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半身不遂”针灸教学研究

2016-03-23 14:40黄伟贞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通腑偏瘫中风

黄伟贞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部,南宁 530021 )



“中风半身不遂”针灸教学研究

黄伟贞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部,南宁 530021 )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中风发生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多数中风患者存在一定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对患者的生活能力造成了严重影响,且预后较差。为此,临床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针灸作为我国中医疗法中的经典,在中风半身不遂治疗中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因此,加强针灸教学的创新研究具有较高的医学价值。

针灸教学;中风;半身不遂

中风是临床诊疗中较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多伴语言功能、肢体功能及神经功能等障碍,其中以偏瘫、半身不遂较多[1]。患者在中风后通常会出现吞咽障碍、偏瘫、半身不遂等并发症,轻者会在饮食或者饮水过程中出现呛咳现象,导致患者食物与水分摄取量的下降,重者必须鼻饲或静脉注射补充液体,极易导致患者发生心理障碍、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窒息以及脱水等不良反应[2-3]。为适应临床针灸教学发展的需要,中医针灸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中医学思维,采用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针灸学习效果,为中风半身不遂的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保证。

1 中风半身不遂针灸教学的历史和现状

中医治疗的最大特点不仅仅体现在标本兼治方面,还因为其具有辨证论治的优点。中医辨证论治是指通过运用中医的基本理论对疾病进行辨证分析,坚持“治病必求其本”的治疗原则,促进疾病的逐渐好转直至治愈[4]。中风在心血管病、脑血管病以及癌症等疾病中占据首位,中风后引发的半身不遂,其临床症状以肢体功能僵化为主,针灸综合治疗中风后半身不遂具有相对较为突出的疗效,而且在临床中风后半身不遂治疗中积累了很多经验。半身不遂的针灸治疗教学过程中,做到患肢取穴是基本的治疗步骤,但同时还应结合中医的辨证论治进行治疗。

现代医学认为,中风半身不遂属于脑血管意外范畴,半身不遂的临床症状主要体现在肢体层面,但是病变部位的根源在于大脑皮层运动中枢[5-9]。而目前针灸教学多注重在患者患肢取穴进行针灸治疗,忽略了对运动中枢临近部位的针灸教学指导,对“近部取穴”原则的教学认识不足,因此,对于中风半身不遂的中医针灸治疗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头针疗法,通过刺激患者的运动中枢,达到神经刺激效果[10-14]。此外,经穴治疗和头针治疗不能仅仅单一使用,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循经取穴与辨证取穴应在不同的疗程中应用,具体情况可依据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进行调节。

2 中风半身不遂针灸教学的最新进展

中风后半身不遂对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造成了不良影响。目前,积极寻找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是中风治疗研究中较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从而形成不同中医辨证证型,痰证、火热证以及腑实证。急性时期治疗的重点应该放在标上,及时有效地缓解其急性症状。痰瘀互阻型中风到最后会导致升降失常、中焦壅滞,进一步致使气郁化火、肝失疏泄,最终形成浊毒上逆、痰浊化热、腑气不通、毒损脑络。陈有智[15]认为,中风与痰、瘀、虚、风、火等因素具有密切的联系,为本虚标实之证,其中风急性期主要以标实为主,因此,中风急性期的临床治疗需要利用生大黄(荡涤胃肠积滞、通腑化浊)、胆南星(熄风化痰清热)、芒硝(通腑导滞)所构成的化痰通腑汤,全面的通腑导滞、清热化痰等,提升其临床治疗效果[16]。另外,有研究[17-18]认为中风病属于本虚标实病症,采用通腑汤时间过久,能够将苦寒攻下,但也伤阴耗气,因此口服通腑汤6 d之后,再食用上述药方中去大黄、芒硝,加入麦冬、黄芪、赤芍、川芎熬制成的汤药,这些汤药具有活血通络的功效,能够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3 中风半身不遂针灸教学的启发

3.1 创设教学情景,加强学习体验 创设情景可以加强学生对针灸学习的深刻认识,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灸教学中的情景创设通过学生亲身的体验,将所看到、学到及实践得到的知识进行融合。情景创设过程也可以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比如录音、投影、录像以及多媒体技术等为学生创造模拟真实临床环境的诊疗室,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同时感受到临床诊疗似的体验[19]。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自身的临床教学经验,将针灸教学中的模仿、训练及感受融合于一体。

3.2 以问题为导向,加强师生互动 中医针灸的学习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学习过程,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主要是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隐含问题,并不断分析解决问题,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20]。中医针灸教学中,由于针灸涉及的穴位较多且复杂,学生需要将其作为重要学习内容,熟练背诵并记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临床上中风半身不遂患者的临床症状,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能力,并将学生的学习疑惑作为教学重点,引入课堂教学中,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改变传统教师“填鸭式”教学模式,将针灸教学中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由学生主动提出学习疑问,并向教师提出疑惑。

3.3 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材编排 中医理论的内容较为繁杂,尤其是针灸治疗,众多的人体穴位及针灸特点要求学生熟记。传统的针灸教学中通常将刺灸法放置在经络、腧穴讲解之后在学习,由于中医针灸学习重在实践,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先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通过培养学生的主动动手能力,鼓励患者积极尝试穴位针灸,使针灸学习达到纲举目张的作用[21]。传统针灸教学中通常只注重针灸穴位治疗,往往忽视了中药在针灸治疗的运用[22]。针灸治疗中风半身不遂患者得到了纾解,但是由于中风导致的血液瘀滞症状得不到有效缓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针灸治疗的效果。

