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海燕(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510)
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下的《高级英语》文学作品解读
魏海燕
(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510)
通过对艾丽斯·沃克作品《外婆的日用家当》进行中西文化对比分析,探讨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阈对《高级英语》中的文学作品进行解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该视角对加深作品理解、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培养弘扬本国优秀文化使命感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文学作品;高级英语
古人讲“文以载道”,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传达深刻的寓意,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给人以启迪和教益。张汉熙主编的《高级英语》[1]以不同体裁形式、兼具语言优美和思想深度的突出优势一直是我国高级英语教学的首选教材。其选材在思想内容方面侧重介绍和分析积极、进步的价值观——如伦理道德意识、文化传承意识、人格尊严意识、人类关怀意识、生态意识等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鉴于此,所选许多作品时常为学者分析解读。据文献分析,研究者[2][3][4][5]主要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展开。无疑,这些丰硕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但美中不足的是没有学者能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或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品读经典。在党的十八大“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该视角无疑是高级英语教学的新方向、新趋势。
(一)可行性
许多学者认为,中西文化系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外语专业强调通过原汁原味的作品学习西方文化,从西方哲学、心理学、伦理观念的角度分析文章,少有结合东方文化对作品进行诠释。但在笔者看来,这些差异都只是现象,如果我们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就会发现作为文化主体的人,不管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对于人性、人生、伦理等的看法都有很多一致的地方,比如,中国传统的五常(仁义礼智信)无论在东方、西方都为大家所认同。在中西文化的经典中我们也能找到大量“英雄所见略同”的例证。如中国人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西方人讲“祸患追赶罪人;义人必得善报”(《圣经》)。中国人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西方人认为“行为纯正的义人,他的子孙是有福的!”(《圣经》)。这些不谋而合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行的理论依据,同时,从西方作家的作品中读出东方文化的智慧,更充分证明了“英雄所见略同”的真理,东西文化因其对“善”、“恶”、“美”、“丑”等观念的共识而能够取长补短、吸收包容,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统一。
(二)必要性
党的十八大对文化教育提出明确的目标“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目标给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出新的发展方向。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也有明文规定,要求在相关专业知识课及与英语有关的其他专业的知识性课程中,开设《中国文化概论》,使学习者同时掌握母语文化的精华。但纵观许多高校课程设置,很多学校英语专业几乎没有开设任何与中国文化有关的课程,学习者中国文化知识严重匮乏,英语教学因只强调学习西方的文化知识、价值观、审美观,导致很多学生漠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全盘西化,甚至成为中华文化的批判者。许多研究者认为,本国文化底蕴的苍白使文化生态教学严重失衡,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无法建立民族文化身份认同感,衡化英语文化的同化作用及英语话语的霸权。另外,在笔者看来,这种失衡现象的背后还有更多更大的隐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儒释道三家相得益彰,并行而不悖,为当今世界和谐发展之所需,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早在20世纪70年代便预言:拯救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6]。汤因比博士的这个论断告诉我们:唯有中华文化才能解决21世纪的危机。那么,高校英语教育融入中华文化的内容也必定能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做出贡献。而英语教育只有融入中华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价值体系才能培养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在教学中融入文化内容通常有两种方案。一是增加诸如中国文化、中国经典导读等课程;二是将文化内容融入各种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就目前状况看,前者显然需要一段时间去讨论,而后者则随时可以展开。笔者自从接触传统文化以来,一直尝试将中国文化与高级英语教学相结合,课堂上不仅激发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且提高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使他们逐渐养成独立思考、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实践中,笔者发现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天人合一”、释家的“因果报应”能更圆满地解读这些经典,传达作品的教育意义,帮助学生形成更加健康的人生观。
仔细研读《高级英语》,不难发现其中许多语篇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一致的价值观、人生观、伦理观。笔者现以《高级英语》第一册第3单元艾丽斯·沃克的短篇小说《外婆的日用家当》为例,详细说明如何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释读文学作品。
《外婆的日用家当》是艾丽斯·沃克早期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作品通过三位女性(母亲和两个女儿)对待黑人文化遗产,尤其是两床被子的不同态度阐发了她们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不同观念,批评了形式主义的黑人民族主义运动,揭示了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现在它的“使用性和传承性”,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意义在于深刻地理解其文化内涵并将其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大女儿迪伊对非洲文化传统的认识显然相当肤浅。她以为回归民族文化就是将名字改成颇有非洲味的旺加罗,穿非洲服饰,留非洲发型,搜集家中象征非洲文化遗产的祖传物品,把美国黑人妇女手工缝制的“百纳被”挂在墙上当装饰品,其表现正是迎合了当时黑人文化民族主义运动,但是“这场运动没有强烈的政治倾向,它常导致黑人文化庸俗化”[7]。这种流于形式的做法让母亲反感。母亲虽没有受过多少教育,没有多少学问,但绝非没有智慧。当霸道的迪伊欲将祖传的百纳被占为己有,并讽刺“愚蠢”的麦吉会将这些祖传被子当作普通被子使用时,母亲反驳说:“我也认为她会这样。上帝知道这两床被子我留了多久,一直都没有人用它们。我希望她来用!”迪伊接着抱怨几年之后麦吉就会把被子搞成破烂,母亲说:“破了她会再重新缝,麦吉学会了缝被子。”“用”、“缝”二字恰恰表现了母亲的文化遗产观:“用”体现的是文化遗产“日用而不知”的内在特性和外在使用性,“缝”则体现了文化遗产的世代传承问题。
