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稿件管理系统的过渡年,部分专家未能网上审稿,故本次统计2011—2015年专家审稿情况。利用管理系统的“专家审稿情况”和“专家工作统计”两个功能模块,对《中华微免》近5年专家的工作进行量化。首先,输入送审起始时间(2011年1月1日)和审回截止时间(2015年12月31日),然后,从审稿系统导出2011—2015年“专家工作统计表”和“专家审稿情况表”。共统计到267位审稿专家7756条审稿记录。“专家工作统计表”主要涵盖了专家的信息,如登录名、专家姓名、专家单位和地址、邮件、电话、审稿篇次和审稿时滞,其中“审稿时滞”为专家5年所审稿件的平均时滞。“专家审稿情况表”偏重专家所审稿件的信息,如登录名、专家姓名、稿件编号、稿件文题、审稿时滞、送审时间、审回时间和审稿结论,此处的“审稿时滞”为专家审回此稿件所用的时间。
使用excel表对267位审稿专家的审稿篇次和专家人数进行统计。根据审稿数量的多少,以10递进,分为11组,使用excel表中的升序排列,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0篇次 ~>100篇次11组分别占13.9%、42.3%、11.2%、7.9%、5.6%、3.7%、4.1%、1.9%、2.3%、2.6%和4.5%。
图1 专家审稿数量统计图
由图1中可见,约13.9%的专家,即37人5年来未审稿件。对这37人进行分析,未审原因如下:(1)有5人为年龄近100岁的专家,即杂志元老级的专家,曾担任过杂志的编委、总编、名誉总编或顾问,在数据库中有其信息,不能在线审稿,但有些专业问题仍会向老前辈请教,故他们的信息保留在专家库中未删除;(2)6位专家是2016年新增专家,故2015年之前没有审稿记录;(3)有3位为现届编委,我国医学科技期刊编委的分配上要考虑职称、专业及地域分布,这几位编委虽不审稿,但对杂志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比如,院士或级别较高的专家,虽然不审稿,但可邀请他们为杂志撰写编者按、卷首语等;(4)21位专家为5年均未给杂志审稿的专家,调研后可考虑不再给这部分专家送审稿件;(5)其他,有2个专家为编辑部的测试帐号。
5年审稿1~10篇次的专家113人,占42.3%,这些专家每年平均审稿<2篇次。这部分专家人数多,几乎占总审稿专家的一半,期刊编辑部应仔细查找他们审稿数量少的原因,加强联系,调动起专家的审稿积极性。5年审稿81~100篇次和>100篇次的专家最为可贵,但也要考虑到专家的辛苦,适当减少审稿数量,一可减轻专家的负担,二可提高审稿质量。陈培颖等[3]的统计结果表明,期望年审稿量<15篇的审稿专家占71.43%,即5年审稿应低于75篇为宜。根据本刊专业分布特点,在本次统计中,5年间审稿>31篇次的专家是期刊的核心审稿专家,共66人,占28.1%(66/267),编辑部应好好珍惜这些资源,服务好专家,及时反馈专家需要的信息,重视对审稿专家的知识回报[4-5]。
同专家审稿数量统计方法,使用excel表分别统计核心专家和所有专家的审稿时滞,分别如图2和图3所示。
本刊设定审稿周期为14天,上述66位审稿篇次>31篇的核心专家中有2人最短审稿时间为1天,有1人最长审稿时间为32天。据图2数据统计显示,在《中华微免》规定时间内(14天)能完成审稿的专家为51人(77.3%),能在3周内审回的为61人(92.5%)。由此可见,核心审稿专家不仅能保证审稿数量,还很守时。
图2 66位核心审稿专家的审稿时滞统计图
图3 267位审稿专家的审稿时滞统计图
所有专家审稿时滞统计中,60.7%的专家都能按时审回稿件,13.5%的专家在第3周也能审回(图3),即超过编辑部规定时间1周内也能完成审稿任务,因此74.2%的审稿专家能在编辑部可接受的时间内完成审稿任务。
图3中审稿平均时滞为0天的42位专家中,有37位在5年中无审稿记录(5位为老专家,不会网上审稿;6位为2016年新增专家;3位为现任编委;21位为普通未审稿专家;2位为编辑部测试帐号,见2.1部分分析)。 另5位专家(分别用 A、B、C、D、E表示)的审稿篇次分别为 1、1、2、2、3,这 5 位专家的共同点是审稿快,除1位专家不再审稿的原因不详和1位专家失联外,其他3位专家均以不同方式表示不再为本刊审稿,详见表1。因此,图2中所示的审稿时滞为0天的专家中有26位专家不建议再聘用。
