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战略,对于江苏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江苏要在“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推进战略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必须探索共建产业合作园区,全面提升开放水平;创新传统要素禀赋优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对接国际经贸合作标准,提升广域发展空间;搭建国际交流综合平台,打造人文合作品牌;完善海陆交通网络体系,拓展国际经贸合作。
一、江苏对接“两带一路”推进战略的基本现状
开放经济发展遇困境。作为对外开放的先行区,江苏开放型经济一直处于全国领先位置,但近些年也遇到了强大的挑战。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江苏对外经济发展整体上是出口导向型的,主要依靠成本优势,发展对外贸易和吸引外商投资。然而,危机爆发以后,一方面,海外资本大量撤回、国外需求收缩,同时新兴经济体迅速崛起并参与全球竞争,给江苏外向型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另一方面,伴随着国内土地、资源、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不断上升,江苏低成本竞争优势已不再明显。另外,国家针对外资的纳税优惠政策也已逐步取消,对外资的吸引力进一步减少,尽管江苏做出积极调整,但以出口导向型和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陷入困境,江苏对外开放仅有数量上的增加没有质量上的提升。这种内外交困的现实状况,倒逼江苏如果想要继续保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就必须转变对外发展方式,拓宽贸易发展空间,创新对外开放方式。
对外经贸合作不平衡。得益于沿海的区位优势,江苏经贸往来的合作对象主要是东向的靠海路联通货物贸易的发达经济体,而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经贸往来相对较少。据统计,2014年,江苏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总额为1164亿美元,仅占全省贸易总额的20.6%,这意味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江苏的经贸合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一带一路”国家中,往来贸易国主要集中于海上的“一路”国家(以东盟国家为主),其中,对外贸易占84.61%,利用外资占98.06%,对外投资占91%;而与西向陆上“一带”国家的合作较少,尤其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往来尚处于起步阶段。这种失衡的贸易合作状态并不利于江苏充分融入并利用“两带一路”战略所带来的政策效应。因而,必须兼顾向东向西的双向协调开放,为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
海洋贸易优势正减弱。伴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战略的相继推出推进,在政策效应的强大引导下,各类要素、企业和产业等加速向中西部及内陆、沿边地区转移集聚,促使这些地区经济增速不断加快,经济占比不断提升,发展优势不断凸显。“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正在改变传统的贸易格局,使海洋贸易开始转向大陆贸易,也使中西部及内陆、沿边地区从对外开放的末梢转变成对外开放的前沿,削弱了江苏既有的沿海开放优势。与此同时,就长三角区域范围而言,上海自贸区的设立、杭州湾核心区的兴起和以皖江城市带为核心的后发区域的追赶,都会给江苏创造巨大的贸易发展空间,并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传统的海洋贸易优势。
二、江苏对接“两带一路”推进战略的对策建议
探索共建产业合作园区,全面提升开放水平。对接“两带一路”推进战略,需要产业支撑和开放平台。对此,一方面,要支持和鼓励开展产业园区战略合作,建立产业跨区域合作机制。江苏沿江开发较早,发展基础好,可依托南京、润扬、江阴、苏通、泰州、崇启等跨江大桥,促进苏北与上海、苏南跨江融合发展;并依托中西部、内陆及沿边地区的广阔腹地,增强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能力,在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等多种载体支撑下,加快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承接地,推动产业协同合作和联动发展。另一方面,要在“引进来”的同时,也要加快“走出去”。要鼓励江苏企业投身国际舞台,加快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布局和集聚步伐,推动资源依托型企业到境外进行资源性项目合作;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境外产业集聚区、城市综合体、专业市场等各类发展载体的开发与建设,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促进产业链配套,形成产业集聚优势;鼓励龙头企业建立境外合作园区,以此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群式与组团式“走出去”。
