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读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2016-03-23 19:41:01王小尚
长春大学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剩余价值科学社会主义唯物史观

王小尚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 福州350117; 温州医科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 浙江 温州 325035)



谈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
——读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王小尚*1,2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 福州350117; 温州医科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 浙江 温州 325035)

摘要:《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恩格斯在19世纪80年代初的一部著作。恩格斯从论证唯物史观以及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角度出发,重申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中“两个发现”的重要作用。这本被马克思誉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的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科学社会主义;唯物史观;剩余价值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以下简称《发展》)是恩格斯在19世纪80年代初的一部著作。从出版到现在,《发展》始终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之作,具有代表性与权威性。被马克思赞誉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1]743。恩格斯在1882年致爱德华·伯恩斯坦的信中指出此书对于唤醒法国人真正的革命意识的重要性,因为这本著作在当时法国人的头脑中引起了:“真正的革命”[2]。随着这本著作的出版,一种真正的革命意识被唤醒后,使得原有的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观念被彻底破除,从而在当时的法国社会中树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作为“每个有觉悟的工人必读的书籍”[3]。我们党也将《发展》列入重要的必读著作之一,毛泽东多次要求党员干部必须读之并收藏之。《发展》的前三章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作了分析,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及理论基础作了详述,全文体现了严密的逻辑体系。这本著作从科学社会主义的现实根基与理论基础为切入点,在对空想社会主义作出逐一评价的同时又指出其本身是科学社会主义直接的思想来源,论证了是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两大理论的发现使社会主义完成了空想到科学的飞跃。恩格斯在文中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本身存在的基本矛盾,阐明了这种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其矛盾的发展必然会导致社会主义的最终出现。

1唯物史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现实根基

《发展》文中,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作了深刻的评价,而正是这些评价,使恩格斯明确任何一种学说都“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1]775,社会主义理论也不例外,“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1]775因此,前人的理论成果必须得以批判的继承,只有这样,科学社会主义才能得以产生、萌芽、发展,这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故而,作为科学社会主义所借鉴的前人的理论成果,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代表人物总是被马克思、恩格斯视为思想的先驱[4]。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三大思想家的学说与著作,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实现道路上,意义重大。因此,恩格斯在《发展》一文中对这三位思想家的社会主义学说进行了逐一的评论。

作为法国大革命的产儿,圣西门对法国革命的阶级斗争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当时的阶级斗争绝不仅仅只存在于贵族与资产阶级两者之间,而是一场无财产者也业已踏进历史舞台的贵族、资产阶级与无财产者三者之间的阶级斗争。由此,圣西门认识到经济之于政治的作用,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实际上建立在经济状况及经济关系之上,故而提出“政治将完全溶化在经济中”[1]783。此后,资本主义社会所蕴藏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又被傅立叶所揭示。傅立叶痛批资本主义制度,并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由于不可克服而正被不断地重新制造,而最终又将无可调和。他断言资产阶级社会也有它的上升时期,有它的下降时期,最后终将走向灭亡。前二者的理论与思想在欧文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实践与丰富,可以说欧文在科学社会主义萌芽时期对社会主义的切身实践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实现有着特殊意义的历史贡献。恩格斯在文中充分肯定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肯定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与否定的态度,但同时又提示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弱点和致命的缺陷。

受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的影响,加上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及时代背景,空想社会主义成为当时工人运动的必然结果,因此有它思想的合理性,而同时也十分明显地有它的历史局限性。恩格斯总结了三位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代表人物的共同点,认为他们虽然历史性地已经看到了无产阶级的出现,却并非代表着无产阶级的利益。同以往的任何一位启蒙学者一样,某一个阶级的首先解放并没有成为他们的关注点,他们想的是“立即解放全人类。”[1]778因此,空想社会主义从阶级基础来看,并非无产阶级利益的代表,其裁判对错依据只是被视为绝对真理的社会主义,而这种不依赖于时空条件,生产方式,内在矛盾运动的绝对真理,只是一种抽象的理性存在。空想社会主义并没有从社会历史发展本身去思考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因此,从理论基础看,空想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唯心史观基础上的。

