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铅酸电池铅膏脱硫的研究

2016-03-21 06:10张松山柯昌美
电池 2016年1期
关键词:铅膏铅酸反应时间

张松山,柯昌美,杨 柯,陈 梅

( 武汉科技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81)

·环境保护·

废铅酸电池铅膏脱硫的研究

张松山,柯昌美,杨 柯,陈 梅

( 武汉科技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81)

以尿素溶液浸出废铅膏中硫酸铅(PbSO4),经化学转化生成易于分解的碳酸铅(PbCO3),实现废铅酸电池的回收利用。分析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尿素的实际用量/理论用量对尿素体系脱硫率的影响,对产品进行XRD和SEM分析。当反应温度为105 ℃、反应时间为6 h及尿素用量A/T为5时,脱硫率可达到60%以上;尿素脱硫反应的进行由铅膏表面缓慢展开,可实现PbSO4向PbCO3的转化。

铅回收; 脱硫工艺; 尿素水解; 铅酸电池

废铅酸电池中含有大量的硫酸废电解液及不同价态的铅化合物,需要妥善回收、利用。铅回收的难点在于废铅酸电池铅膏中含量最高的硫酸铅(PbSO4)的脱硫,通过脱硫处理得到铅或铅氧化物,是实现铅回收的重点[1]。目前,废铅酸电池铅膏的回收方法主要有火法、湿法和湿法-火法联合冶炼法[2]。火法冶炼一般需要1 300 ℃的高温,难以避免生产过程的高能耗和铅挥发问题[3]。湿法冶炼回收铅是利用化学方法对液相中的铅膏进行电解沉积处理,生产过程的污染少,有很好的可控性和精确性[4],但流程相对复杂。湿法-火法联合回收铅工艺是通过化学方法将废铅膏中的PbSO4转化为易于处理或可低温分解的铅盐化合物,再进行低温熔炼,得到铅或氧化铅。该工艺结合了湿法和火法的优点,但脱硫的效率和程度仍需进一步改进。

尿素是一种重要的有机碱,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的生产中。研究者利用尿素缓慢释放的CO2和NH3合成精细的化学品[5],解决了反应过快导致表面钝化,反应不彻底以及粒径粗糙等问题。以此为依据,本文作者用尿素水解来进行废铅酸电池铅膏脱硫的研究。

1 实验

1.1 废铅酸电池铅膏的组分含量

经预处理的废旧铅酸电池铅膏主要含有铅盐及氧化物,厂家提供的各组分含量为:w(Pb)=0.15%、w(PbO)=22.67%、w(PbO2)=23.15%、w(PbSO4)=54.01%、w(其他)=0.02%。用HCS-140高频红外碳硫仪(上海产)测定铅膏中硫元素的含量,用纯铁与钨丝作为助熔剂。采用化学滴定法测定其他组分含量[6]。

1.2 废铅膏脱硫实验

以废铅酸电池铅膏为原料,以尿素水解产生的氨水为络合溶解剂,CO2为酸化剂和沉淀剂,完成对废铅酸电池铅膏的脱硫转化。

1.2.1 尿素的水解和PbSO4的转化

尿素溶液经加热发生水解反应,生成CO2和NH3[7]。在氨水溶液中,铅主要以[Pb(OH)SO4]-的形式存在,溶解反应如式(1)所示。

PbSO4(s)+NH3·H2O(aq)→NH4[Pb(OH)SO4](aq)

(1)

NH4[Pb(OH)SO4](aq)+CO2(g)+NH3·H2O(aq)→ PbCO3(s)+(NH4)2SO4(aq)+H2O

(2)

PbCO3(Ksp=7.4×10-14)比PbSO4(Ksp=1.6×10-8)更难溶,化学反应热力学推动力很大,反应容易发生,转换率在最佳条件下甚至可达到100%。