当小女儿把被子让给姐姐时说“没有被子,我也能记得祖母”,妈妈突然顿悟,“似乎头顶上受到了什么东西的敲击,其力量自头顶直透脚心。这就像在教堂里受到上帝的神力感动后激动得狂喊乱叫时的那种感觉。”母亲突然明白小女儿麦吉的价值,这个相貌丑陋、走路跛脚、胆小懦弱,但温厚朴实的姑娘竟然悟到这些祖传的遗产不是“占为己有”,而是民族文化记忆的载体,这床被子让麦吉记得祖母的恩情、教诲,记得先人留下的家训、家规,并传承下去。这才是母亲心中理想的民族文化继承人,于是母亲不再犹豫,她“一把从旺加罗小姐手中夺过被子放到麦吉的大腿上”,断然拒绝了迪伊的要求。这是母亲的选择,也是作者的选择。
作者的观点与儒家的智慧可谓是不谋而合,《论语》第一章“学而第一”就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指学到圣贤文化,“习”指“付之实践”,“说”字和“悦”字通用,就是喜悦愉快。整句的意思是:学习圣贤文化,并将所学落实到生活中,那不是很愉快的吗?近几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苏,尤其是“中国梦”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开始找寻中华民族的根。然而人们对待传统文化遗产的态度却是千差万别。有些人就像小说里的迪伊一样,突然对祖传的遗产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大量购买古书、古玩玉器装饰书房,开始穿汉服、旗袍等民族服饰以求时髦,但对这些文化遗产的内涵却少有了解。还有些人(如很多文人、学者)虽能认真研读经典,但也只是停留在“儒学”、“道学”、“佛学”的层次,对这些经典著书立说,提升学问,指责他人,但终因自己不能落实经典教诲而使这些文化遗产成为空谈,未能真正造福人类。中国古人常讲:道是行的,德是做的。中华儿女欲传承这些文化遗产,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之伟大复兴,必须从“儒学”、“道学”、“佛学”提升到“学儒”、“学道”、“学佛”的层次,像小说中的母亲和小女儿麦吉一样,将这些经典做出来,即“学而时习之”,使之成为“日用而不知”的一种习惯,并潜移默化影响代代子孙。只有这种强调“使用性”和“传承性”的文化遗产观才能真正圆中华儿女的“中国梦”。
小说的最后写到在迪伊生气地离去之后,“麦吉笑了起来,大概看到太阳镜发笑吧,但这是真正喜悦的笑,一点没有害怕的意思。”麦吉的笑源于自己的感悟,她终于找到了自我,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和使命,她要勇敢地走下去,将这个家族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这种力量赋予她勇气,使她战胜了自卑,找回了自信,找到了人生的乐趣,而这种喜悦是发自内心,由内而外的欢喜,与外界的名闻利养毫无关系,正应了《论语》上的这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阈对《高级英语》中的文学作品进行解读,意义有三。
首先,该研究拓宽了文学作品的批评视角,有助于挖掘文学作品深层次的内涵。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天人合一”、释家的“因果报应”能更圆满地解读经典,传达作品的教育意义。
其次,该研究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行的理论依据。从西方作家的作品中读出东方文化的智慧,用东方的智慧解释西方文学作品的内涵,必将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为消除不同文化之间的对立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该研究为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提供了新思路。“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能运用外语进行交流,还要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一方面要力求把握外语所表达的文化的精髓,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另一方面要对本国优秀文化做到努力弘扬,这一点现在却往往被忽略”[8]。外语专业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方面的匮乏,更谈不上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推向世界。因此,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阈对《高级英语》中的文学作品进行解读不仅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且将传统文化渗入课堂,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增强其弘扬本国优秀文化的使命感。
[1]张汉熙.高级英语(修订本)[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2]杜可富.艾丽斯·沃克焦虑在《家常用法》[J].山东外语教学,2003,(6).
[3]张峰,赵静.“百衲被”与民族文化记忆——艾丽思·沃克短篇小说《日用家当》的文化解读[J].山东外语教学,2003,(5).
[4]张延军,武雪莉.爱丽丝·沃克《日常用品》中的文化冲突[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5]李晓云.对实用主义道德观的讽喻——试析《从奥米勒斯城出走的人》[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6]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荀春生,朱继征,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7]刘英.被子与“遗产”——《日用家当》赏析[J].名作欣赏,2000,(2).
[8]曹德明.以深厚文化底蕴凝练外语教育[N].文汇报,2008-04-17.
(责任编校:简小烜)
An Interpretation of Literary Works of Advanced Englis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EI Haiyan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ngdao Shandong 266510,China)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east-west culture in Alice Walker's Everyday Use for your Grandmama,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ea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interpreting literary works in Advanced Englis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demonstrating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approach in deepen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literary works,promoting cultural exchanges,and cultivating the mission of spreading domestic cultur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literary works;Advanced English
I106.4
A
1008-4681(2016)04-0110-03
2016-03-10
山东科技大学教育教学“群星计划”项目“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下的英语专业教学模式研究”,编号:QX2013351。
魏海燕(1975—),女,河南商丘人,山东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汉语言对比、外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