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研究

2016-03-24 06:42司丙祯王文晶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社工毕业生

司丙祯,王文晶

(长春理工大学法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研究

司丙祯,王文晶

(长春理工大学法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进入21世纪以后社会工作有了一个较快的发展,但目前社会工作机构人才流失严重,社会工作者职业发展受限。社会工作者在寻求职业发展的时候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阻碍,使得职业发展进入一个困境——职业认同度低、职业倦怠程度高、职业流动频繁、离职率高等。通过对一些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职业生涯的调查和访谈,分析他们的职业发展困境,并探讨更为有效的促进专业社工职业发展的对策,促进我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提升社会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

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为宗旨,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助人的活动,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问题的增加,这一专业的人才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都有很大的需求量。以我国为例,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能在民政、劳动、社会保障和卫生部门等各个部门工作,从事社会政策研究、社会保障、社会行政管理、社会服务评估与操作、社区发展与管理等工作,为群众提供专业的社会服务,参与社会管理,推进社会政策,维护受助者的合法权益。因此,国家政府为了推动内地社会工作的发展出台了很多政策法规,同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将“社会工作人才”列入人才队伍,明确提出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发展目标。2011年民政部等18个部委和组织发布《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这在我国社会工作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的建设,继续支持我国社会工作事业的专业化发展,提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社会地位,充分发挥专业社会工作者解决社会问题的作用,并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机制,政府部门购买社会工作就业岗位或者是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但现实中,有很多需要具有专业技能社会工作人员完成的工作,大多依旧由非专业人士在担任,一方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另一方面社工专业人才严重浪费,社工人才依旧短缺。即便是从事社工工作的毕业生,在工作1-2年后如果得不到较好的提升通常都会选择转业,在男生中这种现象更普遍。有报道称,即使在社会工作事业相对发展迅速的广东省,只有1%的社工在社工岗位坚持5年以上,而高达92.8%的社工专业人才工作不到3年,就选择转行。①数说社工,广州日报,2015年1月19日。近年来,深圳市为了扭转优秀社工人才流失的被动局面,采取了诸多措施,逐年增加社工的待遇,每名社工的平均年收入在7万元以上,但社工流失情况仍然严重。

一、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现状

(一)职业发展

职业发展是“组织用来帮助获取目前及将来工作所需的技能、知识的一种规划”,它能帮助员工实现在组织内部的逐级上升,逐渐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职业发展通道是实现职业发展的基础条件,通过企业内部岗位的设置搭建职业发展阶梯,为员工提供职业发展平台,包括行政序列、技术序列、管理序列等。通过职业发展规划,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既使员工看见个人发展的希望,在某一职业领域逐步成才,又为企业搭建人才梯队,降低员工流失率,提高员工的企业归属感,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美国著名职业生涯发展研究理论家施恩教授把人的不同年龄所面临的不同问题分为九个阶段,其中第四阶段为“早期职业的正式成员资格”阶段,此年龄段为17-30岁,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承担责任,成功的履行与第一次工作分配有关的任务,发展和展示自己的技能与专长,为提升和进入其他领域的横向职业成长打基础”。从个人角度来看,员工的职业发展可能会遇到困难与问题,从而阻滞职业发展的通道,如适应问题、能力与职业匹配问题、发展空间问题、失业压力与工作之外相关因素的平衡问题等,使员工不得不选择离开或消极对待工作,这无论对企业还是对个人来讲都是损失,因此,重视并设计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是员工利益与企业长远利益统一的必然结果。在影响职业发展的各种因素中,既有相对宏观的社会因素,也包括组织因素如组织的软环境和硬环境,还包括个人因素如个人的职业规划意识、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及职业发展观念等,这些因素的不利会导致人才的流失和企业人才的匮乏。

