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秋明 窦春蕊 温晓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40号信箱 712100
“领跑者5000(Frontrunner 5000,F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平台”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国家科技部立项的“中国精品科技期刊战略研究”和“中国精品科技期刊服务与保障系统”研究的基础上而建立的一个旨在提高我国优秀学术论文的国际展示度的平台。该项目的实施对进一步提升“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的品牌价值和学术影响力、促进国内优秀期刊的发展、提升我国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和在国内期刊发表的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国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并有望改善目前SCI热对国内科技期刊发展和科研人员考评带来的负面影响[1-6]。F5000项目自2012年启动以来,现已完成2012、2013和2014年入选论文的遴选与加工处理工作。F5000论文包含了所有学科门类的论文,其中农业科学类论文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此类论文的来源和作者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可使各农业精品科技期刊的编辑同仁了解自己刊物发文在该项目中的总体情况,明确此类论文的高产单位和核心作者群体,但现有的关于论文来源和作者的研究多是对一定时段内,某个刊或某类期刊中的高被引论文及被国外数据库收录论文的分析[7-12],而对F5000农业科学类论文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另外,目前对F5000平台建设及入选论文的研究甚少,仅见温晓平等[13]对F5000平台建设、宣传推广及论文遴选方法进行了探讨,孙颉[14]对农林高校入选F5000论文的数量、学科分布及研究主题等进行了分析,因此急需加强对F5000平台建设及入选论文的分析研究。本研究对2012—2014年入选F5000的农业科学类论文的机构、期刊和地区来源及作者的数量、学历、职称、年龄结构等进行了文献计量学分析,以期使各农业科技期刊编辑同仁对此类论文的来源和作者概况有所了解,进而为其组约高质量的稿件提供参考。
F5000项目对论文的遴选有2种办法:一种是对前5年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发表的论文,项目组根据基于“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CSTPCD)”分析获得的相关文献计量指标自行遴选,该法遴选的论文数量占入选论文总量的近90%;另一种方法是,对当年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发表的论文,由各期刊依据审稿意见择优推荐2篇,该法入选的论文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因F5000项目组暂未对外公布各中国精品科技期刊推荐的论文数据,且这部分论文占总论文的比例较小,故本研究选用F5000项目组自行遴选出的论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据来自2012—2014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研究报告”会上提供的会议资料。2012、2013和2014年的数据分别为 2007—2011、2008—2012、2009—2013年入选F5000的论文,各年入选的论文数分别为4356、4357和3592篇。
以《2014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15]中列出的农业综合类、农艺学类、土壤学类、植物保护类、林学类、畜牧兽医科学类、草原学类、水产学类、农业工程类包含的期刊名称为筛选标的,对上述3年的F5000论文数据进行筛选,从大的学科分类上去除非农业科学类论文。然后在剩余论文中,按照论文题目进行第二次筛选,将可能属于农业科学类的论文保留下来,参照CNKI提供的学科分类代码和论文给出的中图分类号,按照《中国图书分类法》进行分类,进一步筛除非农业科学类论文,最终得到2012、2013、2014年农业科学类论文439、347和344篇。比较最终得到的数据发现,2013年有301篇论文与2012年重复,而2014年数据与前两年没有重复,本研究剔除重复数据后,最终得到农业科学类论文829篇。从中国知网下载这829篇论文,对其来源(机构来源、期刊来源、地区来源)、作者总数及第一作者的年龄、学历、职称等信息进行核查,完善相关数据。在进行学历信息完善时,将已获硕士学位或正在攻读硕士学位的作者按硕士统计,将已获博士学位、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及博士后作者按博士统计。在进行职称信息完善时,将不同系列的职称名称按其在相应系列中对应的级别,按初级、中级、副高和正高分别进行统计。用EXCEL 2007软件对完善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对829篇F5000农业科学类论文的机构来源(第一署名单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其来自188家单位,其中入选论文小于等于9篇的单位有165家,共有299篇论文入选;入选论文大于等于10篇的高产单位有23家,共有530篇论文入选。在入选论文小于等于9篇的165家单位中,仅有1篇入选的单位有105家;2篇入选的有29家;3和4篇入选的各有12家;5、6和9篇入选的各有1家,分别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果品及苗木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规划设计研究院农村能源与环保研究所、全国畜牧总站等)、中国水稻研究所;8篇入选的有4家,分别为福建农林大学、贵州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和上海海洋大学。可见,占单位总数87.77%(165/188)的入选论文小于等于9篇的165家单位仅贡献了36.07%(299/829)的论文,而占单位总数12.23%(23/188)的入选论文大于等于10篇的单位却贡献了63.93%(530/829)的论文,表明F5000农业科学类论文高度集中地产出于少数科研实力强大的高校和科研院所。
