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长春,赵晓宁
(南昌航空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63)
服务模块化价值网络创新:元素、关系及结构
余长春,赵晓宁
(南昌航空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63)
[摘要]基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在划分服务模块化价值网络创新元素的基础上,探析了服务模块化价值网络的创新关系及创新结构。研究发现:服务模块化价值网络创新元素的不断交换、融合,形成竞争式、渗透式和协调式三种创新关系和平面型虚拟服务联盟网络、扁平型虚拟服务团队网络两种创新结构类型,其多样的创新关系及其独特的创新结构,有利于推动服务模块化价值网络创新的形成和深化。
[关键词]服务模块化价值网络;创新元素;创新关系;创新结构
作为一种新型服务管理模式,服务模块化能够有效促进产业持续创新及升级。站在网络组织视角,服务模块化是价值网络整合、重建的过程,[1]这个过程把原有集合型服务体系拆解、裂变,形成具有兼容性、可重复利用、符合界面标准的服务价值模块。服务价值模块是构成服务模块化价值网络的、具有某种独立服务功能的半自律价值服务子系统,可以为整个服务模块化网络带来特定产出的、基于一定资源基础的服务价值。[2]这些服务价值模块按照新的界面标准和规则进行重构,以战略合作、战略联盟以及服务外包等方式联结在一起,形成包含顾客群、服务商等多维主体的服务模块化价值网络。[3]服务模块化价值网络创新是促进其发展升级的重要手段。
创新元素是服务模块化价值网络创新活动运行不可或缺的要件,它主要包括创新服务目标、创新服务结点、服务经济联接、服务运行机制和创新服务协议。
(一)创新服务目标
根据巴纳德的组织理论,共同的目标是网络组织赖以生存的基石和开展创新活动的动力。服务模块化价值网络创新服务目标是安排网内各种服务资源,协调各服务模块的经济行为,以此创新顾客服务价值,它是服务模块化价值网络创新的前提,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保持网络内各服务模块之间较高的目标一致性与契合度,使得彼此在共同的服务界面规则下进行创新。
(二)创新服务结点
服务结点主要是指独立的服务模块企业(包括服务主体企业和服务成员企业)以及各种相关服务主体(顾客群、服务供应商、服务销售商、服务替代商、服务互补商等)。服务结点有同质与异质之分,同质服务结点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服务功能,异质服务结点的合作多为互补性或替代性,具有明显的服务功能差异。[4]服务结点企业为服务模块化价值网络创新提供核心资源与关键技术,其服务创新价值的贡献程度决定了其在服务模块化价值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服务经济联接
服务模块化价值网络并不是服务结点或服务模块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一定的经济连接方式将各服务节点或服务模块联结起来,形成有机联系的价值网络创新架构。这种经济连接方式包含服务战略联盟、虚拟服务以及服务模块集群等类别。
(四)服务运行机制
服务运行机制是服务模块化价值网络创新的调节器,机制到位就会对合作服务模块成员的创新行为产生有效的协调、约束和激励作用。因此,要保证服务模块化价值网络创新过程的有效进行,必须建立相关的服务运行机制,包括服务信任机制、服务协调机制、服务分配机制和服务治理机制等。
(五)创新服务协议
创新服务协议是合作服务模块之间实现服务创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必须共同遵守的约定和规则,包括服务模块化价值网络运行规则、服务模块成员进入和退出条件等。虽然服务模块价值网络创新是一个高度开放的柔性过程,但合作成员并不能随意进出,必须要遵守共同的服务创新行为规范。
服务模块化价值网络是一个由服务流、价值流和知识流构成,并不断交换、融合的动态开放系统,网内大致存在竞争式、渗透式和协调式三种创新关系。
(一)竞争式
