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巍
(中国建行银行湖北分行 硚口支行,湖北 武汉 430030)
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曾巍
(中国建行银行湖北分行 硚口支行,湖北 武汉 430030)
人民币国际化是未来金融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着汇率形成机制缺乏弹性,完全自由兑换货币难;货币市场监管效率低下,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低;人民币国际流通量不足,区域经济贸易浅层次;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经济结构性矛盾凸显等问题。据此,必须改革完善汇率制度,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加强金融监管力度,提升金融市场的开放水平;开展亚洲货币合作,促进周边区域贸易纵深化;巩固发展实体经济,加大经济结构性改革力度。
人民币国际化;面临问题;路径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我国与东南亚及西北方周边国家边境贸易量逐步增加,人民币在交易结算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人民币区域化凸显;随着贸易、金融全球化发展,人民币参与国际贸易结算比重不断加大,人民币正在走向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不仅是我国在国际社会中政治权利的体现,也是我国经济目标和国家长远利益的体现。因此,在人民币区域化的基础上,人民币国际化是未来我国金融发展的趋势。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现状
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高海红(2010)指出人民币国际化是债券和股票等直接融资市场中人民币的私人使用增加,刺激直接融资市场发展的结果[1];苏俊霞等(2012)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行性,认为国内金融体系的不稳定、货币政策操作方面的风险、汇率形成机制缺乏弹性和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阻碍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2];刘政永和孙娜(2013)认为,从国际铸币税角度,我国需要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使人民币也能参与国际铸币税分配[3];刘力臻(2010)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将会由周边区域化向国际化过度,以加快其进程[4];甄峰(2014)对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其发展方向[5]。还有不少学者分别从汇率变动[6]、离岸市场[7]、经济发展[8]等角度进行研究。综观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从多种视角出发,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利弊条件与可行性、问题与路径等方面进行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体系。但是,从金融全球化的视角出发进行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能一定程度上完善研究体系,拓展研究视角。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现状
首先,跨境流通和结算快速增长。据中国央行金融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跨境贸易结算金额达7.23万亿元,增长10.4%;4年内增加额高达4.29万亿元,年均增长率实现了25%。可见,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的推动下逐步实现了区域初步流通使用,并且能同这些国家进行一些规定范围内的自由兑换,从某种程度上说,人民币已经实现了区域化货币功能;其次,人民币互换量稳步增长。在东南亚自由贸易区,人民币已成“硬通货”,少数地区甚至可以直接进行交易、结算,实现了境内流通,作用仅次于美元、欧元。部分国家如白俄罗斯、韩国、菲律宾、柬埔寨、马来西亚等,已将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最后,我国金融业结构正在调整。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之一是调整、优化金融结构,而合理的金融结构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基石。改革开放后,虽然我国的金融业从“单一型、集权式”转向“多元化、分散式”发展,使得金融结构合理化程度不断的提高,但是却依然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问题。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特征
首先,人民币国际化与金融基础相对薄弱并存。中国经济虽然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和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就人均经济实力而言,仍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十分明显。再加上我国金融体制不健全,金融市场有待完善,多种因素导致金融基础相对薄弱,金融机构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由此产生金融供给和金融创新不足,不能满足经济主体对金融产品多样性的投资需求和构建适应性的金融环境。
其次,货币国际化与经济结构性改革并存。在市场经济机制的引导下,中国经济实力突飞猛进,但经济形势出现了新变化,尤其体现在工业产能严重过剩、农业发展滞后、服务业发展缺乏创新。十八大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核心是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进入深水区。这一转变势必加速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人民币国际化道路。
