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绿色发展 营造碧水蓝天
——全国政协委员献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

2016-03-22 04:43本刊全国两会报道组
中国科技产业 2016年3期
关键词:家庭用户科学研究生物质

◎ 本刊全国两会报道组

低碳绿色发展 营造碧水蓝天
——全国政协委员献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

◎ 本刊全国两会报道组

编者按

我国是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的大国,也是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大国。中国始终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机遇,同时也是中国勇于承担大国责任的具体表现。

全国政协委员围绕“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从再生能源利用、碳排放配额、人体健康等多个角度建言献策。

建立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目标倒逼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擎天信息科技集团董事长 辛颖梅

2014年11月12日,中国政府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首次正式提出2030年左右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有望达到峰值,203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升到20%左右。从数值上看对中国来说仍是巨大挑战。为此,建议尽快建立碳排放倒逼机制。

建立持续常态化的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机制。建议各地方政府建立温室气体相关数据的统计制度,并利用信息化等手段逐步形成持续稳定的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工作机制。

确定温室气体总量控制目标。建议各省区在摸清碳家底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特点,确定各自的温室气体总量控制目标。

优化温室气体排放的存量。建议各省份、各城市在摸清碳家底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行业先进值,确定各行业的温室气体控制目标,并利用节能技改、淘汰落后产能等手段,逐步优化各省份、各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存量,以为城市主导产业的发展留有增长空间。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量。建议各省份、各城市提高企业、项目的准入门槛,结合行业先进值,对新增的、改扩建项目及新增企业进行碳排放评估,从源头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

建立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的考核体系。结合各省份、各城市的温室气体碳排放清单,可确立能源消耗、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的考核体系,利于碳峰值目标实现进度的时间掌控,有利于碳峰值目标实现工作的落地。

充分利用市场手段调控温室气体排放。各省份、城市结合目前碳交易试点城市的交易市场及正在建立的国家碳交易市场,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加强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的落实,开发CCER(核证自愿减排量)、碳汇项目,并结合其他碳金融手段,调控区域的温室气体排放。

建立“绿碳银行”,活跃我国碳市场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 李河君

我国碳市场已初步形成,但活跃度有限。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政策与规划,并建立起了以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深圳、广东、湖北为试点的中国碳交易市场,但目前配套制度建设不尽完善,市场交易主要集中在排放监管企业间(控排企业),以刚性需求为主,个人与机构参与者活跃度有限。

在国家政策鼓励下,我国新能源应用特别是国内光伏市场快速发展,以分布式太阳能发电、农村户用沼气、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终端利用方式和利用量逐年扩大,这些碳减排量的闲置,于国于民都是一个巨大的浪费。

因此,模拟银行运营模式,针对新能源家庭用户建立“绿碳银行”,对培育和活跃我国碳交易市场意义重大。第一,无论数额大小,每年都能获得CCER的收益,是对新能源家庭用户清洁生活方式与减排贡献的荣誉肯定;第二,鼓励大基数的CCER持有者参与到碳市场交易,将大大提高市场活跃度;第三,有利于缓解全国碳市场开启后CCER供不应求的局面。

主要建议:国家研究制定针对新能源家庭用户的CCER备案规程,简化备案程序,减免相关税费;国家制定准入和监管标准,鼓励中介机构按照国家新能源家庭用户CCER备案规程建立“绿碳银行”,吸引新能源家庭用户向“国家统一自愿减排登记簿”登记,并作为市场主体进行碳交易;国家核定新能源家庭用户CCER标准收益,由新能源家庭用户在“绿碳银行”建立个人账户,按照每年实际发电量、用气量及相关凭据,申请和被核查后获得收益。

加强生物质资源转化及技术研发

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上海市委原副主委 高美琴

大力发展清洁、安全、可再生能源是当前刻不容缓的要务之一。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以及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开发利用生物质资源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节能减排战略目标意义重大。

我国目前生物质资源转化的技术研发,综合开发成本仍然较高,且核心设计、工艺、材料和系统集成等技术还比较缺乏,且缺乏统一的管理体制。

为此建议:加强立法、规划与财税扶持,加强能源技术研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生物质资源发展应进行全面整体的规划,集中支持生物质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领域。

重视人才培养,加强舆论导向。加强生物质可再生能源领域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此外,建议通过宣传增强公众意识与社会影响力,形成有利于生物质能发展与推广应用的良好社会氛围与人文环境。

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优化补贴方案。可借鉴国外“全产业链”生物质能开发模式,由政府鼓励相关企业消化利用包括城市生活垃圾在内的各类废弃物,引导各类资源投入并保障产业有效运行,支持企业通过市场出售生物质能产品。其次,搭建“政研企”合作平台,形成稳定可持续的多元融合机制与“政府引导、科研支撑、企业运营”的合作模式。

此外,还应通过发改委和电力公司协商补贴预付机制。借力国际资源,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建立我国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出版及其全球传播新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遥感地球所研究员 顾行发

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是国际科学界为迎接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挑战而开展的由各国科学家共同合作的重大科学研究新举措。近年来,全球变化科学正逐步形成一门世界前沿科学,不仅是各国科学家关心的问题,也是许多国家政府首脑甚至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

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能否在这些一系列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国际相关重大决策中采用中国科学家完成的数据成为中国对这些国际计划和全球决策影响力的关键之一。目前,我国的科学家完成的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成果纳入到上述国际计划中很少,对影响世界的数据成果更是微乎其微。要在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国际相关决策中采纳中国数据需要解决两个关键性问题,其一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其二是数据质量能够达到同领域认可的国际标准。

为此,建议加强国家顶层规划,建立相应的创新驱动机制。加强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资源统筹,由国家部门牵头,做好科学分析论证,建立我国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出版和全球传播创新驱动新机制,全面提升我国对相关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国际相关重大决策的水平和影响力。

成立联合协调工作组,稳妥有序推进工作实施。由于该项工作涉及面比较广,因此,需要相关方协调共进。建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将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出版在出版准入方面做出政策和实施部署;国家标准局就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出版做出国家标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和国家科技部将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出版和共享纳入全球变化科学研究计划并做出相关部署;中国科学院在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出版及其全球传播做出率先行动部署;中国科协和外交部就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在国际大科学计划和联合国相关计划中的传播做出相关政策和部署。

猜你喜欢
家庭用户科学研究生物质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老龄科学研究》(月刊)欢迎订阅
生物质发电:秸秆变燃料环保又增收
生物质挥发分燃烧NO生成规律研究
欢迎订阅《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生物质化学工程》第九届编委会名单
《造纸与生物质材料》(英文)2020年第3期摘要
电力市场环境下家庭智慧能源网关概念及设计
中、东欧数字电视发展加速如期实现模拟停播路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