在服务模块化价值网络的服务结点模块中,有能力的服务成员企业有取代服务主体企业的动机。由于服务主体企业占据价值网络服务核心层,是服务界面规则与标准的制定者,掌握品牌、研发、售后等重要服务节点,具有更强的竞争力,所以服务成员企业要想在价值网络中取得竞争高地,必须增强服务成本优势与技术化服务优势,向价值网络核心层移动。[5]各服务成员企业的服务活动开始后,即使网络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只有服务主体企业有权决定是否改变服务联系规则。在智能手机的竞争当中,苹果手机的划时代创新与小米手机的互联网思维创新之间是一种竞争式创新,小米手机基于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出的服务功能智能创新模块大有超越苹果手机之势,从而提升了小米手机在产业价值网络中的主体创新地位。此外,服务模块化价值网络外部的服务企业也会对价值网络内部服务成员企业形成巨大的竞争压力(如图1)。当网外服务企业凭借其核心资源在服务的成本、技术、经验及抗风险等方面形成较强竞争力而被服务主体企业接受时,网内原有服务成员企业就面临着随时被挤出的危险。[6]
图1 创新元素之间的服务竞争式创新
(二)渗透式
服务的优劣是顾客的价值感知,顾客服务价值创造是服务模块化价值网络创新的核心目标。在服务模块化价值网络创新过程中,顾客由被动的消费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服务结点企业与顾客之间已不仅仅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更是亲密的合作者,顾客向服务结点企业提出服务建议,服务结点企业根据顾客需求与顾客共同研发出新的服务产品。服务结点企业与顾客群的互动、融合关系,有利于及时了解服务需求,获取服务创新的信息(如图2所示)。在小米看来,客户应该成为参与技术研发的伙伴,小米通过向粉丝提供智能研发平台,让顾客渗入手机系统的设计开发,并持续在线整合更新粉丝的反馈意见。此外,这种渗透式关系也体现了在服务结点企业之间、服务成员企业与各种服务商之间的交流、互动,能够促进知识、信息要素在价值网络内部的传递和扩散。[7]
图2 创新元素之间的服务渗透式创新
(三)协调式
由于服务模块化价值网络的各服务模块成员具有不同的服务价值观和创新动机,因此在合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摩擦与矛盾,因此需要通过网内的服务运行机制与创新服务协议来协调服务模块成员之间的服务行为,使服务信息和服务资源可充分共享;价值网络内的服务结点间通过有机的经济联接方式可动态重组从而输出更加满意的服务,同时实现各服务参与者自身服务创新利益的平衡(如图3所示)。
图3 创新元素之间的服务协调式创新
根据服务模块化价值网络的形成过程,将服务模块化价值网络结构分为平面型虚拟服务联盟网络结构和扁平型虚拟服务团队网络结构两种类型。
(一)平面型虚拟服务联盟网络结构
在平面型虚拟服务联盟网络中,服务主体企业、服务成员企业、相关服务主体(顾客群以及各种服务商)可以根据服务业务的不同性质,通过有机联接组合在一起构成多个具有专业服务知识服务模块联盟体。各个服务模块联盟体并非是封闭式的,而是由于服务活动的复杂性和互动性而具开放性。每一个服务模块联盟体建立自己的局域服务范围并通过“防火墙”与互联网连接,将联盟体自身在服务过程中形成的有价值信息和知识利用互联网传递给其他服务模块联盟体或价值网外部的服务企业。[8]此外,网外服务企业又能将收到的信息知识进行归类整理,划分为不同的信息服务模块,从而为平面型虚拟联盟网络内的各个服务模块成员提供各自所需的数据或信息交流的渠道(如图4所示)。
图4 平面型虚拟服务联盟网络结构
平面型虚拟联盟网络结构中的各服务模块联盟体通过互联网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双向信息交流,协调团队之间的活动,跨跃时空的限制,形成了不同专业服务技能和知识互补能力。通过虚拟的服务联盟,网络中的各服务模块成员不仅能学习到彼此的知识和服务能力,还能够与其他服务模块成员合作创造出新的知识和服务形式,形成更强的服务创新能力。[9]
(二)扁平型虚拟服务团队网络结构
扁平型虚拟服务团队网络是由更小的相同或相近但又表现出不同特点的知识单元,通过互联网与其他知识单元建立联系,组合、连接为不同类型的服务模块(顾客服务模块、主体企业服务模块、成员企业服务模块、服务商模块),从而构建的一种具有扩展性的网络结构。扁平型虚拟服务团队网络包括从服务结点企业到相关服务主体的全部服务模块,这些服务模块都是一种虚拟的服务资源,他们组成了具有开放性和独立性的虚拟服务团队,直接面向服务工作,随时准备与网络外部服务团队结成联盟以共同完成服务任务。虚拟服务团队的建立,必须忽略单个服务模块企业的位置,针对顾客需求开展跨职能、跨部门、跨地区的服务工作。[10]而且,团队中的服务成员模块可以同时参与多个虚拟服务团队,共同分析市场需求,共同研究与开发,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动态的服务整合与协调,整个扁平型虚拟团队网络处于不断地收缩与扩展的调整中(如图5所示)。