(二)社会工作毕业生职业发展现状

目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失现象非常严重,同时,大量需要社工的岗位招不到专业人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无论对毕业生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是伤害。首先,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对口率就很低,大部分的社工毕业生选择了考研或者转行。1987年到2015年间,已有300多所高校开设社会工作本科教育,56所高校开设社会工作硕士教育,每年培养的社工毕业生约为1万人。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毕业后实际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学生不足8%。①李斌.社会工作人才供需失衡,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07-27.其次,少量从事本专业的毕业生,在工作两三年后相继离开岗位,专业社工流失率高。2014年深圳市的社工流失率已经达到22.2%,②张小玲.社工流失率22.2%,超出行业警戒线,南方都市报,2016-02-13.成为制约深圳市社工发展的瓶颈。很多专业社工对自己的职业很失望,不仅待遇低,而且晋升空间不大,“适度提高待遇”和“工作前景好”是大部分年轻的专业社工最为需要的。

毛明华、陈赟畅认为“社会工作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社会福利体系的重构、社工职业体系的建设及就业机会的分配、社会工作专业化形象的塑造和社会地位的提升等诸多方面,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教育界、企业界、非政府组织以及社工界)的共同参与和努力。社会工作的发展必须专业化、职业化和社会化三位一体,探索出本土的发展道路”。

二、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问题分析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共访谈了8名在职社会工作者,其中4名岗位社工,4名项目社工,在采访的在职专业社会工作者中,既有入职仅1年的专业社会工作者,也有入职已经长达8年的专业社会工作者,被访者具体工作服务的领域包括:青少年社会工作、性专业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民政局岗位社工、社工机构社工和社区岗位社工。研究对象的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研究结论的代表性,可以准确了解我国专业社会工作者从事社会工作执业过程中在职业层面遇到的困境。

(二)问题分析

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发展规划既受个体主观意愿的影响,又受组织、制度等诸多客观条件的影响,总的来说,我国目前仍然缺乏有效的机制或模式来启动个体需求从潜在向现实的转化,激励、保障因素不足使得专业社工的职业满意度普遍较低,大众对其认识度和接受度不高、缺少专业支持。

首先,薪资待遇与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水平不适应是造成社工流失的主要原因。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生活,工作压力大,生活成本高,刚毕业的大学生发展性的需求还不高,但等到工作几年之后,无论是个人需求还是职业发展需求都提高了,较低的工资水平就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转行势在必行。

其次,专业社工需要不断适应工作,职业期待落差较大。与一般职业适应问题所不同的是,专业社会工作者需要不断适应工作的复杂和多变。我国正处于社会工作专业体系调整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需要调整和适应,对我们而言一切都是崭新的,不断产生的新的工作需要专业社工不断调整和创新去适应工作的变化,很多工作需要自己摸索。在专业教育尚有欠缺的背景下,往往由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有限、实践经验的缺乏等原因,专业社会工作者开展工作遇到问题时很茫然,唯一的办法是自己查资料或在实践中摸索。同时机构中大量社工的流失使机构的运行总是在变动,留下的社工需要不断补充到离职人员空出的岗位上从事新的工作,团队的向心力不强。因此,我国的专业社会工作者由于职业角色的不清、专业技巧的落后及社会环境与西方的根本不同,工作时要有一个不断适应与调整的过程。

大多数专业社会工作者坚持科学助人,认为专业社会的工作是考虑如何带小组、做个案和进行社区服务策划去帮助弱势群体,但实际上我国目前社会工作服务的政府导向强及专业发展水平低等因素决定了大多数工作的非专业性,学校所学难以应用,职业期待难以满足。而职业期待直接影响人对职业的选择,职业归属感不强,转行就无所谓了。

