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晶,闵秀琴
(1.闽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福建漳州,363000;2.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翻译的文化参与
——以中国古典诗文英译为例
刘晶1,闵秀琴2
(1.闽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福建漳州,363000;2.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摘要]简要介绍了中外主要翻译理论主张,从翻译的文化参与角度解读中国古典诗文英译;通过实例,说明古诗文英译可以采用增译、借用西方典故和注释等方法将等值翻译与再创造翻译相结合,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说明翻译的文化参与对表达中国古典诗文的文化内涵,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关键词]翻译;古典诗文;文化参与
(一)西方翻译理论
西方一直重视翻译理论研究,许多西方语言工作者在翻译理论研究方面多有建树。如古罗马翻译家西塞罗(Cicero)早已指出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和意译(free translation)的区分;美国尤金·奈达教授(Eugene Nida)提出了风行欧美的“动态对等”理论;法国塞莱斯科维奇(Danica Selekovitch)教授的释意派主张在翻译界也有较大的影响。这些理论吸引了许多追随者,对中国翻译理论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奈达不懂中文,中文与西语差别很大,适用于欧美的对等理论遇到中文就很难对等起来,特别是在古典诗词翻译方面出现“硬译”“等值”的译文,效果不佳,容易引起读者误解。无论对等还是释意,各执一词,虽都有道理,但在中国古典诗文的翻译上不够完整全面。
王勃名篇滕王阁序里“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罗经国教授翻译为Master Meng,whose literary grace is as imposing as a dragon soaring and a phoenix dancing.[1]37腾蛟直译为dragon soaring。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蛟龙可上天入地,是力量与正义的化身,“dragon”在西方读者眼中却是暴戾凶残的邪恶的魔鬼撒旦。原文和译文的文化语境有很大差别,这不难看出对等直译的诗词翻译会给一些读者带来文化理解上的困惑。
源于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由法国学者克里斯蒂娃提出的互文性理论将所有文本都看成是马赛克式的引文,都是在对其它文本的互文性记忆的基础上产生的。换言之,文本意义的整体性是由作为终端的读者赋予的。这对翻译的文化研究具有指导作用,将译者的翻译研究对象由传统的作者、文本拓宽到对文本外在的环境、社会、文化以及读者的文化背景等要素的关注。该理论拓宽了翻译的文化研究领域,但对译员文化修养和翻译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西方读者读懂中国诗文意境,激活西方读者的文化记忆,使其产生文化共鸣是文化翻译面临的一大难题。
(二)中国翻译理论
我国清末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在其《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2]这也成为翻译界长期信守的翻译准则。“信”指意义不违背原文,即译文要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修辞得体优雅。信、达、雅,对译文质量要求简明确切,翻译标准明确清楚,毫不含糊。近些年来,有些学者煞费苦心,试图另辟蹊径,重设标准,似无必要,翻来覆去,无非是信达雅的演绎。信、达、雅三个字,三个层面,精确到位,呈现递进关系,又互为因果,符合语言认知规律和翻译思维规则。信为万事之本,是对译文的基本要求。初学翻译者,语言青涩、稚嫩、粗糙一些,都可谅解,可以逐步提高,但必须做到叙事真实,数字准确,结论符合原意。孟子“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Those who explain the songs may not insist on one term so as to do violence to a sentence,nor on a sentence so as to do violence to the general idea.They must try with their thoughts to meet that idea,and then they shall apprehend it.)[3]译文有信,信可通达,达可至雅,这只是时间问题。学习翻译务必遵循信达雅三原则。
孔子在《论语》第二章中说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这话不是针对翻译而言的,但它客观上揭示了翻译的方式、方法、路径,说明了翻译的原则与标准,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说事,既辩证,又唯物,比较完整全面,又有可操作性,是有关翻译的成熟之见。“从心所欲”就是要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不逾矩”就是不能违反客观规律。[4]
中国需要有中国学派的翻译理论。中文“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在这方面,北大教授许渊冲先生具有真知灼见,多有建树。翻译力求信达雅,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长期认真修炼,不断提高语言水平和文化修养。
2015年6月30日光明日报发表中国翻译终身成就奖获得者——2014年国际译联杰出文学翻译奖得主许渊冲先生的文章《什么才是好的翻译?》。文章通过恰当的例证,对国内译文“等值”和译文“再创造”的主张进行了比较分析,肯定了“再创造”;进而说明中国学派的翻译理论与奈达教授的“动态对等理论”的差异及其原因。文章简明扼要、深入浅出、令人信服。许先生讲的是文学笔译,真知灼见,字字珠玑,“再创造”理论与互文性理论或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对中国文化翻译的取向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中国古典诗文小巧凝练,意象丰富,反映了古人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真情实感,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美学。诗词的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民族特点,是中华民族在特殊历史地理环境下的独特创造。跨文化交际学的创始人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一书中指出:“文化学存在于两个层次中:公开的文化和隐蔽的文化。前者可见并能描述,后者不可见甚至连受过专门训练的观察者都难以察知。”[5]
