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数据时代,从“样本阅读”到“全息阅读”,再到“互联网+”环境下的“个性化阅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范式的变革,“大数据”是使其真正发生的原因。因为,作为个体的学生,既是大数据的受益者,也是大数据的建构者。尤其是随着移动学习工具的普及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更让我们预见了“大数据”的应用前景,这必将为人们再次打开一扇新的范式研究大门。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阅读跨界;思维翻转;个性化阅读;范式变革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6-0009-03
【作者简介】王金涛,江苏省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江苏连云港,222006),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从“样本阅读”到“全息阅读”,是笔者团队于2014年开始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范式的变革”[1]行动研究。当前,基于“阅读跨界”与“思维翻转”的“个性化阅读”范式变革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对“全息阅读”的传承和深化,其发展的趋势以及可能的应用前景等,都将再次为我们打开一扇新的范式研究大门。
一、由“求因”转为“求联”,翻转“阅读范式”的思维形态
大数据时代,阅读范式的变革源于人的思维的转变,思维改变了,阅读范式自然就会改变。当前教会学生学会思维的改变,是大数据时代的教育使命。因为,大数据时代,我们将不再一味地追求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而追求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这种思维的转变是革命性的。前者我们称之为“求因”思维,后者则称之为“求联”思维,阅读思维从“求因”到“求联”的转变,是对当下阅读范式的颠覆与优化。“求因”是我们一贯的教学主张,凡事都要弄个“为什么”,这没有什么错,错就错在我们的阅读理解与感悟始终没有跳出传统思维的牢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所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的理念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大数据时代则“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渴求,而取而代之关注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只要知道‘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2]阅读变革需要这样的思维转变,但并不是要完全放弃对因果关系的追求。
如:笔者在执教苏教版四下《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围绕“我舍不得这两棵树”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感受“我舍不得”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求因”;并在此基础上体会作者写樟树的真正目的——“求联”,这样学生很容易感悟到文章表面上看是直接描写樟树,其实字里行间都在赞美宋庆龄像樟树一样:樟树四季常青,蓬蓬勃勃——宋庆龄形象秀美,永葆革命青春,精神蓬蓬勃勃;樟树拒虫,香气永久保持——宋庆龄坚强不屈,充满正气。为更好地呈现这一对比效果,我在教学中通过结构化的板书设计清晰地把樟树与宋庆龄的内在联系呈现给学生,如下表所示:
不难发现,整个教学的架构由原来“求因”转变为“求因+求联”的阅读范式,表面是写樟树,其实是借树写人,以树喻人,写出了宋庆龄如樟树般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既解决了“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树的原因”,同时也解开了树与人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大多数情况下,一旦我们完成了对大数据的相关关系分析,而又不再满足于仅仅知道‘是什么时,我们就会继续向更深层次研究因果关系找出背后的‘为什么。”[3]其道理就在这里。
二、由“数字”升格“数据”,展现“阅读过程”的真实状态