F5000农业科学类论文产出数量大于等于10篇的23家单位及其产出论文数量信息见表1。由表1可知,23家F5000农业科学论文高产单位产出的论文数为10~73篇。F5000农业科学论文产出最多的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共有73篇,占论文总数的8.81%(表1),其中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和南京土壤研究所各12篇,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和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各5篇,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各4篇,华南植物园、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及遗传和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各3篇,其他研究单位各1~2篇。其次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南京农业大学,分别有57和53篇论文入选,占论文总数的6.88%和6.39%,其中中国农业科学院下属研究所发文情况如下:蔬菜花卉研究所、作物科学研究所、油料作物研究所、农业自然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分别有6、7、8、9篇,草原研究所、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所各有4篇,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有3篇,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农田灌溉研究所、饲料研究所、烟草研究所各2篇,油料作物研究所、茶叶研究所、果树研究所、棉花研究所各1篇。再次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扬州大学和山东农业大学,产出论文在21~38篇,占比为2.53%~4.58%,其中,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发文较多的研究单位为:亚热带林业研究所(9篇)、林业研究所(8篇)、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6篇)、资源昆虫研究所和资源信息研究所(各3篇);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发文较多的研究单位为:东海水产研究所和黄海水产研究所(各7篇),黑龙江水产研究所(6篇)。其他单位产出的论文相对较少。由表1还可知,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4家“中”字头的科研单位共产出189篇论文,占论文总数的22.80%。据此笔者建议,这些“中”字头科研单位下设研究所所在地的农业科技期刊编辑同仁,可充分利用地理位置上的优势,积极向相关单位组稿,必要时可考虑在发表时间及费用方面给予优惠,以吸引优质稿源,提高期刊的水平和影响力。
表1 2012-2014年产出F5000农业科学类论文数量10篇以上(含10篇)的单位分析
为研究不同性质单位的发文情况,本研究进一步将第一署名单位按其性质分为高校、科研单位和其他企事业单位,对各类单位产出的F5000论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188家单位包括高校113家、科研单位46家、其他企事业单位29家,其产出的论文分别为511、282和29篇,论文占比分别为61.64%、34.02%和3.50%。可见,高校(主要是农林类高校和合并后设有农学院的综合性高校)是F5000农业科学论文的主要产出机构,也是我国农业科研力量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829篇F5000农业科学类论文的期刊来源进行分析,发现其来自66家期刊,其中有6家为大学学报(主要为农林大学学报),其余均为专业性期刊。6家大学学报共刊发论文43篇,占总论文数的比例仅为5.19%,分别是:《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7篇、《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0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6篇、《南京农业大学学报》5篇、《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篇、《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篇。入选论文小于等于9篇的期刊有39家,共有147篇论文入选,其中仅有1篇入选的期刊有12家,2篇入选的有6家,3篇入选的有3家,4篇入选的有7家,5、6、7篇入选的各有2家,8、9篇入选的各有3家,分别为《遗传》《应用昆虫学报》《中国烟草科学》和《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华北农学报》《生态学报》;入选论文大于等于10篇的期刊有27家,共有682篇论文入选。由表2可知,在入选论文大于等于10篇的27家科技期刊中,《作物学报》《园艺学报》《草业学报》《土壤学报》《中国农业科学》等期刊发表的F5000农业科学类论文较多,分别有 47、44、43、43、42篇,论文占比均在5%以上;其次是《林业科学》《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水产学报》和《中国水稻科学》,分别有 41、37、35、34 篇,论文占比在 4.10% ~4.94%;其他期刊发表的F5000农业科学类论文相对较少。
对上述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占期刊总数59.09%(39/66)的入选论文小于等于9篇的39家期刊仅发表了17.73%(147/829)的F5000论文,而占期刊总数40.91%(27/66)的入选论文大于等于10篇的期刊却发表了82.27%(682/829)的F5000论文,表明F5000农业科学类论文主要发表于少数知名度较高、影响力较大的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这与对第一署名单位的分析结果相似。可见,对于大部分科技期刊而言,虽已入选或曾经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但其品牌价值和学术影响力仍有待提高。
