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勤思,曹杰,黄志玉,何小松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策略研究
田勤思,曹杰,黄志玉,何小松
从课程资源获取途径、课程教学形式、教师角色、课程认证、社会认可度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特点,在错位发展与分类推进、更新观念与提升能力、整合资源与建设平台、政策保障与创造条件等方面入手,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基本策略。
在线开放课程;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建设与改革
自2012年MOOC元年以来,清华、北大、上海交大、复旦等国内名校纷纷加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三驾马车”的Coursera、Udacity和Edx。以我国高校、政府、企业为主体建设的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正在兴起,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高校、教师对在线开放课程非常关注。国务院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的战略部署,35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率先组建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178所高校于2014年达成“驻马店共识”,共同探索新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一)优质课程资源获取途径改变
第一,在线开放课程提供了更丰富的优质课程资源。截至2015年12月统计,MOOC三大课程平台中,Coursera有647门课程,Udacity有38门课程,Edx有181门课程,涉及艺术、生命科学、商业管理、经济与金融、教育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统计学、心理学等领域。Coursera在其官方中文学习社区开放所有课程的中文课程介绍,其中有54门课程以中文授课或有中文字幕;Edx有10门课程以中文授课。以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为代表的国内高水平大学自建MOOC平台,超星公司等社会资本建设的“泛雅”平台等纷纷上线,为国内学习者提供了更丰富的优质课程资源。以清华大学学堂在线为例,共有国内外一流大学与知名机构的424门课程,涵盖计算机、经济管理、理学、工程、文学、历史、艺术等多个领域。随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的出台,各个高校对在线开放课程日趋重视,社会资本加入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降低了教育成本,未来优质课程资源将更易获得。
第二,在线开放课程的学习经历及效果逐渐被官方认可。一方面,部分高校开始认可在线开放课程学分。如杭州师范大学从2014年初开始在本科生通识课教学中推出上海交通大学在线开放课程,并实现学分互认;自2014年起,贵州省属各高校开设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讲座,辅修专业、双专业、双学位的课程以及职业技能培训课程等均可互选,从通识教育课程(含必修课、选修课、各级精品建设课)开始试点,逐步过渡到所有课程。另一方面,除Coursera、Udacity和Edx等国际MOOC平台所开设的课程外,部分国内高校在线开放课程也陆续对考核合格的学习者颁发课程认证证书。从现有趋势来看,今后在线开放课程认证证书将越来越多地被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国内高校所认可,并进行学分记载。在线开放课程将实现与学历认证挂钩,成为高校学生毕业和学位取得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课程教学形式转变
“教”与“学”2个方面的形式均发生转变。“在线学习”和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法实施“混合式教学”是未来课程教学的主要形式。传统的“老师课堂上讲,学生回家做作业、通过考试获得学分”形式,转变为“学生线上完成听课、讨论、作业,通过线上或线下考核获得学分”或“学生线上完成听课、通过线上或线下考核获得学分,教师指导线上及线下讨论、作业、项目”2种主流形式。学生学习过程向参与式、探究式、体验式学习转变,知识内化在线上或线下经老师的帮助与同学的协助而完成[1]。传统教室将成为学习的会所。学生集体做作业、答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为师生;学习过程可在任何地方,学习方式灵活[2]。例如,果壳网旗下的“MOOC学院”,收录了主流的三大课程提供商Coursera、Udacity、Edx的所有课程,将大部分课程的课程简介翻译成中文,学习者可以在MOOC学习社区和同学进行讨论,并记录上课笔记。
(三)课程认证社会认可度提高
在线开放课程向通过考核的学习者颁发课程认证证书,认可学习者的学习经历与学习效果。在线开放课程认证证书,除了被高校认定为相应学分从而成为获取毕业资格的重要途径外,还逐渐改变了用人单位的招聘指标。根据对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重庆气矿、重庆钢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都戛纳星美影城管理有限公司渝北分公司等8家重庆地区企业的20位HR部门负责人的访谈可知,20人一致认为高等学历教育成绩不是用人单位唯一招聘指标,13人认为在线开放课程认证可能成为未来企业招聘的重要指标,4人已将在线开放课程认证作为招聘指标使用。在应聘岗位工作时,同等学历、学位的受聘者是否通过在线开放课程获得了符合该岗位要求的其他能力,将成为受聘者的重要就业砝码。用人单位在招聘环节的关注点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即从过去单纯的关注学历、学位证明,转变为受聘者学历、学位证明和个性化能力培养的多元化关注。这将成为学习者选择在线开放课程的重要内生动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共同特点包括:办学时间短;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经验少;办学条件与“985”“211”高校相比有明显差距;教师队伍的学历、职称、年龄结构不尽合理;办学定位以服务地方经济、特定行业企业为主;人才培养注重学生工程能力、应用能力;课程结构重视实践环节。面对在线开放课程的浪潮,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诸多挑战。