通过对空想社会主义深刻及全面的分析与评价后,恩格斯又用大量的篇幅叙述现代唯物论的发展历史。对于资产阶级怎样从革命的阶级走向反动的阶级,唯物主义与宗教、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斗争发展等做了详细的阐述。其核心的思想旨在表明传播科学社会主义只有恢复唯物主义的权威才是可能的,这无疑是在教育无产阶级要用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来武装自己,并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因为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以唯物史观为理论依据的,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接受为前提的,“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1]789这也就是说,科学社会主义必须从求助于理性转向求助于历史[5],从唯物史观出发,唯物史观是它的现实根基。

2“两大发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再从哲学角度去审视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必须以科学的世界观、认识论以及方法论为基础,而一旦离开这个科学的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也就没有其科学的存在。从逻辑上看,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科学社会主义当时是一种崭新的无产阶级思想体系。这样一种全新体系的形成,无疑是一个理论思维的过程,需要以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角度出发,深刻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需要对无产阶级的产生与发展作科学的分析,从而系统地总结历次工人运动的宝贵经验,准确地认识无产阶级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及其历史作用。只有基于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为指导,才能在一定的社会经验与政治条件满足后,顺利地实现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历史变革。

恩格斯从德国、法国两国哲学的发展谈起,指出辩证法在黑格尔那里达到顶峰,但其致命弱点是唯心主义。黑格尔哲学中的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是观念的展开,属于绝对精神。这种绝对精神,正如恩格斯所言,并非“是现实的事物和过程的或多或少的反映”,而是彻底被“头足倒置”了。而对法国的唯物主义,恩格斯的评价是“纯粹的形而上学的、完全机械的唯物主义”。恩格斯表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辩证地发生的,是经历着实在的历史,而绝非如法国的唯物主义所言的形而上学地发生。当我们回顾人类的历史时,会发现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不变的。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用联系的、整体的观点去看待世界和人类历史,避免形而上学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理论缺陷,也避免了陷入荒谬的唯心主义观点中。

这样,一种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就被提出来了。19世纪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伴随着无产阶级的不断斗争而在历史进程中轧下车轮印,社会的发展、政治的变革,其背后终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其中经济的发展及生产与生产关系的不断演变被认为是这种变迁的原动力以及最根本的原因。从而,资产阶级历史地被产生,无产阶级又被历史地产生,两个阶段又不可调和地斗争着,最终历史性地、必然性地产生了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绝对不是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故而唯物史观完成对黑格尔辩证法和法国唯物主义的扬弃,形成全新的现代唯物主义辩证法,终使社会主义不再停留于理性、天才人物发现的层面上,而是彻底地从唯心主义观点的束缚下解放了出来[6],也终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走向灭亡的必然性得到科学的阐释。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走向灭亡的规律性的逻辑阐释,在剩余价值学说发现后,更进一步清晰地表露出来。资本主义的经济运动规律揭露了其生产方式的本质,透过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表面看似“公平”的工资购买劳动却已无法掩盖工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多数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事实,无法掩盖资本家对工人进行剥削的本质,无法掩盖资产阶级不断占有剩余价值累积财富却仍在不断剥削日益贫困的工人的事实。由此,当两个相互对立着的阶级之间矛盾加剧至无法调和之时,政治的斗争便呼之而出,无产阶级的革命便一应而起。站在唯物史观的现实根基之上,剩余价值学说使得资产阶级社会中本不易被发现的但却根本上是不可调和的基本矛盾清晰地得以阐述,使“社会主义者也曾像经济学者一样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时,终于得到了“明亮的阳光”。“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这个问题的解决为起点,并以此为中心”[1]584。“由于这两个发现, 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1]797由此,“两大发现”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缺陷,使其由概念转化为现实,使社会主义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实现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

3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社会主义,作为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存在形态,其本身也需不断发展与完善。科学社会主义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支撑其科学框架,这个基础因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而得以实现;科学社会主义需要完善且系统的理论体系,恩格斯在《发展》中的阐述将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而社会主义终将取代资本主义,这种历史必然性虽然理论上得以阐明,却仍需在实践中将其实现,这个实践的主体必然且只能是无产阶级。