表1 5位审稿时滞为0天的专家的审稿情况分析
对于图3中所示10.1%拖期时间较长的专家,编辑部经多方核实情况后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工作繁忙,无暇审稿;(2)联系方式更改,未收到编辑部发送的审稿通知;(3)对审稿任务不够重视,编辑多次催审后才完成审稿;(4)出国或身体不适;(5)送审或催审通知中未注明是哪家杂志,专家为多种期刊的审稿人,不知道审哪篇。对这部分拖期较久的专家要及时催审,加强沟通,了解专家没及时审回的原因。如果确有事不能及时审回稿件,可和专家商量后尽快更换其他专家,一做到对专家的尊重,二避免影响稿件的审稿周期。编辑应对以上所有专家做到心中有数,并且常作备注,比如,心中应清楚哪些专家审稿快哪些专家审稿慢;哪些审稿意见泛泛而谈,哪些审稿意见一语中的;哪些专家在毕业季和基金申请季会比较繁忙。并且在每个专业方向多选择几个专家,以备专家因各种原因不能按时审稿之需。
系统设置的审稿类型有4种:拒审、退稿、退修和录用。经统计,5年审稿篇次为7756,其中拒稿结论为384篇次,占5.0%;退稿结论为1823篇次,占23.5%;退修结论为3146篇次,占40.6%;录用结论为 2403篇次,占 31.0%(图 4),四者比例为1∶4.7∶8.2∶6.3。
图4 2011-2015年审稿结论统计图
专家拒审的原因有多种,如专业领域不熟悉、事务繁忙、利益冲突、身体不适、未收到审稿通知、对期刊的重视程度不够、不熟悉期刊等[8],统计本刊审稿专家拒审的原因具体如表2所示。编辑应通过邮件、短信、微信、电话等多种方式与专家取得联系,查明拒审原因。如是编辑部原因造成拒审,比如,送审的稿件与专家专业契合度低,应及时向专家道歉,并更换审稿专家。如确实是专家不再愿意审稿,应尊重专家的意见,不再送审。或可进一步了解清楚专家是否在某一时间段因工作繁忙不能审稿,比如,研究生毕业、课题申报或结题、基金申请或评审等关键时期,都是专家最繁忙的时期。编辑要做好记录,尽量避开参与以上活动的专家的繁忙期,以期获得更为及时的审稿效果。
表2 2011-2015年本刊稿件拒审原因分析
抽查这三类稿件的具体审稿意见200条,其中录用60条,退修90条,退稿50条。逐个审查审稿意见发现,三类结论中只给出结论而无具体意见的共有4条,占2%,针对性不强和只提出语句语法意见的有17条,占8.5%。约90%的专家都能给客观、公平、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对于只写结论不给具体意见的专家,可考虑不再送稿件。对于审稿意见太详尽,抓不住重点的审稿意见,编辑退修改时无从下手,但这类专家的审稿态度是积极负责的,可能是专家还未真正掌握本刊审稿的要求,编辑有义务和专家沟通,告知专家详细的审稿标准和流程。
如前所述,有以下情况的专家可不再聘用为本刊的审稿专家。首先,如图1所示,审稿数量0篇次非编委、非老专家、非编辑部测试帐号的21位专家;图3中审稿时滞为0天,审稿数量为1~3篇的5位专家,失联或表示不再审稿。这两部分共26位专家可不再聘用。其次,5年内审稿数量1~3篇,每次审稿时间均特别长的专家,经多次沟通后,总以各种原因不能按时审回的,可不再送审。最后,在审稿结论分析中,只有审稿结论,如拒审、退稿、录用等,但无具体意见的,可不再聘用。
选择专家途径多种多样[9-11],本刊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现介绍以下几种遴选专家的方法。
第一,利用管理系统聘用专家。利用管理系统有两种方式聘用专家,一是直接从系列杂志专家库中聘用,二是将作者身份转换为审稿专家。(1)直接聘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专家库目前收录专家近16000名,资源供131本系列杂志共享。本刊可利用“专家聘用”功能从专家库中搜索适合本刊的基础医学专业的审稿专家;(2)身份转换。从多次向本刊投稿、稿件质量高,且已成为研究生导师或学科带头人并对期刊工作有热情的青年学者中选聘。期刊编辑可通过管理系统将作者身份转换为专家身份,这样,转换身份后的专家既可审稿也可用同一帐号投稿。此类遴选的专家对本刊及本刊来稿内容都比较熟悉,专家有一种被认可感,审稿积极性高。
