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跨文化交际等研究领域,非语言交际行为的研究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笔者认为目前对非语言交际行为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①多集中在手势语或身势语(也称作体态语)研究方面,围绕空间语等分支的研究还较为少见。②从中日两国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的相关成果数量还非常少。
因此,本论文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视角出发,对中日两国空间语方面的文献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希望能对该领域的研究有所贡献。
1.空间语的定义
前人研究当中对于空间语的定义还未有定论,尚处于百家争鸣的初级起步阶段。
关世杰(1995)对“空间语”的定义简要概括如下。
“用空间表达出的信息符号称为空间语,它研究的是交流者之间的距离、位置的安排等方面。”
李杰群在其专著《非语言交际概论》一书中将“空间语”称作“界域”。书中指出:“界域指人对空间的需求,是人类的一种交际工具。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经常利用相对位置作为信号来表达一定的意思,利用界域交流思想感情,界域也称空间语言、人际距离。界域可以表示人际关系、社会地位、社会态度、情绪状态。”
本研究认为空间语即通过与交际对象之间的“近体距离”(也可称作“近体语”)等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方面的意识和行为所传达给对方的交际信息。主要包括人与人之间的近体距离、领地观念、空间取向以及座位安排等。
2.关于中国人的空间语的前人研究概观
对于中国人的空间语的研究成果主要来源于中国国内,大多数有关空间语的文献资料都还只限于对空间语定义和内涵的概括性理论介绍, 有一定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还很少。笔者认为具有代表性的有下面几项。
潘永樑(1997)是国内学者首次尝试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对中国人的空间语行为进行探索性研究。文中通过随机调查的研究方式考察了50例中国人在常见社交场合交谈时的体距行为。指出中国人的常见体距可分为:①朋友、熟人之间个人交谈, 双方距离在0.5米至1米之间。②一般社交活动中, 双方距离在1.5米左右。③对着人群讲话一般距离则都在3米以上。
黄铮(2005)通过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对中日两国的体距和座位选择倾向进行了对比分析。但是文中没有涉及交际对象的年龄和上下等级关系的变化等因素对空间语交际行为的影响,也没有深入分析考察造成这些差异背后的文化背景差异。
綦甲福(2007)以实证研究为基础从体距行为、体触行为以及姓名称谓和称呼代词等方面对中国学生在中、德两种文化环境中的非言语层面和言语层面的人际距离观念和行为作了比较与讨论。文中指出在中国留学生经常接触的环境与场合,跨文化学习效果明显,其观念与行为的改变程度比较大,而且这种改变是趋向于异文化标准;而在他们比较生疏的情境,其观念与行为方式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仍然趋向于本文化的标准,跨文化性在这里更多地体现出负面影响。
孙惠斌(2010)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对东西方文化当中的体距、体触、空间取向等空间语交际行为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指出东西方在空间语行为方面的差异和原因在于:东方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使中国人有很强的聚拢性,所以在空间语言上较注重群体隐私的维护;而西方天人相分的世界观和个人主义价值观使西方人追求个体独立,在对空间语言的态度上更注重个人隐私的维护;中国人的空间语言使用既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同时也逐渐受到西方观念的影响。
3.关于日本人的空间语的前人研究概观
对于日本人的空间语的研究成果主要来自日本国内,日本学术界多从信息处理学、建筑学、运动心理学、护理心理学等研究角度出发对空间语进行研究。从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学的角度考察空间语的研究成果很少,本研究认为下面几项前人研究较具代表性。
Rackham David W.(2002)通过实验调查的方式考察了性别因素对日本大学生的私人空间和对人距离的影响。结果发现男大学生接近女大学生的时候比女大学生接近男大学生的时候所保持的体距更大,并且男大学生之间一般比女大学生之间保持的体距更大。
池上 貴美子(2007)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以日本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体距根据性别、年龄以及亲疏关系三方面因素的改变而变化的趋势进行了考察。指出日本女大学生比日本男大学生与人交往时的体距更小。日本大学生与初次见面的人的体距受年龄因素的影响而变化的规律为中年人 〉老年人〉孩子,与关系亲近的人的体距受亲疏关系的影响而变化的规律为父亲〉母亲 〉好朋友=恋人。此外女大学生与人交往时的体距还受到性别因素的影响,与异性之间的体距大于同性。
尾崎喜光(2008)通过大规模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对日本人和韩国人人际交往时的座位选择倾向分别进行了考察,并对不同年龄、性别及地域的群体的座位选择倾向进行了对比分析。但是没有涉及造成这些空间语行为表现不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文化差异。
4.前人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纵观有关空间语的前人研究,有关中日两国空间语的研究成果不仅在数量上还非常有限,而且在研究层次和质量上均有待提高。大多数有关空间语的文献资料都还只限于对空间语定义和内涵的概括性理论介绍,专门研究中国人空间语和日本人空间语的定文化研究还非常少,有份量的实证研究更是屈指可数。
参考文献
[1]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北京大学出版社
[2]李杰群:《非语言交际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3]潘永樑:〈身势语与跨文化理解〉,《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4]黄铮:「中日両国における非言語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への一考察」,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图书馆硕士论文数据库
[5]綦甲福:《人际距离的跨文化研究-论中国留德学生的人际距离体验和跨文化学习》,《中国知网》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6]孙惠斌:《空间语言的跨文化分析》,《中国知网》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7]池上貴美子:「対人距離に関する性·年齢·身近さの要因の検討」,『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Japanese Association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49), 2007-08。
[8]尾崎喜光:『対人行動の日韓対照研究―言語行動の基底にあるもの』,ひつじ書房,2008年
[9]本名信行:「特集·ことばの空間学―近接学とはなにか」,『言語』09-09 ,1980-09。
[10]牧野成一 :「特集·ことばの空間学―言語と空間 」,『言語』09-09 ,1980-09。
作者简介
张雪(1982-),女,汉族,河南安阳,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中日非语言交际对比、中日词汇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