比如,在中风针灸教学中应向学生讲述患者中风后的生理变化及临床表现。中风急性期患者容易引发气虚血瘀、半身不遂、神志不清等临床症状,急性病的发生通常是由脏腑功能失调造成的,中焦气机紊乱,结成痰热,消灼津液,致使形成便秘;如果患者腑气不通,则会使浊邪入侵,人体清窍被蒙蔽,加重病情发展,可能会使病人出现昏厥现象。因此采用通腑法作为应急措施是较为科学的,通腑法一方面能够使腑气畅通、去除瘀痰、疏通经络与气血,改善半身不遂状况;另一方面可以清除肠胃瘀滞的痰热,以致浊痰不能上扰神明;第三方面可以在急性缺血中风发作时,固阴制阳,防止身体内部出现阴虚阳亢的状况。因此,对于中风患者,除了给予有效的针灸治疗外,还应辅助中医汤药治疗。这在中医针灸教学内容中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4 创新针灸教学的效果

中医学者孙思邈在其著作中提到: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不药,药而不针,尤非良医也。通过对针灸教学进行不断的变革和改进,针灸在中风半身不遂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高淑清[23]应用针灸治疗中风偏瘫3个月后,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以及生活质量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且接收针灸治疗的患者改善效果更为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较为显著,能有效降低患者致残率,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吴发荣[24]选取600例中风偏瘫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独享,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了针灸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7%,治疗组治疗后LSIA、QH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MBI)为 (85.32±6.5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52±7.63)分,治疗组治疗后Fugl-Meyer评分为(72.27±8.2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39±8.0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灸治疗可促进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5 小结

综上所述,中医针灸治疗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学理论层面,应加强教学中与学生的互动,采用模拟病例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学生对针灸穴位及中医辨证治疗方法的认识和掌握,只有在教学中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并用理论指导实践,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中医针灸教学质量,从而为中风半身不遂等神经内科疾病的针灸治疗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1]AGUNLOYE A M,OWOLABI M O.Exploring carotid sonographic parameters associated with stroke risk among hypertensive stroke patients compared to hypertensive controls[J].Journal of Ultrasound in Medicine,2014,33(6):975-983.

[2]罗镜森,李菁,许明辉.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研究进展[J].中华针灸电子杂志,2015,22(6):10-11.

[3]杨骏.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6,5(2):162-164.

[4]王玉鹏.针灸推拿综合治疗中风半身不遂临床疗效观察[J].医药前沿,2012,17(24):49.

[5]刘志丹,李海燕,宋毅,等.针灸治疗中风运动功能障碍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系统评价[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11):38-42.

[6]诸晓英.阮少南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的临床经验[J].上海针灸杂志,2001,20(4):3-4.

[7]黄伟东.针灸治疗中风的临床研究进展[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16(7):27-28.

[8]高宏杰,周宇,李敬华,等.论刘家瑛教授对针灸治疗中风的认识[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2(6):115-117.

[9]Singer,C J,Mansfield,et al.The effect of post-stroke lower-limb spasticity on the control of standing balance:Inter-limb spatial and temporal synchronization of centres of pressure[J].Clinical Biomechanics,2013,28(8):921-926.

[10]王彩云.观察辨证分型配合针灸治疗半身不遂的临床疗效[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14):61.

[11]唐巍东.针灸与推拿治疗中风半身不遂67例[J].按摩与康复医学,1996,10(1):5-6.

[12]闫朝升,李丹,夏铭徽,等.基于因子分析的古代针灸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症用穴规律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6):85-87.

[13]原民,卫晶仙.头针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的应用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2):1677-1678.

[14]王帅,王梓炫,马振亮,等.中风中医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关系的研究概述[J].中国中医急症,2016,25(3):468-471.

[15]陈有智.化痰通腑汤治疗中风急性期临床疗效评价[J].光明中医,2014,22(10):2105-2106.

[16]陈炯.分析化痰通腑汤治疗中风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J].世界中医药,2015,3(A02):932-932.

[17]赵云杰.化痰通腑汤治疗中风急性期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6,8(4):89-90.

[18]石佳,刘金芝,刘密,等.PBL结合案例教学法在针灸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9(14):205-206.

[19]张永臣,张学伟,贾红玲.改良案例式教学法在针灸医案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2):72-73.

[20]邹伟,程伟,王珑,等.理、技、方、案是彰显针灸特色教学的关键环节[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9):83-84.

[21]茅骏霞,李艺.案例教学法在中医针灸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J].上海针灸杂志,2015,5(11):1131-1134.

[22]唐巍.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30(7):132-134.

[23]高淑清.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17(5):1002.

[24]吴发荣.针灸治疗对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10):102-104,107.

Acupuncture education on hemiparalysis caused by stroke

HUANG Weizhen

(Outpatient Department,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Nanning 530021,China)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alterations of life space and life style,the occurrence rate of stroke is increasing.Most patients with stroke have a certain limb dyskinesia,which can cause a certain effect on the patients’ living ability,with a poor prognosis,Therefore,searching for effective treatment protocol is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clinic.Acupuncture,as the classic TCM therapy in China,is positive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the treatment of hemiparalysis caused by stroke.Therefore,strengthening the study on acupuncture education of great medical value.The study reviews the acupuncture education on hemiparalysis caused by stroke,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related acupuncture education.

acupuncture education;stroke;hemiparalysis

10.13463/j.cnki.cczyy.2016.06.065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计划课题(Z2013049)。

黄伟贞(1964-),男,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风病诊治、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遗症、针灸治疗各种瘫痪等研究。

R255.2

A

2095-6258(2016)06-1284-03

2016-09-21)

猜你喜欢
通腑偏瘫中风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通腑降气汤治疗腑气郁滞型便秘6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
通腑逐瘀汤治疗创伤后腹胀122例
自拟通腑理气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7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