大数据时代,学生的“全息阅读”过程将逐渐趋向数字化,并被详细地记录下来,对于这些“数据”的分析、整合与挖掘,让我们走近了每一位学生阅读的真实存在。在大数据时代,我们有实际的数据可以参考,因为通过大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我们不仅可以找出“样本阅读”中的哪一部分对学生而言效果最好,也可以找出效果不好的部分;以及“互联网阅读”中哪些“页面内容”(碎片化知识等)被看过,是学生兴趣喜好,是感觉费解,还是有其他原因……据此可以及时调整与优化教师的阅读指导。实践证明:基于数据分析的阅读决策将会使学生的阅读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提高,让“阅读学习的过程”更“可视化”,更易于指导,也更契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与差异发展,“因材施教”也将因此成为一种可能。
在大数据时代,学生的“阅读过程”是可以量化的。如:在一次阅读理解测试中,一位学生考了90分,之前我们的认识仅停留在“90”这个概念,并根据对班级学生整体阅读水平的排序,从而给这位学生一个“定量”的评价。但在大数据时代,我们一旦去分析与挖掘这“90分”背后所蕴含的元素,如阅读能力、阅读态度、阅读环境等,“90”就不是简单的“数字”,而变成“数据”。
借助这些“数据”的分析与挖掘,我们可以对学生已有的学习准备、能力、兴趣、天分和学习风格等进行评估。[4]这样就能更好地读懂千差万别的学生,也让我们有机会洞见每一个学生的真实的阅读情况。而让数据“发声”,其核心价值是让我们根据数据的分析“看到”学生的阅读方向和阅读潜能,并能由此确定哪些“信息”(文本、碎片化信息等)更适合学生的阅读,实现对学生未来阅读趋势的科学预测与判断。让数据“发声”,也是对大数据时代“阅读期待”一种理性的回应与前瞻,很好地展现了整个阅读过程的真实存在与未来表现。同时,还能为每一个学生创设一个量身定制的阅读环境和个性化阅读课程,从而生成个性化阅读趋势预测报告,为更好地推进“全息阅读”范式的变革提供决策依据。
三、由“封闭”走向“开放”,构建“互联网+阅读”的教学范式
阅读的封闭,就是对人的封闭。大数据时代,“全体数据”的思维转变,使“互联网+阅读”深度融合于“全息阅读”之中,个性化阅读将真正成为可能。因为,在大数据时代,课堂的边界已经被打破,知识的边界在不断地拓展。让始终处在保守封闭状态的教科书不得不对外敞开,以意识形态话语为主知识的解释以及单纯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范式被颠覆,很多非学科课程以外的课程知识等在“封锁”中突围并凸显了出来,这种趋势在大数据时代表现得尤为明显。大数据视野下,“知识边界”的开放,使得“无边界阅读”成为未来阅读发展的走向。
但目前在这庞大的知识体系结构中(如上图所示),我们可以发现,只有一小部分相对稳定的知识(文本知识与课堂教学知识)进入阅读教学中,更多的课程知识、网络化知识等却被边缘化,甚至拒之门外。对此,《知识的边界》一书的作者戴维·温伯格曾说:“互联网本身并不拥有创造知识实体的要件,知识不存在于书籍之中,也不存在于头脑之中,而是存在于网络本身。”并预言:“网络化的知识,会让我们更加接近关于知识的真理。”[5]
教学苏教版四上《奇妙的互联网》,如果仅仅依托文本去理解课文中所出现的“网上银行”“电子钱包”等新词汇是有困难的。但借助互联网,这些难懂的词汇就会在我们的“即时性操作”中迎刃而解,不仅如此,像“支付宝”“易购”“美团”等都“存在”于网络本身,“互联网+阅读”则让这些网络化知识得到了最直观最简单的呈现,尤其是那些相关联的“链接”所展现的“碎片化知识”(碎片化阅读、海量的阅读)则从根本上改变了知识的结构,阅读在跨界,也在慢慢接近“知识的真理”。
“互联网+阅读”的范式让学生不仅仅是在进行着个性化阅读,还在进行着个性化的表达创作。他们不仅是受益者,还是创造者,且始终处在“在线状态”,一直将自己置身于相对开阔的“互联网视野”中去厚积语文知识,省察语文问题,表达语文见解,从而建构自己的语文知识素养体系。所以,“互联网+”时代,阅读范式的变革,不仅丰富与拓展了“全息阅读”的内涵与外延,也促使其向“个性化阅读”过渡、升级与深化,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了阅读过程中“人的解放与可持续发展”。
大数据时代,不仅使得传统的教学范式发生改变——从“样本阅读”到“全息阅读”,再到“个性化阅读”;而且“混杂性”的“全体数据”的存在、挖掘、分析与应用,为我们深入研究学生阅读学习评价和“全息阅读”资源建设等各个方面,也提供了更多的相关支持。尤其是随着移动学习工具的普及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让我们也由此更好地预见了阅读的未来,“看”到了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金涛.从“样本阅读”到“全息阅读”——“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范式的变革思考[J].江苏教育,2015(1):29-31.
[2][3]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盛阳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4]徐鹏,王以宁,刘艳华,等.大数据视角分析学习变革——美国《通过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促进教与学》报告解读及启示[J].远程教育,2013(6):11-17.
[5]戴维·温伯格.知识的边界[M].胡泳,高美,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