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和尚撞钟与教师职业倦怠

2016-03-21 18:31王忠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6年3期
关键词:撞钟感召力圆润

王忠

有一位小和尚在寺院担任撞钟之职,时间一长,小和尚觉得撞钟的工作太单调,很无聊。于是,他就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了。直到有一天,住持宣布调他到后院劈柴担水。小和尚很不服气地问:“我撞的钟难道不准时、不响亮吗?”老住持耐心地告诉他:“你撞的钟虽然很准时,也很响亮,但钟声空泛、疲软,没有感召力。因为你心中没有理解撞钟的意义。钟声不仅是寺里作息的准绳,更重要的是唤醒沉迷的众生。因此,钟声不仅要洪亮,还要圆润、浑厚、深沉、悠远。”

小和尚听后,面有愧色,此后,他潜心修炼,终成一代高僧。

本来,做和尚撞钟与教育工作是扯不到一块儿的,但仔细分析,这二者之间还真有不少相似之处。

多数教师都从事着平凡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的甚至是单调、乏味、简单地周而复始地重复。几十年如一日地在教室与办公室这两点一线间穿梭,重复着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工作,久而久之,必然会滋生出一种“职业倦怠感”。据调查,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着职业倦怠的问题。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后,常感到工作没意义、没价值,工作没有目标,缺少教育激情。教学手段简单,方法陈旧,缺少创新,课堂也就缺少生机。这种被动应付的状况,不就和这位撞钟的小和尚差不多吗?

从事业的角度审视,撞钟之于小和尚,是每天的工作,看似只是简单机械的重复,实则富有深意——钟声不仅是寺里作息的准绳,更重要的是唤醒沉迷众生。因此,钟声不仅要洪亮,还要圆润、深厚、深沉、悠远。同样的道理,课堂教学之于教师,也是每天的工作,虽周而复始,但也绝对不是简单重复的劳动。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按时上课,按时批改作业,那就只是把教育当成了一种谋生的手段,充其量只是一个平庸的教书匠,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小和尚有什么两样?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是一项培养人、塑造人,关乎民族未来的神圣事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或者技能,而是要唤醒学生心灵深处沉睡的自我意识、生命意识,促进他们价值观、生命观、创造力的觉醒,进而解放他们的创造力。

仔细想来,生命和事业其实就是每个人的“钟”,我们每个人都是“撞钟”的人。关键还得看你怎么“撞”了:是用心去撞,还是用头去撞?是用铁锤去撞,还是用木头去撞?是用愤怒去撞,还是用愉悦去撞?心态不同,效果自然就不一样。同样是撞钟,有人“撞”得空泛、疲软,没有感召力,有人却撞出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浑厚圆润、深沉悠远。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一言以蔽之,是否用“心”。

当小和尚真正理解了“撞钟”的意义,“钟”已经不再是那没有生命的“钟”,“撞”也不再是那种得过且过的“撞”。当教师改变了对教育的看法时,学生就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个充满激情与活力,有待用心敲响的“洪钟大吕”。

“撞钟”是为了唤醒沉睡的灵魂。只有心存此念,才能走出职业倦怠的困境,才能撞出响亮、圆润、浑厚、深沉、悠远的钟声……■

(作者单位:甘肃武威第十三中学)

猜你喜欢
撞钟感召力圆润
珠联璧合
刚柔并济
怎样跑出更好的成绩
做追赶的人
“一块圆润、厚实的墨玉”——记话剧艺术家蔡松龄
浅谈如何培养少儿文艺导演的感召力
蠢萌
撞钟的活儿不好干
不断增强中国话语影响感召力
“小和尚”撞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