理机制
心理学家Erikson认为,“个人在其人生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遭遇一个主要冲突和危机,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成功地化解这一个个心理冲突和危机”。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所面临的主要冲突和危机是自我意识觉醒与自我定位模糊的矛盾,他们最渴望的是在矛盾的内心中确定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并通过一系列的调整来接受并欣赏自己的新定位。而网络世界尤其是微博的出现,使大学生能够获得更多丰富快捷的咨询信息,这些信息能够开拓大学生的视野,使大学生站在一个更广阔的角度去探索世界、思考人生。如此一来便能使大学生更加快速的找准个人定位,进而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二)突破了心理危机干预的时空界限
目前,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主要通过传统的线下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实现。这样的干预模式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心理教育课需要在同一地点集体学习,且心理干预的针对性较差;心理咨询则往往受时间和交流主题的束缚。微博平台心理咨询则完全不同,首先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手里有台手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向心理辅导老师或专家寻求帮助。且在网络的世界里,大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主题更加宽泛,大学生可以畅所欲言,没有那么强的拘束感。这样一来老师或专家就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调节。
(三)增加了危机识别预警和识别途径
微博平台的虚拟性使更多的大学生将这里当作自己倾诉内心世界的舞台,它在对大学生渴望交往与内心闭锁的矛盾包容性更强。而对于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来说,微博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能够动态掌握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平台,使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显得更有时效性、灵敏性和准确性。
(四)使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能够灵活的转变自身角色
在现实的高校心理辅导中,一些大学生面对心理辅导老师,碍于师生情愫难以启齿,这种情况下的心理辅导效果便大打折扣。相反,微博平台的虚拟性,打破了老师与学生、医生与病人传统角色定位所带来的沟通障碍。在微博上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学生可以更加毫无顾忌和保留的向老师或专家敞开心扉,咨询的氛围也更加自由亲近。
(五)引发大学生心理失衡的因素更加复杂
相对于现实世界来说,微博所在的网络环境的变化速度和幅度更大,里面的价值体系也更加多元化。因此这些因素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冲击也更加激烈。大学生过度沉迷于微博网络世界,更容易产生认知错位、现实人际交往能力下降等问题。
(一)基于微博平台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前期的识别与干预
现代危机管理理论认为,将危机问题妥善解决固然是可喜的,不过将危机消灭于萌芽状态才是最成功的危机管理。同理,将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问题和事件消灭于危机前期甚至萌芽时期,就成为了心理危机识别和干预的重点所在。根据心理危机干预理论,微博平台的危机前期工作重点在于,利用微博的互动沟通优势和信息搜集优势,对可能发生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进行及时整理和识别,然后从中找到适当的切入口对当事人进行心理抚慰。具体实施方式包括:
1.建立班级专门的微博平台管理小组,实现小众管理
小众管理即“小组管理”。高校应将面向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的微博平台,按照学部、学院、年级和班级的单位进行平台四级划分,每一级平台都设置心理危机干预小组,最下层的班级管理小组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对班级学生的微博进行统一管理,如及时微博刷新、跟踪微博评论等,动态掌握班级学生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当发现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苗头时,及时向上级管理小组反应问题,并共同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制定心理干预措施。
2.重视心理危机高发阶段,识别心理危机高发人群
根据事实证明,高校入学阶段和临毕业阶段的学生最容易出现心理危机问题,因此大学新生和毕业生就自然成为了大学心理危机的高发人群。对于这些高发人群提供环境适应的建议、学习压力的指导和就业压力的疏导,就成为微博平台干预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当对心理危机高发人群给予重点密切关注,及时识别和处理心理危机。
3.积极利用微博应用功能,传播心理健康知识
微博平台里的投票、话题讨论、频道广场等应用功能,都是开展与学生积极交流的有效渠道,而利用这些应用功能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传播也符合大学生使用微博的习惯。因此,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可以运用微博平台的应用功能,向大学生实时推送心理健康知识,并鼓励大学生参与到心里健康的相关话题讨论中来,这样一来课堂心理教育工作就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使心理健康教育无处不在。而且借助于微博,心理健康教育的参与度、渗透度和接受度也会大大提高。
(二)基于微博平台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后期的干预
无论是对学生个人来说,还是高校教务工作而言,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后期干预都是不可获缺的。当心理危机爆发时,如果只有前期干预而忽略后期干预,所造成的后果可能是无法想象的。这就如同医院治疗精神病人一样,如果医生只是对有精神病状的病人进行治疗,当病人精神异常行为消失后就放任不管,没有巩固治疗,那么久而久之病人的病情就有可能再次复发。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后期干预也是如此,如果忽略了这一步骤,那么前期干预的成果就可能前功尽弃。而且,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后期干预,还有助于大学生进一步强化个人的心理素质。
(三)深化行动:推进微博与线下工作的良性互动
固然微博平台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上有着诸多优势,不过如果能将心理干预的线上微博咨询与线下校园活动有机结合,将会大大提高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效果。微博平台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流程是:在心理危机的前期,高校心理危机工作小组通过微博平台对学生的心理基本信息进行管理和监测,积极开展危机识别工作。而在心理危机的后期,则通过微博平台对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信息进行全面整理和分析,从中找出切入口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梳理和督促。而在心理危机的后期,如果能将微博线上的干预措施和线下高校已有的心理健康组织结构结合运用,可以进一步深化心理危机的干预效果。
总之,在“微博控”现象盛行于高校的当下,利用微博平台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危机识别和干预工作,既可以丰富高校心理教育工作的形式,也符合当代大学生使用网络社交工作的习惯。高校要善于利用微博搜集大学生心理负面信号,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1]张金伟.微博情感分析的心理预警模型与识别研究[D].安徽:合肥工业大学,2013.
[2]刘灵,杨懿,苏东静,马斯丽.基于微博平台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思考[J].理论观察,2015(05):140-141.
G41
A
2013年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微博推送平台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研究”(13YD005)
何全旭(1965-),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教学与研究、高等教育教学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