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童临
(上海市继光高级中学, 上海 200086)
消失的渔场
陈童临
(上海市继光高级中学, 上海 200086)
渔场历来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点,“世界四大渔场”和“舟山四大渔产”等内容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地理常识。但近些年来,受过度捕捞以及海洋生态环境破坏等原因的影响,世界四大渔场中的纽芬兰渔场已经不见踪影,而在我国的舟山渔场,四大渔产的渔汛也一一消失。对于这些受到严重打击的渔场,传统的休渔禁渔补救措施往往收效甚微,“海洋牧场”等力图恢复海洋生态环境的模式也有待检验。而从地理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出发,除了修订课本、更新信息以外,更应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渗透认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教育,努力使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渔场消失这样的悲剧才能不再上演。
渔场;渔汛;过度捕捞;休渔禁渔;海洋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观念
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和秘鲁渔场并称为世界四大渔场,历来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地理常识。但如果关注一下它们的现状,会发现这些渔场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危机,其中纽芬兰渔场更是名存实亡;而在盛产过“四大渔产”的我国舟山渔场,曾经富饶丰美的渔业资源也变得贫瘠荒芜,简直可以用“油尽灯枯”来形容。面对着上述只存在于教科书上的地理知识,笔者陷入了沉思。
说来惭愧,虽然学习和讲授地理多年,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笔者之前对渔场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渔业资源丰富的水域”的程度。事实上,这种“丰富”是有时间段的,很多水生动物都有相对固定的产卵、索饵、越冬洄游路线,因此会在某些水域产生有规律的滞留时间,即所谓的“渔汛”。
以曾经广泛分布于我国海域的大、小黄鱼为例,这两种鱼在外海越冬后,到了春季,就会向近岸河口海区作生殖洄游,求偶期间发出咯咯声,绵延数里,声若响雷,形成壮观的春汛;产卵后分散在近海活动;秋末冬初,又集群向外海进行越冬洄游,形成冬汛。[1]
这说明渔场应有渔汛,有渔汛的地方才叫渔场。用上海海洋大学教授章守宇的话来说:“渔场就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以特定的作业方式捕捞特定的鱼。”[2]如果没有了渔汛,无疑就意味着渔场的消失。
渔汛的形成有赖于大量鱼类周期性的洄游行为,洄游除了与自身生理、遗传因素有关以外,还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即所处的海域是否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翻开世界渔场分布图,可以看出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也就是从海岸延伸到水下大约200米深的大陆海底部分。这里一方面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附近的入海河流也会带来丰富的有机质,另一方面还经常是寒暖流交汇和冷海水上涌处,这使得下层的营养盐类容易被翻到表层;上述现象都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从而吸引大批鱼群前来觅食。
以纽芬兰渔场为例,它位于加拿大纽芬兰岛沿岸平均水深100米的大陆架之上,由于地处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处,湍流搅动,附近还有圣劳伦斯河注入,使这里的海水富含营养盐类,令浮游生物大量生长,吸引鳕鱼、鲽鱼、鲑鱼、鲱鱼等鱼类富集,尤其是鳕鱼,曾被欧洲人形容为“踩着鳕鱼群的脊背就可上岸”;而在舟山渔场,海域内的大陆架也十分宽阔,西面有长江、钱塘江、甬江三大入海口,带来了丰富的有机质,更因沿岸流、台湾暖流和黄海冷水团于此交汇,水流搅动,养分上浮,使得饵料充足,造就了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墨鱼这赫赫有名的“四大渔产”。
可惜这些富庶的景象都已成为昨日黄花。上世纪80年代末,纽芬兰渔场的鳕鱼产量就已不及巅峰时期的百分之一,加拿大政府被迫在1992年下达了禁渔令,但二十多年过去了,鱼群仍不见踪影。舟山海域原来有四大渔汛,上世纪80年代就一个个消失了,至今也没恢复。这些渔场都有悠久的历史,本身的自然环境也比较稳定,却都在上世纪后期遭遇灭顶之灾,无疑是和人类过度的索取有关。
20世纪中期之前,这些渔场都遵循着以渔民家庭为主体,小船手工作业为主的传统捕捞方式。其捕获量适中,且会特意避开鱼群的产卵繁殖季节,保证了鱼类繁衍和生态平衡。故虽历经长时间的捕捞,渔业资源仍十分丰饶。
二战后,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海洋捕捞能力有了惊人的发展,大型机械化拖网渔船开始成群结队地驶入纽芬兰渔场。这些巨无霸胃口甚大,一小时的捕捞量往往超过传统小船的数月所获,再加上配备了冰库,能将鲜鱼迅速冷冻,不用再运到岸上保鲜,可以让渔船日以继夜连轴作业,大大提高了捕捞效率。更可怕的是,这些庞大的捕鱼网兜掠过海底,除了让鱼群在劫难逃以外,连其栖息的海底生态环境也破坏殆尽。1987年,纽芬兰渔场鳕鱼的产量达到了110万吨,创下了历史纪录,但这就如同一场末日狂欢,从此渔场便一蹶不振。[3]