最后,人民币国际化普通货币角色与区域性角色并存。自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人民币币值稳定赢得了良好的信誉,在与周边国家的边境贸易中作为支付手段被广泛使用。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人民币仍充当普通货币角色,作为记账单位并未能在亚洲区域内发挥货币稳定器功能的“货币锚”作用。因此,在全球范围内人民币并未成为关键货币,也尚未进入国际货币的行列之中,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国际货币的角色。
(一)汇率形成机制缺乏弹性,完全自由兑换货币难
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障碍是其汇率形成机制缺乏弹性。由于“三元悖论”现象[9]的存在,一个国家无法同时实现资本市场开放、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三个目标,作为大型经济体的中国会毫无疑问地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维持汇率稳定,这样就必然导致对资本账户长期实行较为严格的管制。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低估和人民币名义汇率的渐升,导致了市场上人们对人民币单边升值的预期,越来越多国外市场主体愿意持有人民币资产,体现出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典型“跛脚”特征。人民币在不能实现充分回流机制下,将会导致外汇储备加速堆积,这不但会加剧央行的冲销压力,也会加剧国内流动过剩,加剧通货膨胀的压力。由于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稳健度和汇率合理化不够完善,外汇当局仍对我国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有着诸多的限制。
(二)货币市场监管效率低下,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低
随着资本项目的进一步放开和人民币兑换量逐步增加,金融市场资本流动性增强,跨境资本交易大进大出的频率更高,货币冲击风险加大,结果将放大国内经济波动,表现为国内经济脆弱性和金融市场不稳定性,严重时会出现传导性经济危机。而面对一些跨境投机性资金的流动,中央银行需要时时刻刻进行适当的监管,这势必加大央行的监管成本。同时,人民币国际化实现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具备高度发达、开放的金融国内市场。虽然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程度较快,但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着严重的结构失衡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的债券市场规模还普遍较小,信用债券发育相对滞后;二是国内利率市场化程度较低,与之相对应的监管水平不高,监管经验不足。
(三)人民币国际流通量不足,区域经济贸易层次浅
在现代国际经济关系中,人民币国际流通量是影响其国际化的重要因素,虽然人民币在境外流通规模呈不断上升趋势,但其规模仍然较小。2009年,境外人民币流通规模为4062.875亿元,占人民币总量的比例为10.7%[10];2014年,经常项目人民币结算金额为6.55万亿元,占人民币总量的比例为5.5%。由此可见,虽然近年来,人民币国际流通量呈现出逐步增加的趋势,但流通量占总量严重不足。同时,区域经济贸易主要停留在边缘产品,呈现出“浅层次”贸易现象,深度不足。由于“货币替代”现象的存在,在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并迈向国际化过程中,资本会在我国境内外流动更加便利,经济遭受外部冲击性可能较大。根据“逆格雷欣法则”,人民币将会被市场驱逐,导致人民币逆转,区域贸易量会受到极大限制。
(四)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经济结构性矛盾凸显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进入深水区,发展速度放缓已成常态。目前,我国工业产业普遍面临产能过剩问题,结构性矛盾突出。农业经济发展也面临着种、养业比重过大,精深加工比重过小,内部结构性失衡的问题。为此,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消费、投资和进出口是传统的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而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需、政府投资和出口,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内需潜力没有挖掘出来,加上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严重,收入差距较大,导致消费需求严重不足。同时,我国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行业发展相对滞后,出口制造业和一般加工产业处于低端水平,基础工业创新驱动不足,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一)改革完善汇率制度,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
虽然当前我国利率、资本和汇率三个市场发育度不高,处于探索阶段,导致我国对完全放开下资本项目的人民币自由兑换有诸多管制,但是推动资本项目的深化,促进人民币自由兑换,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必由之路。因此,应该循序渐进地采取合理措施推动资本项目自由兑换进程,同时要适当提高存款利率,加快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步伐。一是稳定总量,优化结构,推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应当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引导金融机构有效配置信贷资源,为稳定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二是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探索建立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逐步建立地方政府跨年度预算平衡制度,减轻地方政府对土地收入的依赖;三是完善监管协调机制,进一步落实对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机构和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等领域的监管责任,切实发挥地方政府在防范化解区域性金融风险和打击非法金融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二)加强金融监管力度,提升金融市场的开放水平