表2 2012-2014年发表10篇以上(含10篇)F5000农业科学类论文的科技期刊分析
2012—2014年F5000中农业科学论文的地区来源分析结果(表3)显示,除1篇来自加拿大外,其余均来自我国大陆的31个省、直辖市或自治区,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没有论文入选;华东和华北地区产出的论文数量远高于其他地区。北京产出的论文最多,占17.49%,这与北京的涉农研究院所较多(中国农业大学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农业部等单位下设的研究机构大多在北京)而且这些单位科研实力雄厚有关。江苏产出的F5000论文也较多,占14.11%,主要由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贡献。山东、浙江和陕西产出的论文数量相当,占比均在6%左右,其中陕西的论文几乎全部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贡献。
论文的合著率是2名或2名以上作者署名的论文占论文总量的比率,合作度是指论文的篇均作者数,二者是评价论文合作程度的指标[16-17]。829篇F5000农业科学类论文的作者数量分布为1~17,总数为4144位,其中独著论文21篇,合著论文808篇,合著率为97.47%,合作度为4.999。829篇论文作者数量分析的具体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3~6位作者合著是F5000农业科学类论文最主要的合著方式,其论文比例达69.64%,其中5位作者合著的论文最多,达178篇,占21.46%;其次是2位、7位作者合著,其论文数量分别为62和89篇,占总论文的比例分别为7.50%和10.72%。
表4 2012-2014年F5000农业科学类论文的作者数量分析
由于部分期刊没有要求作者在作者简介中提供学历或职称信息,829篇F5000农业科学论文中,有472篇论文提供了作者学历信息,有289篇论文提供了作者职称信息,笔者对这些论文作者的学历、职称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见表5。由表5可知,随学历、职称的提高,论文入选F5000的作者数量逐渐增多,其论文占比也稳步提高,可见博士、正高职称作者是F5000农业科学论文的主要作者群体。
表5 2012-2014年F5000农业科学类论文第一作者的学历和职称分析
829篇F5000农业科学论文中,有498篇提供了第一作者的出生年信息,据此笔者结合论文的发表年份推算出作者的年龄,结果显示作者年龄在22~87岁。在此基础上,参考文献[16,18-20],将作者划分为20~30岁、31~40岁、41~50岁、50岁以上4个年龄段,对其年龄结构进行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由表6可知,随着年龄的增长,入选F5000农业科学论文的作者数量逐渐减少,由20~30岁年龄段的223人下降到50岁以上时的29人,相应的人数占比由44.78%下降为5.28%。可见,青年(20~40岁)作者精力旺盛,研究思路开阔,能抓住研究热点,同时又有职称晋升或升学毕业的压力,所以更能产出高水平的研究论文。结合表5的学历分析结果可以得出,20~30岁的硕士、博士作者是F5000农业科学论文的核心作者群体,各相关科技期刊应对此年龄段作者加以重视。
目前,有关高产作者的研究大多仅考虑第一作者[21-22]。本研究统计了F5000农业科学论文作者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论文数量,对发文2篇以上的作者通过中国知网查阅其单位、性别、出生年份、籍贯、研究方向等信息,排除同名同姓的作者。结果发现,829篇F5000农业科学论文产自784位第一作者,仅有1篇论文入选的第一作者有745位,发文数量大于等于2篇的第一作者仅有39人,占作者总数的4.97%,其中有2篇入选的第一作者有34人,有3~4篇论文入选的第一作者有5人(表7)。总体而言,F5000农业科学论文的作者比较分散,高产作者非常少,笔者认为这可能与F5000项目实施的时间较短有很大关系,但这更显示出表6中5位高产作者的珍贵性,值得各发文方向与其研究方向完全契合的农业科技期刊高度关注,尤其是与高产作者为同一单位的科技期刊,应充分利用这一优质资源,密切关注这些作者的研究动向,积极向其组约高质量的稿件。
表6 2012-2014年F5000农业科学类论文第一作者的年龄结构分析
表7 2012-2014年F5000农业科学论文高产作者信息
通过对2012—2014年F5000农业科学类论文来源和作者信息的分析发现,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23家单位是高水平农业科学论文的高产单位,共产出论文530篇,占论文总数的63.93%,这与上述单位在农业科学领域的实际科研实力基本一致。F5000农业科学类论文主要发表于《作物学报》《园艺学报》《土壤学报》等27家知名度较高、影响力较大的专业性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这与上述期刊在农业科研人员心目中的地位及其学术影响力相符,相信随着F5000项目的继续推进上述期刊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会得到进一步提升。比较F5000农业科学论文的第一署名单位来源和期刊来源发现,农林类高校是F5000农业科学论文的高产单位(共产出511篇论文,占论文总数的61.64%),但农林类高校学报发表的F5000农业科学论文却很少(仅发表了43篇,占总论文数的比例为5.19%),而且在2007—2014年发表10篇以上F5000论文的高校学报仅有2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和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绝大部分论文流向了专业期刊。笔者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一些学校在科研绩效评价、职称评定、学位答辩中对论文发表期刊的认定政策所导致的。因此笔者建议,农林类大学学报的管理者应加强与政策制定部门沟通,为学报的发展争取一个良好的政策支持;学报编辑应密切关注校内科研人员主持或参加的重大科研项目,加强与这些科研人员的沟通,强化编辑的人文关怀意识[23],积极组稿,力争将更多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吸引在自己的学报发表。