1.2.2 实验过程

将废铅酸电池铅膏用蒸馏水冲洗,在60 ℃下干燥12 h,然后研磨、过200目筛。

每组实验称取20 g处理后的铅膏,放在500 ml三口烧瓶中。理论上,尿素完全分解并与硫酸铅按物质的量比1∶1反应,实验过程中,按不同实际用量/理论用量(A/T)称取尿素(国药集团,AR),加入60 ml蒸馏水溶解;安装机械搅拌器和真空冷凝管后,放入恒温水浴锅中,在设定的温度下以800 r/min的转速搅拌,使铅膏中的PbSO4与尿素溶液充分络合、溶解。继续搅拌至预定时间后,用循环水式真空泵进行抽滤分离,并用蒸馏水洗涤数次,直至所得滤液中滴加BaCl2溶液无白色沉淀产生,再将滤饼在100 ℃下烘干10 h,冷却后研磨,即得到脱硫铅膏样品。

用HCS-140高频红外碳硫仪对脱硫铅膏样品中的硫含量进行检测分析,计算本组实验的脱硫率,比较不同实验条件下的脱硫效果。

运用单因素分析方法,考察反应温度θ、反应时间t和尿素用量A/T对脱硫率的影响;以及相同条件、相同检测手段下,相应尿素溶液体系对废铅酸电池铅膏和PbSO4(国药集团,AR)脱硫效果的差异。每个实验条件均进行两组实验,脱硫率误差不超过5%时,认为实验有效,结果取平均值。

1.3 产品分析

用X’Pert MPD Pro型转靶X射线粉末衍射仪(荷兰产)对试样进行XRD分析,CuKα,λ=1.540 56 nm,管压40 kV、管流30 mA,扫描速度为8 (°)/min,步长0.033 42 °;用L30-TMP型扫描电镜(荷兰产)观察样品的表面形貌。

2 结果与讨论

2.1 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了不同反应温度θ、反应时间t和尿素用量A/T对废铅膏脱硫效果的影响。

反应温度对脱硫率的影响(t=6 h,A/T=5)见图1。

图1 反应温度对脱硫率的影响Fig.1 Effect of reaction temperature on the desulfurization rate

反应时间对脱硫率的影响(θ=105 ℃,A/T=5)见图2。

图2 反应时间对脱硫率的影响Fig.2 Effect of reaction time on the desulfurization rate

从图2可知,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脱硫率随之提高,当反应时间从3 h延长到7 h,脱硫率由51.6%持续增加到63.8%;同时,反应时间超过6 h后,脱硫率增长缓慢。

尿素用量A/T对脱硫率的影响(θ=105 ℃,t=6 h)见图3。

图3 尿素用量A/T对脱硫率的影响Fig.3 Effect of amount of urea A/T on the desulfurization rate

从图3可知,随着A/T比值的增大,分析纯铅膏和废铅膏的脱硫率均增加,在A/T达到5∶1后,脱硫率几乎不变;在相同条件下,分析纯铅膏明显低于废铅膏的脱硫效果,这可能是金属杂质间接地促进了尿素溶液的水解。

综上所述,θ=105 ℃、t=6 h及尿素用量A/T为5,较适宜尿素溶液体系进行废铅膏脱硫,脱硫率达60%以上。

2.2 物相结构分析

对最佳反应条件时脱硫处理得到的铅膏样品进行XRD分析,并与原铅膏的结果对比,结果见图4。

图4 脱硫铅膏和原铅膏的XRD图

从图4可知,原铅膏中出现了许多PbSO4的衍射峰,以及PbO2、PbO与Pb的衍射峰;经过尿素溶液体系脱硫后的铅膏,出现了PbCO3的衍射峰。这说明:在此反应条件下的工艺,起到了一定的脱硫作用。

选取最佳反应条件下,经脱硫处理得到的铅膏样品进行SEM检测,观察表面形貌,结果见图5。

图5 脱硫铅膏的SEM图Fig.5 SEM photographs of the desulfurized lead paste

从图5可知,由原铅膏经脱硫工艺产生的PbCO3主要呈细小锥形存在;细小的锥形颗粒实际上是由碟片状堆积而成,表面上附着细小颗粒,说明尿素溶液水解,释放NH3和CO2,由物料表面缓慢向内进行,没有钝化现象。

3 结论

利用尿素水解脱硫实验完成了废铅膏的部分脱硫转化,探索了铅膏脱硫的思路。当反应温度为105 ℃、反应时间为6 h及尿素用量A/T为5时,脱硫率可达60%以上。对产品进行XRD和SEM分析,发现尿素体系的脱硫反应能够进行,且从铅膏表面缓慢展开,可实现PbSO4向PbCO3的转化。

[1] QIU De-fen(邱德芬), KE Chang-mei(柯昌美), ZHANG Song-shan(张松山),etal. 从废铅膏中回收铅及铅的化合物的方法[J]. Inorganic Chemicals Industry(无机盐工业), 2014, 7(7): 16-19.

