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涌
摘 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探究式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活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使学生逐渐喜欢上数学,远离害怕数学,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关键词:结合生活;利用实验;认知冲突;数学故事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5-0385-7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5.050
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活跃课堂气氛,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课堂教学更为高效。那么,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恰当合理地创设探究式教学情境,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笔者总结归纳了如下几点经验。
一、结合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来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在教“字母能表示什么”的时候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了如下图文并茂的问题情境:在儿歌“数青蛙”的背景音乐下,在一个绿色环绕的池塘里,荷花亭亭玉立,几只青蛙从荷叶上跳入水中,然后打出以下问题:你能用数学式子表示这首儿歌吗?_____只青蛙_____张嘴,_____只眼睛_____条腿,_____声扑通跳下水。儿歌进入了课堂,课堂顿沸腾了,学生们再也按捺不住了,开始探讨、交流,寻找规律,踊跃发言,一扫以往那种启而不发的沉闷气氛,为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再如,学习“轴对称图形”这一节内容时,我出示了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昆虫(如蝴蝶、蜜蜂、苍蝇)、各种徽标(如国徽、五角星)、著名建筑(如北京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各种花卉、叶片等图案,让学生仔细观察,通过探讨找出这些图案中的轴对称关系,归纳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再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更多的轴对称图形。教师要充分融入学生之中,与学生一起探讨,倾听他们的讨论,并给予个别指导,凭借集体的智慧,很快地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性质”深入于学生的脑海之中。
在讲“正数与负数”时,我这样设置问题:我们在一个长约为12米、宽8米的教室里,大多数同学身高在1.5米以上,我们班有50个同学,约占七年级全体学生的8%……
问:在老师刚才的描述中出现了你所熟悉的哪几类数字?你能将以前所学数字进行分类吗?在实际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吗?你能举例说明吗?
通过以上问题情境的设置和研讨,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学很顺利地进入到了所学内容的重点。
二、课前利用数学小实验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一开始就以数学小实验的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通过实验探究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情境:①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硬纸板制作的△ABC,当众用剪刀剪下∠A、∠B和∠C,并把这三个角角顶重合拼在一起,让学生观察组成了一个多少度的角?②由此你能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③在上述拼图实验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三、通过引起认知冲突创设数学课堂问题情境,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在矛盾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合并同类项第一课时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动漫故事:早上妈妈让小明去买早点,告诉他:爸爸要3块烧饼,3根油条,妈妈要2块烧饼,4根油条,小明自己要2块烧饼,2根油条。小明来到街上,他先想到爸爸,买了3块烧饼,3根油条,又去为妈妈买了2块烧饼,4根油条,最后又汗流满面为自己买了2块烧饼,2根油条,用实际生活中的故事情境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和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建构起了数学认知结构,感受了分类的必要性,也感受到了合并同类项的需要和好处。
四、利用数学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兴趣
创设数学故事情境,就是教师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描述故事情节,致使学生置身于故事情境中,并自觉地参与到数学思维活动中。例如,在教学“概率”一章的内容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数学故事情境:有一个农民,他承包了一个鱼塘,想知道这个池塘里有多少条鱼,测算一下成本,可怎么也想不出个好办法?同学们能帮他出个主意吗?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的探索兴趣,他们的讨论声此起比伏,想法多种多样。我请学生举手发言,说说自己的想法,并问发言的学生:你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什么道理和根据?能给大家做一详细的解释吗?学生在这个现实生活中的有趣问题情境中,对数学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把生活中的数学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望。
五、创设“名人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增强其探究意识
数学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地对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故事,利用这些数学家勇于探索、刻苦钻研的精神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还能够让学生领略数学家的人格魅力,接受正能量。
例如,在教学“直角三角形”一节时,我先给学生讲了如下名人故事。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的一位数学大师,有一次,他参加一位富翁朋友的餐会,主人家的豪华餐厅铺着美丽的大理石地砖,宾客们正在等待着迟迟不上桌的大餐。但善于观察和钻研的毕达哥拉斯却望着脚下这些排列规则的方形大理石地砖出了神。其实他不是在欣赏大理石地砖的美丽,而是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他立刻拿了画笔蹲在地板上,选了一块地砖以它的对角线AB为边画了一个正方形,他发现这个正方形面积恰好等于两块地砖的面积之和,也就是以直角三角形斜边作正方形的面积正好等于以两股为边作正方形面积之和。这一顿饭,毕达哥拉的视线一直没有离开过地面。后来,经过他的进一步研究,终于发现了毕达哥拉斯定理,即勾股定理。
用数学家的故事来创设情境,让数学探究的生活实际展现在学生熟悉的情境之中,会使学生感到格外亲切和自然。当生活中的经验被逐渐上升为数学规律和数学知识时,学生便会对数学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会逐渐养成爱动脑筋、喜欢钻研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 王真东.关于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01.
[2] 章建跃.关于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的几个问题,数学通报,1994.
[3] 季素月.创新意识的培养与数学学习环境的重建.数学教育学报,2001.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good at finding mathematics materials from real life and set up learning contexts in class teaching to arous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and thirst for knowledge. In this way, students can gradually have keen on learning interest and increase learning efficiency.
Key words: combination of life; experiment utilization; cognitive conflict; mathematics stories
[ 责任编辑 张景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