再次,缺乏工作激励,升职空间很小。激励是“持续的激发人的动机和内在动力,使其心理过程始终保持在激奋的状态中,鼓励人朝着所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主要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种形式。工作激励是通过恰当的工作分配方式和报酬分配方式,满足职工自我实现和发展的需要,从而激发工作热情的方法。调查中我们发现我国目前社会工作者的激励机制尚未形成,机构激励方式单一、匮乏,物质激励严重不足,精神激励流于形式。每个社工拿一样的工资,不像企业一样讲求绩效,工作缺乏动力、不积极。督导主要用考核、评议来督促和管理,不能激发专业社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社工既不是公务员也不是事业编,专业社工没有体制内上升的空间。在机构内,社工们也无法凭自己通过工作年限及经验获得更高的职位以改变现状。一个街道或机构本来人就少,组织结构数量有限、分工不明确并且经常变动,除了一线社工外,就是一两个领导负责全面工作,在机构或单位根本没什么前途可言,所以员工不可能长期呆在这个地方。

最后,社会对社工认同较低,自我价值难以实现。由于社会工作在我国刚刚起步,正处于探索和逐步完善阶段,大多数人不知道社工是干什么的,公众或案主对专业和职业了解较少,缺乏对社工的信任和认可。访谈中,专业社工普遍感到很难看到自己工作的成果,工作中无法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在现有的社会环境和政策下,很难看到自己能真正解决什么问题。专业社工的职业魅力正在它能满足人助人解困的满足与快乐,实现助人自助和社会公平正义等。但由于现阶段社会工作的发展行政化趋势非常明显,机构的资金来源和生存基本靠政府,因此,机构的工作必须在政府的指挥棒下进行,很多工作流于形式,不能实现专业社工预期的专业目标。

人的职业期待包括保健因素、声望地位因素和发展因素。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以“助人自助”为宗旨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对于工作收入、福利待遇及工作环境没有过高的期望,而声望地位因素影响较大,专业社工希望通过努力改变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希望能让特殊的人群逐渐融入社会,更希望获得社会的认同和肯定,实现职业理想和自我的社会价值,并以此获得自我发展的机会。自我实现是人发展的动力,更是现代人选择职业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们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够帮助案主解决问题,希望工作充满价值和意义,他们非常渴望得到案主和他人的尊重和肯定。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的,他们无法说服自己获得工作的意义而坚持下去。

三、解决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困境的对策

由于薪酬低、职业期待无法实现、社会地位与职业认同较低导致自身的职业价值、自我实现较难等多种因素,导致专业社会工作人才不断地大量流失。社工机构发展不完善,尤其是社工机构不同于普通的社会组织(NGO、NPO),所以在组织管理、员工的薪酬以及激励机制上都有着很多的不同。不能用公司或者是公益组织的方式来管理,要去摸索一套属于我们自己的管理方式。它既是一个服务型的组织,也是一个公益性的机构,但是它的经济来源却是来自于第三方的购买。很多的机构把机构的重点放在了数量上,却放弃了质量上的提升,服务的质量不高,使得大众对于社会工作者的普遍满意度不高。而且我们社会工作很少出现在公众面前,没有让公众知道我们的存在和我们能给这个社会带来什么样的推动力。没有让大众了解社会工作真正的内涵,在大家的意识中社会工作者就是街道办的大叔、大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对于大众是毫无意义的,根本帮助不了他们什么。所以造成了社会大众对社工的认同度较低。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毕业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快速自我调整的,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各种生活上的问题,他们显得十分吃力。

通过对专业社会工作者职业发展困境的分析,我们发现它是由长期、多方面的原因共同造成的。国家的相关政策不完善以及在推动社工发展的同时遇到的一些实际性障碍,相关法律的缺失、规定的不完善、各地方执行力的缺乏使得社会工作在生活中被关注的程度不高。当然也是因为我们国家的社会工作起步较晚,而且我们的社会工作的所有经验几乎都是从国外直接引进的。香港的社会工作的发展经验本来是可以给我们大陆一个很好的借鉴,可是由于香港在社会工作方面的经验完全是直接搬用英国的模式,所以对于我们大陆的借鉴度也很差。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解决专业社工职业发展困境的对策。