[2] YANG Jia-kuan(杨家宽), ZHU Xin-feng(朱新锋), LIU Wan-chao(刘万超),etal. 废铅酸电池铅膏回收技术的研究进展[J]. Modern Chemical Industry(现代化工), 2009, 29(3): 32-37.

[3] PAN Jun-qing(潘军青), BIAN Ya-ru(边亚茹). 铅酸蓄电池回收铅技术的发展现状[J].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Edition)[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41(3): 1-14.

[4] GENAIDY A M, SEQUEIRA R,TOLAYMAT,etal. Evidence based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solutions for secondary lead smelters: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waste minimization technologies and practices[J]. Sci Total Environ, 2009, 407(10): 3 239-3 268.

[5] AMITA J, RAJ M,SUSHMITA B,etal, Synthesis of novel nano-layered double hydroxide by urea hydrolysis method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removal of chromium(Ⅵ) from aqueous solution: Kinetic, thermodynamic and equilibrium studies[J]. J Mol Liq, 2015, 202: 52-61.

[6] CHAI Shu-song(柴树松). 铅酸蓄电池制造技术[M]. Beijing(北京): China Machine Press(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 161-174.

[7] SAHU J N, MAHALIK K,PATWARDHAN A V,etal. Equil-ibrium and kinetic studies on the hydrolysis of urea for ammonia generation in a semi-batch reactor[J]. Ind Eng Chem Res, 2008, 47(14): 4 689-4 696.

[8] MASAKI K, MIAKO I, KOICHI A,etal. New hydrometallurgical treatment process of lead battery slime[J]. Journal of the Japan Institute of Metals and Materials, 1986, 50(7): 631-639.

Research on desulfurization of lead paste in spent lead-acid battery

ZHANG Song-shan,KE Chang-mei,YANG Ke,CHEN Mei

(CollegeofChemicalEngineeringandTechnology,Wuh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Wuhan,Hubei430081,China)

Urea solution leaching lead(Ⅱ) sulfate(PbSO4) was experimented in waste lead paste, which had converted into easily decomposed lead(Ⅱ) carbonate basic(PbCO3) and achieved the spent lead-acid batteries recovery. The effects to the desulphurization rate of urea system with different reaction temperature, time and amount of urea by actual/theory were analyzed. The product was detected by XRD and SEM. The desulfurization rate could reach more than 60% with the urea amount A/T of 5, the temperature of 105 ℃, the reaction time of 6 h; The urea system desulfurization reaction was conversed lead sulfate into lead carbonate with slowly development from the surface of the paste.

lead-recovery; desulfurization process; urea hydrolysis; lead-acid battery

张松山(1990-),男,河南人,武汉科技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电池材料,本文联系人;

TM912.1

A

1001-1579(2016)01-0056-03

2015-08-26

柯昌美(1962-),男,湖北人,武汉科技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电池材料;

杨 柯(1986-),男,湖北人,武汉科技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电池材料;

陈 梅(1992-),女,湖北人,武汉科技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电池材料。

猜你喜欢
铅膏铅酸反应时间
起动用铅酸电池的分解式化成工艺
硫脲浓度及反应时间对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砷影响
四碱式硫酸铅铅膏的制备与研究
三乙胺法废铅膏脱硫工艺研究
用反应时间研究氛围灯颜色亮度对安全驾驶的影响
四碱式硫酸铅在铅酸蓄电池中的应用研究
南宁市横县荣和五金厂非法处置废旧铅酸电池危险废物案
电动汽车铅酸电池无损充电系统设计
变电站阀控式密封铅酸材料电池工作寿命预测
全沉积型铅酸液流电池充放电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