《龟虽寿》与《观沧海》是“建安风骨”代表人物曹操的名篇。两首名篇都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结尾,如果完全忠于等值翻译给出相同的译文,读者将无法体会其隐蔽的、内在的文化含义。前一篇侧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遒劲的笔调表达了一代枭雄人到暮年壮心不已、豪情壮志,又难免流露出些许愁暮的忧伤。所以许渊冲译为:“How happy I feel at this thought!I croon this poem as I ought.[6]56”我感觉多么高兴,我应该吟诵这首诗啊!而《观沧海》书写了波澜壮阔的沧海景色,斗转星移,英雄开阔的胸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一览无遗。许老的译文“How happy I feel at this thought!I croon this poem in delight.[6]58”将前者的应该、可能(ought)换成了欣喜、高兴。“我是多么高兴,我要欣喜地吟诵这首诗啊!”两首诗歌的文化内涵通过一个词的变换得以实现。
所以译者要揭示中国古典诗文隐蔽的文化内涵就有必要通过对古典诗文进行增译、注释、借用西方典故等方法将读者的目光投向诗词所置身的不易被察觉的、隐蔽的更广阔的历史和文化空间。
(一)增补释义
即使是向世界推介中国“龙”的文化内涵,介绍中国思想的独特性也有必要加上适当的补充解释。刘禹锡的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A mountain needn’t be high;It is famous so long as there is a deity on it.A lake needn’t be deep;It has supernatural power so long as there is dragon in it.[1]58)罗经国教授运用补值翻译,在龙前面补充了中国概念中的龙是带有超自然的力量的正面象征,这就会让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接受文化语境。
诗仙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句:“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爱玲·艾德(Elling Eide)与许渊冲的译文分别如下:
Let us set the white deer free
Within the blue-green shores;
When I must go,I shall ride away to visit peaks of renown.
How could I ever furrow my brow and bend my back
In service of rank and power?
To hurry the pleasures of love and wine
Wilts man’s youth away.[7]
I’ll tend a white deer among
The grassy slopes of the green hill
So that I may ride it to famous mountains at will.
How can I stoop and bow before the men in ower
And so deny myself a happy hour![8]
前两句诗文Elling Eide直译“安置白鹿”(set free)于“蓝绿色岸边”(blue-green shores)缺少诗情意境。许老的译文“青崖间”补充了郁郁葱葱、满山青草叠翠的自然景观,“须行即骑访名山”中加入了骑上白鹿(ride it),既陈述了为什么要将白鹿寄于山林,又说明了遍访名山的具体工具就是这白鹿。从文化内涵、背景信息量来比较,许老的译文优于Elling Eide的直白译文。而后两句Elling Eide对“使我不得开心颜”增加了解释“趋炎附势会让我白白浪费青春时光,无法尽情享受美酒和人间快乐”,这样补充较好地揭示了李白的心理活动,符合诗仙放歌、纵酒豪迈生活的文化内涵。所以,增补释义是古诗文英译时更好地传递文化背景的一个手段。
(二)借用西方典故
《观沧海》一诗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中国文学古代诗歌卷译文和许渊冲译文如下:
Sun and moon take their course
As if risen from the sea;
The bright galaxy of stars
Seems sprung from the deep.[9]
The sun by day,the moon by night
Appear to rise up from the deep.
The Milky Way with stars so bright
Sinks down into the sea in sleep[6]58
前者将表达浩瀚宇宙、茫茫苍穹的星汉直译成“银河”(The bright galaxy of stars),准确但缺少点韵味。而许老巧妙地借用西方典故,用“The Milky Way”来指代银河。西方读者会很容易联想到希腊神话故事中宙斯的妻子赫拉乳汁喷洒到天上形成的“一条奶路”。西方读者读到此句会会心一笑。
(三)使用注释
当无法找到古诗文中对等的英语,博大精深、浩繁丰富的中国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无法用简单的增补翻译揭示时,译者还会采用注释方法。以罗经国《古文观止精选》为例,全书共198篇,加有注释的文章有28篇。其中《泷冈阡表》有41个注释,《滕王阁序》和《柳子厚墓志铭》多达35和33个注释。可见古诗文翻译采用注释的手段可以更好地解读作品,传递文化含义,减少理解上的偏差和障碍。
中外翻译理论发展至今,文化观点不容忽视。介绍中国,推介中国传统文化,学好外语,讲好中国故事对汉译英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文化翻译在中国的推介,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从语言层面向历史和文化思考层面深入发展势在必行。古典诗词翻译应该在保证等值翻译的同时力求实现再创造,再现传统文化的底蕴。从翻译的文化参与解读中国古典诗文英译,通过运用增译、西方典故、注释等方法表达中国古典诗文的文化内涵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罗经国.古文观止精选汉英对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 严复.天演论[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0:75.
[3] 李志林,潘丽丽.孔孟老庄名言精粹[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1:85.
[4] 许渊冲.文学翻译与中国文化梦[J].中国外语,2014,11(9):12-18.
[5] 霍尔.无声的语言[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65.
[6] 许渊冲.许渊冲经典英译古代诗歌1000首汉魏六朝诗[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3.
[7]Minford,John&Lau,JosephS.M.,eds.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An Anthology of Translations[M].vol.1. NowYork:CoumbiaUniversityPress&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2000:719.
[8]许渊冲.许渊冲经典英译古代诗歌1000首唐诗下[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3:21.
[9] 中国文学出版社.中国文学古代诗歌卷[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135.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刘晶(1976-),女,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