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马克思的历史研读方式及阿尔都塞“历史无主体”论

2016-03-21 14:52崔琳菲
卷宗 2016年1期
关键词:阿尔都塞资本论马克思

崔琳菲

摘 要: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人——即“历史的主体”的论述,在其后时代不断被人深入研究。其中,阿尔都塞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历史研读方式和生产方式总结理论,并提出“历史无主体”理论。今天,我们从20世纪著名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那里,寻求“人在历史上是否具有主体地位”这一问题的答案。

关键词:《资本论》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解读;阿尔都塞;无主体

曾有人说,21世纪是“人”的世纪。对于这句话的解读,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认识。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史。上两个世纪中,人类科学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随之而来的是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枯竭,人们慢慢将视线更多转移回我们的生存环境——可以称之为“人本主义”或者说“人文关怀”。不仅如此,我们还发现,人们越来越急功近利,追求所谓的成功,无非也就是在当代生产环境中拥有比其他人更多的各类资源财富,这样的情况愈演愈烈,人们逐渐开始反思——“人”本身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人是否具有主体性地位?

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论述过抽象的人的具体问题,将人置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中,探讨人在其中与其他人、物以及整个社会的关系。在他看来,人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形成了异化,即我们所知道的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论述的异化劳动理论。

“同样,资产阶级经济只有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自我批判已经开始时,才能理解封建社会、古代社会和东方社会……”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审视历史的视角是一种历史的观点,只有基于现状,对过去有着深入的把握和认识,才能在对比古今异同的基础上,认识到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和文明智慧的留痕。正如阿尔都塞在《读<资本论>》中说到的:“这种必然的回溯只有在现实存在达到科学自身、批判自身、自我批判,也就是说,只有在现实存在是一种使本质变得可见的‘本质切割时,才是科学的。”

阿尔都塞在其著作中就曾这么描述:“《资本论》的叙述方法就是同概念的思辨起源混在一起了。而且这种概念的思辨起源又同现实具体本身的起源,也就是经验历史的过程相一致。”阿尔都塞从马克思的这种历史分析方法入手,寻求到了一把历史研究的钥匙。

“生产关系的结构决定着生产者地位和担负的职能,因此,构成过程的真正主体不是占有者和执行者,不是‘既定存在的事实,不是‘具体的个体、‘现实的人,而是这些地位和职能的规定者和分配者,即生产关系以及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社会关系。”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生产关系理解为社会中的一张大网,或者说一种规则严明的游戏规矩,每个具体的参与主体必须依照其指定的规章,进行有度的自由活动,不论其中抽象的人还是具体的人,都只是大机器运作下的一个参与者,并不能直接对生产方式这台大机器做出任何反作用,因此,我们可以把其中的参与者抽象化,使之不会因其发挥了过多的主观能动性而对整个社会进程造成影响,在阿尔都塞看来,如此才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的生产构造和主体性。

类似的,从近代哲学以来的历史上看,“主体”一词的通常指“人”,由于“关系”并非与“人”属于同一类别,因此不能把关系设定为主体的范畴。因而可以说,人不是历史的主体,而是被历史决定的。人只是一定历史结构中的地位和职能的“承担者”与“执行者”,其历史地位和作用是由社会关系的总体结构所决定的。历史关系本身不能被理解为主体,因此,从哲学史发展的这一角度看,仍然可以得出“历史是一个无主体过程”这一结论。

在阿尔都塞看来,马克思哲学中的历史是无主体的,而凌驾于具体个人之上的社会结构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主体,但由于它是无人身的存在、不可还原为人的东西,因此它又不能被理解为人类学意义上的主体范畴。阿尔都塞写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的,是使历史产生的结果作为社会而存在的机制……而不是作为一盘散沙、一群蚂蚁、工具的堆砲、人的简单集合而存在的机制。”马克思也曾直言到:“我的分析方法……不是从人出发,而是从一定的社会经济时期出发”阿尔都塞还深刻地看到,将抽象的人作为思想的基点,不仅在理论上是反科学的,而且在政治上是极其有害的。这是因为,“一切人道主义的意识形态全都求助于道德,而道德对于解决真实问题只能起到自欺欺人的作用。”

