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绍川
【内容摘要】耐久跑,通俗地讲就是长时间、长距离的跑步,它是一种有氧呼吸运动。但很多学生很厌恶这项运动,我们应尊重学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突破口,利用各种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和练习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惧怕心理,增强自信心,让他们在运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促进学生生理心理的和谐、运动技能及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耐久跑 极点现象 教学方法 分层教学
耐久跑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磨砺学生毅志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在田径比赛中,一般800米以上距离都属于耐久跑范畴。长期坚持耐久跑运动,不仅能够提高我们机体的有氧代谢能力,促进人体的呼吸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发展,而且还能够大大地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然而,很多学生害怕甚至逃避上耐久跑的课,如何让学生慢慢地去喜欢耐久跑呢?
一、导致学生厌恶情绪的因素
1.耐久跑本身的特点
耐久跑是一项长时间的单循环运动,不仅训练内容单调乏味,而且相对其他运动项目而言,耗时较长,强度较大,学生运动起来还会出现呼吸不畅、岔气、四肢无力等现象。这样的运动特点自然而然地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自身原因
现代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吃苦少,接受挫折教育不足,大多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面对耐久跑,便产生畏惧甚至逃避的心理。另外,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特别是女生更在意别人对自己外表的看法,认为长时间跑步后的狼狈相(出汗、乱发、脸部潮红等)会影响自己的美丽,更有少数学生认为小腿肚会变粗,影响体型,这也会对耐久跑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
3.教师自身教学方面因素
应试教育导致社会、家长、学校、学生都以学习成绩论英雄,忽略了体育,导致体育训练时间相对较少。教师对耐久跑重视不够,再加上耐久跑本身特点难以组织与管理,因此就睁只眼闭只眼。教师的这一行为误导了学生的认识,以致耐久跑在体育教学中成了无关紧要的一部分。教师教学手段和训练方法不合理,大多数体育教师遵循传统耐久跑教学模式:理论指导——实践练习 ——效果检验,学生一味单调地跑,被动地跑,兴趣全无,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学习耐久跑的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耐久跑积极性的有效策略
1.明确耐久跑的锻炼价值与意义,端正学习态度
有目标,有方向,才是我们行动起来的最大动力,对于耐久跑这一运动项目来说,要学生明确地知道耐久跑的锻炼价值:增强体质,培养学生们不怕吃苦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是我们进行体育教学的前提和保证。
2.注重极点现象的处理
学生从心理上畏惧耐久跑,是因为在耐久跑过程中,会出现身体上不适,如呼吸困难,胸部不适,四肢无力等现象,这就是练习中所说的“极点”,也是教师教学中要克服的难点之一。首先,教师要及时告知学生“极点”是练习中内脏器官机能惰性产生的一种暂时不适应现象,是正常的,要及时消除心理上的恐惧。其次,教师更要付诸行动,告诉学生们面对此种情况的具体做法,如放慢速度,调整呼吸和动作节奏等。这样,学生在耐久跑的过程中会越来越有信心,并能坚持跑下去。
3.教学方法多样化
青春期的学生,好奇、激情,所以,使耐久跑的形式多样化是激发他们热情的重要方法。如各种图形跑,“8”字形跑、螺旋形跑、“S”形跑、同心圆形跑、五角星形跑等;练习中加入游戏性活动,如拉网捕鱼、踩键盘、捉俘虏、让距离追逐跑、接力跑竞赛等;增加各种跑的辅助性练习,如小步跑、高抬腿跑、后蹬跑、跨步跑、变速跑等;利用学生喜爱的篮球、足球运动进行耐力训练等。
4.抓住学生心理特点,改变练习方式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制定出相应的练习策略,也应是教师在教学中探索的要点。初中生的孩子们,极强的表现欲和自强心理是他们的主要特征,教师可依据这些优点来展开训练。具体设计如下:
(1)能力分组展示跑。学生按耐久跑能力不同分成两组展示,能力较强的要求做出一定榜样。同样能力较弱的合成一个集体,使他们感受彼此的相互激励与共同进步。
(2)师生同跑。教师参与到耐久跑中,让学生一方面感觉师生间是平等的,学生乐于与教师一起运动;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感觉到不能输于教师,不断地向自我挑战,进而提高练习效果。
三、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
新课标强调课堂教学应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耐久跑教学过程中也要严格遵守这一原则。学生身体素质不同,教师要求也要有相应的变化,对于素质较高的学生,教师应给予更高要求,让他们能够不断拼搏,勇于超越自我。对于素质较差的学生,应以鼓励为主,培养他们坚持不放弃的优良品质。这样,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练习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且有所收获。长此以往,学生的素质也会在耐久跑训练中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