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李雪
杨广馨 笔墨之路,积跬致远
文/本刊记者 李雪
书法家杨广馨,字宗翰,号一蓬,别署积跬庐。
从这几个书斋名、字与别号可以读出杨广馨的学书之价值取向与理念。
“宗翰”意味着取法乎上,以古人的翰墨为宗,学书永远要寻根溯源,以古人碑帖为基石,具备法度。
别号“一蓬”出自鲍照的《芜城赋》,其中提到:“棱棱霜气,蔌蔌风威。孤蓬自振,惊沙尘飞。”杨广馨解释他取“一蓬”,意指野地里的一根蒿草,即便在严寒的霜气,疾厉的寒风中,也可以坚韧存活,忽自扬起。别号“一蓬”,想表达的是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
“积跬庐”也有坚韧之意,积跬,即一步一脚印,行至千里。在他看来,这种坚持是习书的必要精神,也是一位书法家成就书法艺术的“非智力因素”。杨广馨对于研习书法也秉持着这种精神,他说,干一件事,一定要干好,干到头,“就像打井一样,不能挖了两锹土,没水就跑了。打井不管打得多深,都要挖出水。书法的关键就要坚持,不能浅尝辄止,而是要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
“宗翰”与“积跬”,正像是杨广馨的学书之路,奠定了书法成就的基石,笔墨之路才由此铺设成形。
自幼,杨广馨喜好书画艺术,加之家庭的熏陶与感染,儿时便从父亲那里学习书法的基础知识和技法。后来,他进入师范学院学习美术专业,而后从事书法、美术教学和教学研究工作多年。
在杨广馨看来,学习美术专业有利于培养一个书法家的捕捉和观察能力。正是绘画要求的审美与通篇布局能力赋予了他在书法创作中对视觉美学的敏感。因此,学习美术出身对创作书法作品时通篇的处理、整体的考虑,即所谓章法的安排很有裨益。
对于任何书家来说,在书法的研习道路上,都离不开“坚持”二字。回顾几十年的书法之路,杨广馨总结为四个字:“贵在坚持”。他说,书法的学习本身是比较枯燥的事情,写上几年,花费了不少时间,仍未能见到明显的效果是常见现象。因此,学习书法需要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
不过,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除了坚持不懈的临习与探索,学习书法得法很重要。作为曾经从事书法教育多年的工作者,杨广馨曾经在很多场合都谈到过学习书法的重要三个步骤。
“书法创作首先要传承。”临习古代名碑名帖是必走之路,而不能自己聚墨成形,任意挥洒。中国书法有着几千年的厚重历史和沿革,创新决不能随意,任何书法家的书法风格都要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研究。而就杨广馨而言,他喜爱古朴典雅,有书卷气、文人气的书法风格。
学案导学教学中的导即开导、启迪之意,导学不是传统教学意义上的辅导教学,这里的导学是以学案为依托、以素质教育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对学生的导思、导读、导练的过程。
杨广馨早期临习唐楷,进而临习魏碑、行草,偶尔涉猎晋人小楷和明人小楷,其中,尤其喜爱钟繇的《宣示表》和文征明的《离骚经》等,对汉代隶书和清代隶书也有所体验。不过,在他的临习过程中始终把握着一个主脉,即以“二王”为主。“临的过程中有以谁为主的问题,在二王的基础上,再加入唐代李北海、宋代米芾、明代文征明、清代王铎和傅山的书风。二王的影响很大,很深远,要抓主脉,然后临古人不同时期的书体风格。从历代的名碑名帖中浸润自己,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古代文人的情怀。”
纵观历代书家,风格多样,异彩纷呈,为当今的书法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对于每位书家的创作,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不能强行划一。除此之外,把古人的笔墨进行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是在传承之后的转换。
在当今书坛,写行草书体的书法家很多,一来这是由于行草书的实用功能比较强,因此书行草的群体比较庞大,二来是由于行草书非常彰显个性,在书写的时候易流露性情,在线条的轻重、墨色中突出个性。但与此同时,要想写好行草也并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这涉及到运笔的轻重、缓急、结构的变化等等。
杨广馨的行草书宗法“二王”,此外,他加入墓志、唐楷以及宋、明、清历代行草书家的轨迹和风格。著名书法家田伯平评价他的行草书“用笔方圆兼备,刚强劲健,耿耿不折,力避娴熟圆滑,妩媚纤弱。其结构稳中求险,似正反斜,正不板滞,欹不失势,疏而不空,密而不塞。”
在传承与转换之上,杨广馨还强调“笔墨当随时代”。当今学习书法的人很多,从幼儿到耄耋老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书法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这种现象是空前的,这说明了书法艺术有它自身的魅力。杨广馨认为,“书法的学习和创作应与时代特点相结合,书法应为时代服务,书法的创作更应该反映时代风貌,古人云:‘笔墨当随时代’就是这个意思。”因此,书法应有时代气息,在书写内容、创作形式上具有时代感。
当然,在这其中,书法作品涉及艺术究竟应当“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杨广馨认为,艺术应雅俗共赏,应该“接地气”。文艺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如果一件艺术作品的个性再强,学术味道再浓,即便受到专业人士的认可,如果老百姓不接受,同样也没有市场。因此,艺术绝不能高高在上。
杨广馨早前担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艺术教研室主任,曾获“特级教师荣誉称号”。现在他虽已退休,但仍从事着书法教育的工作。
如今,他是北京市基础书法、美术教育的负责人,在北京市成立了书法美术特级教师工作站,担任站长一职。工作站辐射全北京市,负责组织全市中小学书法美术学科带头骨干进行书法的研究和创作,目的是引领和带动全市书法美术骨干教师深入书法教育改革,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在此前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精神》中,要求中小学每周开设有一课时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以书法为主。然而目前,北京的书法教师群体师资力量短缺,因此加强书法教师的师资培训是当务之急,同时要加强督导中小学开齐开足书法课,引领全市教师、中小学生积极参与到书法艺术的传承队伍中来。
如今,中小学生书法教育的开展仍处于初期阶段,仍然任重而道远,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书法教育的开展和普及同样需要“积跬”,一步一脚印,让中小学生都能在笔墨的黑白天地中,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