这表面上是因为无节制的掠夺性捕捞使鱼群没有足够时间繁衍,种群残留过少。更深层的原因则是海底生态环境的彻底破坏改变了鳕鱼的生活习性,并对它们的基因产生了影响,使其生长、成熟和繁殖方式都发生了变化,难以形成有规模的渔汛。[4]这一切,都是难以靠简单的禁捕挽回的。
在我国近海,则遵循着这样的发展节奏:60年代,渔船机动化,拖网渔业;70年代,钢质大型渔船、渔探仪;80年代,装备更先进的助渔助航设备。在此过程中,最让笔者印象深刻的是一种叫做“敲罟”的作业方式,在50年代得到大力推广,主要针对大、小黄鱼,它利用声学原理,让几十条船一起敲竹板,使黄鱼头骨中的两枚耳石产生共振,大鱼小鱼一起昏死,一网打尽,曾在短时间内获得了惊人的高产。1957年,由于开展“敲罟”作业,浙江温州地区的大黄鱼产量由常年的5000吨增长到近10万吨,增加了20倍,因为鱼多价贱,大黄鱼跌至每斤五六分钱,更多幼鱼则堆在滩头腐烂,当作肥料。[5]现在读着这样的资料,真是让人触目惊心,但在那个疯狂的年代,这样壮观的场面无疑应该是作为令人振奋的“丰收”被肯定的。可以想见,如此的酷渔滥捕,最终导致的必将是渔汛纷纷消失,渔场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是一片片海洋荒漠。
面对渔场消失的困境,各国通常采取的办法是休渔禁渔,这对于破坏程度较小的渔场是行之有效的。挪威巴伦支海渔场在上世纪80年代遭遇了与纽芬兰渔场类似的情况,与加拿大政府的软弱不同,挪威政府立即实施了严格的捕捞配额管理,并在1990年1月通过了长期休渔的决议。幸运的是,经过几年的痛苦等待,渔民们终于欣喜地看到了大鳕鱼群的回归,数量甚至超过了以前。
但对于那些受到严重打击的渔场来说,休养生息往往收效不大。在我国,伏季休渔是1995年从东、黄海开始的,1999年扩大到南海,通常为夏季的两三个月。在这段时间,鱼类能获得片刻喘息之机,缓慢地恢复种群数量。但很多渔民发现,等到开渔之后,往往也就开头几天收成好,经常转眼就捕完了;而像纽芬兰这种海洋生态破坏殆尽的渔场,虽历经二十多年的彻底禁渔,也丝毫不见起色,可谓真正走入了历史。
除了休渔禁渔,海水养殖也是一种替代措施。2008年,我国海水养殖产量就超过了海洋捕捞。庞大的养殖产业,已经将中国漫长海岸线上的浅海、滩涂和内湾,尽数化为海田和鱼塘。我们现在能在餐桌上吃到的各类海产,多数都是拜人工养殖所赐,算是解决了现实的菜篮子问题。但从严格意义上说,海水养殖只是恢复了部分的渔业资源,渔汛未见踪影,渔场也没重现。而且大规模的密集养殖会带来严重的污染,导致鱼病频发,海产品体内重金属残余增加,品质下降。同时,内湾和沿岸海水的富营养化,导致海洋生态恶化,赤潮屡现。长此以往,又会引发新的生态灾难。[6]
要使渔场恢复、渔汛重现,关键还是在于重建鱼类赖以生存的海洋生态环境。一些国家已经实施的“海洋牧场”模式,不失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把自然钥匙,即在无人干扰的海域利用多个人工鱼礁、海草床等营造适合鱼类生活的人工养殖场,实际上,就是要建设一个立体的、多层次的自然生态空间。[7]不过由于海洋环境的复杂性与水生动物的流动性,且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其能否适用于所有的海域,还有待检验。
随着陆地空间和资源日趋紧张,未来的世界必将属于海洋。但当我们调转发展方向,面对这片占地球表面积七成的浩瀚蓝色时,却发现其中很多资源特别是渔业资源已然枯竭。让人扼腕的是,渔业资源和其他海洋资源不同,只要尊重鱼类繁衍生息的自然规律,并进行适度的开发,完全可以将之打造成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资源,所以很多渔场都能经营数百年的时间。可惜在贪婪的欲望面前,在没有任何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影响下,人类经常把握不好这种索取资源的“度”,非要等伤害过甚的时候,才想到形形色色的挽救措施,结果往往于事无补。
相较于事后的缝缝补补,在部分欧美国家,已为此开展了更为细致和长远的工作,也就是改变人们对渔业资源的消费观念和方式。比如,政府或者公益组织会向消费者发布鱼类购买和消费指南,根据濒危程度和捕捞养殖对生态造成的影响,把市场上出售的鱼类分为“推荐购买”、“谨慎消费”、“不建议购买”和“拒绝食用”几类。这样,每个人在日常生活里都可以直接参与拯救海洋鱼类的行动。[8]但作为一个地理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这样的消费观念和方式要深植于人心,更重要的是从小就开始的教育:如何认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教育,告诉下一代可持续发展观念有多重要的教育。
但翻开地理课本,笔者尚未在其中发现任何具有忧患意识的内容:纽芬兰渔场仍然赫然名列世界四大渔场之一;我国最大的舟山渔场依旧盛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墨鱼;“未来海洋空间利用示意图”中,有渔业资源“杀手”之称的拖网渔船四处游弋……
不经过文明熏陶的欲望肯定是毫无节制的,渔场消失固然是场悲剧,但更大的悲剧是我们没有从中吸取任何的教训,一再让类似的悲剧上演。
[1][2][5] 萧春雷.从大黄鱼到巴浪鱼:我国海洋经济鱼类的变迁[J].中国国家地理,2010(10):260-279.
[3][4][8] 秦昭.纽芬兰渔场,一座世界超级渔场的消失[J].中国国家地理,2012(08):172-183.
[6][7] 方昆.海洋牧场:中国人未来的“蓝色”粮仓[J].中国国家地理,2010(10):284-305.
(责任编校:方琦)