(一)课程面临分化、淘汰
由于自身实力不足,应用型本科院校当前开设的课程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团队、教材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与高水平大学的高质量在线开放课程相比有较大差距。在“互认学分”的趋势下,大部分通识教育课程,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基础课程,专业平台课程或专业基础课程,面对在线开放课程所呈现的“名校”“名师”“名课”效应将面临严峻挑战。部分课程面临淘汰,只有具有地方、行业特色的课程,以及特色实践环节的课程,才有可能在竞争中得以保留。
(二)人才培养功能面临转变
在学生趋于选择在线开放课程提供的高质量的通识教育、文理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类课程的情况下,校本课程向学生提供通识教育、文理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的功能将逐渐弱化,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功能有可能被局限在专业教育方面。特色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课程建设将成为未来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的重点。利用“在线资源+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提供实验场地、仪器设备、模型验证等,实施实验教学和组织实践活动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工作。
(三)教师角色面临转变
参与课程设置、开发、资源建设等工作的教师团队逐渐与参与课程实施、辅导、考核等工作的教师团队分流,教师群体将形成“课程提供者”与“课程实施者”的两极分化。通识教育、文理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类课程教师,以及部分专业平台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教师,被迫成为“课程实施者”,开展学生学习指导、辅导答疑、课堂交流组织、实验和实践教学组织工作。部分特色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课程教师成为“课程提供者”,开展课程内容的构建、优质在线开放资源的制作与更新、微课视频的录制等工作。
(一)错位发展,分类推进
第一,选择特色课程与优势力量重点建设,错位发展。在进行规划时,应立足于办学定位、类型和层次,从自身优势出发,探索体现学校优势和特色的课程体系,重点培育彰显学校特色、能够给学生传授特色化知识的课程,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到真正能反映学校实力的课程上,培育和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避免低水平重复,避免流于形式[3]。一是要重点规划紧贴区域性、地方性、行业性、应用型办学定位,选择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行业企业需求的特色理论课程进行建设。课程内容特色鲜明,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地方或行业背景方面较其他高水平大学具有显著优势,不易被复制或取代。二是要重点规划着力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建设。课程对实验设施设备、实训基础设施和实验实训项目要求高,除了“虚拟仿真”环节以外,不易被取代。
第二,找准校本在线课程的建设方式,分类建设。校本在线课程可分为3种不同建设形式。一是网络辅助教学课程。即主要通过传统课堂授课,课程网络资源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参考、辅助与补充,经传统考核方式认定学分。二是在线学习课程。即教师不再到传统课堂上进行授课,学生完全通过网络在线自主学习,并通过网络提交作业、互动答疑,学生可通过参加线上考核或线下集中考核等方式来认定学分。三是混合式教学课程。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学,以学生自学替代大部分的传统课堂教学,再由教师组织在课堂上进行答疑、演讲、辩论、情景剧等以学生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翻转式课堂教学。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建设,才能有效发挥在线课程优势,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分类建设校本在线课程,是教师学习课程教学内容构建、课程知识点拆分与重构、微课程教学设计等课程资源建设并开展相应实践的重要途径。
(二)更新观念,提升能力
第一,摒弃“为开放而开放”的课程建设观念。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普遍存在“重申报轻建设”“重建设轻使用”的现象。申报、建设、使用,要回归“提升教学效果”的本质,应自上而下,从教学管理人员到教师全员范围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树立“为效果而开放”“为效果而申报、建设、使用”的正确观念。只有把握“服务于提升教学质量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这一战略方向,才能明确课程究竟应该如何建、怎样用,以及教什么、怎么教等基本问题[4]。
第二,突破传统以“教”为中心的观念,树立以“学”为中心的课程教学理念。在线开放课程以“学习无处不在,信息触手可及”的方式打破时空界限,为学习者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更便捷的学习渠道、更新颖的学习模式。教师要突破“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室为中心”的传统观念,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从“传授范式”向“学习范式”转向[5]。
第三,杜绝低人一等的思想,正确理解“课程实施者”的工作职责。在线开放课程与翻转课堂的结合对学习指导、辅导答疑、课堂交流组织、实验和实践教学组织等教学组织关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室功能转变为讨论室、研究室、实验室、实训室,教师开发足量讨论题目、探索性实验项目或实践操作项目。如果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看作课程的第一次建设,那么,课程实施就是课程的第二次建设。对于强调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其意义甚至大于知识传承为重点的第一次建设。