3.1在未来社会的主张上,“两个发现”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当现存的社会制度日益突显出它的不合理性与不公平时,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中已经有了不同的发展与变化,而适应于原先的经济条件的旧的社会制度再也无法适应全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当资本主义的大工业经济得到充分的发展时,其生产方式所带来的种种限制则不可避免地与其发生冲突。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得无产者的数量日益增多且日趋贫困化,却也同时催生且壮大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力量,从而使得无产者最终走向变革,夺取国家政权。这种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的冲突,已经不仅仅只是像一个念想一样停留在头脑中,而是真正、客观地存在着的。这是基于唯物史观的论断,表明科学社会主义的出发点与世界观基础是从社会物质生产出发,揭示现实社会生产方式内在矛盾及其运动规律,说明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是现实的社会运动,而非概念。《发展》一文中,恩格斯深入地分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从而历史性地揭示资本主义社会走向灭亡的必然,揭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得以建立的必然,揭示社会主义社会的全新诞生的必然。由此可见,在未来社会的主张上,“两个发现”揭示了未来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即:社会主义将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公有制将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

3.2在建立新社会的道路上,“两个发现”指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人类社会发展有如环环相扣的链条,而每一环链条都是必经阶段,有着其历史的合理性。社会主义同其它任何社会形态一样,也不是永恒存在的。唯物史观着眼探讨人的全面发展,表明随着社会发展,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将最终消失,社会的主人终将是人,自然界的主人也终将是人,人本身的主人也终将是人,自由王国终将得以实现,自由王国中的每个人都得以解放,得以全面发展。但是,每一位无产者都须知,要致力于实现社会主义及未来的共产主义,不能寄希望于伟人,只能从基本的客观事实,社会存在,即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运动规律中去寻找,只能以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为指导,切实努力奋斗不懈地去践行社会主义。

在建立新社会的道路问题上,空想社会主义诉诸于通过和平手段、依靠有产者和统治者来建立社会主义的实践,却终未实现。《发展》对这种和平的幻想作了批判,坚持走无产阶段革命的道路来建立社会主义,坚持以无产阶级为建立新制度的决定性的力量,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与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紧紧结合起来。正如恩格斯所言:“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1]817

《发展》通过对空想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叙述以及深刻与全面的评价,论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及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成为科学,资本主义社会本身所固有的不可调和的基本矛盾的发展最终将历史性地导致社会主义的出现,成为社会主义运动的科学指南。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要科学系统地分析当代的资本主义新的发展及其变化,探索科学社会主义的建设与未来发展,不断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仍然离不开《发展》的科学指导。回顾恩格斯的不朽著作《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问世一百年来的光辉战斗历程,我们深刻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无产阶级革命之艰辛,却又同时感受到科学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而今,著作中这种科学的预见,即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已经在我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变成了现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尽管我们会面临新问题,新挑战,但是科学社会主义也会随着实践不断丰富与发展,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基石的“两大发现”也会一直指导着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建设。

如果说我们能《手稿》中看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思想的萌芽;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看到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又能从《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中看到唯物史观从书斋走向社会,成为无产阶级斗争的武器,那么《发展》一文则是为建立在“两大发现”基础上的科学社会主义从书斋走向社会,指导无产阶级斗争实践奠定了科学的基础。由此可见,此文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243.

[3]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0.

[4]于凤梧. 坚持科学社会主义——读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80(5):1.

[5]颜晓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方法论转变[J].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1(4):1.

[6]梅荣政.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读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节选二、三部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2):58.

[7]陶春丽.马克思和恩格斯时代精神理论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8):44-45.

责任编辑:沈宏梅

Views on Historical Materialism, Surplus Value Theory and Scientific Socialism—Review onTheDevelopmentofSocialismfromUtopiatoScienceby Engels

WANG Xiaoshang

(College of Marxism,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117, China;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We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Wenzhou 325035, 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from Utopia to Science was a masterpiece written by Engels in early 1880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s well a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surplus value theory, Engels stated the importance of “Two Discoveries” in the development from utopia socialism to scientific socialism. This book, which was honored by Marx as the “introduction to scientific socialism”,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Marxist development.

Keywords:history of Marxist development; scientific socialism; historical materialism; surplus value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907(2016)01-0079-04

作者简介:王小尚(1983-),男,浙江温州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校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收稿日期:2015-08-28

猜你喜欢
剩余价值科学社会主义唯物史观
民主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区别探讨
青年时代(2016年30期)2017-01-20 00:07:08
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坚持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当代社会政治思潮对中国的影响
商(2016年21期)2016-07-06 14:07:46
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源
剩余价值规律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表现
企业导报(2016年5期)2016-04-05 14:09:18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
唯物史观与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