第二,从万方、知网等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的专家。
第三,从读者自荐信中聘用。本刊经常收到青年专家的自荐审稿的邮件,这类专家一般为在国外从事科研工作的中国青年专家,期望为祖国的期刊服务,经核验后亦可聘用。
第四,作者投稿时推荐的专家,通过查验后可择优聘用为本刊审稿专家。
第五,其他审稿专家因工作繁忙、身体不适或专业不熟悉,会推荐自己的同事或学生审稿,这类专家的契合度一般比较高,可考虑聘用。
编辑在专家优化过程中起着推进作用,钟琳等[12]提出,科技期刊想要提高外审专家的意愿,应提高专家在审稿过程中学术地位、学术水平、掌控感、启发思维、情感体验和社会贡献等综合效价。不仅如此,编辑还应为专家提供相应的便于专家审稿的服务[6],以期提高专家审稿的积极性。
编辑在送审稿件之前应先检查稿件内容是否符合本刊报道范畴、是否有利益冲突、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是否重复发表、是否存在伦理学问题、是否有危害国家或社会安全的内容等,切忌一刀切,只要来稿统统送审专家,这样会给专家增加不必要的工作量,造成资源浪费[13],也会让专家感觉编辑不负责任,并有厌烦情绪,影响审稿质量或导致上述提及的拒审情况。
本刊送审后,会向审稿专家同时发送短信和邮件通知。短信通知应言简意赅,但必须包含以下信息:(1)告知专家有稿件审阅,并且打开邮件即可审阅;(2)必须附上杂志名称,因审稿专家一般为几本杂志审稿(本刊曾因未注明期刊名,而导致审稿延迟);(3)注明截止日期;(4)提供编辑部电话,以便专家有事及时联系。
邮件内容相对正式一些,注意使用礼貌用语,还应包含稿件的详细信息。例如,“尊敬的XXX教授:您好!现有一篇稿件需要您审阅,请在截止日期前签署您的审稿意见!谢谢!如果有问题请和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编辑部联系,电话:010-52245168,E-mail:cjmia@163.com。”
稿件的详细信息为:
*稿件编号: ${ARTICLE_ID}
*稿件题目: ${ARTICLE_TITLE}
*送审日期: ${CENSOR_DATE}
*截止日期: ${CENSOR_ENDwDATE}
*点击审稿: ${AUDIT_URL}
其中“点击审稿”为红色超链接。
信息齐全能让专家快速获得审稿信息,得知审稿流程,无需登录审稿系统便可审稿,省去不必要的繁琐程序,节省了专家的时间,也为期刊赢得了荣誉。
本刊审稿周期为14天,到期未审回稿件,可通过管理系统催审,本刊设置催审邮件和短信同时发送。如催审后一定时间仍未审回,可与专家电话联系,了解专家不能审稿的原因后及时更换专家。切忌在没有经过审稿专家同意的情况下就更换专家。本刊发生过这样的情况:有专家来电话,说明拖期未审回的稿件,文章下载看完后,登录系统提交审稿意见和修改稿时,却发现待审的稿件找不到了,是什么原因?这就是编辑更换审稿人未通知专家的情况,这样很伤专家的感情并打击其积极性。因此,即使更换专家也要事先通知在审专家。
专家信息统计结果显示,2%无手机,3%无邮箱,送审信息主要通过手机短信和邮箱送达,如果专家收不到审稿信息,拖期的可能性就很大。因此,编辑应利用其自身的职业敏感性,多关注专家的信息变化,从而做到专家信息的及时更新。
找到审稿专家审稿的内在和外在动因[14],做好对专家的知识回报。首先,常与专家交流和沟通,如定期召开定稿会或专题讨论会、适时报送期刊的发展动态、为专家送上节日问候或生日纪念品等。其次,为审稿专家提供优惠条件,例如,免费提供专业数据库及文献工具的使用权;适当减免审稿专家的所投稿件的费用,为其开通绿色通道,优先处理,缩短发表时滞等[15];对于审稿质量高的专家,可为其提供遴选为本刊编委的机会。最后,付给专家一定的审稿报酬。