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涉及了道德领域,以及即便谈到道德,又是如何论证道德与社会发展及生产方式之间的关系的。我们可以从上述引文中清晰地明白阿尔都塞解读马克思关于“历史主体”问题的思路:个体的人是零散杂乱的,我们在对历史进行宏观把握的时候,需要将研究问题的视角上升到一个更具有概括性的层面——那就是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因为只有生产关系才像一个网格一样,可以让每个个体的人对号入座,并且可以很好地解释人类活动的共性及差异。然而,很遗憾的是,生产关系并不能算作“主体”概念,其抽象性、可变性与非实在性决定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无主体性。

进一步的,我们需要了解为什么生产关系不能算作“主体”。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提出反对让具体的个人向历史运动负责,因为具体的个人被牢牢绑定在生产关系、社会结构的铁链之中。马克思曾明确提示到:“这里涉及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同其他任何观点比起来,我的观点是更不能要个人对这些关系负责的。”

然而,阿尔都塞进一步对这一思想进行了丰富和拓延,将其从历史领域推及到了社会和科学领域,形成了涵盖从科学到社会历史领域全方位的“无主体”思想。历史领域的“主体”——生产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社会结构关系,是一种异己性存在,决定了人在社会领域的地位和作用,这样人就在社会领域中丧失了主体性。“人,或者主体被放在具体的矛盾中,即所谓‘社会历史无主体,但主体存在于社会历史中。结构的复杂性和异质性决定了人在其中的离散,阿尔都塞引入历史时间和差异时间等概念说明人的存在状态和方式,总体性的时间与个体的时间是不同一、不一致的。”至于对科学无主体的说明则用不了多少笔墨,甚至不用引入复杂的结构性思维和概念。科學知识的客观性和实证性不论在法国传统的科学认识论中还是在马克思主义传统的认识论中都被广为认同,科学真理的客观标准使科学“无主体”思想成为三个层次“无主体”思想的逻辑牵引。

任何哲学理论在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开放的,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资本论》问世之后,各个时代各个国家都有大量哲学家为其做注脚,由“无主体”性演化出来的人道主义观点也是多年来讨论的一大热点,在后现代哲学那里,其理论确定的主要标志就是对人道主义理论基石的“人”,即“主体”概念的否定。在反人道主义的立场上,后现代哲学与阿尔都塞是完全一致的。至少从 17 世纪以来,“人”的概念已充斥宗教、科学、政治学各领域,并汇聚成人道主义的洪流。只有解构了“人”的先在性、中心性、绝对性、超验性、自主性等一系列传统人道主义赋予“人”的特权之后,在宣告了被传统人道主义奉为神明的“人”的死亡之后,用福柯的话说,就是用“人的死亡”时代取代“上帝死亡”时代之后,才能从根本上摧毁传统人道主义。理查德·舍希纳在《人道主义的终结》一书中就称,“所谓人道主义的终结”就是人的“自大传统的终结”。

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和快速集约的时代,生产方式确实可以像一张网格一样将个体的人控于其中,因此,不论抽象的人还是具体的人,都是一定生产方式下劳动的个体,是“散沙”,这是把历史主体视为“生产结构”这一更本质的要素,本无可厚非。然而,任何理论需要因时而异,当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后现代时期时,我们发现,我们更加关注人们的文化活动和精神现状,相应的,生产模式已不再像马克思所处的年代那样,大规模的集约化生产,相反,人力更多被智能取代,人的主体地位慢慢凸显。因此,我们现在并不急需下结论“人是否为历史主体”,但是,我们必须明确两点:其一,任何理论要结合时代背景,不同时代人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二,不管何种年代何种背景,不管思想主流是否承认人的主体地位,但“人”一定是我们关怀的主要对象和服务和终极方向,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明确自己所处在的地位与应该在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 第756、757页

[2]阿尔都塞 《读<资本论>》李其庆,冯文光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第139页

[3]阿尔都塞 《读<资本论>》李其庆,冯文光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第139页

[4]《阿尔都塞“无主体“思想及其对后现代哲学的影响》 关凌凯著

[5]阿尔都塞 《读<资本论>》 李其庆,冯文光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第53页.

[6]马克思 《评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7]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 商务印书馆2006版 第245页

[8]《资本论》 第一版序言

[9]《阿爾都塞“无主体“思想及其对后现代哲学的影响》 关凌凯著

猜你喜欢
阿尔都塞资本论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走出阿尔都塞”还是“回到阿尔都塞”:学术史效应和思想史研究的辩证
论阿尔都塞对权力问题的反思——从生命政治学的视角考察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道德资本论的双重误读
浅析阿尔都塞对《资本论》的哲学阅读
阿尔都塞的镜中自舞
——重读阿尔都塞的《论青年马克思》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