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微课的知识“碎片化”现象

2016-03-21 06:27余双强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碎片化所学知识点

余双强

微课是指为使学生获得最佳的自主学习效果,经过精心的教学设计,以视频形式呈现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丰富了教学方法,能引起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深入总结和思考,并通过展示某一操作概念和步骤,使学生能直观感受、轻松理解相关概念。教师通过制作和使用微课,也能加深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理解,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

微课具有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境真实、使用方便等特点。对微课而言,信息技术课堂有着“天然”的生长土壤。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应用“微课”,可以兼顾学生信息素养的差异,减少教师重复操作讲解的步骤,腾出更多时间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然而,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既是其优点,也是其缺点。单个的、孤立的微课将知识进行切割,形成信息孤岛,容易导致无法达到知识连通和整合创新的目的,无法解决让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的问题。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在使用微课时发现,把某一课程全部制作成微课,虽然突出了内容的关键点和关键步骤,但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联系越来越淡化,有些知识点孤立成篇,前后衔接生硬,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迁移和拓展。微课导致的知识碎片化现象比较严重。例如,微课的基本时长为5~10分钟,而实际教学中,要把某些内容讲透彻,需要更多时间,怎么办?碎片化处理。我们会将其切割成几个片断,逐一呈现,犹如播放连续剧。学生在大量内容冲击下,必然会引起注意力匮乏,难以进行复杂深入的思考,所学知识缺少贯通。

面对这些问题,笔者查阅了很多资料,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思考,发现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产生的知识碎片化现象是可控的。我们认为,通过科学地、有意识地规划运用,不仅能发挥微课的优势,也能保证学生所学知识不被碎片化。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谈谈应对策略。

精准切割:分解课程知识点

知识体系是由一个个知识点组成的,一个知识点孤独地留在大脑中,便成了碎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制作微课往往随心所欲,把自认为重要的、学生学习起来困难大的或有趣的做成微课;而对于简单的或不重要的,则随堂带过。这样,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会出现知识跳跃、断裂、缺失现象,形成碎片化的知识。因此,在开展教学前,我们应按照一定的顺序和原则,将某个专题、某个单元的核心知识点依次列出,围绕这些核心知识点创作一个专题、一门课程的系列微课,那么孤立的微课就能被关联化和体系化,即由一个专题、一个单元的微课组成微课程。例如,在教学浙摄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电子作文”时,可以根据单元目标,把知识切割成“认识Word”“文字删改”“字体设置”“段落设置”“背景设置”“艺术字插入”“图片插入”“文本框插入”等节点,制作成系列微课进行教学,使学生能比较全面地掌握Word各个操作要点,为制作一串完美的“珍珠项链”准备好所有素材。再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网络与生活”,可以将单元内容切割出“网上学习”“网上阅读”“网络工具”“网上购物”“网上旅行”等知识节点制作微课(如图1),比较完整地列出了网络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几个应用,形成了网络应用系列微课程。

及时梳理:构建完整知识网

我们所说的知识,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知识点,二是联系。知识点就如一张网上的一个个结点,联系则是把这些结点连接起来的线。它们所构成的网络,就是我们的知识结构。知识点决定了学生的知识广度,联系决定了学生的知识深度。如果学生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那么即使学生只知道一二三,他也可以根据这三者的内在逻辑,得出四和五,甚至六,这个过程就叫作思考。但如果学生不了解它们的内在逻辑,即使他知道了一二三四五,也是没办法得出六的。因为学生不知道需要把它们放在一起,更不知道放在一起之后它们能够呈现出怎样的内在逻辑关系。所以,每单元教学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梳理,以便明确单元知识点间的联系,构建知识框架结构。在操作上,可用思维导图或树状图等工具,指导学生进行整理,将每个知识碎片变成一个网点,结成一张彼此联系的知识网。如“电子作文”这一单元,可在学完所有知识点后,对知识进行梳理。如图2所示,把“Word的应用”分为字、图、打开、保存四个模块,每个模块下又分解成具体几个知识点,通过对模块直观地学习,所有知识点都找到了相应的位置,网状知识框架逐渐形成。

综合运用:融会贯通知识点

每节微课所传授的知识点,就像一块块积木交给了学生,学生能不能将这些积木搭成一个美丽的建筑,是我们教学成败的关键。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了解手中每块积木的形状、颜色,激发学生搭建手中积木的欲望并搭建出美丽建筑才是我们教学的目的所在。通过布置有趣的综合性任务,可促进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达到对知识片断的融会贯通。在教学“电子作文”这一单元时,作为综合练习,我们安排了设计文集封面和汇编作文集两个综合性任务。其中“设计文集封面”检验的是“图”这一模块的知识运用,涉及艺术字的插入、图片的插入、文本框的插入等技能,同时综合了美学能力的培养;而“汇编作文集”主要检验的是“字”这一模块的技能,涉及文字录入删改、字体设置、段落的设置等,也有适当穿插“图”模板的技能。通知综合性任务的练习,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头脑中碎片化知识的有序积累,形成系统性知识结构。再如,五年级上册“多媒体世界”一单元,通过微课学习如何采集声音、管理我的数码图片、进行图片剪辑、轻松调节图片、MIDI音乐变化多等一系列内容后,安排了“制作电子相册”的综合性学习任务,给暂存在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来一次集训,促进这些碎片化的知识的快速整合。

因材施教:灵活选用教学手段

微课(这里指非课堂实录型微课)目标比较明确,指向比较单一,能清晰地呈现教学内容,快速教会学生某一知识技能,减轻教师重复机械的劳动负担,提高教学效率。于是,一些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上把微课呈现或发给学生观看后,马上让学生开展实践操作,再也不愿多作讲解。这也导致了学生所获得知识的碎片化。他们只会依样操作,却不知为何要如此操作。学生们都依样画葫芦地完成了作品,但一遇上实践操作,需要让学生自己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问题时,却不知道如何解决。微课虽好,却也不是万能的。因此,如果教师能根据不同的场合和需要,恰当地混合使用微课与课堂实录等教学方法,就能扬长避短,获得统合综效的结果。例如,在需要呈现某个知识点的内容时,可以采用微课的形式;而需要记录师生的行为时,则可以通过课堂实录来实现。比较而言,微课聚焦内容,更适合在说课、课前预习、课中突破难点、课后巩固扩展等场合下使用。课堂实录和教学视频切片则更适合在教研室集体磨课、评课、课后反思和教学诊断等场合下使用。

综上所述,尽管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决定了它必然同时拥有孤立、零碎、信息割裂等致命缺点,但如果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和原则,将某个专题、某个单元的核心知识点依次列出,围绕这些核心知识点创作一个专题、一个单元的系列微课,孤立的微课完全可以被关联化和体系化。同时,教师在每个专题、每个单元教学结束后,要善于通过思维导图或树状图等工具,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梳理,建立知识框架模型。最后配以综合性知识运用练习,实现知识的整合。这样,学生就可以沿着“切碎→连通→整合→聚焦”的知识创建顺序进行课程学习,从而达到“约取→博观→约取”的目的,最终消除知识碎片化,实现知识的连通和融合创新。因此,利用微课进行学习,并没有与统合综效、知识连通、融合创新的学习方式相悖。微课走进课堂,广泛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是必然的趋势。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东浦镇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碎片化所学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所学专业在工作岗位用不上咋办?
非所学
平行的个体与垂直的世界
微时代信息碎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想象力都去哪了
微剧将成为视频消费的主餐
关于G20 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