对于医学科技期刊而言,审稿专家对期刊的整体学术水平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他们通过对论文提出科学的意见和建议,完善优秀论文,鉴别出学术不端行为,正确引导期刊的长远发展和进步。本文通过对《中华微免》267位审稿专家5年的审稿数量、审稿时滞以及审稿结论进行详细分析,统计出期刊的核心审稿专家、拒审专家和拖期专家的比例,并总结拒审和拖期的原因,进而对267位审稿专家做出整体的评价。针对影响审稿专家拒审、拖期的各种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并提出保持核心审稿专家的有效方法,以期优化期刊的整体审稿专家队伍。
本文仅就《中华微免》5年来的审稿情况进行了分析,并不能代表整个医学科技期刊审稿专家的情况,因不同期刊专家的数量、专业分布、年龄比例等情况各异,笔者仅希望通过对《中华微免》的专家审稿情况分析,能使其他医学科技期刊编辑有所启发,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著名国际期刊对审稿同行的措施更值得我们学习,例如,制定完整、细致的审稿规范,详尽的审稿政策,以及科学的审稿流程等[14]。这不但能使审稿专家有章可循,同时审稿结果也能得到作者的认可。
总之,每种期刊均应有自己的核心审稿专家,但核心又是一个动态的核心。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编辑部只有加强与审稿专家的联系,关注其动态变化,了解其内在需求;勤于调整,恰当取舍,保证核心审稿专家的数量,保持审稿专家的整体学术水平,才能提升期刊的学术质量。
[1] 常唯,曹金,刘团结,等.科技期刊同行评议可检验规范最佳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25-32.
[2] 罗伟清.同行专家审稿行为的后评价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6):578-582.
[3] 陈培颖,陈倩,李娜,等.国内学术期刊同行评议现状的调研——基于国内自动化领域作者群和评审专家群[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3-9.
[4] 刘菲,李奎,高雪莲,等.向审稿人反馈他审和终审意见的必要性和意义[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2):148-151.
[5] 吴爱华,王晴,杜冰,等.科技期刊应重视对审稿专家的知识回报[J].编辑学报,2013,25(2):164-166.
[6] 刘岭.科技期刊审稿专家审稿中的需求与服务建议[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0):1242-1245.
[7] 王霞,贾贤,蒋伟,等.科技期刊如何完善审稿专家库[J].编辑学报,2011,23(Sup.1):23-24.
[8] 熊英,欧阳贱华.专家拒绝或延迟审稿原因分析及对策[J].编辑学报,2012,24(2):147-149.
[9] 朱乾坤,石红青.从审稿统计数据看审稿人的选择[J].编辑学报,2010,22(2):151-153.
[10] 詹燕平,游滨,陈移峰,等.论科技期刊审稿专家的选择与管理及其审稿积极性的调动[J].编辑学报,2014,26(6):572-573.
[11] 王俊丽,郭焕芳,郑爱莲.英文科技期刊遴选审稿专家的途径与原则[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4):351-354.
[12] 钟琳,高超民.科技期刊外审专家激励措施扎根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3):278-282.
[13] 刘宇.科技期刊稿件外审应注意的若干问题[J].出版科学,2011, 19(3): 30-33.
[14] 占莉娟.科技期刊审稿人的审稿动因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4):363-369.
[15] 常唯,曹会聪,曹金,等.国际科技期刊同行评议的实践与特点[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1):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