第四,克服畏难情绪,提升教师能力。一是在线开放课程与翻转课堂的结合使教师面对学生开放式的提问和多样化的辅导需求,要求教师具有更全面、深入的专业知识,更高的教学组织能力。教师通过不断了解专业领域的前沿发展,积极参与行业企业挂职锻炼、教师发展中心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充分开展课前教学准备,是避免被学生“问倒”的有效途径,也是避免学习指导、辅导答疑、课堂交流等形式化、空壳化的关键。二是掌握新的信息化技术和培养高度的信息化素养,是教师胜任“课程提供者”角色的必要条件。作为“数字移民”的教师在面对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学生时,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信息化技术,将其运用到课程资源建设中。
(三)整合资源,建设平台
第一,整合利用内部资源。一是成立专门机构,配齐技术人员,在确保网络运行条件、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功能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对开展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单位和教师提供相关培训,组织相应学习、讲座,提高全员信息化素养。二是实现建设课程与运行课程的自动对接,为开展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单位和教师提供便捷服务。
第二,合理利用外部资源。一是与其他兄弟院校合作,共建平台、共享平台,节约开发成本,相互交流借鉴。二是与社会机构合作,通过共建或购买形式,引进成熟课程资源和平台。
第三,落实平台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根据自身经济实力、人力资源条件等基本情况,选择符合自身定位与条件的资源整合路径,落实平台建设,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提供基本平台保障。
(四)政策保障,创造条件
第一,改革绩效分配方案,保证单位和教师开展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实施的积极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结构的特殊性,决定了多数教师以课时工作量为酬劳发放标准。无论教师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扮演“课程提供者”还是“课程实施者”的角色,其工作量均大大超过了传统课程授课教师。学校在分配制度上可通过竞争性项目经费、奖励经费和工作量系数等方式,着重考虑参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教师,保证其工作积极性。
第二,改革职称评聘标准,打通“教学型”教师职称晋升渠道。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较其他高水平大学普遍偏低,但当前高校职称评聘门槛大环境仍是“重科研,轻教学”。一是要通过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相关研究项目向决策部门提出新的职称评聘条件政策供以参考。二是学校内部要适时改革职称评聘指标,将在线课程建设与实施相关教学改革课题、项目作为职称评聘的重要指标,适当降低科研指标,打通“教学型”中高级职称评聘通道,对潜心教学建设与改革工作的教师提供相应晋升机会。
第三,改革教学基层组织,构建以课程群(组)为基础的教学团队。传统的以专业为基础设置教研室作为教学基层组织的做法,不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基层组织的建设。根据办学定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基层组织应以人才培养目标和任务为内在联系纽带。围绕相近的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要求,针对关联度高或连贯性强的多门课程,组织课程群或课程组,以此为基础成立课程群(组)教学团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基层组织建设的合理组织形式。以课程群(组)为基础设置的教学团队,遴选高水平团队带头人负责课程群(组)建设整体工作,由课堂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负责微课视频建设,较高信息化水平的教师专门负责在线资源的建设与维护,其他教师承担线上与线下学生的学习指导工作。整个团队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各司其职,有利于推动在线课程建设与实施工作的开展。
[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
[2]李志民.MOOCs的挑战与大学的未来[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
[3]方光华.综合性大学开放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12).
[4]张树永.以培养目标为导向推进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5(3).
[5]宋灵青.MOOC时代教师面临的挑战与专业发展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9).
(编辑:刘姝)
G423.07
A
1673-1999(2016)11-0109-03
田勤思(1980-),男,硕士,重庆科技学院(重庆401331)教务处教研科科长,讲师,研究方向为酒店管理、教学管理;曹杰(1983-),男,硕士,重庆科技学院教学质量与评估办公室科长,实验师,研究方向为油气田开发工程、教学管理;黄志玉(1967-),女,硕士,重庆科技学院教务处副处长,教授,研究方向为绿色建筑、教学管理;何小松(1975-),男,硕士,重庆科技学院学生工作部副部长,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教学信息化、教学管理。
2016-09-18
重庆市2015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应用型大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15315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