一般认为,合著率越高、合作度越大,论文的学科发展水平和学术质量越高[16-17]。本研究发现,2012—2014年F5000农业科学类论文的合著率为89.28%,合作度为4.999,均远高于目前能查到的自然科学期刊论文的平均合著率71.66%和合作度3.02[24],表明入选F5000的农业科学论文确实是高水平科研成果的结晶。通过比较合著作者数、作者年龄结构和学历分析结果可知,20~40岁的硕士、博士作者是F5000农业科学论文的核心作者群体,3~6位作者合著是其最主要的合著方式,据此笔者建议各农业科技期刊编辑同仁在日常的稿件初审、送审工作中应对满足上述条件的稿件多加关注。
本研究在对作者年龄、职称、学历分析时发现,部分期刊作者简介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太少,给分析带来很大的不便,因此作者呼吁,各期刊应重视作者简介中信息的全面性和规范性,以利于日后的统计分析。本研究仅对2012—2014年的F5000农业科学论文进行了分析,且数据不包含各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自己推荐的论文,故研究结果有待于通过更长时段和更全面的数据分析来验证。
[1] 付晓霞,游苏宁,李贵存.从2000—2009年我国在SCI收录期刊发表的论文数据看SCI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影响[J].编辑学报,2011,23(3):209-214.
[2] 杜治政.正确评估当前医院、学校的 SCI论文热[J].医学与哲学,2014,35(6A):1-5.
[3] 汪亮.SCI与高校科研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4):33-35.
[4] 张卫华.繁荣中文科技期刊应成为我国文化大发展的重要内容[J].编辑学报,2012,24(1):1-4.
[5] 樊民胜,陈巧志,潘姗姗.正确认识与评价SCI[J].医学与哲学,2014,35(6A):19-21.
[6] 孙福川,任守双.SCI现象:评价机制错配与学术不端行为[J].医学与哲学,2014,25(7A):21-22,32.
[7] 饶亚岚,何俊美,邵蘭淇,等.《中国消毒学杂志》2011—2013三年载文分析[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4,31(6):617-619.
[8] 谭菁.基于 CNKI的华中农业大学期刊论文的统计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26(1):60-68.
[9] 于澄洁,诸平.EICompendex数据库收录中国论文统计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1):50-56.
[10] 谭菁.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华中农业大学期刊论文的统计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27(9):60-68.
[11] 苏旺,王新贵,邱祥云.基于Web of Science的高校学术论文统计分析——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2(增刊2):271-274.
[12] 王煜,卢建华,吴建国.我国部分高校 2006~2010年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SCI论文统计与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7):528-530.
[13] 温晓平,郭柏寿.对“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平台”建设的思考[J].编辑学报,2014,26(2):196-198.
[14] 孙颉.基于F5000论文的农林院校比较研究[J].情报探索,2016(3):47-49.
[15]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4年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
[16] 吴晓利.《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2009年作者群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2(5):757-760.
[17] 高国欣,刘冰.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论文作者分析[J].情报科学,2011,29(5):723-726,734.
[18] 马梦.《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论文作者群现状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4,11(33):192-196.
[19] 王琼.《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作者群现状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2):182-184.
[20] 梁凤莲,刘玉晓,王倩,等.《天津农业科学》作者群结构特点及作者队伍建设[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24(12):44-46.
[21] 杨添安,阮学平,孙灵芝,等.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高水平作者分析[J].情报杂志,2011,30(2):29-32.
[22] 魏中青.生态学杂志1982~2008年核心作者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9) : 9297-9299,9309.
[23] 王璐.科技期刊编辑的人文关怀意识[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2,23(1):110-112.
[24] 杨彩霞.从作者分析看我国情报学研究队伍的状况[J].现代情报,2005(10):153-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