创新传统要素禀赋优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低廉的劳动力是江苏早期发展的优势,但这种优势在人口红利消逝和劳动力成本刚性增长的作用下已渐趋失去。随着经济发展的深化,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并以创新驱动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因此,为了提高产业发展的国际对接能力以及避免因产业转移而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江苏应充分利用所富集的高等教育资源,将人才优势转化为人才红利,做好应对“两带一路”战略推进过程中国际高端产业的承接工作和本地产业转型升级的服务工作。与此同时,还应创新发展江苏工业化优势,一方面,可向西拓展内陆市场,引导具有成本优势的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具有市场需求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向西转移,带动中西部特别是西部边疆地区乃至周边邻国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应借助国家推进“两带一路”战略的契机,积极向周边先进国家和发达地区汲取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和技术创新方式,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过程中,协同推进江苏产业转型升级。
对接国际经贸合作标准,提升广域发展空间。当今国际主要的投资贸易协定谈判重点已不在关税,而在于统一标准与规则的制定。江苏作为国家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一方面,应使自身经济发展机制更适合于参与制定全球规则的需要。对此,不仅要充分了解TPP、TTIP等区域谈判协议的内涵,而且还要及时关注中美BIT谈判,尽早适应国际标准。另一方面,还应充分利用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通过借助上海自贸区所提供的高水平开放窗口,更快对接国际经贸合作标准。在此基础上,还要全方位打开“两带一路”战略的广域发展空间:一是沿丝绸之路经济带,向西拓展内陆市场,打开中亚市场,融入欧洲经济圈;二是沿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强与东盟国家贸易往来;三是沿长江经济带,走通中巴(巴基斯坦)、中印缅经济走廊,将市场拓展到西亚和南亚。
搭建国际交流综合平台,打造人文合作品牌。“两带一路”推进战略的提出意味着开放型经济的内涵不应仅限于沿海的东向开放,还应包括西向、北向和南向的内陆与沿边地区的开放。借助改革开放,江苏在东向的沿海开放方面已取得了不少成绩,因此,在继续保持东向开放优势的同时,还要积极拓展与中西部内陆及沿边地区的交流合作,尤其是与各类国际论坛主办地的互动联谊,通过创新探索国际合作机制以及尝试搭建立足江苏的国际合作平台,将江苏打造成为对内对外双向开放的重要窗口。在此基础上,要积极推动以人文交流与经贸合作为主的双轮驱动交流机制,即:一方面要主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与过去往来较少的中亚和南亚国家对接,深度了解这些国家的社会制度、文化习俗和风土风情;另一方面,要创新友好城市交往模式,通过联合办学、商界合作、媒体互动、智库建设等方式展开双向交流与合作,推动江苏城市与沿线国家城市结成友好城市,以此传播中华文化和扩大江苏品牌的海外影响力。
完善海陆交通网络体系,拓展国际经贸合作。目前,江苏虽然拥有国家一类口岸十多个,但这些口岸的港口吞吐能力、软硬件设施和资源整合力度等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在国家推进“两带一路”战略的过程中,不仅要提升江苏口岸的发展层次和载体功能,以此吸引更多企业从江苏口岸出关,而且还要与“一带一路”及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口岸城市在口岸通关、港口开发建设、运营管理、航线开发、信息数据交换等方面紧密协作,完善大通关机制,实现数据及时交换,探索跨区域多式联运口岸监管的无缝衔接和无障碍流转。另外,还应进一步联通陆上交通体系。目前,我国已开通的中欧班列除苏欧(苏州—波兰华沙)、义新欧(义乌—西班牙马德里)起点在东部外,其他线路起点都在中西部内陆地区。其中,起点在江苏苏州的苏欧班列北上至满洲里经俄罗斯至欧洲,并未经过中西部地区,这使得江苏在陆上与我国部分中西部地区以及中亚部分国家还处于“失联”状态。对此,江苏应借助高铁时代所带来的发展便利,迅速连入中欧铁路网,在交通路线上与我国中西部地区及中亚、欧洲国家加强国际地缘政治经济联系,寻求面向中亚和欧洲的经贸合作项目。
〔本文系南通大学杨春蕾承担的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扩大开放、加强协作——江苏参与‘两带一路’建设研究”成果〕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供稿)
责任编辑:钱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