在金融监管上,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加强。一是创新金融产品,扩大金融市场。鼓励创新股票、期货等金融衍生品,逐步扩大资本市场规模,提高市场效率;二是推进自由贸易区进一步建立与完善,鼓励人民币开展离岸业务职能,为境外人民币回流提供相应的服务;三是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开放,不断增强金融体系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对金融机构的考核机制,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盈利模式。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四是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政策,增强引导效果的预期,疏通传导机制,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深入推进保险产品费率改革,强化市场化形成机制,鼓励商业保险进入农业领域[11]、工业生产领域和商业服务领域,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保障。
(三)开展亚洲货币合作,促进周边区域贸易纵深化
仅仅依靠我国自身的力量很难顺利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必须加强与东亚国家进行紧密的经贸投资合作与货币合作。一是增大人民币与东亚第三方间贸易规模。通过增加贸易往来,提升货币合作力度;二是积极与周边国家开展双边或多边合作,坚持在对外投资和对外援助中,以人民币为基本结算币种;三是大力加强与其他亚洲国家的货币合作。可以共同创设货币机构,制定统一的亚洲货币单位,实现区域计价、流通手段与储备等货币职能;四是注重人民币在区域间的流动和区域中的成长,逐步向亚洲储备货币发展,形成区域性货币,以深化区域贸易发展。
(四)巩固发展实体经济,加大经济结构性改革力度
巩固发展实体经济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需要。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必须牢牢把握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实体经济发展中,要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一是优化要素配置。必须进一步优化资本、土地、技术、劳动力、管理等要素配置,引导资本向公共服务领域倾斜,实现供给创新[12];二是加快城镇化建设和城乡统筹改革步伐。虽然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但是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已成为突出矛盾,必须加快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与城市建设配套的第三产业,推动城镇化的进程[13];三是推进农村供给侧改革,不断提升农业资源集约化经营的程度[14]。应当建立健全农产品供应流通体系,树立产业融合发展观念,加快种养加、农工商一体化发展进程,实现农村三产交叉融合发展。
[1]高海红,余永定.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与条件[J].国际经济评论,2010(1).
[2]苏俊霞,贺军,陈佳倩.人民币国际化可行性分析——基于风险视角[J].中国市场,2012(40).
[3]刘政永,孙娜.国际金融危机下人民币国际化成本收益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2013(6).
[4]刘力臻.人民币国际化的独特路径及发展前景[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5]甄峰.人民币国际化:路径、前景与方向[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5).
[6]沙文兵,刘红忠.人民币国际化、汇率变动与汇率预期[J].国际金融研究,2014(8).
[7]乔依德,李蕊,葛佳飞.人民币国际化: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的互动[J].国际经济评论,2014(2).
[8]何平,钟红.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发展效应及其存在的问题[J].国际经济评论,2014(5).
[9]周兵,靳玉英,万超.三元悖论政策配置与政策取向的经济效应——基于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视角的分析[J].财经研究,2013(11).
[10]许珊珊.人民币境外流通规模测算:1997~2009年[J].甘肃金融,2011(1).
[11]汪发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面临的问题与化解对策[J].经济纵横,2015(2).
[12]刘尧飞,沈杰.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供给侧改革分析[J].理论月刊,2016(4).
[13]汪发元,邓娜.城镇化与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动态互动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5(4).
[14]汪发元,吴学兵,孙文学.新型农业经营者特征对其经营规模的影响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6(5).
责任编辑 胡号寰E-mail:huhaohuan2@126.com
责任编辑 胡号寰E-mail:huhaohuan2@126.com
2016-04-22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14YJC630004)
曾巍(1974-),男,湖北武汉人,经济师,主要从事金融国际化研究。
F82
A
1673-1395 (2016)08-00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