图5 扁平型虚拟服务团队网络结构
(一)提升网络的创新绩效
平面型虚拟服务联盟网络结构是一种由服务主体企业、服务成员企业、相关服务主体(顾客群以及各种服务商)通过有机联接,组合成的具有专业服务知识服务模块联盟体;而从服务结点企业到相关服务主体的全部服务模块,又是一种虚拟服务资源,可组成具有开放性和独立性的扁平型虚拟服务团队网络结构。两种网络结构都有利于价值网络知识和信息的传递,大大加快了服务模块成员之间的创新交流,从而提高价值网络的创新绩效。
(二)实现了虚拟服务与实体服务的广泛结合
在知识与物质广泛结合的时代,虚拟化的服务与实体化的服务相结合已成为服务模块化价值网络创新发展的重要特征。服务主体企业做平台、做运营,以虚拟服务为主,服务成员企业做产品、做经营,以实体服务为主,虚实结合为服务模块化价值网络创新发展带来生机。
(三)促进有形服务价值与无形服务价值的有机融合
无形服务价值的生产方式不但能够创造较高服务绩效,而且还是有形价值的重要提升方式,服务模块化价值网络创新为无形价值生产方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11]因此,服务模块成员在服务价值创造活动中,应重视有形价值与无形价值的融合与互动。
参考文献:
[1]Baldwin Carliss Y.and Kim B Clark.Design Rules:The Theory of Modularity[M].Cambridge MA MIT Press,2000:123-136.
[2]Langlois,R.and Robertson.Networks and Innovation in a Modular System:Lessons from the Microcomputer and Stereo Component Industries[J].Research Policy,1992 (4):54-63.
[3] 余东华.价值组织形态演进与模块化价值网络的形成[J].经济问题探究,2010(3):90-94.
[4] 余长春.基于价值链的服务模块化价值创造机理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12):90-99.
[5]Langlois,R.Modularity in Technology and Organization [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2002:69-73.
[6] 王治超.分工协作视角下组织结构类型演变研究[J].管理世界,2015(8):142-175
[7] 余长春,吴照云,程月明.汽车金融服务业服务模块化运行的价值创造路径——基于案例研究的视角[J].华东经济管理,2013(8):159-164.
[8] 刘明宇,芮明杰.价值网络重构、分工演进与产业结构优化[J].中国工业经济,2012(5):148-160.
[9] 余长春,吴照云.价值创造视域下民航业服务模块化运行——基于探索性案例分析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2(12):141-153.
[10] 余东华.模块化企业价值网络[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1] 王树祥,张明玉,郭琦.值网络演变与企业网络结构升级[J].中国工业经济,2014(3):93-105.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362020);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GJJ13514);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12GL11);江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5BBA10040,20151BBA10039)
[作者简介]余长春(1974-),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服务模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