首先,合理提高社工的职业待遇。由于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待遇、福利低,专业社工人才面临各种生活压力不得不选择其他职业养活自己。一个优秀的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培养教育和成功成才来之不易,培养的目的不是让他们最后离开自己的专业,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远远大于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所需要的付出。拥有一份较高的职业待遇和体面的社会地位的工作是任何专业技术人才发展所必需的,因此我们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去设法留住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深圳市社工的大量流失已经成为社工发展的瓶颈,为此2015年深圳市出台《深圳市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实施方案》提出购买社工服务为每人每年最低9.3万,同时深圳市政府再拨款2000万用于社工的培训和职业发展,以提高待遇留住有一定经验的社工人才。

其次,推动机构的正规化管理,加强和完善机构的组织建设。规范社工机构管理、职责分工,建立健全激励、考核和监督制度是促进专业社会工作者职业发展非常重要的外部因素。政府也应加强对机构的监管,对机构规模、专职社工数量、资金、专业性等方面明确要求,杜绝不正规的小社会服务机构参与竞争,维护社工机构的良好形象,并发展一批真正有实力的专业社工机构,注重社会服务的品质,提高社会效益、增加社会影响。第一,机构应重视社工的职业技能培训,重视督导的督促和引导作用,及时、有效地解答社工工作中的职业困惑,并应定期组织专业培训、交流参观,提高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技术水平。增加对社工的专业支持,只有扎实的业务水平才能轻松应对社工服务的复杂状况及满足社会需求而不会感觉压力过大。第二,加强机构组织建设,在组织结构设定和职位安排上与国际接轨,当然前提是发展一批实例强、规模大、社会认可度高的大机构,在这样的机构里探索拓展机构内的职业发展渠道,增加机构对专业社工的吸引力。

再次,采用多种办法提高对社会服务和专业社工的认可度,增强对社工的情感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及社会服务对中国的民众来说是新鲜事物,对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可以通过采取各种办法让民众更快地认识并认可这个专业。实际上,社工服务的最大受益者是民众,获取大众的支持是比较容易的。目前专业社会工作者在职业发展中会遇到工作压力、职业倦怠、人际关系难处等,易使社工产生挫败感和逃离感,这时民众的认可、亲朋好友的鼓励及同事、案主等周围人的支持很重要。情感支持是社工在职业压力下继续走下去的重要支撑,“有时候我们走的不够远,不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走下去,而是因为我们没有走下去的期盼和牵挂”。

最后,加强社工的职业认同,促进社工职业的自我实现。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需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路径去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实现自身的职业目标和价值。同时,通过社工的工作帮助别人,使身边的人因为自己的存在而快乐是对自身价值的最好肯定。但这需要政府、机构充分认识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尊重专业,并在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的同时,完成社会服务的本土化,社会大众、案主对社会工作专业和职业的认可和肯定,是社工的最大动力。

[1]李迎生.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推进策略[J].社会科学研究,2008(5):35-43.

[2]毛明华,陈赟畅.从社工人才大量流失看社会工作发展——基于当前社工毕业生流向的思考[J].社会工作,2007(8):47-52.

[3]钟莹,赖丰茹,麦富兴.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状况及其启示[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26-63.

[4]王晓瑞.上海市高校社工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及对策建议[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 (1):12-21.

[5]李红芳,刘玉兰.实际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流动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法制与经济,2011(23):15-23.

[6]黄文斌.上海市浦东新区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D].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10.

[7]张念东.论我国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生涯发展[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32-45.

[8]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9]张海平.社会工作研究方法精研[M].高点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2.

[10]岳玲军.当前心理契约下员工职业发展管理研究——以北京地区高新技术企业青年员工为例[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

[11]聂德民,宋守华.大陆社工人才流失现象的社会学解读[J].社会工作实务研究,2009(12):41-48.

[12]张昱.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困惑及其发展前景[J].社会观察,2008(7):64-71.

C916

A

司丙祯(1963-),男,讲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发展。

王文晶(1977-),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哲学社会学。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社工毕业生
青春社工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工作条件、家庭支持与职业发展:中国社会工作者离职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